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看法.docx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看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提要和思想倾向。
”
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为什么难?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言文合一的国家,黄遵宪认为,言文分离是愚民的手段,误国不浅。
但是古代人的启蒙教育就是文言,所以古人学习文言没有我们这么难。
二是文言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脱节,学生们从小就没有用文言的习惯,到了初中,学习文言文就等于是学习了一门外语。
三是平时文言文教学的方式比较死板,过多地强调实词、虚词、句式、翻译、背诵和默写。
学生们一直是很怕看到文言文的。
而哪些文言语法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
四是实际运用中,几乎没有真正的课外文言阅读和写作……总之,造成文言文难的原因有很多,但同时,文言又是承载我国古典文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载体,不学文言,对我们古典文化的传承是很不利的。
那么,在新课改的情形下,如何引导高中学生在新课改的大环境里愉快地学习文言文,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文言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地做到言文合一。
比如在上新课前,可以分组叫学生用浅易的文言文复述文章内容,形式就像梅兰芳说书那样,可以自带醒木和快板等一些道具,尽可能地做到生动形象,然后评出本课的“评书冠军”。
再比如,像《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样带有很强故事性的文章,可以叫学生自导自演,排练课本剧。
学生们把剧本看完了,也就大致了解了本课的故事情节。
他们还可以根据课本的描述,对“演员”进行点评,甚至还能评出“最佳导演”和“最佳演员”。
而像《寡人之于国也》这样带有议论性的文章,可以叫学生联想与现代治国的相似性,他们能够认识到,其实孟子的“王道”就是现代版的国策,即由解决温饱到奔小康,由小康到全民富裕,并且实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措施。
这样学生们一听就明白了。
2、改变以往的弊病,变串讲法为合作探究法。
过去上文言文,主要就是死板的翻译,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学生的工作。
教师可以用分块包干法,把每段的实词、虚词、句式、翻译、重点字词等分派给学生自己总结完成。
3、注重文、言结合,文、言之争,由来已久。
我认为,言是基础,文是目的。
不能过于强调哪个方面。
但是言是理解文的基础。
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仅从安徽省高考试卷的结构来看,纯粹的文言文阅读占19分,其中实词、虚词、翻译都是侧重于言的方面,占16分。
只有3分是关于文章的内容方面理解的。
所以必须重视言,在此基础上才能领略文章的微言大义。
4、文言语法,要化繁为简,我认为,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只要让学生明白基本的语法知识就可以了。
如下面这个例句,就可以简单地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慈祥的〕李老师【狠狠地】批评〔可爱的〕我。
这句话中,主语是李老师,谓语是批评,宾语是我。
李老师和我是名词,修饰它们的两个词就是它们的定语,批评是动词,修饰它的词就是它的状语。
文言语法中,最重要的是倒装,倒装主要有三类,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其中状语后置最易掌握,一般是以一个介词来引导,并且这个介词在百分之八十的情况下都是用“于”字引导的。
定语后置要看修饰的中心语。
并且这两点往往是建立在分析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的。
此不赘述。
5、重视科学预习,抓住阅读感受。
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有所提高。
课前预习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但是在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有很多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把解释得非常详细的参考书看一遍,就认为自己懂了。
殊不知,他们没有阅读文言的最基本的体会,所以要强调科学的预习。
首先是脱离任何参考书把文章通读一遍,即使读不懂,或者是仅仅读懂一部分也要把文章坚持读完。
第一遍读,是为了了解自己对文章能够了解多少。
然后再对照课文注释进一步阅读,这时候如果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还可以进行合理的猜读。
之后再对照正规的参考书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效果。
6、重视文言诵读。
要做到先读通、读顺,再带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特色。
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在课堂上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现实的教学中,背诵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可以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还能够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效率(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清晰地理清文章的思路)。
同时,为了提高对文章更加准确的理解,应对考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一些名篇准确地默写下来。
7、重视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一直很让学生头痛,其实文言文翻译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要做到“信达雅”的确不易。
我认为文言文翻译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关键字词,把重点找对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就能比较准确地翻译文章了。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技巧:
1.留:
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保留,不必翻译。
2.补:
补充省略成份。
3.换:
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
如:
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中的“孰”换成“谁”。
4.调:
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如:
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过来就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翻译文言文需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翻译几个句子,日子久了,就会运用自如了。
8、巩固复习,重视文言文单元的总结,每个单元的文言文上完的时候,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字词进行总结,重点是实词、虚词、句式和翻译。
也可以举行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词语大点兵。
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出某一类题目给其他的小组抢答。
最终优胜者将有小小的奖励措施。
这样就不至于把文言文学的很枯燥了。
9、注重文言文课外知识的拓展。
可以引导学生看一些浅易的、半文半白的小说等等。
如《儒林外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
也可以结合时下“百家讲坛“热播之际,向学生推荐《论语》《曾国藩家书》等优秀的白话文讲解版。
6尝试写一些浅易的文言文,或者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小的片段,
7搜集一些课外的文言文小知识小片段
8每上完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分类总结
10自己出试卷互相考试
11每个单元上完的时候,可以举办一些活动,优胜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小利举人
最早提出了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的不是胡适,而是黄遵宪。
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言误国。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是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至于他反对过白话文,我没听说过。
我记得当时反对胡适的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
讲个黄侃调侃胡适的笑话:
黄侃崇尚文言文,反对白话文。
他赞美文言文的高明,只举一例:
“假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用白话文发电报,必云:
‘你的太太死了!
赶快回来啊!
’长达十一字。
