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803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16 大小:21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2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docx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试题分析

宜宾市公开招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科目

考试大纲(试行)

一、考试范围

考查应试者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及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笔试、闭卷。

(二)全卷满分:

100分。

(三)考试时间:

120分钟。

(四)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占30%,中等难度题约占50%,难题约占20%。

(五)题型结构及题量:

选择题或填空题(约40分)、判断题(约10分)、简答题(约50分)。

三、考试内容及比例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值约占5%。

1.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与内容;3.实施建议。

(二)学科基础,分值约占85%(其中小学内容约占40%,初中内容约占45%)。

小学:

语音、词汇、句子、标点符号、古诗文警句、短文阅读。

初中:

短语、单句、复句、修辞、写作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名篇名句。

(三)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分值约占5%。

1.教材解读;2.教学设计;3.案例分析;4.试题评析。

(四)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值约占5%。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导入、提问、过渡、小结、板书等)、使用教学辅助手段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说课、听课、评课)。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知识导学】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上已经出现的名句,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引譬取喻,意蕴丰赡。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4)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赠花卿》)

这类“名句”具有明晰的象征意义。

刘禹锡的诗句揭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

李商隐笔下的“春蚕”“蜡炬”是对默默奉献的人们的写真。

韩愈的诗句点明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阻遏e4。

杜甫的诗句将抽象的听觉形象化。

这类“名句”意象丰赡,境界开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受到命题者青睐。

2.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u4。

(马总《意林》)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这类“名句”写的是寻常事物,作者平中见奇,推出新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言常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提示真理,给人启迪。

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以之勖勉他人鉴戒自身,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益”,亦为命题者看重。

3.言辞警策,辉映千秋。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寄意寒星荃小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脊梁式的人物,彪炳史册,垂范后人,他们表达自己理想信念情操气节的警句,也随着其事迹众口相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们在钦佩其业绩之同

时,也就很自然地记住了其人之“名句”。

4.绘景融情,体物入微。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描绘风花雪月,歌咏湖海山川,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这类“名句”融情于景,情景相生,触发读者思绪,引起读者共鸣,颇具艺术魅力,深受人们钟爱,也很容易为命题者注目。

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关郑白马”

①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②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

④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2.十大悲剧(主要是前六部)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

⑤洪升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

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

高成就。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

著有《苏东坡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kui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

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

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

①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

《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

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王维字摩诘,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

③“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登鹳雀楼》

④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诗圣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人民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①韩愈。

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

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的成熟期)

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

A.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hao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扬(yáng)刘桢。

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指嵇ji康、阮籍、向秀、山涛、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位作者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小说的发展期)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周处》。

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著《史记》首创“纪传体”,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

乐,民乐;府,官府。

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

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

《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中加入《乐经》)。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du4》《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分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

-前277?

)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中学语文招聘考试名诗词句默写题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3.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ong2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郑愁予《错误》)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0.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bie1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3、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4、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尔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

5、汨mi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6、日月忽其不淹兮,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7、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cheng3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离骚》)

8、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9、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10、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1、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孔雀东南飞》)

1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1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1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17、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1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19、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0、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的阅读,重点应放在理解上。

但全部理解的前提之一是能够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一)实词的理解

实词理解包括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的理解,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事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

考查名词、形容词时,对两类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这就需要考生做好几项准备工作:

一是注重积累。

高度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加强文言文课文的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二是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注意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具体方法包括: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中“贾祸”的含义并不是消除祸患。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根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这些都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而不是“打柴”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中“拔”的含义,可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其意思为“被攻取”。

5.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近词“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6.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中“拔”的含义,“拔”有两个主要意思:

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其解释为“被攻取”。

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

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

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

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

真题点睛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

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

【答案】D

【名师点评】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能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二)虚词的理解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副词、代词等,文言虚词里包含有“代词”,这与现代汉语不同。

对这些虚词的掌握,一是要依据课本,归类整理,并配以典型例句;二是要抓住语境,区分用法,注意总结规律;三是要仔细比较,分清真伪,不被假象迷惑。

在具体的文中,要注意使用下面一些方法:

1.语境分析法

这其中又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

如: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一个“其”用在表示选择的疑问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以翻译成“还是”;二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判别虚词用法。

如:

注意找出起取独、提宾、提顿、后置等作用的虚词,进而明确句意;三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法。

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顷之,烟炎张天”、“石之铿然有声者”等句中,“之”字由于位置不同,用法也不同。

2.关系分析法

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

3.比较区分法

比较区分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分清虚实。

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二是辨明用法。

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而“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用作副词,有“故意”的意思。

又“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一样。

三是善于把虚词与现代汉语比较。

有时是用法没有改变:

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中“善于”“敢于”的“于”相同。

有时用法改变。

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语气助词用,而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同样、并行等意义。

有时用法完全消失。

如“之”的取独作用,“者”的提顿作用等。

四是注意特殊虚词。

第一类是兼词。

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盍”“曷”(何不)、“耳”“尔”(而已)等。

第二类是复音虚词。

如“所以”、“然则”、“是以”、“然后”、“无乃”、“何其”等,其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有时也有几个意义,像“所以”就有三种情况,要注意区别,不可望文生义。

第三类是习惯用法。

如“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得无……乎”、“孰与(孰若)……”、“唯……是……”、“为……所……”、“以……为……”、“与其……孰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

(一)用“者”或者“也”表示判断

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也

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并不同时出现,在省略“者”的情况下,用“也”也可以表示判断。

如:

(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