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模拟题.docx
《09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模拟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模拟题
09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所在的平面为基准,机械加工设备凡高度在_m之内的所有传动机构的可动零、部件及其危险部位,都必须设置防护装置。
A.2 B.2.5 C.3 D.3.5
2.压力机操作时采用手用工具(如夹具、镊子)可以代替人手伸进危险区送取物料。
配备了手用工具,_安全装置。
A.可以取代 B.不可取代 C.可设置可不设置 D.多余设置
3.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8小时噪声的限值是_。
A.85dB B.85dB(A) C.60dB(A) D.60dB
4.凡是操作人员的工作位置在坠落基准面_m以上时,则必须在生产设备上配置供站立的平台和防坠落的防护栏杆。
A.0.5 B.2 C.2.5 D.3
5.下面_项不是《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一90)分级依据的指标。
A.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B.毒物浓度
C.有毒作业劳动时间
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
6.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伤害,使人体表面留下伤痕,包括电烧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机械损伤、电光眼等,电流对人体的这种伤害叫做_。
A.触电 B.电击 C.电伤 D.过电
7.三相电网除火线、中线外另有接地的保护线PE,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和电源的PE线相连;这样的系统叫做_。
A.IT系统 B.TT系统 C.TN一C系统 D.TN一S系统
8.电网为三相四线制中线接地,电气设备外露金属部分单独直接接地而不与中线相连,这样的系统叫做______
A.IT系统 B.TT系统 C.TN一C系统 D.TN一S系统
9.防雷设备常用的选择方法是_。
A.建筑物和一般设备防雷选用避雷针,电气设备防雷选用避雷器
B.建筑物和一般设备防雷应选用避雷器,电气设备防雷选用避雷针
C.建筑物和一般设备防雷应选用避雷针,电气设备防雷也选用避雷针
D.建筑物和一般设备防雷应选用避雷器,电气设备防雷也选用避雷器
10.防止管道等设备静电危害的主要措施是_。
A.绝缘 B.接地 C.保持设备清洁 D.加强监测
11.下列关于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_。
A.初起期是火灾从无到有开始发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燃物的热解过程至关重要
B.发展期是火势由小到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满足时间平方规律,即火灾热释放
速率随时间的平方非线性发展,回燃就发生在这一阶段
C.最盛期的火灾燃烧方式是通风控制火灾,火势的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
D.熄灭期是火灾由最盛期开始消减直至熄灭的阶段,熄灭的原因可以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的作用等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
A.火灾规律的双重性是指确定性和随机性
B.火灾的研究方法有模拟研究和统计分析
C.火灾防治途径有设计与评估、阻燃、火灾探测、灭火等
D.火灾防治的趋势有清洁阻燃、智能预测、清洁高效灭火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
A.在火灾中,由于毒性造成人员伤亡的罪魁祸首是CO,火灾中约有一半的人员死亡是由它造成的,另一半由直接烧伤、爆炸压力及其他有毒气体引起
B.火灾烟气的高温对人和物都可产生不良影响,如使建筑构件和金属丧失其强度、损害建筑结构、对人的灼伤、对呼吸的影响等
C.在建筑火灾中,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燃烧气体的浮力和膨胀力的影响、通风系统风机的影响、电梯的活塞效应等
D.火灾高于中性面时,由正烟囱效应产生的空气流动能够使烟气流进竖井
14.产品在其整个寿命期间内各个时期的故障率是不同的,其故障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寿命的曲线,也称浴盆曲线,产品的失效过程可分为以下_三个阶段。
A.早期故障期、常发故障期、磨损故障期
B.偶发故障期、常发故障期、磨损故障期
C.早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磨损故障期
D.早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常发故障期
15.下列关于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企业生产方面的通用安全要求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生产安全的监督和管理
B.主管部门应强化对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使用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和安全技术
教育
C.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企业应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和编制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D.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企业应投人资金进行安全技改,从工程建设和工艺设备上采取防火、防爆措施,提高安全防范的技术水平
