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743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docx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学年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

【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最新】高二(上)第二次调研物理模拟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运动情况的车轮

B.体育教练员研究百米赛跑运动员起跑动作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

D.研究地球自转时的地球

2.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参考系不能任意选取

B.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应先确定参考系

C.参考系必须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其他物体

D.空中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考系

3.功的单位是焦耳(J),焦耳与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1J=1kg⋅m2/s2

B.1J=1kg∙m/s2

C.1J=1kg⋅m2/s

D.1J=1kg⋅m/s

4.小明同学观察路口汽车通行情况时发现,绿灯亮时,并非所有车都一起起动。

他认为,如果汽车全部采用人工智能协同驾驶,从而实现一起起动的话,可能一个绿灯通过路口的汽车会更多一些。

为此他提出了下列猜想,其中正确的有(  )

A.如果前后两个车相隔一定时间先后以相同的加速度匀加速起动,两车间距不变

B.如果前后两个车相隔一定时间先后以相同的加速度匀加速起动,两车间距不断变大

C.如果后车稍迟一定时间,但以较大加速度匀加速起动,两车间距将一直减小

D.无法实现前后两车都以同样加速度匀加速起动哪怕一段不长时间,因为汽车额定功率不同

5.图示为A、B两质点的速度图象,其加速度分别为aA、aB,在零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A、vB.那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vA<vB

B.vA=vB

C.aA>aB

D.aA<aB

6.笔被一位同学碰后掉地上了,在捡起笔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某物体从空中某点自由下落,经过离地面高为0.8m的位置时,速度是落地速度的

.g取10m/s2,则(  )

A.下落点离地高为1.25m

B.下落点离地高为1.28m

C.物体经过0.4s后落地

D.物体通过最后0.8m用时0.4s

7.雨滴从高空静止下落,受到的空气阻力随雨滴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则下落过程中雨滴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

A.

B.

C.

D.

8.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运动的两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

D.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能有摩擦力的相互作用

9.如图所示,把光滑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mg分解为F1、F2两个力.图中FN为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

B.物体受到mg、FN、F1、F2共四个力的作用

C.F2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D.力FN、F1、F2这三个力的作用效果与mg、FN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10.体育课上某同学做引体向上.他两手握紧单杠,双臂竖直,身体悬垂;接着用力上拉使下颚超过单杠(身体无摆动);然后使身体下降,最终悬垂在单杠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上升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始终大于人的重力

B.在下降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始终小于人的重力

C.若增大两手间的距离,最终悬垂时单臂的拉力变大

D.若增大两手间的距离,最终悬垂时单臂的拉力不变

11.半径为R光滑半圆柱体固定在水平面上,竖直光滑墙与之相切,一个质量为m,半径为r(r<R)的小圆柱体置于墙与半圆柱体之间,恰好平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墙对小圆柱体的弹力大小为mg•

②若要使小圆柱体对墙压力增大,可以仅增大R;

③若仅减小小圆柱体半径而不改变其质量,可使大圆柱体所受压力增大;

④若仅减小小圆柱体半径而不改变其质量,可使大球所受压力减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将一右端带有固定挡板的薄木板放在水平面上,一轻质弹簧右端栓接在挡板上,左端栓一可视为质点的滑块,当弹簧处于原长时滑块位于长木板的O点,将滑块拉至图中的A点,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将长薄木板的左端固定,右端缓慢抬起,直到滑块刚好沿长木板滑动,滑块所受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分别用

表示,则上述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先减小后增大,

一直减小

B.

先增大后减小,

一直减小

C.

一直增大,

一直增大

D.

