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1502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0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

《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docx

策略26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

策略26 实验题的解法与技巧

金点子: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有关化学方面的试题,在高考试卷上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实验试题的权重也由15%提高到20%。

化学实验题按其知识点主要分为:

常用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检验;实验设计和综合实验。

除杂

1.完成实验题必须具备的素质:

①阅读、挖掘题示信息的能力;②选择药品仪器的判断能力;③操作能力;④分析现象结论的能力;⑤分析实验过程的能力;⑥选择、组合、修改设计实验的能力;⑦综合运用知识、类比迁移、收敛发散思维的能力;⑧准确、清楚的文字表达能力;⑨扎实的基本功和创新精神。

干燥

气体发生

2.实验组合装置的连接顺序:

一般为

尾气处理

主体实验

考虑干燥与除杂的顺序时,若采用溶液除杂,则

先净化后干燥;若采用加热除杂,则干燥在前;若用固体吸收剂常温除杂,则根据题意而定。

其实验技巧为:

①气体发生一般按“装置选择与连接→气密性检验→装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开始实验(按程序)→拆卸仪器→其他处理等。

②接口的连接:

总体上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但对于吸收装置应“长”进“短”出(或“深”入“浅”出);量气装置应“短”进“长”出;洗气装置应“长”进“短”出;干燥管应“粗”进“细”出。

③加热操作:

主体实验加热前一般应先通原料气赶走空气后再点燃酒精灯,其目的一是防止爆炸,如H2还原CuO,CO还原Fe2O3;二是保证产品纯度,如制Mg3N2、CuCl2等。

熄灭酒精灯时,一般是“先点的则后灭”的原则。

④尾气处理:

有毒气体常采用溶液(或固体)吸收或将之点燃,无毒气体直接排空。

若制备的物质极易水解(如SnCl4,AlCl3等),则需在尾部加装干燥管,以防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造成水解。

3.综合实验思维过程:

原理→反应物→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

如:

①实验是根据什么性质和原理?

实验目的是什么?

②所用反应物名称、状态、代替物(据实验目的和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和推理,并合理选择)。

③有关装置:

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问题、是否有替代装置可使用、仪器规格。

④有关操作:

技能、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的后果。

⑤实验现象:

自下而上,自左至右全面观察。

⑥实验结论:

直接结论,导出结论。

4.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确定的注意事项:

①药品和装置是部分或刚好给出还是有剩余。

若药品和装置只部分给出,则应需要作必要的补充,若有剩余,则应进行筛选和淘汰。

②题目条件有无特殊要求。

如采用最简单或最合理的实验步骤,这些要求对我们考虑反应原理,选择药品和装置,确定操作步骤都作了限定,必须高度重视。

③实验过程中的隐蔽性操作。

如某些必要的干燥、除杂、冷凝等,这些都是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但容易被忽略。

④药品的规格。

有些题目要求指出药品的名称,这类问题学生最难答准确,如有些药品的准确描述为:

硫酸铜粉末、澄清石灰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饱和NaHCO3、NaOH溶液。

此外也应注意某些仪器的规格。

5.绘画简单的实验装置图的绘制技巧

基于评分客观公正性难以把握,近年高考题很少出现此类题目,但1998年试测题中用规定符号“简笔画”画“示意装置图”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简笔画中常见仪器表示方法:

试管,有塞容器:

,无塞容器,玻璃管

冷凝管,干燥管,酒精灯,铁架台

石棉网~~~~,活塞 ,普通漏斗 ,分液漏斗 ,玻璃导管—等。

5.设计实验时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液体倒吸;②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先验纯等);③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等);④防吸水(如实验、取用、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⑤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竖直的干燥管及冷凝管等);⑥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⑦仪器拆卸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也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防泄漏等角度考虑);⑧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实验仪器使用顺序等)。

经典题:

例题1:

(2001年上海高考)下列实验中用错试剂的是()

A.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反应的镍铬丝

B.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C.用稀硝酸洗去残留在试管壁上的铜

D.用碱石灰吸收氨气中的水蒸气

方法:

从物质性质和实验操作要求去分析。

捷径:

