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612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docx

平江起义及相关诸人

平江起义

  大革命时期,平江是湖南农民运动的中心地区之一。

1927年5月马日事变之后,平江工农群众惨遭反动派的“清乡”镇压,激起农民的不屈反抗,1928年3月的“扑城”农民达十万余众。

正是在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更加激烈、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的形势下,1928年6月国民党军独立第五师被派到平江换防。

共产党员彭德怀时任该师一团团长。

  彭德怀到达平江后,立即召集一团党员紧急会议,研究如何使奉命调来平江镇压革命的独立五师一团变成保护革命的一团,决定组织人员下营、连讲述反动派的暴虐行径,

  平江起义旧址

  平江起义旧址

  发动士兵反对清乡队的土匪行为,号召士兵会起积极作用,监督反动民团,不准他们残害民众。

士兵们目睹反动派的累累罪行,在党的秘密工作下,由同情工农,发展到倾向工农,倾向革命。

由于彭德怀的努力和党组织的工作,共产党员邓萍、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李灿等,不仅控制了一团的主要营、连的兵权,同时掌握了三团三营的兵权,从思想上组织上为起义创造了条件。

  7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远到湘鄂赣边界地区恢复湘鄂赣边特委,并同独立第五师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准备必要时举行起义。

7月中旬,敌人发现独立第五师第三团营长黄公略是共产党员,下令立即逮捕。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第一团,于22日在平江起义。

平江起义后,湖南军阀纠集六个团的兵力进行围攻。

8月1日,红五军撤出平江县城,转战于平江、浏阳和江西的万载、修水、铜鼓,湖北的通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2月中旬,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其余部分武装在黄公略的领导下,继续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

[1]

  背景编辑

  1928年春,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建立了中共的秘密组织。

1928年4月,

  平江起义示意图

  平江起义示意图

  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彭德怀由段德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在第一团建立起了秘密党支部,彭德怀任书记。

第一团党组织在士兵中建立起“秘密士兵会”,向广大士兵进行革命教育,加强了士兵的团结。

1928年4月底,彭德怀曾召集当时在师随营学校工作的共产党员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开会,决心创造条件,争取全师起义。

中共南(县)华(容)安(乡)特委的成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6月中旬,独立第五师奉命由南(县)、华(容)、安(乡)开到平江接替闫仲儒旅“剿共”,彭德怀所率的第一团团部及第一、三营驻平江县城,第二营驻思村,第二团驻北乡,随营学校驻岳州。

第一团到平江后,曾多次阻挡民团的残民行为。

1928年7月17日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滕代远,受湖南省委的派遣,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达平江,与一团副官、共产党员邓萍接上了关系。

传达了中共湖南省委员会关于准备在必要时举行起义的指示。

18日中午,正在二营巡视的彭德怀得知华安特委机关被破获,黄公略以部队名义给共产党员开具的通行证落入敌手。

彭德怀在返回县城时,又截获师长周磐发给副师长的密电,内容是立即逮捕共产党员黄公略、黄纯一、贺国中3人。

在此紧急情况下,彭德怀、滕代远、邓萍、张荣生、黄纯一、李灿、李力、李光等于18日晚7时开会,决定以闹饷为手段,在7月22日下午1点钟,乘敌午睡时举行起义。

会上还作了如下的具体分工;滕代远负责政治工作及地方党组织的联系工作,并负责筹组地方革命政府;邓萍负责有关起义的标语、口号、传单、布告的拟定和印刷等事宜,彭德怀则负责指挥消灭民团、清乡队、警察局等反动武装,控制县署,释放“犯人”,并解决师部等各项准备工作。

同时,派人通知驻嘉义镇的第三团第三营营长黄公略,嘱其以闹饷为借口,于22日上午同时起义;还派人到岳州给贺国中送信,要他立即将随营学校开来平江。

7月20日晚,彭德怀、滕代远、邓萍等再次召开会议,检查了起义的准备工作,决定起义后立即打出镰刀斧头红旗,部队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实行党代表制。

