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830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特训含答案.docx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8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特训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8讲

(见逐题对点特训P13)

1.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这一现象造成( B )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迅速发展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D.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解析:

中国民族工业的诞生是在19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根据图表,从1843年到1858年,进口棉花、印花布和棉纱的税率都发生了下降,大量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涌入中国市场,造成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农产品商品化,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并非完全解体,故C项错误;外国资本主义刚入侵中国市场,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棉纺织业,但并未完全控制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称:

“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

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这表明他( D )

A.主张购买西方新式军舰以自强B.要求引进西方科技创办福州船政局

C.希望朝廷革除官办企业的弊端D.认识到发展近代中国洋务工业的重要

解析:

主张购买与材料中“请易购雇为制造”不符,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创办于1866年,与材料中“1872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张中国“制造轮船”,但没有涉及官办企业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中“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表明认识到洋务工业的重要,故D项正确。

3.阅读表格外国在华设立的工厂及资本数(资本单位:

千元)

年份

英国

日本

德国

俄国

工厂数

资本

工厂数

资本

工厂数

资本

工厂数

资本

1895~1901

14

15732

1

140

4

3374

5

2469

1902~1907

17

20567

20

11244

4

2448

4

1716

1908~1913

6

13391

28

14946

4

1859

8

2463

总数

37

49681

49

26330

12

7681

17

6648

上述数据反映了( B )

A.欧亚列强经济实力的强弱B.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变化

C.英日同盟的积极作用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后果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英、日、德和俄四国在华设厂数及资本数,仅反映各国在华投资情况,无法反映各国的实力强弱,故A项错误;英国在华设厂数及资本数于1908~1913年锐减,日本在华设厂数及资本数逐步增加,设厂总数已超英国,设厂数及资本数均超过德国和俄国,即反映了列强侵华势力在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英日同盟》除了反对俄在远东扩张外,还维护英日各自在中国与朝鲜的利益,但材料中日本在华设厂数已超英国,两国有利益竞争与冲突,这与两国结成《英日同盟》目的不符,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日本在华获取的利益,刺激其他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所以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后果,故D项错误。

4.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这反映了( A )

A.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B.资本主义从南方兴起并占据优势

C.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D.近代中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的差异,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无法反映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从南至河南一带对机器生产的认识的地区差异,无法直接得出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认识不同,无法直接得出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

5.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

据此推断,该章程( C )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解析:

材料涉及到晚清政府关于专利保护的介绍,但是不足以说明相关制度是“完善”的,故A项错误;材料“给工部郎中实职”“给工部主事职”表明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深的现实,中国民族资本提出实业救国,清政府此举顺应了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虽然材料表明清政府对技术发明的支持,但从当时背景考虑,清政府主观上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以缓解财政危机的,“立国”说法不当,故D项错误。

6.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1901年以后的10年间,民族资本的投资范围比以前更加广泛。

除棉纺织业和缫丝业外,面粉、肥皂、烟草、电灯、锅炉、铅笔、工矿等行业都陆续成为民族资本投资的对象。

在这10年间,民族资本投资于轮船公司,资本在5万元以上的就有17家之多。

这说明( B )

A.政府引导民间投资轻工业B.轻工业重工业均有所发展

C.民间投资以交通业为重点D.轻重工业比例渐趋于合理

解析:

题目中并未提到政府,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民族资本主义在此期间不仅投资“纺织业和缫丝业”轻工业,而且投资“工矿等行业、轮船公司”重工业,故B项正确;面粉、肥皂、铅笔等不属于交通业,故C项错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由于社会性质造成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始终未形成轻重比例合理的近代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

7.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

材料反映出商会( C )

A.主导了中国的近代化B.解决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C.践行了“实业救国”D.成为了基层的政经一体化组织

解析:

天津商会的作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而非主导,故A项错误;商会的成立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而不能解决,故B项错误;天津商会的作为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故C项正确;商会为民间组织,而非政治组织,故D项错误。

8.民国时期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表

1911/1914*

~1920年

1920~1936年

包括东北

1936~

1947/1948年

工业资本总计

6.63

10.15

-2.57

外国资本

4.82

10.69

-11.48

官僚资本

3.44

10.64**

14.40

民族资本

11.90

9.37

-2.97

注:

*外国资本为1914年,官僚资本为1911年,民族资本为1911年,计算增长率时各按其本身年数。

**包括“满洲国资本”。

表中呈现的内容反映了( A )

A.民族资本发展受到多种阻碍B.政局动荡导致经济持续下滑

C.一战以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D.官僚资本占据国民经济主导

解析:

根据材料,民族资本在1911~1920年资本增长率较大得益于中华民国政策的支持和一战列强无暇东顾,1920~1936年增长相对较快得益于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1936~1947/1948年资本减少源于官僚资本压榨、战争(外来侵略与内战)、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正体现了民族资本发展受到多种阻碍,故A项正确;1911~1920、1920~1936两阶段总体上各项资本都是呈上升趋势,故B项错误;1920~1936年民族资本呈增长趋势,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官僚资本在不同时期都呈增长趋势,不能表明官僚资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情况,故D项错误。

9.麦迪森数据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26.3%。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B )

A.稳固政局中的社会经济进步B.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C.外患消弭中的良好发展机遇D.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解析:

从清末民初到1936年,政权更迭,政局并不稳固,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即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故B项正确;从清末民初到1936年外患并没有停止,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特指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10.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率达到了13.4%;1919~1922年期间中国私人资本的工矿交通业投资年增长率为13.94%;1923~1927年新设企业共608家,创办资本额共约1.03亿元,新设企业家数超过了一战期间的数字;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

对上述材料蕴含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B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B.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D.20世纪早期民族资本主义总体处于发展态势

解析:

根据材料“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率达到了13.4%;1919~1922年期间中国私人资本的工矿交通业投资增长率为13.94%”可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1923~1927年新设企业共608家,创办资本额共约1.03亿元,新设企业家数超过了一战期间的数字”可知,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并没有陷入绝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综合整个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早期民族资本主义总体处于发展态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在国内商品流通额中,鸦片战争前粮食占42%,棉布占24%,其次为盐、茶、丝织品等。

到了1936年,工业品占34%,手工业品占42%,农产品占24%。

这一变化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 C )

A.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B.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

C.经济近代化的趋向显著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商品流通”,不能体现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才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国内商品流通额以农业、手工业产品为主,1936年时“工业品占34%”,表明中国的近代工业有所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农产品流通,但不能说明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错误。

12.据《南方人物周刊》记载:

1935年,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强行增持官股至50%,把这两家金融机构收归“国营”。

中国银行的前身为大清的户部银行,后来又是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自其创办之始,就写明“官商各占股份50%”,只是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

据此可知,1935年金融机构的调整( B )

A.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央集权遭破坏的现实

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实属官僚资本大肆掠夺民间资本的范例

D.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

依据材料“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可知,清末到北洋时期股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央权力遭到破坏,与“1935年的调整”无关,故A项错误;二三十年代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把原本处于世界经济边缘的中国也牵扯进来,缺乏世界竞争力的民营资本无法抵御经济危机的破坏狂潮,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介入金融系统,有利于统合较弱的国内经济,故B项正确;从当时的经济环境考虑,政府的介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资本崩溃的态势,有助于防止西方资本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冲击,故C项错误;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不存在正面战场,故D项错误。

13.银两是明清以来我国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废除了银两,确立了银元本位制,将铸币权改归中央;随后,又于1935年实行了“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

这在当时( C )

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是南京国民政府对币制进行规范改革,对于收回贸易主权作用不大,故A项错误;通货膨胀是1945年后国民政府大量发行货币造成的,材料仅仅反映了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当时并未出现通货膨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33年“废两改元”、1935年“法币政策”,体现了对金融体系的规范,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D项错误。

14.1938~1941年,四川新筑公路3944公里,通车里程由战前的4637公里、只有65个县通车的落后状况,发展到战后的8581公里、111个县市通车(占当时170个县市的65%以上)。

这反映出( C )

A.民生主义得到全面贯彻B.抗战大后方的作用突显

C.交通服务于民族战争D.国民政府积极准备抗战

解析:

材料中反映了抗战时期四川地区交通得到巨大发展,交通建设主要是服务抗战而并非服务民众,也不能从四川地区、交通领域就得出在全国所有领域全面贯彻民生主义,故A项错误;四川虽属于抗战大后方,但四川地区在抗战时期交通的发展不能表明大后方在抗战时期的作用,故B项错误;为了支援抗战,大后方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抗战物资的运输,故C项正确;1938~1941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而非准备抗战阶段,故D项错误。