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
“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
”胡适问他何出此言。
黄侃正色回答道:
“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
”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
时间是在五四前后。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是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笔者认为,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培养语感与学会迁移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重视朗读。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但只要我们重视学情,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强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相信文言文教学是能走出困境的。
一、 自读主动求知,培养主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段话:
“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
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
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合他们开窍就行。
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
”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
这一要求正好适合高中学生。
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
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
并且明确要求:
。
事实也证明如此,比如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文中,学生通过自读,大体能熟知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也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
他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他们因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进而会学文言文。
二、 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三、 探究注重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成功做法
孔德明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
明白这些,对于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
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
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
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也应该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史实,使文史结合。
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熔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
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
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
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
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
信:
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达”:
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
“雅”:
译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五、选择名篇、名段、名句赏析,给学生开辟另一块学习文言文的美丽天地。
在古代的诗、词、曲、文中,适合高中生课内的名篇、名段、名句无疑是很多的,但被教材选用的的确有限。
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给学生赏阅,最好能配合语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
教无定法,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然而我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绝不可忽视以上几个方面。
一、文言是一种古代的书面语言形式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不想考证,也似乎无须考证。
但我以为,对于中国出现得最早的文章,从体裁上看,应多属应用文;从语言形式上看,则全为文言文。
对于文言文的定义,有人概括为“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我以为这也不无道理。
由此,我们便知道,所谓文言文,决不仅仅是由它所产生的时代来划定的,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形式,就像旧体诗和新诗的差别一样。
对于语言形式的使用,古人确实受了太大的局限。
他们没有像今天这样通俗易懂且丰富多变的白话语言,也无从知道今人使用的词汇、语法系统,只能创造性的使用他们那个时代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并逐步加以完善的旧的语言形式,即使用他们所独有的那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
所以,无论是古代的骈文、散文,还是诗、词、歌、赋,也不论古人的文章多么富有文采,语言多么富有独创性,他们都无法摆脱文言这种凝固定型的语言形式。
今人则不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的前人就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我们现代生活节奏和语言习惯的全新的语言形式,规范了我们自己的新的词汇、语法系统。
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我们自己的创造,于是,我们的词汇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灵活,表意更加明晰。
但在实际的书面语言运用中,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和使用白话形式的新语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适时地使用文言形式的旧语言,这就是今人优于古人的地方。
探讨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不是一种文体,而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我们决不能把它与其他文体归类并列,混为一谈,须知文言文中也包括各种文章体裁和文学样式,它惟一的区别对象就是现代白话文。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古人不可能写出现代白话文,但今人却可以写出旧体诗和文言文,只要他熟知文言这种旧的语言形式所固有的词汇、语法系统。
前者如陈毅、毛泽东等人的大量旧体诗词,后者如去年高考作文中一篇文白夹杂的优秀作品《赤兔之死》。
二、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
单以第一册教材为例:
全书共六个单元,文言文和现代文均占三个单元;而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章段落,现代文仅占16.7%,文言文则占66.7%。
教材《说明》中也明确指出:
“……现代文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30%”;“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高三也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在继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
明白这些,对于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高中阶段,虽然学生对文言文已有所认识,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也接触了不少,但总的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很茫然。
首先,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其次,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怎样学。
鉴于此,在高中低年级,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弄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那么,文言文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呢?