对于黄公略率第三团第三营于当日提前起义的突然情况,会议也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营属第三团的建制,不一定引起师部对――团的怀疑;同时,该营起义也可以起到扰乱第二、三团的作用;再者,改变第一团的起义计划已经来不及了,所以确定原定起义时间不变。

  过程编辑

  1928年7月17日,湘鄂赣边界特委书记滕代远,奉湖南省委指示到达平江,并与一团党组

  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

  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

  织取得联系。

7月19日,正在三营巡视的彭德怀,从友人的来信中获悉南华安特委被破坏,黄公略等人的身份暴露,反动派准备下手抓人,迅即返回县城。

当晚,一团党组织举行紧急会议,决定以士兵闹饷名义立即发动起义。

22日,彭德怀、滕代远率第一团在平江城举行起义,上午10时,彭德怀在团部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

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之后,宣布实行士兵会章程,为工人农民服务。

上午11时半,部队在城郊男子中学(原天岳书院)操场举行誓师大会。

11时许,在盛暑烈日之下,国民党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的800勇士,全副武装,颈系红带,精神振奋,集合在平江县城东门外一营驻地━━天岳书院操场上誓师起义。

下午1时许,平江县城内军警官兵午睡正酣,800勇士越过浮桥,向县城发动进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解除了城内反动军警2000多人的武装,缴获步枪1000余支、子弹100万发,活捉了作恶多端的县长刘作柱等反动分子200多人。

起义部队占领了县城。

  下午1点,李灿率领第一营向县政府、警察局、清乡队等处进击,活捉了伪县长、省清乡督察专员、警察局长、财政征收处主任等反动官吏。

黄纯一率领第三营,缴了师特务连的械,副师长、师参谋长逃跑,训练处长躲入密室未被发现外,其余反动军官全部被俘。

战斗约进行了一个半小时,解除了城内全部反动武装,俘敌千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释放了被关押的五六百名政治犯。

当日下午4时,第一团第二营从思村、安定桥一带驻地开回平江县城,参加了起义行列。

23日,黄公略率第三团第三营前来会师,行至距县城五里处的一个小镇休息时,黄只身到县城与彭德怀等商讨工作,不料该营在第九连连长的煽动下叛变南逃了。

同一天,贺国中率领随营学校师生从岳州安全抵达平江城。

24日上午,士兵委员会在团部召开联席会议,选出彭德怀任红五军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邓萍任参谋长,欢迎滕代远为军党代表(建议湖南省委同意)。

下辖第一、四、七团,全军共2500人。

同时,建立了中共红五军委员会,邓萍为书记,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黄纯一、李灿、贺国中、李光、张荣生和贺夷等为委员。

李灿为一团党代表,黄公略为四团党代表,贺国中为七团党代表。

同日上午,红五军军委与中共平江县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实行全县总暴动。

还决定:

以平江东乡的长寿街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部队整编后,第一、四、七团分别向平江的东、南、北三方发展,并与邻县邻省取得联系,建立湘鄂赣边界革命根据地,进而与红四军取得联系,以造成整个罗霄山脉的割据。

24日下午,召开了有5万人参加的军民大会,宣布红五军正式成立,宣布建立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胡筠任主席,并处决了40余名反革命分子。

29日,湖南省清乡督办署急调大军分数路进攻平江。

彭德怀率领红5军与国民党军激战终日。

为保存革命力量,30日黄昏主动撤出平江,转战在湘赣边界地区。

9月,由于部队减员较大,部队也急需要整顿,遂将3个团整编为5个大队,共700余人。

10月,红5军和湘鄂赣边几个县游击队合编为3个纵队,近1000人。

决定留黄公略率第2纵队在湘鄂赣边坚持斗争,彭德怀、滕代远率第l、第3纵队向南突围,即转移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三团(对外仍称红五军)。

[2]

  领导人编辑

  1、彭德怀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

  彭德怀

  彭德怀

  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原名得华,号石穿。

湖南湘潭人。

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

妻子浦安修。

无子女。

[3]

  2、滕代远

  苗族,湖南麻阳人。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者之一、新中国人民铁路事业的奠基人。

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

11月任中国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部长。

1949年兼任中央军委铁道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任铁道部部长。

1954年9月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1965年在第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为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

