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docx
《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P26-P42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P18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观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搭理推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这种生态视角的批判可以说是人类视角的批判或代表人类的批判”(3)和谐性。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基础
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2)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
(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特征?
P20
7,简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折的关系?
p37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一.
(1)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特别是三大发现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提供科学技术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提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市场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3)思想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对自然的认识和解释,是一般精神产品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
(二)科学分类,科学分类就是物质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对哲学有推动作用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恩格斯:
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打破宗教神学),科学与技术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关系都发生全面变革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1)揭示了新型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技的关系3)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八)技术异化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劳动异化学说。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
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
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技术自主论:
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如埃吕尔和温纳等人。
社会建构论:
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7,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P24、25、26旧书)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就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是辨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承认并坚持客观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皆依赖于其自身内部矛盾永远不停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这种唯物的、辩证的和发展的“根本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上始终是完全统一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需要这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同其他科学方法论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自然也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的总纲或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对哲学史优秀成果尤其是对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通过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改造,实现了哲学方法论的根本变革。
其次,具体的方法论包括很多,其中主要有信息方法论,系统方法论和控制方法论等许多业已形成为“新兴科学”的方法论科学。
具体科学方法论是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适用或分别适用的一些方法论,为哲学方法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证明。
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不仅将延伸自然科学领域,也伸向社会科学领域。
它虽不能像哲学方法论那样,从宏观上探讨整个世界的本质和现象,对人类全部实践活动起直接现实性的方法论作用,但却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个角度或某一层面去探讨世界产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它具有的概括能力和学科内的普遍适用性,分别应用于相应学科。
这也就是它具有的跨学科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其他科学方法论的最高层次;两者又具有血肉联系。
前者依赖于后者且最终依赖也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各门具体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和深化,后者不能代替前者,前者更不能离开后者。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1)恩格斯说: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1分〕
(2)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2分)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1分〕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1分〕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变动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
〔1分〕
(3)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2分)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
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1分〕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10,批评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检验各种主张和论据,并判定那些思考具有优点,那些思考不具备优点的过程和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是近年来国际学界特别提倡的思维方法。
它的特点是探究和提出探究性问题。
事实上,创新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也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去评估和检验其创新过程的思考是否可行、科学。
所以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是互补的思维方法。
思维的批判性,即以批判性思考的方式质疑和评估思考过程与结果。
批判性思维的最重要技巧之一,即提问探索性问题。
非批判性思考在别人陈述想法和观点时,常常会轻易接受,不加思索;而批判性思考则会质疑这些陈述和观点的准确性,追问陈述和观点背后隐藏的含义,扩展这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思维的批判性,要求研究者把思考建立在负责任的态度上,而不是最初印象或感觉的基础上。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就是努力认识到许多我们固有的观念都可能有错,需要对思维、已有研究结论和我们研究的过程做出实践、逻辑的检验,在形成立场、观点时,在观察、探究和形成判断时,在形成有说服力的表述时,识别和避免思维中常见的谬误。
11,什么是分析,什么是综合,分析和综合税更重要?
(P44、45旧)
12,什么是逻辑思维,什么是非逻辑思维,二者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谁更重要?
(P50、51旧)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答: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个基本思想,是和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重要原理密切相联的。
只有承认科学是生产力,才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
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生产发展。
科学无论作为“渗透”因素或“组织”因素并入生产过程,都会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历史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
2、作为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改变社会生产关系,进而改变社会形态。
3、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在,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以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1)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2)科学技术还有力的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3)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
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
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机制是其社会建制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一句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
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传播体制、教育培养体制和行政领导体制等。
积极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完善科学技术体制,使其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对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了解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理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研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法律保障,是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从事科学技术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推进,科学技术活动的主题和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使得科研活动的组织机制相应地呈现出新特点:
1.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应用研究,从非战略性基础研究到战略性基础研究。
2.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从高校科研到“官产学”三螺旋。
3.“机械连带”到“有机连带”,从正式的学术交流到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如创新者网络、虚拟科研组成或e-科学。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
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
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科学技术顺利运行的保证。
科学技术的运行必须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相一致;必须防止“专家治国论”的不良影响,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以进行科学技术风险国家治理;必须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导引科学技术,保证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一)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政策体制、军事对抗以及政治理念和行为等方面。
1.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般而言,先进的社会制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先进性成正比。
越是先进的、积极的、开明的社会制度,越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2.政策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对科学系统和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关系的调整。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军事对坑对利一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对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