教学中又有哪些具体要求?
依据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教材《说明》和《大纲》要求,笔者以为:
第一,必须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词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
这个差别就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与它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人对语言的体验程度,还是语言本身的适用环境,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
这就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
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
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
第二,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说穿了,也主要是指人们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
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
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
比如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我们就要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就要用心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就要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就要从字里行间咀嚼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良苦用心……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永不过时的聪明睿智。
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点上,即着力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能够将其提高到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方面来的便只是少数,至于这里所谈到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则常常被忽略掉了。
而笔者却认为,学好文言文,第一点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基础,是前提,第二点、第三点才是基础之上的更高的要求和能力体现。
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剖析,完成了第一点也仅仅是完成了“教书”,完成了第二点、第三点才算完成了“育人”;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上看,第一点仅局限于知识的吸收,第二点、第三点则更体现了德育的渗透。
因此,学习文言文,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项重要内容。
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
《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知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温柔敦厚,诗教也。
”古人充分肯定了“诗”的德育内涵,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应当深入挖掘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使其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
四、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操作
那么,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操作主要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呢?
笔者以为:
(一)与现代文的学习一样,让学生了解、识记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常识。
这虽然不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无论如何,教师绝不能让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成为空白。
事实上,历年的语文高考题也会有意识地考查这方面的内容。
这本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无须笔者在这里赘述。
但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依然有两点值得强调:
1、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家、作品知识进行归类比较。
比如几大史书的体例: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战国策》、《国语》以国家为编排顺序的“国别体”,《左传》、《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叙事线索的“编年体”;先秦散文中,历史散文偏重于记述,诸子散文偏重于论说;先秦散文中,《左传》以记述事件为主,《国语》、《战国策》以记述言论为主;等等。
这里仅仅是举出几个简单的例子,事实上,对于文学常识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常常能找出许多因素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不显得混乱和零散。
2、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巧记”。
“情境性”记忆和“趣味性”记忆对学生记忆枯燥、零散的东西至关重要。
它不但能让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而且记得牢固,经久不忘。
读书时代,我为了记住莎仕比亚的生死年月(1564.4.23~~1616.4.23),便编了一句趣话:
“一屋牛屎,一溜一溜,时而散。
”再闭目一想它的情境意义,于是时隔十余年,我依然记忆清晰。
后来,我把这句趣话给学生们讲了,过了许久,突然向他们问起莎翁的生死年月,他们也像我一样记得准确而清晰,原来也是这句趣话在作怪。
在初中阶段,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记忆鲁迅的作品和作品集,我就用同样的方式指导他们记忆,如《论雷峰塔的倒掉》选自《坟》,为了不与鲁迅的其他杂文集混淆,我们编句为:
“雷峰塔倒了,我们为它造一座坟”;《“友邦惊诧”论》选自《二心集》,我们编句为:
“朋友对我有贰心,我好惊诧”;或二者联合编句为:
“朋友对我有贰心,我去找雷锋,雷锋正上坟”;记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我们编句为:
“我和藤野先生打着伞(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找花(《朝花夕拾》),结果找回一把野草《野草》”。
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其诗被誉为“诗史”,为准确记忆,我们编句为:
“少林和尚肚子美,里面装的诗,还是装的屎(史)”。
高中阶段,我们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