1974年12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4]

  3、黄公略

  原名汉魏,1898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县桂花乡。

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军事家。

1931年9月15日,率部参加方石岭追击战不幸中弹牺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曾决定,在中央苏区设置公略县,将中国工农红军第2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

毛泽东在其著名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1]

  意义编辑

  平江起义成功地粉碎了平江的反动武装,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又一著名起义。

平江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湘鄂赣边界革命斗争的发展,为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5]

  纪念馆编辑

  平江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

天岳书院始建立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为砖木结构,坐南朝北,有大门、中厅、后厅和东西斋等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占地3000平方米。

大门上方为清代著名学者李次青所书“天岳书院”四个大字。

解放后,天岳书院扩为平江县第一完全中学,对彭德怀、滕代远同志当年的住房进行复原陈列,新开辟了文物陈列室。

“平江起义纪念馆”匾额为陈云同志题写。

该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滕代远

  滕代远(1904—1974),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7年任中央军委参谋长。

1942年任八路军参谋长并参与北方局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

1948年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

参与组织指挥邯郸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铁道部部长。

1974年12月1日在北京病逝。

他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创始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者之一、新中国人民铁路事业的奠基人。

是中共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

  人物生平编辑

  1923年

  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与进步

  滕代远风采

  滕代远风采(13张)

  同学组织麻阳新民社,创办《锦江潮》。

  1924年

  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春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曾参与领导进步学生运动。

  1926年

  任青年团平江县委书记,后调长沙近郊任农民协会委员长、郊区区委书记,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武装。

  1927年

  马日事变后脱离国民党,坚持地下斗争。

8月任湖南省委委员、省农民协会委员长。

不久,任湘东特委书记,兼醴陵县委书记。

  1928年

  6月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

7月22日,与彭德怀、黄公略等发动和领导了平江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党代表,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

1928年12月初率红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编为红四军第三十三团,任红四军副党代表兼团党代表。

  1930年

  5月,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任政治委员。

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浏阳县会师,成立了红一方面军,任副总政治委员兼三军团政治委员。

  1931年

  11月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33年初调任中央军委武装动员部部长。

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战争。

曾获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

  9月赴苏联学习,出席了1935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7年春回到新疆。

12月到达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

  1939年

  冬晋西事变后,奉命赴晋西北地区指挥反顽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发动和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

  5月,任太行山抗大总校副校

  滕代远

  滕代远

  长兼副政委,同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常委,为党培养了大批干部。

  1942年

  5月任八路军参谋长,同时继续参与北方局的领导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

参与指挥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

  1945年

  12月参与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工作,并奉命在北平设立八路军办事处。

不久又奉命去重庆、南京,协助周恩来与马歇尔、张治中的谈判。

  1946年

  6月回晋冀鲁豫军区,率部分兵力担任内线作战,收复失地,扩大了解放区。

  1948年

  5月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

11月任中国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部长。

1949年兼任中央军委铁道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任铁道部部长。

  1954年

  9月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1965年

  在第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为副主席。

  68年8月全家送五子滕久昕(右一)去内蒙

  68年8月全家送五子滕久昕(右一)去内蒙

  他是中共第七至十届中央委员。

长期主持铁道部门工作,为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

  1974年

  12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教子之道编辑

  儿子概况

  滕代远有5个儿子,长子滕久翔、二子滕久光、三子滕久明、四子滕久耕、五子滕久昕,除长子外其他4个儿子先后参军。

  父子故事

  一次,大儿子久翔央求向滕代远给自己在北京找个工作,滕代远沉思后对儿子说,按父子情分,应该在北京为你找个事做,但共产党的干部,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没有以职权谋私利的权力,滕代远还反复叮嘱儿子:

“家里有什么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克服,不要打我的牌子给国家添麻烦”,久翔不住地点头允诺。

  1943年11月,滕代远的二儿子久光出生了。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是战争最紧张最艰苦的时期,日本侵略军不断对根据地进行大肆“扫荡”和“蚕食”,残酷的斗争使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只好把久光寄养在老乡家里。