A做完焰色反应的镍铬丝上,往往残留某些盐或某些氧化物,用稀盐酸可溶解这些残留的盐或氧化物,再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下,多余的盐酸均可挥发。

这样可保持镍铬丝洁净。

B萃取剂要求①与原来的溶剂互相不溶解②原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

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比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得多,但酒精易溶于水,所以酒精不适于做萃取剂。

而CCl4、苯、汽油等都可作萃取剂。

C试管壁若残留铜或银应用稀硝酸清除。

反应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若用浓硝酸耗去硝酸量多,且生成有毒气体也多。

D干燥氨气只能用碱石灰。

故正确答案为B。

总结:

此题易错选C,其原因是只考虑反应速率,而未考虑反应用量及污染性气体问题。

对中学化学中的银镜反应后的银的去除,也一样要用稀硝酸。

例题2:

(1997年全国高考)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写标号)_______.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如果苯酚浓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方法:

根据实验要求逐项分析。

捷径:

A项中,酸溅到眼中,用水冲洗是为稀释酸液,眨眼睛一是及时把眼中液体挤出;二是将已进入眼睛内部的酸液及时移到表面经冲洗后流出来。

B项中,用大量水可稀释浓碱,涂上硼酸中和可去除渗入皮肤上的碱,切忌用酸性较强的物质如醋酸、盐酸等,否则皮肤会受到酸的伤害。

C项中,由于苯酚溶于乙醇,可用乙醇除去苯酚。

以上都是化学药品腐蚀人体,都应立即处置,不能延误。

D项中,稀释浓硫酸,必须在烧杯中进行。

量筒的器壁较厚,受热后容易炸裂。

故正确的有A、B、C三项。

总结:

即使溶解过程中温度变化不大,溶解操作都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量杯、容量瓶等仪器中进行。

例题3:

(1995年全国高考)下列溶液中,在空气里既不易被氧化,也不易分解,且可以用无色玻璃试剂瓶存放的是()

A.石炭酸B.氢硫酸C.氢氟酸D.醋酸

方法:

从物质性质,对照选项逐一分析。

捷径:

石炭酸即苯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粉红色的物质。

氢硫酸被氧气氧化2H2S+O2=S+2H2O,氢氟酸腐蚀玻璃,不能用玻璃瓶存放,SiO2+4HF=SiF4+2H2O。

以此得答案为D。

总结:

为了节省时间,可采用淘汰法,即根据题设条件,逐一淘汰。

如根据在空气里不易被氧化淘汰掉AB,根据可用无色玻璃试剂瓶存放再淘汰掉C,剩余D。

例题4:

(1996年全国高考)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该氧化物又可以经过此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铁”.请分别用下图中示意的两套仪器装置,制取上述铁的氧化物和“引火铁”.实验中必须使用普通铁粉和6mol/L盐酸,其他试剂自选(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进行时试管A中应加入的试剂是;烧瓶B的作用是;烧瓶C的作用是;在试管D中收集得到的是。

(2)实验时,U型管G中应加入的试剂是;长颈漏斗H中应加入。

(3)两套装置中,在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是(填该仪器对应的字母)。

(4)烧瓶I中发生的反应有时要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其目的是。

(5)试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为了安全,在E管中的反应发生前,在F出口处必须;E管中的反应开始后,在F出口处应。

方法:

从实验装置和实验要求分析,再利用性质获解。

捷径:

制取“引火铁”要通入H2,只有后套装置中的Ⅰ装置可提供H2。

所以前套装置是Fe与H2O制Fe3O4(Fe置于A中,水蒸气由B提供),后套装置是Fe3O4与H2制“引火铁”(E中置Fe3O4、H2由Ⅰ提供)。

以此得答案为:

(1)A中加Fe,B的作用是提供H2O(g),C只能是起“安全瓶”的作用(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A),D中收集到H2。

(2)U型管中物质应除去H2中HCl及H2O(g),可用碱石灰,长颈漏斗中当然是加6mol/L盐酸。

(3)A、B、E需加热。

(4)加入CuSO4,置换出Cu,Fe、Cu及电解质溶液构成了原电池,可加快产生H2的速率。

 

(6)检验氢气的纯度,点燃氢气。

总结:

也可从前套装置中:

