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591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9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三年级

 

学校:

某某小学;

学科:

语文;

任课班级:

(2)班;

任课教师:

某某老师;

 

2018年8月28日

教案目录

第1课

大树下的小学

第15课

搭船的鸟

第2课

花的学校

第16课

金色的草地

第3课

不懂就要问

第17课

古诗三首

第4课

古诗三首

第18课

富饶的西沙

群岛

第5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19课

海滨小城

第6课

秋天的雨

第20课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7课

听听,秋的声音

第21课

大自然的声音

第8课

去年的树

第22课

父亲、树林和鸟

第9课

那一定会很好

第23课

带刺的朋友

第10课

在牛肚子里旅行

第24课

司马光

第11课

一块奶酪

第25课

掌声

第12课

总也倒不了的

老屋

第26课

灰雀

第13课

胡萝卜先生的

长胡子

第27课

手术台就是阵地

第14课

不会叫的狗

第一单元

第1课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

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

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

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

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

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

等方面想象、讲述。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

当,当当!

”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

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3.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交流感受。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

,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教后反思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

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

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第2课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

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②过程和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十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质疑。

  2、听课文朗读录音,认真听生字的发音。

  3、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三、学写生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8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征。

  2、指导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润”字里面没有点;

  “罚”下面一个言字旁,一个立刀旁;

  “互”的不顺要注意。

  3、认真书写,强调书写的姿势。

  4、评价书写情况,展示作业。

五、课堂小结:

  你读了话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画一幅花的学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

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②过程和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大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说话练习:

  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呢?

花孩子又是什么样子呢?

  3、你在学校里最开心、最快乐是什么时候?

  讨论交流,进行说话练习。

  4、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把上节课布置大家画的花的学校展示出来。

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2、点评学生绘画。

选择一段配画朗读。

  3、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四、介绍作者,推荐阅读:

  1、介绍作者泰戈尔。

自由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2、推荐阅读《泰戈尔作品集》。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有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我们以后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相信大家也会写得很有趣。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把学生画的花的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

3、课后阅读泰戈尔的作品。

教学反思:

 

第3课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和熟字组成的新词语。

2.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第2、3题,能正确回答练习第1题中的两个问题。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2.重点理解“学问”“照例”“私塾”等词语。

教学时间:

2个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能回答课后练习第1题的两个问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生字新词,会听写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并掌握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词义。

2.初读课文后,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不懂就要问

2.谈话导入:

简介孙中山(可挂画像)。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

(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指名二人读课文,回答问题。

4.指名读本课由生字组的词,全班对对。

(三)自学生字,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四)检查自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

2.理解词语“私塾”、“至于”。

3.小结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本段,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标出有关语句。

2.提问:

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

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问的?

3.小结段意:

(三)学习第3~7自然段。

1.默读第4~7自然段,理清思路。

2.指名5人读,每人读一段后回答问题。

3.从这几段课文中找出反映当时课堂气氛和先生态度的词语,讨论理解回答。

板书:

吓呆、鸦雀无声、拿着、厉声。

4.提问:

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变了呢?

5.把3~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要读出文中先生态度的前后变化的语气来。

(四)学习第8、9自然段。

1.指名读第8、9段,思考回答:

(1)什么叫“学问”?

孙中山是怎么理解学问的?

(2)孙中山为什么敢向先生提问?

为什么认为“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呢?

2.讨论回答问题。

(然后老师补充总结)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全文,讨论:

(六)作业。

1.写本课生字词和“读读写写”的词各三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生字新词,会听写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看拼音写句子,完成课后练习3,提高拼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2)第三段是一个长句,要读出课堂上当时紧张的气氛。

可按下面的停顿和重音来读。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三)听写本课生字词。

(四)作业。

1.把听写中的错词各改三遍。

2.写课堂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弄清道理

不懂就要问

 

第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

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4.交流秋天:

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

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生字)

hánjìnɡxiéshuānɡ

寒径斜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

(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

(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

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设计意图:

交流四季古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

这是对会写字的识记和书写设计的环节。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这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字词,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诵读古诗,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

喜欢秋天吗?

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

荷菊

3.师:

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引导理解——荷尽:

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

举,向上托。

雨盖:

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引导理解——菊残:

菊花凋谢。

犹:

仍然。

傲霜:

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

“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

+皿”是“盖”。

减一减:

“群—羊=君”。

换一换:

“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按照“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设计意图:

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

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设计意图:

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设计意图:

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

书写下来。

所见:

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出示生字:

sònɡtiǎo

送挑

(1)老师指正:

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

“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

“关+辶=送”。

(3)送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2.引导交流:

你捉过蟋蟀吗?

指名生说。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

(1)萧萧:

风声。

(2)梧:

梧桐树。

(3)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设计意图: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设计意图:

朗读古诗,配乐唱诗,都是为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

 

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