新中国成立后,久光被接回北京,进了一所干部子弟学校。

在学校里,久光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少与外界接触,使得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有点忘乎所以了。

滕代远认为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就把孩子转到一所普通学校。

但久光淘气贪玩、不好好学习的毛病仍没有改掉。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滕代远夫妇决定把久光送到秘书的老家,一个山区农村去锻炼。

离开了父母,久光逐渐增强了独立性,并有了可喜的变化。

劳动的汗水改变了他贪玩的恶习,学习成绩也渐渐好起来。

1962年夏秋之间,台湾国民党当局叫嚣反攻大陆。

久光激于保卫祖国的义愤,自愿放弃继续升学的机会,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

  1964年夏,滕代远的三儿子久明高中毕业,正埋头苦读,准备参加高考。

久明他想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怕万一考不好,不被录取,求滕代远给老部下写封信。

滕代远听后,断然拒绝。

后来,久明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在久明准备上大学的前几天,滕代远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还抄录了陈毅1961年7月送儿子上大学时写的《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姗》的长诗中一些句子以勉励儿子。

久明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后来,他当上连长,在边境作战中还荣立了三等功。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停了课。

滕代远的四儿子久耕在父亲的支持下,来到白洋淀和狼牙山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直到1967年底他才回到北京,接着又报名参军。

久耕离家那天,滕代远一遍遍地检查孩子的行装,还送给久耕一套《雷锋日记》和《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他叮嘱儿子:

到了部队一定要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要忘记革命前辈创业的艰难,向工农出身的战士学习,做雷锋式的好战士。

久耕带着建设祖国边疆的激情与豪迈,带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高高兴兴地告别了父母,开始了新的生活。

后来,他给家里写信汇报自己在部队工作学习的情况,在信中他表达了一肚子的埋怨。

滕代远很快给久耕回了一封信,要求儿子“吃大苦,耐大劳,养成战斗作风”。

在父亲的关怀与鼓励下,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提了干。

滕代远又在家信中告诫他,提干是组织上给你更新的任务,你应该比以前做得更好,当好普通一兵。

因为工作需要,久耕的工作换了好几个地方,但是,不管到哪里,他都牢记父亲的教诲,工作更加努力,先后被国防科工委党委和海军评为“雷锋式的好干部”。

久耕从部队转业后,到广东粤海石化储运公司任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小儿子久昕1951年生于北京。

可是,当孩子刚满16岁的时候,滕代远就支持孩子到内蒙古草原插队落户。

学校发来登记表,久昕填完后请父亲审阅。

滕代远拿起毛笔在家长意见栏内写下“完全同意,坚决支持”八个字。

久昕在边疆期间,滕代远夫妇经常去信,勉励久昕在草原上扎根,好好经受锻炼。

1970年,久昕光荣参军,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

1974年11月30日下午,病重住院的滕代远在弥留之际,与前来看望他的一位老同志兴奋地谈了两个多小时,茶几上的白纸写满了铅笔字,有人名还有地名,久昕在一旁听着也入了神。

晚上,林一来到医院。

滕代远的情绪仍然很激动,可惜的是,家人却无法听懂他的意思。

后来他拿起铅笔,在纸上反复写着什么,可究竟是什么字,家人也看不懂。

林一安慰他不要着急,慢慢写。

滕代远好像听懂了意思,不再着急了。

铅笔下显出的字终于让家人看清楚了一些,原来是“服务”两个字。

  滕飞忆父

  我的父亲滕代远,是一位大革命时期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同志。

[1]在儿女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慈爱的好父亲,更是一位身体力行、循循善诱、培育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引路人。

他逝世后,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遗产,留给我们的却是一笔弥足珍贵、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一位老红军战士、老共产党员顶天立地的革命气节和一份视人民为衣食父母的公仆情怀。

[1]

  知识青年要和工农兵相结合

  1923年,我父亲考入位于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24年6月,他在中共湘区委员陈佑魁的领导下,组织进步学生成立了“麻阳新民社”,创办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锦江潮》,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思想。

他撰写发表了《中国的现状》、《读书为什么》等一批进步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同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表现积极,次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1]

  少不更事的时候,我曾好奇地问父亲:

“您在学校读书,成绩优秀,为什么还被学校开除?