“收集气体”,猜测后套装置用于发生3Fe+4H2O=Fe3O4+4H2。

例题5:

(1996年上海高考)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铜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回答:

(1)如果选用测定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2O的质量(mCuO、)时,请用下列仪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①仪器连接的顺序(用字母编号表示,仪器可重复使用);

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实验完毕时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

②列出计算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

③下列情况将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以下选择填空不限1个正确答案,均用字母编号填写)。

(a)CuO未全部还原为Cu(b)CuO受潮(c)CuO中混有Cu

(2)如果仍采用上述仪器装置,其他方案可选用测定的物理量有

方法:

从原理、目的分析装置,并确定其连接顺序和实验误差。

捷径:

(1)①NH4Cl和Ca(OH)2反应可以生成NH3,经碱石灰干燥后(不能用浓H2SO4干燥,因为浓H2SO4要吸收氨气)把NH3通入a装置发生主体反应,将反应后生成的水蒸气用C吸收(不能用浓H2SO4吸收,因为还有未反应的氨气也可被浓H2SO4吸收,这样测量水的质量就偏大),多余的NH3用浓H2SO4吸收,同时也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第二个C装置。

其顺序为bcacd。

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氨防止空气中水分进入。

实验完毕时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固体由黑色转变红色。

②2NH3+3CuON2+3Cu+3H2O(设Cu的原子量为x)

3(x+16)3×18

mCuO

x=

③要使测定结果偏大,则mCuO要偏大,

要偏小,其中(a)导致

偏小

(b)导致

偏大(c)相当于

偏小。

故选a、c。

(2)要测定铜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必须至少要测出一种有关铜的质量,所以(b)(d)是不可选用的。

得可选用测定的物理量有(a)、(c)。

总结:

误差分析是该题的一个难点。

在分析误差时,要充分依靠计算公式,从变量和公式两方面去结合分析。

例题6:

(1994年全国高考)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请从下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可供选用的反应物只有CaCO3固体,6mol/L盐酸和蒸馏水)。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实验中Na2O2和Na2O分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应选用的装置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标号)。

(3)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各接口的字母;连接胶管省略)。

方法:

根据实验目的,从最简单着手分析。

捷径:

由于Na2O2与水反应放出O2,而Na2O与水反应不放出气体,所以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O2的量计算Na2O2的量,由于试样的量一定,即可求出Na2O2的纯度。

其答案为:

(1)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

(2)⑤①④,(3)(G)接(A)(B)接(F)

总结:

本题要求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

题中还含有一个较复杂的实验方案。

其实验原理是:

用装置⑤产生的CO2气体经干燥后通入过氧化钠样品中,再除去过量的CO2气体后,测量O2的体积,用O2物质的量求出Na2O2的量。

其装置顺序是⑤②⑥⑦①④,接口顺序G接D,C接H,I接J,K接A,B接F。

显然这个答案比捷径中的方法要复杂得多。

由于同学未认真审题,又受平时练习中所有装置都要连接在实验中的模式的影响,而用了繁琐的选择。

评分标准指出,未选出最简单的实验,即使全部答对,也只能得到该题的2/3分数。

可见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例题7:

(1992年三南高考)根据从草木炭中提取钾盐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

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沉降,③,④,⑤冷却结晶。

(2)用托盘天平(指针向上的)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

A.左盘重,样品轻B.左盘轻,砝码重C.右盘重,砝码轻D.右盘轻,样品重

(3)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有时可能要重复进行,这是由于。

(4)在进行第④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小心地搅动液体,目的是防止。

(5)所得产物中主要的钾盐有、、等(填化合物分子或名称)。

方法:

再现式分析填写。

捷径:

将题中叙述与实验对照,得:

(1)过滤、蒸发;

(2)B;(3)滤液浑浊;(4)液体飞溅;(5)KCl、K2SO4、K2CO3。

总结:

此题虽不属难题,但如果未做过此实验,将很难正确作答。

例题8:

(2001年高考试测题)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

(1)鉴别水溶液和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

(2)60℃左右时,在淀粉胶体中加入淀粉酶,充分反应。

然后把反应后的全部液体装入半透膜袋里,系紧袋口,并把它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里。

