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565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docx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二

企业管理培训大纲

(二)

生产管理

组织:

如何合理组织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资源

生产要素包括:

劳动者:

工人、技术员、管理人员等

劳动资料:

设施、机器、工具、能源等;

劳动对象:

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

信息:

技术资料、图纸、各类数据、信息等

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生产方式

生产管理

控制:

如何保证按计划完成任务

接受订货控制;

投料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

库存控制;

成本控制等。

第五章

学习目标

企业计划的三个层次

长期计划(战略层计划)

中期计划(战术层计划)

短期计划(作业层计划)

生产计划

综合生产计划

年度生产计划

生产作业计划

生产能力的概念

生产能力的种类

1.设计能力:

指企业在基建设计时,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文件中规定的生产能力

2.查定能力:

若企业没有设计能力;或企业有设计能力,但在投产一段时间后,原设计水平明显落后;或企业生产技术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重新调查核定的生产能力

3.计划能力:

指企业在计划年度内依据现有生产技术条件,实际能达到的生产能力,为编制生产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

1固定资产的数量

●设备数量:

指能用于生产的设备数,含①处于运行的机器设备;②正在和准备安装、修理的设备;③因生产任务不足或其他不正常原因暂停使用的设备。

不含①不能修复决定报废的设备;②不配套的设备;③企业留作备用的设备;④封装待调的设备

●生产面积数量:

生产面积只含厂房和其他生产性建筑物面积,不含非生产性房屋、建筑物和厂地面积

2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

●制度工作时间:

指在规定的工作制度下,计划期内的工作时间

年制度工作日数=全年日历日数365-全年节假日数114=251

年制度小时数=年制度工作日数×每日制度工作小时数f

一班制:

f=8h(2008)

两班制:

f=15.5h(3890.5)

三班制非连续设备:

f=22.5h(5647.5)

●有效工作时间:

●生产面积有效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

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

1具体产品

适用于:

产品品种单一的大量生产类型企业

2代表产品

适用于:

产品结构、工艺相似、多品种生产的企业。

选择其中一种作为代表产品,以代表产品产量表示生产能力。

换算步骤:

①计算产量换算系数

Ki:

i产品产量换算系数

ti:

i产品工时定额

t代:

代表产品工时定额

②将i产品产量换算为代表产品产量

代表产品法例:

某厂车床组有车床10台,每台车床全年有效工作时间为4648小时。

在车床上加工A、B、C三种产品,其计划产量分别是:

280台、400台、220台,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台时/台)分别是45、50、55,试用代表产品法求车床组生产能力。

①确定B为代表产品

②以B产品为标准的车床组生产能力(见表)

3假定产品

适用于:

产品结构、工艺不相似,多品种生产的企业

换算步骤:

①将各种产品按其产品产量比重构成一种假定产

假定产品:

某厂铣床组有铣床14台,每台铣床的年有效工作时间为4553小时,铣床组加工ABCD四种产品,其计划产量台时分别为200台、100台、140台、160台,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分别为100台、60台、100台、120台。

试用假定产品法计算铣床组的计划产量和生产能力以及各具体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的核算

1设备组生产能力的核算

①先将设备按其功能、生产率、功率、精度等

分组

②设备组生产能力计算

M:

设备组生产能力

F:

计划期有效工作时间

S:

设备组设备数量

t:

产品的时间定额

q:

产品的产量定额

2工段(车间)生产能力的核算

①生产能力取决于设备组

工段(车间)生产能力以大多数设备组的能

力或以主要设备组的生产能力作为车间生产

能力综合平衡的依据

②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生产面积(如装配车间)

M:

生产面积生产能力

F制:

计划期制度工时(h)

A:

生产面积(m2)

a:

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m2/台)

t:

单位产品占用时间(h/台)

q: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产量定额

 

3企业生产能力综合平衡

①基本生产部门之间的能力平衡

②基本生产部门和辅助生产部门的能力平衡

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

①以实物单位进行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比较

②以台时为单位进行比较

:

j设备组生产任务所需台时

:

i产品计划产量

:

i产品在j设备组加工的台时消耗定额

:

i产品废品率

:

品种数

合理利用和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

提高设备的实际利用时间,减少设备的停歇时间

提高设备的利用强度

改善生产面积的利用

增加工作班次,增添设备生产面积

滚动计划法

 

(1)顺序移动方式

 

三种移动方式的比较

 

流水生产的组织与控制

流水生产是对象专业化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高效率的先进生产组织形式。

产品(零件)在生产过程中,按照规定的路线和速度,从一台设备到另一台设备,从一个工作地到另一个工作地,像流水般地进行移动。

优点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

有利于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占用量,降低产品成本;

有利于满足合同交货期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组织流水生产线的条件

要有足够大的产品产量,以保证流水线上各工作地充分负荷

产品结构和工艺过程相对稳定

工艺过程能分解为简单的工序,而工序的分解与合并可以满足工序同步化的要求

流水生产线的特征

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

工作地和设备按产品加工顺序排列

各道工序的加工时间之间,规定着相等或倍比关系

按规定的节拍或时间间隔产出产品

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

流水型排序问题,分为1×n,2×n,3×n和m×n几种情况进

行讨论。

其中2×n类型已有了求最优解的方法,其它类型仅可求出近似最优解。

在讨论排序问题时,有以下约定:

(1)一个工件不能同时在不同的设备上加工。

(2)每道工序只在一台设备上完成,每台设备只完成一道工序。

(3)每台设备同时只能加工一个工件。

(4)工件在加工过程中采取平行移动方式。

(5)工件数n,设备数m,与加工时间均已知时,允许工件在工序之间等待,允许设备在工件未达到时闲置。

作业排序

确定工件在机器上的加工顺序

目标:

减少工件等待时间

减少机器空闲时间

减少最早可能完工时间

作业排序

作业排序的分类:

劳动力作业排序:

确定人员何时工作(服务业)

生产作业排序:

将不同工件安排到不同设备上(制造业)

单台设备排序、多台设备排序

静态、动态

作业排序

作业排序方案的评价标准

工件流程时间:

工件可以开始加工到完工

全部完工时间:

一台机器加工一组工件的时间

延迟

在制品库存(WIP)

总库存

利用率

优先调度规则:

(局部优先)

FCFS:

优先选择最早可以进入排序集合的工件

EDD:

优先选择完工期限最近的工件。

SPT:

优先选择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

SCR:

优先选择临界比(工作允许停留时间和余下时间的比值)最小的工件

MWKR:

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长的工件

LWKR:

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

MOPNR:

优先选择余下工序数最多的工件

作业排序

整体优先调度规则:

Johnson算法

两台机器的流水车间作业排序

步骤:

(1)设aij为工件i在机器j上的加工时间。

在aij矩阵中找出最小的aij值。

如果有两个相同的小值,则任选一个。

(2)如在最短加工时间出现在机器1上,则对应的工件尽可能往前排;若最短加工时间出现在机器2上,则对应的工件尽可能往后排。

(3)从加工时间矩阵中划区已排序工件,重复步骤

(1)和

(2),直至全部工件被安排。

若最短加工时间有多个,则挑选一个。

作业排序

车间里有十几台机床,其中一台车床(关键)和一台钻床(昂贵)特别忙,将场由许多零件等待加工,假定先车后钻,

(1)最优加工顺序及加工周期?

(2)若在上午7︰00开工,何时结束?

(3)优化加工序列比按工件号自然顺序加工的方案缩短了多长时间?

作业排序

五台仪器修复作业排序

某公司在一次火灾中损坏了五台仪器,这些仪器的修复需要经过如下两道工序:

(1)将损坏的仪器运至修理车间,拆卸开;

(2)清洗仪器部件,更换报废部分,装配,测试,并送回原车间。

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的特点

项目是一个单一的、可辨认的任务;

项目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

可利用资源预先要有明确的预算,且一经约定,不再接收其他支援;

有严格的时间期限,并公之于众;

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人员同时协作配合;

项目产物的保全或扩展通常由项目参加者以外的人员来进行。

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阶段划分

工程项目管理

应用:

新产品开发

软件系统开发

设备大修工程

单件生产

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计划方法:

关键路径法

PERT计划评审技术

WBS工作分解

GERT图示评审技术

VERT风险评审技术

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组织:

矩阵型组织:

网络计划技术(PERT)