为什么书没读完就去搞农民运动?

”父亲说:

“被学校开除,是因为学校当局被国民党右派分子把持,我们组织群众反对国民党右派破坏大革命运动,当然会被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我们参加革命,就是要推翻一切不平等、不民主的社会制度。

让‘耕者有其田’,让中国的老百姓当家作主。

”这正是父亲投身革命的初衷。

在湖南二师读书期间,他一边做学生的工作,一边做工人和常德近郊农民的发动工作。

不久,他受湖南省委的指派,去长沙、平江、浏阳、醴陵从事农民运动,成为湖南农民协会委员长,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人生道路。

我父亲是以一个知识青年的身份投入工农解放运动的,他一直认为:

知识青年如果不和广大的工农兵相结合,必将一事无成。

缘此动机,20世纪60年代起,他陆续将4个儿子送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广阔天地去锻炼成长。

1962年,在台湾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他就让正在北京第二十五中学读高中二年级的大儿子滕久光应征入伍,去海防前线服役。

1965年,他又让二儿子滕久明报考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献身于国防事业。

1968年,他又坚定地支持三儿子滕飞应征入伍,到祖国西北献身于核武器研发事业。

这一年年底,他又将最小的儿子滕久昕送往内蒙古大草原插队当牧民。

[1]

  获得荣誉编辑

  曾两次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二等红星奖章。

  他虽然长期担任解放军高级领导,但并未被授衔。

在1955年1月29日,由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长罗荣桓署名,向中央军委呈报的《关于地方负责干部的军衔评定和授予问题的请示》中,建议“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有联系的代表人物”的军衔,采取三种方式办理:

滕代远当时在此报告中属于按可评军衔但不授军衔的第二种方式办理。

这些人出现的先后次序为滕代远、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邓子恢、张鼎丞、王世泰。

见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主办,军事史林杂志社出版的2006年第3期(总第190期)《军事史林》杂志“新中国开国将帅和64万校尉官诞生纪事”一文。

  纪念馆及故居编辑

  腾代远纪念馆

  腾代远纪念馆

  滕代远纪念馆[2]于1986年11月2日建成,为一座二层现代殿堂式砖混结构仿古建筑。

由铁道部、省、市、县筹资兴建,占地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2平方米,陈列面积500多平方米。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了馆名。

2004年11月2日,滕代远诞辰100周年之际,全面维修装饰,展览全面调整改版,馆容馆貌焕然一新。

馆内陈列滕代远同志各个革命时期的有关图片、实物、文献、书信等近400件文物以及中央等领导同志的题词。

全面展示了滕代远同志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奋斗的艰辛历程。

通过陈列展览,教育后人。

现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红色旅游13530精品线路及工程,国家级3A旅游景点。

  故居

  故居

  滕代远故居[2]位于岩门镇玳瑁坡村,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之一。

2004年11月2日,滕代远诞辰100周年对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对外开放。

已成功接待了中央、省、市有关领导和游客2万余人次。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挖掘红色旅游内涵正在规划,全面完善故居红色旅游各项基础建设,做大做强红色旅游文章,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邓萍

  邓萍(1908-1935),男,汉族,四川省富顺县人(今自贡市)。

  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7年秋被派到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彭德怀任团长的第1团从事兵运工作。

1928年7月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

参加领导开辟湘鄂赣苏区。

同年冬和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到井冈山,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0年6月参与指挥红3军团进行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

1933年7月兼任红军东方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入闽作战。

期间,曾兼任红5军随营学校教育长,参与筹建工农红军学校,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培养了大批红军干部。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同年10月参加长征,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主力突围。

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时英勇牺牲。

  邓萍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少年立志

  邓萍,原名邓少章,1908年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今自贡市),凉高山人。

  邓萍

  邓萍

  自幼聪明过人,在读私塾期间,学业优异。

目睹广大农民受地主、资本家压迫的现实萌生反抗意识,并在恽代英创办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影响下,接受革命思想。

1927年刚满19岁独自前往武汉,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4]

  初次战斗

  入校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其后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