保持不变,

一直增大

13.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A.1N,0B.1,2N

C.2N,1ND.1N,1N

1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A.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这是他用实验直接进行了验证的

B.其中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外推得到的结论

C.运用甲图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更方便进行实验测量

D.运用丁图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从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15.某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力的关系。

下列措施中不需要和不正确的是

A.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

B.小车的质量要远大于塑料桶的质量

C.实验中可以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D.每次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后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16.“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该装置研究小车加速度

与质量

的关系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

B.牵引小车的细绳应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C.平衡摩擦力时要将重物和小车保持连接

D.每次改变小车质量后,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17.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不同性质的力

B.钢丝绳吊起货物匀速上升时,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等于货物对钢丝绳的拉力

C.石头击鸡蛋,石存蛋破,证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反作用力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而它们合力为零

18.如图所示,甲图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跳动作的示意图,甲图中的“●”表示人的重心,乙图是根据力传感器画出的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乙图中a、d、f、g各点数据分别与甲图中人的a、d、f、g状态相对应,其余点对应状态没有在甲图中画出.乙图中a、c、e、i点对应的纵坐标均为610N.请根据这两个图所给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图中b点时刻,人处于超重状态

B.乙图中d点时刻,人处于失重状态

C.乙图中g点时刻,人处于失重状态

D.乙图中i点时刻,人的速度为零

19.物体的初速度为v,受到如图所示的恒定外力F作用,则物体的运动轨迹可能为()

A.

B.

C.

D.

20.小明家住在第16层.他放学后,乘坐竖直电梯从第1层直达第16层.假设电梯刚起动时做加速运动,中间一段时间内做匀速运动,最后一段时间内做减速运动.在电梯上升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梯加速运动时,小明处于失重状态

B.电梯加速运动时,小明处于超重状态

C.电梯匀速运动时,小明处于失重状态

D.电梯匀速运动时,小明处于超重状态

21.如果两个力彼此平衡,则它们(  )

A.必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必是同性质的力

C.一个力消失时,另一个力也同时随之消失

D.必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22.如图所示,小球A静止放在小车的光滑底板上(设小车底板足够长),当小车受到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时,小车从静止开始在水平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则小球A相对于地的运动情况()

A.做匀速直线运动

B.处于静止状态

C.做与小车同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

D.做与小车反方向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

23.如图所示,水平向右加速行驶的小车内有一固定斜面,斜面上放有一物体,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此时斜面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方向可能沿着图中的(其中oa竖直、oc水平)

A.oaB.obC.ocD.od

二、实验题

24.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做实验时,发现实验数据误差很大,怀疑电源的频率不是50Hz,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电源的频率.已知砝码及砝码盘的质量为m=0.1kg,小车的质量为M=0.4kg,不计摩擦阻力,g取10m/s2.图乙为某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已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三个点未画出.

(1)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m/s2;

(2)根据纸带上所给出的数据,可求出电源的频率为_____Hz;

(3)打纸带上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

25.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情况如下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关于此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 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

B. 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

C. 实验中,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

D. 实验中,要始终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筋另一端拉到O点

(2)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

A. 理想实验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变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三、解答题

26.小球从离地面80m处自由下落,重力加速度g=10m/s2。

问:

(1)小球运动的时间。

(2)小球落地时速度的大小v是多少?

27.如图为高山滑雪赛道,赛道分为斜面与水平面两部分,其中斜面部分倾角为37°,斜面与水平面间可视为光滑连接.某滑雪爱好者连滑雪板总质量为75kg(可视为质点)从赛道顶端静止开始沿直线下滑,到达斜面底端通过测速仪测得其速度为30m/s.然后在水平赛道上沿直线继续前进180m静止.假定滑雪者与斜面及水平赛道间动摩擦因数相同,滑雪者通过斜面与水平面连接处速度大小不变,重力加速度为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滑雪者与赛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2)滑雪者在斜面赛道上受到的合外力;

(3)滑雪者在斜面滑雪赛道上运动的时间及斜面赛道的长度

28.如图所示.轰炸机沿水平方向以v匀速飞行.到达山坡底端正上方时释放一颗炸弹,炸弹垂直击中山坡上的目A。

已知轰炸机距山坡底端的高度为h,炸弹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求炸弹离开轰炸机后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研究汽车车轮上某点运动情况时的车轮,不能看成是质点,否则就没有内部结构了,故A错误

B.体育教练员研究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运动员的姿态、动作时不能将其看作质点,故B错误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此时火车的长度可以忽略,能看成质点,故C正确

D.研究自转的地球,不能将其看作质点,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考查学生对质点这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知道物体能看成质点时的条件,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物体的大小体积能否忽略.