从半透膜袋里析出的物质是,该操作的名称是。

方法:

从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分析。

捷径:

(1)用可见光照射水溶液或胶体,观察有无“丁达尔现象”,若有就是胶体。

(2)从半透膜袋里析出的物质为小分子麦芽糖,该操作称为渗析。

总结:

该题着重考查了考生的对实验的理解。

例题9:

(2001年高考试测题)1,2,3,4-四氢化萘的结构简式是,分子式是C10H12。

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沸点207℃,不溶于水,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它与液溴发生反应:

C10H12+4Br2C10H8Br4+4HBr。

生成的四溴化萘常温下为固态,不溶于水。

有人用四氢化萘、液溴、蒸馏水和纯铁粉为原料,制备少量饱和氢溴酸溶液,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一定质量比把四氢化萘和水加入适当的容器中,加入少量纯铁粉。

②慢慢滴入液溴,不断搅拌,直到反应完全。

③取下反应容器,补充少量四氢化萘,直到溶液颜色消失。

过滤,将滤液倒入分液漏斗,静置。

④分液,得到的“水层”即氢溴酸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示意图中的装置,适合步骤①和②操作的是。

(2)步骤②中如何判断“反应完全”。

(3)步骤③中补充少量四氢化萘的目的是。

(4)步骤③中过滤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5)已知在实验条件下,饱和氢溴酸水溶液中氢溴酸的质量分数是66%,如果溴化反应进行完成,则步骤①中四氢化萘和水的质量比约是1︰(保留小数点后1位)。

方法:

从物质性质和实验原理分析并计算。

捷径:

(1)因①和②操作中涉及到易挥发且有毒的液溴,故必须选用D装置。

(2)判断步骤②中反应巳进行完全,从实验现象看,应该为加入的液溴颜色基本不褪,也即巳不再存在四氢化萘。

(3)补充少量的四氢化萘是为了除去过量的溴。

(4)步骤③中过滤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四溴化萘和铁粉。

(5)从来源分析求解得,四氢化萘和水的质量比约是1︰1.3。

总结:

从示意图中选择适合步骤①和②操作的装置,是该题的难点之一。

部分考生未能考虑到液溴的挥发,仅从滴入液溴不断搅拌出发,极易错选A。

例题10:

(1997年全国高考)1,2-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剂的添加剂,常温下它是无色液体,密度2.18g·cm-3,沸点131.4℃,熔点9.79℃,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室中可以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1,2-二溴乙烷.其中分液漏斗和烧瓶a中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试管d中装有液溴(表面覆盖少量水).

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本题中制备1,2-二溴乙烷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2)安全瓶b可以防止倒吸,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试管d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瓶b中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容器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学生在做此实验时,使用一定量的液溴,当溴全部褪色时,所消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的量,比正常情况下超过许多.如果装置的气密性没有问题,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方法:

从实验原理结合实验装置进行分析。

捷径:

(1)制备1,2-二溴乙烷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H2=CH2+Br2→CH2BrCH2Br。

(2)观察装置图,搞清装置的物理学原理:

由于b中压强增大,b中水面会下降,玻璃管中水面上升,甚至会从竖管上部溢出。

(3)NaOH溶液的作用如果仅从乙烯的角度似乎无法解答,但如果想到乙醇和浓H2SO4共热不仅可以发生分子内脱水,也可以发生分子间脱水,甚至还可以将乙醇氧化,产生CO2和SO2气体。

所以NaOH溶液的作用是:

除去乙烯中混有的CO2和SO2等酸性气体。

(4)根据“当溴全部褪色时,消耗乙醇和浓硫酸的量比正常情况下多”这一事实,从实验原理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只能得出二点原因:

①乙烯产生的速度太快,一部分乙烯来不及与溴反应。

②实验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产生了较多乙醚。

总结:

该题比较基础,只要认真阅读试题,前后联系,各个问题不难答出。

金钥匙:

例题1:

用H2还原CuO实验,①为什么要通一会儿H2,再加热?

②实验完毕后,为什么要继续通H2至试管冷却?