16.下列关于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企业工厂选址和厂房建设方面的防护防爆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特别危险的工序隔离操作,A级危险厂房单间独立设置,必须连建时应用墙隔离
B.厂房的人均使用面积不少于3.5平方米
C.厂房主通道宽不少于1.2m,其他通道宽度不少于1.0m
D.厂房门应向外开、门内无插销、门宽不少于1.2m
17.下列关于电器设备防爆说法不正确的是_。
A.Ⅰ场所不应安装电器设备学易网提供
B.Ⅱ类场所电器设备表面温度不超过120℃
C.Ⅱ类场所采用防爆、隔爆、安全型、增安型、充油型设备
D.Ⅲ类场所选择密封、防尘设备
18.下列关于民用爆炸器材的防火防爆说法不正确的是_。
A.在生产、贮存、运输时,不允许使用明火,不得接触明火或表面高温物;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时,在工艺资料中应作出明确说明,并应限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且遵守用火细则
B.火炸药生产厂房内的所有电气设备都应采取防爆电气设备,所有设施都应满足防火要
求
C.生产、贮存工房均应设置避雷设施,所有建筑物都必须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
D.生产用设备在停工检修时,要彻底清理残存的火炸药;需要电焊时,除采取相应的安
全措施外,还要采取消除杂散电流的措施
19.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监测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指的是_。
A.尽可能接近劳动者的工作地点 B.劳动者接触的工作地点
C.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 D.劳动者操作频率最高的工作地点
20.视野是指人眼能观察到的范围,其中在头部固定,而转动眼球注视某一中心点时所见的范围成为_。
A.静视野 B.动视野 C.注视野 D.视平面
21.在检修安全中停车后的安全处理过程(隔绝、置换、吹扫与清洗等)处理不当的是
A.盲板应有大的突耳并涂上特别颜色,用于挂牌编号和识别
B.凡在禁火区或抽插易燃易爆介质窗口或管道盲板时,应使用防爆工具和防爆灯具,在
规定范围内严禁用火,作业中应有专人巡回检查及监护
C.设备经置换后,若需要进人其内部工作还必须再用空气置换惰性气体,以防发生窒息
D.若置换介质的比重大于被置换介质的比重时,应由设备或管道最高点送人置换介质,由最低点排出被置换介质,取样点宜在顶部位置及宜产生死角的部位
E.吹扫结束时应先关闭物料闸,再停气,以防管路系统介质倒流
22.下列关于固定动火区设立的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_。
A.固定动火区距可燃、易爆物质的堆场、仓库、贮罐及设备的距离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
B.动火区若设在室内,应与防爆区隔开,不准有门窗串通。
允许开的窗、门都要向外开,各种通道必须畅通
C.固定动火区周围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可燃物质。
少量的有盖桶装电石、乙炔气瓶等可以存放
D.动火区要有明显的标志
23.下列关于动火安全作业证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_。
A.在禁火区进行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严格履行申请、审核和批准手续
B.动火作业人员在接到动火证后,要详细核对各项内容,如发现不符合动火安全规定,有权拒绝动火,并向单位防火部门报告
C.动火地点或内容变更时,应在动火安全作业证上标明,否则不得动火
D.高处进行动火作业和设备内动火作业时,除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外,还必须办理“高处安全作业证”和“设备内安全作业证”
24.下列不符合动火分析规定的是_。
A.取样要有代表性,特殊动火的分析样品要保留到动火作业结束
B.取样时间与动火作业的时间不得超过60min,如超过此间隔时间或动火停歇时间超过60min以上,必须重新取样分析
C.若有两种以上的混合可燃气体。
应以爆炸下限低者为准
D.进人设备内动火,同时还需分析测定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有毒有害气体含量不得超过《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一2002)中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氧含量应
为18%一22%
25.下列不符合进人设备内作业安全要求的是_。
A.设备内作业必须办理“设备内安全作业证”,并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B.在进人设备前60min必须取样分析,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及氧含量在
安全指标范围内,分析合格后才允许进人设备内作业。
如在设备内作业时间长,至少每隔2h各分析一次,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出人员
C.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内照明电压应不大于36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应小于或等于12V,灯具及电动工具必须符合防潮、防爆等安全要求
D.在检修作业条件发生变化,并有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必须立即撤出;若需继续作业,必须重新办理进人设备内作业审批手续
26.危险化学品存在的主要危险有_。
A.火灾、爆炸、中毒、窒息及污染环境
B.火灾、爆炸、中毒、腐蚀及污染环境
C.火灾、爆炸、感染、腐蚀及污染环境
D.火灾、失效、中毒、腐蚀及污染环境
27.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的主要措施_。
A.治疗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设备控制/设备防护
