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661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docx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

 

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背景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部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

乡村旅游在国外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乡村旅游,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交通的日益便捷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不得不承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的痛苦。

而乡村拥有的辽阔草原、森林、湖泊,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农村中山青水秀、野花烂漫、果园飘香、荷塘蛙鸣,鱼跃禽飞的自然美景必然成为城市居民“绿色”观光的好去处。

因此,有条件的城市居民逐步走出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投入具有泥土气息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由此就产生了。

乡村旅游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在城市化进程推动较快的美国落基山区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最先形成规模,随后的几十年来,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乡村旅游也逐步形成规模,并且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经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就乡村旅游的定义而言,国外的研究学者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历了数十年,焦点之一就是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学界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具有复杂性和复合性的概念,而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便应运而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逐步成为游客最多、人气最旺、条件最方便的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成为一个品牌,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

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载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实践。

近年来,兴文县以农家乐为骨干力量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特别是2006年第四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后,在兴文石海景区、僰王山景区以及景区周边和县城周边,以休闲娱乐、乡野风光、农业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方式吸引游客的农家乐已经颇具规模,目前有一定接待档次的农家乐近10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床位2000余个,其中星级农家乐18家(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二星级农家乐9家,一星级农家乐1家)。

2009年,全县农家乐实现创收8000余万元。

尽管近年来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兴文县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

为了促进兴文县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有必要系统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现状、基本特征、发展方向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正确认识和评价乡村旅游的定位与功能,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1.2选题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乡村旅游理论的系统研究,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揭示乡村旅游成果展示和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引申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最佳模式,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引进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

有模式、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政府主导和协调,旅游企业独资模式、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合股模式、当地村委会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模式等5种,并探讨了其运行机制,指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经营理念不成熟、运营主体缺位或越位、供应链机制不畅通等问题。

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的旅游业成长的特点,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旅游资源主体型、旅游资源共生型和旅游资源附属型3种模式。

林刚等(2006)认为,根据区位条件、旅游特点、客源市场、旅游目的等特征,乡村旅游开发类型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周缘型和特色村塞型等3种类型。

舒伯阳(1997)认为,观光农业划分为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和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等3个阶段模式及自然型和城市依托2种地域模式。

李德明等(2005)认为,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乡村旅游开发应划分为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模式、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等6大模式。

刘德谦(2006)认为,当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应划分为客源地依托模式、目的地依托模式、非典型、市场驱模式和复合模式4类。

戴斌等(2006)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应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含旅游扶贫型)和政府干预与经济结合发展的混合成长型。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及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学者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提出了许多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投资主体和运行特征、社区与居民参与特征、现代科技体现形式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等方面。

今后应注重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的研究。

2.3乡村旅游的特点综述

关于乡村旅游的特点,众多学者也是各抒己见,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杨载田、刘沛林(2006)认为中国乡村旅游产品与城市旅游产品相比具有本质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布的独特性、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以及参与性和体验性。

乌恩、蔡运龙和金波(2002)认为乡村旅游不但具有一些生态旅游活动共有的特点,而且它还具有许多自身的特色:

乡村旅游的资源——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活动要处处体现环境保护意识;资源价值和旅游产品具有层次性;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自然原生性特点,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一种环境教育和城乡交流形式。

赛江涛、乌恩(2006)认为乡村旅游的特点是:

乡村旅游的资源是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定势性;乡村旅游的产品具有体验性和文化性;乡村旅游的效益具有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邹统钎(2005)认为,乡村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四大特点是:

特(特殊环境和地方特色)、优(优质产品,优质栽培)、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具有集约经营的规模)。

段致辉、韩丽(2000)认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

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地域多样性;可实践性和体验性;高效益和低风险性。

张遵东(2004)则认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乡村旅游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性,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性,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偶合性,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性,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性。

王云才(2005)认为,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空间特征上存在近郊型、城郊型和村寨型三大类型,从开发模式上看形成了以农家乐和观光农业为主体的格局,从开发层次上看仍然处于低水平开发阶段。

乡村旅游的特点其实就是定义界定的延伸,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探讨,侧重点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资源特点,产业特点和发展特点。

2.4乡村旅游的基本类型综述

目前国内鲜有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类型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以下是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两种分类:

隋春花(2000)认为由于受乡村旅游自身独特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影响,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可以集中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教育型乡村旅游;以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以观花采果和品尝美食为主题的参与型乡村旅游以及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等人这样划分乡村旅游:

按旅游对象来划分:

田园型、局所型和复合型;按对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来划分:

资源型、市场型和中间型;按地理位置来划分:

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按科技含量来划分:

现代型和传统型。

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因此有关学者在对其分类的方式上也不尽相同。

2.4文献述评

综观国内外的各学者专家的研究,从乡村旅游的概念、现状、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各项理论分析。

清晰地论证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看来,国内外的各专家学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而且由于各国的文化、社会制度等差异性,其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入很大。

二是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以国家政策为基础较多,对特定区域的一些具体情况了解不够。

所以,有必要再结合具体的某个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

本文在参考借鉴各文献的基础上,以兴文县为例,针对乡村旅游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期能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研究方案

3.1研究目标

3.1.1通过对理论的演绎和实证分析,剖析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和突破点;

3.1.2探索乡村旅游的最优模式,力求为兴文县和农业、旅游等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3.2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研究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兴文县和其它地区乡村旅游出现的有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的因素,以农业推广学为基础,以区域经济学、农村经济管理学等为指导,形成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点调查研究与全面调查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分析,得出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并进行必要的演绎分析,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炼等,提出符合兴文县的方法、措施,拟定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

3.3研究内容

本文从乡村旅游的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兴文县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大致如下:

课题的研究中心点是“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部分是“引言”。

简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等。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经验启示”。

首先分析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功能;对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也进行系统概述;并阐述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第三部分是“兴文县乡村旅游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对宜宾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现状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是“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三部分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现状的分析,提出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是“兴文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为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方案。

3.4研究方法

3.4.1文献查阅法

主要通过方正数据库等中外权威数据库、图书馆、internet查阅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与本研究相关数据和事实等信息,对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及研究动态有深入的了解,并以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定性和定量方法整理,用于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

3.4.2调查分析法

针对课题研究需要,合理制作调查问卷,多层次选择调查对象,采用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第一手详实的数据和材料。

通过实地调查,对兴文县乡村旅游地的资源条件、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经营者、旅游社区居民及与旅游相关的部门等进行采访调查。

调查方法包括:

(1)通过对经营者、管理者和旅游者等不同群体的访谈以获得乡村旅游市场的各方面的信息。

(2)观察乡村旅游地所处的区位特性、自然环境、旅游设施、开展的旅游活动等。

通过观察和参与旅游活动,可得到较为全面、真实的调查结果,并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市场现状的了解。

(3)收集当地有关的数据统计和情况介绍。

3.4.3对比分析法

对兴文县近年来的乡村旅游规模、收入、成本、等相关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并将兴文县的乡村旅游和其它区县的乡村旅游横向比较,以及与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比较,乡村旅游与其它几种相关旅游活动类型的比较等。

研究发现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运用上述方法,把兴文县乡村旅游当成一个大系统,则其内部餐饮、娱乐、住宿、特色农业等就是其子系统,通过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存在问题,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将兴文县乡村旅游中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密切协作关系的各子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支撑系统协同聚合,协调一致,相互作用,密切配合,建立起一个一个全方位开放、有效运行的大系统。

 

3.5技术路线

 

4研究重点与难点

4.1研究重点

准确地对第一手调查材料进行筛选和分析,研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其真正原因。

4.2研究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主要在于选择乡村旅游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寻求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的最佳模式。

5研究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定位比较清晰,相关理论比较成熟,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供借鉴和学习,现在掌握了来源于万方数据库、国家旅游局和宜宾旅游、统计农业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文献的可靠性为本研究提供了保证。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简便实用,易于操作。

6预期成果及时间安排

6.1预期成果

一是指导相关政策的改进。

利用研究结论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指导乡村旅游的发展。

寻找乡村旅游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出最佳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运行模式。

三是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6.2时间安排

本论文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完成本论文研究需要半年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2011.10—2012.3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2012.3—2012.4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进行部分专题研究;

2012.4—2012.5完成专题研究,形成学位论文初稿;

2012.5—2012.6征询意见和讨论定稿,完成学位论文,申请答辩。

7参考文献

[1]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校报,2001,1

[2]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

[3]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9

[4]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结比看我国乡村旅游未来,旅游学刊,1992,2

[5]陈晓键,乡村聚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始,1998,3

[6]姚素英,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旅游管理,1998,

朱华,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2006,21

[7]刘振礼,“乡情旅游”诌议,旅游管理,1997,3

[8]吴国清,市场导向与上海郊区旅游开发初探人文地理,1996,3

[9]董志文,张萍,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热点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10]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6

