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1511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时间:

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经过:

19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4、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①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加重百姓负担③腐蚀统治机构④危害中国人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5、道光帝为什么下令禁烟:

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威胁清皇朝的统治

6、虎门销烟的意义: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背景: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2、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3、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4、标志:

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5、19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6、相关人物:

林则徐、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最后战死在炮台上)、道光帝、琦善(直隶总督,英军攻陷浙江定海、继续北上直逼天津时被道光帝派去与英军谈判)

7、结果:

1842年8月,中国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8、《南京条约》内容:

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领土完整和主权

赔款2100万元(西班牙银元)

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人民的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破坏了贸易关税主权,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

协定关税

9、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0、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

11、近代史上的被迫开放通商港口与现代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区别:

①近代的通商口岸,是在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

今天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近代通商口岸是西方国家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强迫中国开放的;

今天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为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进行的

③近代通商口岸是被侵略的产物;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主动开放的产物。

④近代通商口岸使中国受到侵略和掠夺;而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3、对手:

以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借口:

“亚罗号”时间、马神甫事件

5、过程:

19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咸丰帝(慈禧之夫)逃亡承德。

随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在圆明园中掠夺珍宝,并焚烧罪证。

6、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7、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

1958年中俄《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四十万平方公里

1960年中俄《北京条约》+19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

8.课外拓展:

一.咸丰帝(清文宗),原名爱新觉罗·奕宁,为道光帝第四子(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位),1850年登基即位,在位11年间,签订丧权辱国的三条条约(这孩子命不好……):

《瑷珲》、《天津》、《北京》,有“战乱皇帝”和“卖国天子”之称。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在清朝众多皇帝中能力居中游偏上,他即位后重用汉臣,严惩贪官,致力改革。

他与任何一个帝王一样有功有过,但它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对于世界大势缺乏了解,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衰落。

作为《北京条约》的直接签订人,他被刻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

咸丰帝应是最“苦命”的皇帝了,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封建社会没落……

二.西方列强(西方指的是经济和制度):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沙俄、奥匈帝国、日本

三.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72年间,清政府同外商、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契约、协约和合约共1175件。

二、太平天国起义

1、目的:

为了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抗击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2、开始时间:

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3、发展: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地区,西征军攻占长江中下游许多地方,全盛时,太平天国已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4、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8月,太平军于青浦大败洋枪队

5、1862年9月,慈溪的战斗中,将领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6、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7、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8、影响:

使中国的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

9、课外拓展:

太平天国运动历时近14年,纵横18个省,无论是战斗规模、激烈程度、军事筹划还是指挥水平,都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但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目光、领导集团上的政治过早封建化、组织上下不能保持核心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外交上缺乏经验,最终陷于失败。

第三课收复新疆

一、阿古柏(一仆二主:

英、俄)侵占新疆(史称“阿古柏之乱”)

1、新疆是中国西部的门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②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③唐朝时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清朝初期,设伊犁将军。

2、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陆军司令阿古柏在英俄两国的支持下,侵占新疆。

后来,阿古柏擅自宣布建国,自立为汗。

3、1871年,俄国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

4、英俄两国都想通过支持阿古柏,进而控制新疆。

他们无视中国主权,承认阿古柏伪政权,并与阿古柏签订商约,还为阿古柏提供军火武器。

其根本目的是占领中国领土。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首诗歌颂了19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功绩。

2、背景:

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东南警报频传,清政府内部产生激烈争论。

直隶总督李鸿章强调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左宗棠则力主收复新疆。

3、19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4、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清军兵分三路挺进新疆,并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5、1881年,清政府派曾纪泽(曾国藩之子)赴占领伊犁的俄国交涉,中俄两国签《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6、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7、收复新疆的原因:

①人民的支持;②策略、方法正确。

8、收复新疆的意义:

粉碎侵略者侵略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9、拓展:

穆罕默德·雅霍甫,汉名阿古柏,中国人称“中亚屠夫”。

阿古柏在新疆活动前后十余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折不扣的侵略,同时,由于他的重税政策和严苟的伊斯兰教法,遭到了大多数新疆居民的反对。

西方人此时第一次可以踏足新疆。

阿古柏战败不久,英饿就先后建立总领事馆,加强多中西部的渗透、争夺。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大战

1、目的:

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

1894年9月

3、标志:

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黄海大战)

4、黄海大战结果:

致远舰(19世纪80年代亚洲的最大船)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冲锋向前,迎战敌舰,最后壮烈牺牲。

5、辽东战役:

日本海陆两军进攻辽东,占领辽东半岛,接着又夹攻山东威海卫。

6、辽东战役结果:

日军在旅顺大屠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二、《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

1895年4月

2、签订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3、战败原因:

(1)主观原因:

清政府腐朽;

(2)客观原因:

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中国相对落后。

4、签订双方:

李鸿章、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

5、《马关条约》内容:

 

内容

危害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进一步加强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辟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位于长江一线,经济繁荣)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6、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7、意义:

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8、“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揭示了慈禧与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贼嘴脸。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的兴起

1、1898年,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于1900年春发展到京津地区。

2、义和团兴起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实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3、义和团性质:

反帝爱国运动

4、失败原因:

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打压

5、缺陷:

带有愚昧和盲目排外的倾向

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1900年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发动侵华战争。

2、直接原因:

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想要镇压义和团运动

3、根本原因:

想彻底瓜分中国

4、1900年6月,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

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5、八国联军于1900年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光绪帝仓皇出逃。

八国联军又一次侵犯圆明园。

6、八国联军统帅为瓦德西

7、八国联军的罪行:

(1)炮轰北京城

(2)杀害义和团团圆(3)抢劫财物,杀人放火,侮辱妇女,无恶不作

8、八国联军的恶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是中国最凶恶的敌人。

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签约国:

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

2、《辛丑条约》内容:

内容

危害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使中国人民的负担又进一步加重,以海关税收担保,使清政府的经济将长期受制于列强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不仅受外来侵略的打击,还受清政府的镇压,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的工具(洋人的朝廷)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清政府对外不得设防,侵略者可以长驱直入清政府的中心地带,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了自主权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便利对请政府的控制

3、影响: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危害: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辛丑条约》中划定的使馆是个国中之国;而今天的使馆是由中国政府保护和管辖的。

6、《南京条约》1842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辛丑条约》1901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六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

1、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2、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们掀起

3、洋务派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时间: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5、前期(60年代至70年代)

(1)口号:

“自强”

(2)主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6、后期(70年代至90年代)

(1)口号:

“求富”

(2)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7、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军事企业(洋务运动前期):

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李鸿章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企业;

左宗棠的轮船招商局→远东第一大船厂

(2)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后期):

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张之洞的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

(3)创建近代海军:

南洋海军、北洋海军→最大、福建海军→最小,共三支海军。

(4)创办近代学堂:

目的:

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代表:

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座新式学堂

作用:

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威海卫战役),洋务运动失败。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注意:

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的开端。

2、洋务运动的作用:

积极作用:

(1)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3)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作用:

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但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3、失败原因:

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第七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时间:

1895年春

2、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起因:

《马关条约》

4、原因:

(1)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清政府统治者一味妥协

5、过程: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与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6、派别:

资本主义的维新派

7、影响:

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

1、准备阶段:

(1)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2)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3)将《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性质: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在任皇帝:

光绪帝

4、百日维新历时103天

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一系列变法令

意义

政治上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经济上

鼓励私人新版工矿企业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教育上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思想上

创办办刊,开放言论

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求

军事上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军事强大

5、意义:

掀起思想文化运动潮流

6、影响:

(1)维新派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2)这次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3)戊戌变法的失败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

三、戊戌政变

1、时间:

1898年9月

2、过程: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国外。

谭嗣同不肯逃走。

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戊戌变法失败了。

3、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

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2)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4、教训: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

5、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杨深秀、刘光第、林旭、康广仁

6、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1)“贼“指的是谁?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

(2)为什么维新派“无力回天“?

——因为势力强大的顽固派的阻挠

(3)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因为他的流血和牺牲能唤醒民族觉悟。

 

第八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1)时间:

1894年

(2)地点:

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

(3)性质:

革命团体兴中会

2、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国民党的前身)。

(1)时间:

1905年

(2)地点:

日本东京

(3)性质: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

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

4、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三民主义民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核心:

民权

(2)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3)民权主义:

创建民国

(4)民生主义:

平均地价

5、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武昌起义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2、枪声打响:

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正为起义做准备,一个反动排长带人巡营查哨,发现金兆龙等革命党人正擦枪装弹,大声质问:

“你们想干什么?

”金兆龙一语双关:

“预防不测。

”反动排长大怒,说:

“你想造反?

”金兆龙回答:

“反就反,您能怎样?

”一个战友举起枪托猛击反动排长的脑袋,那个家伙疼得抱头逃窜。

革命党人开枪射击,武昌起义的枪声就这样打响了。

3、过程:

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夺取枪支弹药。

随后,起义军会集起来,猛攻湖广总督衙门。

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三、中华民国成立

1、时间:

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

2、背景:

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取得胜利以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1年12月9日,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二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四、辛亥革命

1、时间:

1911年

2、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北京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3、性质:

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功的一面)。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失败的一面)。

5、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6、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西方传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2、时间:

1915年

3、知识分子陈独秀→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李大钊、胡适→提出用白话文代替八股文,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鲁迅→把反封建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树立新文学的典范。

以“民主”“科学”为口号,以《新青年》(以民族文学为主)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3、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三纲五常);

④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八股文)。

4、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新青年》杂志上的几篇文章:

陈独秀《敬告青年》;李大钊《孔子与宪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鲁迅《狂人日记》(白话文短篇小说);1918年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表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6、“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善先生”→science科学

二、“新世纪的曙光”

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3、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积极意义:

①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②宣传民主与科学,启发探索救国之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消极意义:

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批判态度,不利于后期东西方文化的发展。

5、启示:

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6、拓展: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反映出的实质问题:

“弱国无外交”)

2、时间:

1919年5月4日

3、过程:

北大等校三千多人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发动五四运动。

4、性质:

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5、口号: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帝反封建的性质);②取消“二十一条”;③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④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6、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

7、发展:

工人罢工(主力),商人罢市,支持学生(先锋)斗争。

→五四运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也说明北洋军阀不得民心。

3、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

2、地点:

先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在嘉兴南湖召开。

3、参会人员: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4、标志: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5、内容: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6、性质: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7、为什么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

(1)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者之一

(2)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第十一课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

1924年5月

2、背景:

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