2.B

【解析】

试题分析: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参考系是任意选取,没必要必须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其他物体,选项AC错误;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应先确定参考系,选项B正确;空中运动的物体也能作为参考系,选项D错误;故选B.

考点:

参考系

3.A

【详解】

根据W=FL可得,

1J=1N•m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力的单位为:

1N=1kg•m/s2

所以有:

1J=kg•m2/s2

A.1J=1kg⋅m2/s2,与结论相符,选项A正确;

B.1J=1kg∙m/s2,与结论不相符,选项B错误;

C.1J=1kg⋅m2/s,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

D.1J=1kg⋅m/s,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

4.B

【解析】

【分析】

汽车在启动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时间公式求得两者间的距离表达式即可判断。

【详解】

如果前后两个车相隔一定时间先后以相同的加速度匀加速起动,两车的距离

,距离会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故A错误,B正确;如果后车稍迟一定时间,但以较大加速度匀加速起动,当后车的速度在达到前车速度前,两者的距离一直增大,故C错误;汽车虽然额定功率不同,但在启动过程中,并不是在额定功率下运动的,故可以以相同的加速度运动,故D错误。

所以B正确,AC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明确两者间的距离随时间的关系即可判断

5.C

【详解】

由图象可知,A的初速度大于B的初速度,即vA>vB.A的斜率大于B的斜率,则aA>aB.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分析】

根据速度位移位移公式求的下降的高度和落地时的速度,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求的时间。

【详解】

设高度为h,落地速度为v,则有:

,2gh=v2,联立解得:

h=1.25m,v=5m/s,故A正确,B错误;下落时间为:

,故C错误;通过0.8m所需时间为:

,故D错误。

所以A正确,BCD错误。

7.D

【解析】

【详解】

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随着速度的增大,阻力越来越大,所以雨滴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匀速运动,在v-t图像中斜率代表加速度的大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8.D

【解析】

试题分析:

两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物体间存在压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存在摩擦力;如果两物体相对静止,则物体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如果两物体相对滑动,则物体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解: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于运动趋势,则两物体间存在摩擦力,故A错误;

B、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故B错误;

C、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C错误;

D、两物体以共同的速度运动,两物体相对静止,但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则两物体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如汽车启动过程中,相对车厢静止的木箱与汽车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分类,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9.D

【解析】

F1不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F2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这两个力只是重力沿着两方向的分力,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的,实际不存在.故AC错误.物体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故B错误;力FN、F1和F2的三个力的作用效果跟mg、FN两个力的效果相同.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F1、F2是重力的两个分力,要能正确分析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个使物体下滑,一个压斜面,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人都是从静止开始,最终又回到静止状态,故上升时是先超重后失重,下降时是先失重后超重,而超重时是单杠对人的用力大于人的重力,失重时是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小于人的重力,故选项AB均错误;若增大两手间的距离,由于两手的合力等于人的重力,而重力不变,故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则需要分力也就越大,故选项C正确,D错误.

考点:

超重与失重,力的合成.

11.C

【解析】

解:

小球受到重力、墙对小圆柱体的弹力以及半圆柱体对小圆柱体的弹力,受力如图:

设两个球心之间的连线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由图中几何关系可知:

由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可得:

①、墙对小圆柱体的弹力大小为

.故①错误;

②、若增大R,根据

可知cosθ将增大,则θ将减小,

将增大,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圆柱体对墙压力增大.故②正确;

③④、若仅减小小圆柱体半径,则

,可知cosθ将增大,则θ将减小,

将增大,不改变其质量,则可使大圆柱体所受压力增大.故③正确,④错误.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2.A

【解析】对滑块受力分析,重力G,长木板对滑块的支持力FN,弹簧对滑块的弹力F,摩擦力f,

设右端缓慢抬起角度为

,由公式

的增大,

一直减小;

较小时且

,此时摩擦力向下,根据平衡条件:

,随

的增大,f减小,

增大到

时,此时摩擦力为零,

继续增大,则

,此时摩擦力向上,根据平衡条件:

,随

的增大,f增大,一直到f达到最大静摩擦滑块开始运动,综上所述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FN一直减小,故A正确。

13.D

【解析】

对弹簧秤为研究对象,由重物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A=G=1N,则弹簧秤B的读数为1N,以左侧重物为研究对象,根据力的平衡得到,弹簧的拉力大小FB=G=1N,则弹簧秤B的读数为1N,故D正确,ABC错误.