[11]陈传康,冯若梅,康体休闲产业的机遇与市场进入,人文地理,1997,2

[12]张祥桔,王鹏飞,梁育填,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29

[13]吴楚材,论中国野营区的开发建设,旅游学刊,1997,5

[14]熊凯,乡村意向与乡村旅游开发诌议,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

[15]李海瑞,旅游度假区内的农民问题,旅游学刊,1996,5

[16]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2006,10

[17]郑向敏,周灵飞,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全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0,7

[18]王英利,梁圣荣,陈为忠,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2008,5

[19]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2006,21

[20]汪晓海,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商业研究,2006,20

[21]李德明,杨开福,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展望,皖西学院学报,2006,22

[22]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

[23]王仰鳞,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人文地理,1999,4

[24]王国莉,骆海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生态环境,2005,3

[25]周建明,试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旅游学刊,2011,2

[26]蔡碧凡,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的构建研究,中南林学院,2005

[27]李艳娜,黄大勇,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

[28]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旅游学刊,2006,3

[29]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开发研究,2006,23

[30]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模式探讨,人文地理,1995,11

[3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12

[32]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人文地理,2005,21

[33]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旅游学刊,2006,21

[34]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5]李左人,发展四川乡村旅游的新思路,理论与改革.2001,

[36]肖佑兴,明庆忠,关于开展云南乡村旅游的思考口,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37]杨萍,对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口,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7

[38]陆宝福,阳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4

[39]肖湘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桂林阳朔为例,湘潭大学,2006.5

[40]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07.6

[41]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旅游学刊,2006,21,

[42]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3]李亨,旅游业实战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44][美]莫里森(朱虹,党宁,吴冬青等译),旅游服务营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5]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旅游学刊,2004,19

[46]卢杨.乡村旅游运营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10

[47]PerAkeNilsson.StayingOnFarmsAnIdeologicalBackground[J].AnnalsofTourismResearch,Vol.29,No.1,pp.7-24,2002

[48]EdwardInskeep.TourismPlanningAnIntegr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pproach[M].US:

VanNostrandReinhold,1991

[49]GeoffreyWall.PeripheralAreaTourism[J].ResearchNotesandReport,1997

[50]MartinOppermann.RuralTourisminSouthernGermann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

(1).

[51]SharpleyR.Ruraltourismandthechallengeoftourismdiversification:

thecaseofCyprus.TourismManagement,2002,23(3):

233-244.

[52]AlizaFleischer,AbrahamPizam.RuralTourisminIsrael[J].TourismManagement,1997(6).

[53]AlizaFleischer,AnatTchetchik.DoesRuralTourismBenefitfromAgricul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5(4).

 

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

一、“引言”。

简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等。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

二、“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经验启示”。

首先分析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功能;对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也进行系统概述;并阐述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在及启示

三、“兴文县乡村旅游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对宜宾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现状进行分析。

(一)发展背景

(二)发展现状

四、“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提出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五、“兴文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六、结束语

 

兴文县乡村旅游问卷调查

尊敬的朋友: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本问卷!

本问卷专为研究兴文县乡村旅游而设计,不署名,不涉及任何商业性和个人隐私,您的真实填写对于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请您协助我们填写这份调查问卷,选择符合您情况的项目即可。

谢谢您的真诚合作。

1.您一年旅游次数

1次

2次

3—4次

5次或5次以上

2.您有过乡村旅游经历吗?

去过一次

去过两次

去过很多次

3.您对于乡村旅游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

亲友的介绍

书报、广播电视

网络

4.若去乡村旅游,您最希望体验的三件事是?

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

释放都市紧张的生活压力

购买新鲜的农产品

品尝当地特色小吃

了解民俗,体验特色民俗

让孩子了解农业生产知识,接受教育

5.您若是去乡村旅游,最担心事情是?

交通,如不知道该如何乘车

花费

没地方吃住

旅游基础设施不好,住宿条件不好

其他

6.您在乡村旅游时主要考虑?

乡村的景点特色

交通和距离

乡村服务设施

价格

7.

您认为乡村旅游存在以下哪些问题?

景点管理混乱

服务态度差

商业气氛过浓

乡土破坏,缺乏文化底蕴

卫生条件不过关

住宿条件差

休闲活动过于单一

游客过多破坏宁静的环境,假冒伪劣产品过多

宰客现象严重

8.

如果有条件,您希望怎样去乡村旅游?

加入旅行社团队

有人专门组织或单位组织

家庭或亲友结伴

独自出游

9.若去乡村旅游,您希望停留时间

1天

2天

3天

4天或4天以上

10.

您计划的乡村旅游人均花费为

2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