B.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C.急救措施、防火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设备控制/设备防护
D.治疗措施、防火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28.采用热风采暖和空气调节的车间,其新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清洁区,新鲜空气的补充
量应达到_m3/人oh的标准。
A.25
B.20
C.30
D.40
29.视线运动的顺序习惯于从-进行。
A.右到左,从下到上,逆时针
B.右到左,从上到下
C.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
D.右到左,从上到下
30.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正确的是_。
A.危险废物须装人编织袋后方可填埋
B.一般工业废物可以直接进人填埋场进行填埋
C.爆炸性物品的销毁可以采用:
爆炸法、烧毁法、熔融固化、化学分解法
D.有机过氧化物处理方法主要有:
分解、烧毁、溶解、填埋
31.锅炉运行中,炉管突然破裂,水汽大量喷出的事故叫_。
A.汽水供腾 B.水击 C.爆管 D.炉膛爆炸
32.根据GBZl-2002的要求,厂区总平面布置应将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大频率风向
的_风侧。
A.上 B.下 C.左 D.右
33.下列_不符合人机功能合理分配的原则。
A.快速的、持久的、可靠性高的由机器来做 B.研究、创造、决策由人来做
C.单调的、高阶运算的、操作复杂的由人来做 D.笨重的、快速的、持久的由机器来做
34.锅炉排污的目的是_。
A.降压 B.降低水位 C.降低锅水杂质含量 D.改变锅水的饱和度
35.起重机接近终点时,应该_。
A.及时断电,尽可能不动用行程限位器
B.等待行程限位器动作
C.加快起重机动作速度
3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特种设备共包括-设备。
A.四类 B.七类 C.五类 D.八类
37.液化石油气瓶使用未超过20年的,应每_年检验一次。
A.2 B.3 C.5 D.1
38.仓库内的气瓶放置应整齐,戴好瓶帽;立放时,须妥善固定;横放时,头部朝同一方向,垛高不得超过-层。
A.5 B.4 C.3 D.2
39.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厂房,厂房侧窗缘距地面不应高于_mo
A.1.2 B.1 C.1.5 D.0.8
40.表面探伤包括_。
A.渗透探伤、射线探伤
B.渗透探伤、磁粉探伤
C.射线探伤、磁粉探伤
D.超声波探伤、渗透探伤
41.煤矿安全标志认证的依据是_和产品标准。
A.《煤矿安全规程》
B.《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
C.《矿井防灭火规范》
D.以上都必要
42.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企业负责人应当按照1989年国务院第34号令《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立即将发生特大伤亡的情况报告归口管理部门、所在地人民政府,并报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并在____h内写出事故报告。
A.8 B.12 C.24 D.48
43.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采掘过程中,大量瓦斯和煤炭(岩石)在短时间内突然从煤层(岩层)中冲出的现象。
它具有突发性、极大破坏性和瞬间携带大量_冲出等特点。
A.瓦斯和煤(岩) B.瓦斯和煤 C.瓦斯 D.煤(岩)
44.煤与瓦斯突出多数发生在构造带、煤层遭受严重破坏的地带、煤层产状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带、煤层硬度系数小于_的软煤层中。
A.0.2 B.0.5 C.1.0 D.2.0
45.矿井在采掘生产过程中,只要发生过一次煤与瓦斯突出,该矿井即确定为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煤层即定位为-煤层。
A.突出 B.突出危险 C.突出倾向 D.高瓦斯
46.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按地下水含水层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
A.要有可溶岩层、岩层因具有裂隙而透水、水必须有侵蚀性、水在岩层中应是流动的
B.要有可溶岩层、岩层因具有裂隙而透水、水在岩层中应是流动的
C.岩层因具有裂隙而透水、水必须有侵蚀性、水在岩层中应是流动的
D.要有可溶岩层、岩层因具有裂隙而透水、水必须有侵蚀性
47.爆炸性震源的操作人员禁止穿化纤服装;大雾、雷雨、黄昏条件下禁止进行爆炸操作;爆炸危险区应有专人警戒;使用电雷管时电雷管本身和起爆回路的电阻以及起爆电流必须满足规定要求,杂散电流大于_mA、离高压电网较近的区域、受射频电影响较大的区域等不得使用电雷管。
A.30 B.20 C.10 D.5
48.使用的少量爆破材料,炸药不超过100kg,雷管不超过200个,要储存在专门的房间内,指定专人保管。
雷管要装箱加锁,与炸药分开存放,并隔开2m以上距离。
运输时禁止雷管和炸药混装混运,应由专人押运。
运输汽车应挂危险品标志,行驶速度不超过_km/h,能见度差时速度减半。
存储时和运输途中应有合适的包装,注意防震、防火、防潮。
A.30 B.40 C.50 D.60
49.接触粉尘、有毒物质、放射性物质的作业人员应有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定期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作业点粉尘浓度超过卫生标准的,每月至少测定2次,井下有毒作业点每月至少测定1次。
放射性物质作业点每月至少测定次,超过国家规定的,必须限期采取改进措施。
A.3 B.2 C.1 D.0.5
50.井筒施工根据_的不同,分为普通凿井法与特殊凿井法。
A.施式方法及地层赋存条件
B.施式方法
C.地层赋存条件
D.施式方法及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