15.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

这种历史现象( B )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B.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D.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时间是1927~1936年,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44年大后方工厂占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社会中心已转移到大后方,故B项正确;1944年大后方工厂占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工业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

16.1866年7月22日的《上海新报》,刊登了一则介绍英国机器图画的广告,内云:

“本馆新到英国寄来画图一箱。

镌刻工细,奇巧非常。

本馆陆续印诸新报上,俾寄来新制之器皿,既能增人见识,复可开人心思,凡西国时尚之器,华人可一目了然。

……如合己意,不论农工商贾,何妨自行买来,以应必需之用。

”对上述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C )

A.《上海新报》应该是外商在华创办的中文商报

B.该广告极力向中国推销机器及产品

C.广告促使农工商贾纷纷购买机器

D.新报广告增长了国人对西方器物文化的见识

解析:

国人近代自己创办报刊开始于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1866年的报纸要么是来华传教士创办的,要么是来华商人创办的,《上海新报》宣传的是中文版的商业信息,所以其为外商创办的中文商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讲的是一则介绍机器图画的广告,并鼓励“不论农工商贾,何妨自行买来”,可见该广告是向中国推销机器及产品的,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是向国人推销机器及产品的一则广告,没有反映推销广告的效果,另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工商贾不会纷纷购买其机器,尤其是农工,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既能增人见识,复可开人心思,凡西国时尚之器,华人可一目了然”可知,新报广告增长了国人对西方器物文化的见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7.如图所示《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

“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

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

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

”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 C )

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

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

解析:

谣言阻碍了通讯,与材料中“早经设立电报局……乃近有匪徒造谣言”不符,故A项错误;晚清实现近代化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中“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不符,故B项错误;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与材料中“《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相符,故C项正确;普遍接受与材料中“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不符,故D项错误。

18.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

这些报纸的创办( C )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解析:

材料中没有表明“正常”的信息,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思想是由资产阶级民主派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集中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列举了一批政党和它们创办的报纸,作为各自的喉舌,报纸和党派名称中的“共和”、“民权”等关键词反映出它们存在并活动的立足点,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的革命任务是否完成在题干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故D项错误。

19.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的婚姻制度在近代发生变化。

根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34年离婚案为502件,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不合”。

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 )

A.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B.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D.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

解析:

材料中“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表明传统儒家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减轻,主要源自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等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对女性的影响,故A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对女性的婚姻观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婚姻观改变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20.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D )

A.晚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D.重庆国民政府

解析:

晚清并未在西南地区大规模修建铁路,故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主要在北方进行交通建设,故B项错误;北洋政府统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不可能在西南大规模进行交通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建交通路线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即抗战大后方所在地,主要为抗战服务,故D项正确。

 

 (见逐题对点特训P15)

1.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解析:

由材料可知通商口岸在繁荣城市的同时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更加突出,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得出通商口岸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故B项错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偏离材料主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D项错误。

2.分析下列表格数据:

1840年前与1865年、1894年中国生丝销量

时间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65年

10.1

4.2(41.58%)

5.7(56.43%)

1894年

16.02

8.23(51.94%)

7.7(48.06%)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C )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D.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解析:

表格中的数据只能看出生丝出口量在不断增加,无法得出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也不能得出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故A、B项错误;从表格数据可知1840~1894年间,中国生丝出口量不断增加,内销量不断下降,而且在1894年,出口量超过了内销量,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从表格数据可知1840~1894年间,中国生丝总销售量不断增加,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发展较快,故D项错误。

3.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

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

”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B )

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D.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解析:

“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的信息说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困境,故B项正确;“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外国商品进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并没有提及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的信息,故D项错误。

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C )

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解析:

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的表现是兴办军事工业,因为“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而题目问的是其“再进一步”的举动,故A项错误;创办民族工业的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是私人性质,而材料强调的是洋务派再进一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之后,为了弥补资金上的不足,又创办了民用工业,符合题目“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层次上局限于器物方面,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改变,故D项错误。

5.1878年开始筹备,后设厂于杨树浦的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93年不慎发生火灾,租界内的外国消防队拒绝前往救火。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B )

A.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有弊端B.洋务派民用企业危及到列强利益

C.列强与清政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D.外国消防队受制于租界章程规定

解析:

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