14.C

【解析】

伽利略设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因为当时无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所以伽利略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如果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由于当时用滴水法计算,无法记录自由落体的较短时间,伽利略设计了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来“冲淡”重力得作用效果,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所用时间长的多,所以容易测量.伽利略做了上百次实验,并通过抽象思维在实验结果上做了合理外推.其中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外推得到的结论,所以伽利略用来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D

【详解】

A.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小车的质量要远大于塑料桶及所装的砝码的质量时,才能认为塑料桶及所装的砝码的重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平衡摩擦力后,在实验过程中每次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后,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6.B

【解析】A、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然后再释放小车,故A错误;

B、若连接砝码盘和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不保持平行,则绳子的拉力分力等于小车的合力,这样导致误差增大,故B正确;

C、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绳从小车上拿去,但是小车应于纸带连接好,然后轻轻推动小车,使小车沿木板做匀速运动,即为平衡好摩擦力,故C错误;

D、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都等于小车所受的摩擦力,故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D错误。

点睛:

该题考查了实验注意事项,知道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即可正确解题;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要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不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或过度平衡摩擦力,小车受到的合力不等于绳的拉力。

17.B

【解析】

【详解】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A错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等于货物对钢丝绳的拉力,B正确;石头击鸡蛋时,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与鸡蛋对石头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错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不在同一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能合成,D错误.

18.C

【解析】

【详解】

人下蹲过程中先加速下降,到达一个最大速度后再减速下降,直至速度减为零,则乙图中b点时刻,人处于失重状态,A错误;人站起来的阶段向上做加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则乙图中d点时刻,人处于超重状态,B错误;当人离开水平面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乙图中g点时刻,人处于失重状态,C正确;当人落回到水平面时,向下先加速后减速运动,则乙图中i点时刻,人的速度最大,不为零,D错误;

故选C。

19.A

【详解】

曲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应该指向运动轨迹弯曲的内侧,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由此可以判断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0.B

【分析】

明确电梯的运动过程,根据运动状态确定人的加速度方向,再根据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而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详解】

电梯刚起动时,小明有向上的加速度,小明处于超重状态,故A错误,B正确;电梯匀速运动时,小明没有加速度,不超重也不失重,故CD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

21.D

【解析】

【分析】

两个力彼此平衡,必定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必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不一定相同.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两个不同物体受到的力,而两个力彼此平衡,作用力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两个力彼此平衡,必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A错误,D正确;平衡力的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故B错误;两个力彼此平衡,一个力消失时,另一个力不一定同时随之消失,故C错误。

所以D正确,ABC错误。

22.B

【详解】

对小球受力分析可知,车内的小球只受竖直方向的重力和支持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小球所受合外力为零,所以无论车厢如何运动,小球相对于地面仍然处于静止状态.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关键能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判断物体的状态;小车受水平向右的作用力,且小车底板是光滑的,所以小球与车厢底板之间没有摩擦力,即小球不受水平方向的力.

23.B

【解析】

【分析】

本题可建立模型,即已知一个合力方向,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求另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

【详解】

整体的加速度向右,即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右,物体的受力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竖直向下的重力,二是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两者的合力方向向右,如图所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斜面对物体的力斜向右上,B可能.

24.

(1)2;

(2)40;

(3)1

【解析】

试题分析:

(1)对车与砝码及盘整体进行研究,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则有:

mg=(m+M)a;

解得:

(2)根据加速度公式

,则有:

由于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三个点未画出,则有,4T0=T,那么T0=0.025s;

那么电源的频率为:

(3)、打纸带上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考点:

研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名师点睛】本题借助实验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与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的应用,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注意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三个点未画出,及选取车与砝码及盘整体研究.

25.ACF′B

【详解】

(1)A.本实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故A正确;

B、实验中,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以及拉力方向,故B错误;

C、实验中,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