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图的绘制:

活动:

箭头线

事项:

结点

路线:

箭头线序列

网络计划技术(PERT)

网络计划图的绘制原则:

有向图,图中不出现回路

活动与箭头线一一对应

相邻节点间只能有一条箭头线

一个始点和一个终点

网络计划技术(PERT)

紧前作业

紧后作业

作业a结束后可以开始b和c,

则a为b和c的紧前作业,

b和c为a的紧后作业

PERT网络计划图

作业的最早开始时间:

各项紧前作业最早结束时间中的最大一个值

作业的最早结束时间:

最早开始时间加上该项作业的计划时间t(i,j)的值。

公式表示:

PERT网络计划图

作业的最迟结束时间:

各项紧后作业最迟开始时间中的最小一个值

作业的最迟开始时间:

最迟结束时间减去该项作业的计划时间t(i,j)的值

公式表示:

PERT网络计划图

作业的总时差R(i,j):

开始时间允许推迟的最大限度

 

作业的自由时差F(i,j):

不影响各项紧后作业最早开工时间条件下,结束时间允许推迟的最大限度,(j,k)下一作业

PERT网络计划图

制造一个铸件。

该铸件利用木模造型,需安放I号和II号泥芯各四个,才能合箱浇筑。

以下是各项作业内容和计划时间

PERT网络计划图

PERT网络计划图

建造一栋楼房,施工顺序如下

一个汽车库及引道的施工计划(天)

第八章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的两重性

技术性

经济性

工程经济学研究

的内容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遵循的原则

只评价可行方案

采用共同的比较量纲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

方案的不确定性

相同的寿命期

非货币指标的影响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现金流量:

各个时间点上实际发生的资金流出或者资金流入

本金(P):

存入银行的一笔资金

利息(In):

占用资金所付的代价(放弃所用资金所得到的补偿)

本利和(Fn):

Fn=P+In

单利:

仅用本金计算利息In=P·n·I

复利:

用本金和前期累计利息总额之和进行计息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复利的公式

P:

现值

F:

将来值

A:

年值

i:

利率(折现率,反映

资金时间价值的参数)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

学习目标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质量检验阶段

统计质量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初-四十年代)质量检验

泰勒主张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执行当中要有检查和监督。

工业企业普遍设置了专职的检验机构

事后检验,筛选不合格的产品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第二阶段:

(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统计质量管理

192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针对质量检验方法缺乏预防性,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提出了经济控制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6σ”法

1929年道奇和罗米克发表了《挑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

资产阶级“行为科学”理论形成

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第三阶段:

(六十年代至今)全面质量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管理学派很多。

最有影响的是“决策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他把高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把创造思想和逻辑思想应用了决策方式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某些产品,特别是大型和复杂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在产品的质量概念中出现了“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

在管理中出现了“无缺陷运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保证”、“产品责任”等新内容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菲根鲍姆于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TQC的思想,使质量管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把技术、行政管理和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工作系统。

质量管理概论

质量管理概论

质量管理概论

质量管理概论

质量管理概论

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

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

全面质量管理

一个组织(包括企业)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为目标,应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手段、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系列标准

由国家认可或国际认可的机构对企业产品及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检验、试验、检查和评定,以及获证后的定期检查和监督,以保证产品持续的符合技术要求的活动。

 

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因果分析图法

控制图法

组织行为学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组织的广泛存在,作用越来越大

人际技能的重要性:

学习组织行为学是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未来的组织更复杂

本章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

掌握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理解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管理

个体行为、激励行为、群体行为

以下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快乐的工人是生产率高的工人。

当领导友好、平易近人时,工人会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面试可以正确区分合格的申请者。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份挑战性的工作。

为了让人工作努力,你应使用一些威胁。

每个人都会为了金钱而工作,金钱对他们都有激励作用。

大多数人都关心别人的工资超过自己的。

最有效的团队和组织是没有冲突的。

组织行为的概念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某种目标、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分工的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的共同特征:

目标:

每一个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如企业要使盈利最大化、学校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医院要提供医疗服务。

目标决定了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资源:

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如企业拥有人才、资金、机器、设备、品牌、技术等各种资源。

组织的共同特征:

结构:

在组织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最重要、最关键。

组织需要科学地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力与利益。

互动:

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的类型

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

 小型组织(3人~30人);

 中型组织(30人~1000人);

 大型组织(1000人~45000人)。

根据产权的归属,可分成:

公有组织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学校等,归国家、全民或集体所有;

私有组织如私营企业、私立学校等,归某个或某些公民个人所有。

组织的类型

根据目标的不同:

营利组织。

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工厂、商店、商业银行、饭店、矿山、公司等。

一些个人诊所、私立学校等组织已经成为营利组织,纳税。

非营利组织。

除公共组织外,一切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国有医院、国有学校、各类社团、宗教团体、慈善机构等。

非营利组织既是营利组织的重要目标市场,也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职能,为其他组织提供独特的服务。

公共组织。

负责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组织,如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府机关、军事机关。

代表公众通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管理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使之符合国家与公众的利益。

行为

行为:

就是人的活动。

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

行为的种类:

按行为主体的不同:

个人行为;团体行为。

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

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定义

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普通员工、管理者)时表现出的行为。

但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行为。

下班后的业余活动不是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

微观组织行为:

组织内的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它包括:

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学习。

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正向组织行为:

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都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

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目标表现的行为,

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目标律:

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是主体之外的任一客观事物,如金钱、住房、轿车、职位、名誉等。

目标“拉动”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

动机律:

所有行为均有动机“驱动”。

动机启动并维持人类行为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欲望、需要、兴趣、信念、情绪等。

人的行为在动机的驱动下指向目标。

强化律:

预期目标或有利结果作为强化物增大了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遗传律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基因的状况。

如果遗传基因有缺陷,将导致人类行为的变态。

例如,先天愚型病人有严重智力障碍,是因为第21组染色体不是正常的一对,是三个。

某些男性的社会行为(如暴力犯罪)可能与他们的性染色体中存在过多的X有关。

环境律: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孟母三迁)

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发展律

个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能力的提高、性格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把人一生的行为发展分成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一基本不信任(1岁前);

自主一害羞、怀疑(1岁~3岁);

创造一罪恶(4岁~5岁);

勤奋一自卑(6岁一11岁);

自我认同—角色混乱(12岁~20岁);

亲密一孤立(21岁一24岁);

关心后代一自我关注(25岁~65岁);

自我整合一失望(66岁后)。

每一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如果每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则会产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否则相反。

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差异律: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兴趣、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源于遗传、环境、情景等影响。

劳动力多样化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

本我律:

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本质上个体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

弗洛伊德: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梦的分析

本我蕴藏着人们的本能冲动,以无意识的非理性冲动为特征,按照快乐原则操作,不顾后果,寻求即刻满足。

自我是在现实的需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起中介作用。

按照“现实原则”操作,为了在以后得到更大满足,因此推迟不合适的即刻的满足。

超我是受父母的教化和道德准则影响所形成的良心和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监视和统制。

 

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管理问题。

但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最新管理。

1、早期管理(经验管理阶段):

指从手工业生产→机器生产转变的初期。

管理仅仅是依靠工厂老板的个人经验。

2、科学管理时期: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的泰勒运用“时间一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劳动定额”、“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

“计划管理”理论:

法国的法约尔提出构成管理的基本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提出14条管理原则。

“行政组织”理论:

德国的韦伯的“官僚结构”:

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形结构。

区别:

泰勒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的思想则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韦伯是社会学中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官僚结构”组织理论是各类组织采取的“直线式”组织结构的理论基础。

共同缺点:

轻视组织中人的因素问题,仅把人看成机器,而不考虑人的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

现代管理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分为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

它重视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

认为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因素,主张用各种办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管理科学学派(运筹学)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就,并且研究的问题更为广泛。

注重数学和统计方法,注重运用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数学模型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最优化的解决办法,侧重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研究。

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在理论和研究上各有侧重,但在管理实践上相互补充。

系统理论阶段:

从70年代以后,系统理论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要求把组织中对人的研究和对物的研究结合起来,统一考虑组织中的人、财、物,以及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心理技术学

1912年,美国心理学家闵斯脱博格在《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中论述了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

解决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

霍桑实验

1927年至1932年以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奥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人群关系”理论。

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经过五年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