方法:

采用逆向思考,如果不这么做,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捷径:

用H2还原CuO的反应方程式为:

H2+CuOCu+H2O,以此知,反应物中有氢气;反应时要加热,生成物中有铜。

逆向分析:

1如果先加热再通入氢气→导致空气与氢气混合→结果:

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

2如果先停止通氢气→导致空气进入试管→结果:

铜与氧气反应而被氧化。

结果是为了避免上述两种不良后果的出现。

总结:

诸多实验的操作分析均采用此法。

其它如浓硫酸稀释时为什么要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或乙醇)中,并不断搅拌;实验室制氧气时,为什么要先拆去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等等。

例题2:

实验室进行某项实验的装置如图。

 

 

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1)黑色的CuO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

(2)生成物A能使无水CuSO4变蓝;(3)镁带能在另一生成物B中燃烧生成一种固态物质C,C与A反应可生成碱性物质D和一种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E。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氨装置中,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

(2)写出在硬质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反应说明氨气具有________(填编号:

A、碱性B、还原性C、氧化性D、不稳定性)。

(3)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带在B中燃烧生成C。

C与A反应。

方法:

从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剖析。

捷径:

(1)生石灰的作用是促进NH3·H2O的分解,利于NH3的挥发逸出。

生石灰溶解于水发生反应CaO+H2O=Ca(OH)2,Ca(OH)2=Ca2++2OH-,Ca(OH)2电离产生OH-使溶液内c(OH-)增大,从而使NH3·H2O

N

+OH-,平衡向左移动。

又CaO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既消耗水;又放出热量。

有利于NH3·H2O的分解和NH3的逸出。

(2)2NH3+3CuO

3Cu+3H2O+N2;从化合价分析得,氨气中N的化合价升高,在该反应中氨气作还原剂,选B。

(3)3Mg+N2

Mg3N2;

Mg3N2+6H2O=3Mg(OH)2+2NH3

总结:

该题中生石灰的作用是是多方面的,部分考生由于不能全面理解题意,而造成分析不完整的现象较多。

例题3:

众所周知,反应Cu+H2SO4(稀)=CuSO4+H2↑通常不能发生。

(1)说明此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发生的原因。

(2)若向稀H2SO4中通入热的空气,则发现Cu会逐渐溶解。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设法使题中的反应能够发生,具体的方法是________。

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法求解。

捷径:

C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之后,所以Cu的失电子能力较弱,而H+得电子能力也不强,所以两者之间不反应。

当向稀H2SO4中通入热的空气时,在O2的作用下2Cu+O22CuO,然后CuO+H2SO4=CuSO4+H2O,造成Cu逐渐溶解。

而要使一个通常情况下不能发生的反应能够发生,可借助于电解,方法是:

以铜做阳极,以稀H2SO4作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其电解原理如右图。

总结:

这是一个开放性实验设计题,它要求考生将1个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反应设计成为可能,对考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均较高。

特别是题中设计的干扰信息“向稀H2SO4中通入热的空气,则发现Cu会逐渐溶解”,又会将考生引向加入另一物质使反应发生的错误思路,唯有注意题中的关键字段——“设法使题中的反应”,方可正确作答。

例题10:

已知锌的化学性质与铝相似,但还原性比铝弱。

把500mL0.4mol/L的盐酸置于烧杯中,投入质量为2g的一块镀锌铁片。

用表面皿盖好烧杯口,看到反应非常剧烈,产生很多气体,片刻后放出气体速度明显减慢,最后溶液变为浅绿色,待固体溶解后用蒸馏水洗涤表面皿,把洗涤下来的液体全部倾入烧杯。

再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待沉淀全部变成红褐色时,滤出沉淀并置于蒸发皿中,当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时,称得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是2.8g,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开始反应时剧烈放出气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4)沉淀变成红褐色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5)2.8g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___。

(6)原镀锌铁片中,含锌量是______%。

方法:

从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捷径:

(1)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反应液溅出。

(2)开始反应时剧烈放出气体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开始时溶液的浓度大,二是形成了原电池,而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形成锌一铁原电池。

(3)因锌的化学性质与铝相似,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使Zn2转变成ZnO22-,使Fe2转变成Fe(OH)2,从而使Fe2和Zn2分离。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2OH==Fe(OH)2、Z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