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 酸和碱》单元综合测试含解.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 酸和碱》单元综合测试含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 酸和碱》单元综合测试含解.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酸和碱》单元综合测试含解
《第10单元酸和碱》
一、选择题
1.下列所描述的现象或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用氢氧化钠干燥O2、N2等
B.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为红色
C.石灰浆抹墙后,墙壁变硬
D.用生石灰制熟石灰
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但溶质成分没有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B.石灰水C.浓硫酸D.浓盐酸
3.混有水蒸气的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SO2B.H2C.CO2D.HCl
4.几种常见物质的pH范围如表,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物质
酸奶
鸡蛋清
牙膏
肥皂水
pH范围(常温)
4~5
7~8
8~9
10~11
A.酸奶B.鸡蛋清C.牙膏D.肥皂水
5.如表是部分常见物质的pH,在这些物质中,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是( )
物质
厕所清洁剂
橘汁
草木灰水
柠檬汁
pH
1.7
3.5
10.6
2.5
A.厕所清洁剂B.草木灰水C.柠檬汁D.橘汁
6.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颜色正确的是( )
A.铁锈放入稀盐酸中溶液变黄色
B.酚酞试液滴入硫酸溶液中变红色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絮状沉淀
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
A.CaCO3→CaOB.CO2→COC.H2SO4→H2OD.Cu→Cu(OH)2
8.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10滴紫色石蕊试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两端管口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氨水的pH大于7,盐酸的pH小于7
B.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易挥发
C.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快慢相同
D.酸、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示不同颜色
9.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10.某些常见物质的pH值如图,某些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橘子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校园土壤适合于大多数植物的生长
C.农业上经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改良酸性土壤
D.洁厕剂会腐蚀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11.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12.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C.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产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D.碱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二、填空与简答题
13.某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试剂
稀盐酸
食醋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
颜色
红
红
黄
黄
绿
绿
绿
请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
(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要缓解这种症状,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在叮咬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 .
(3)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和小苏打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写出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石灰水暴露于空气中易变质,写出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研究.
(1)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进行.
①在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观察到 现象时,证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
②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示可知,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已发生中和反应的判断依据是
(2)对于某些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只要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观察到 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5.现有A、B、C、D、E五种物质,分别为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钙、铁粉和氧化钙中的一种.其中,A的浓溶液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B为单质;D是“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之一;E是熟石灰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D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C ,D .
(2)在图中将能相互反应的物质之间用断线“﹣﹣”连线,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的两种物质之间用箭号“→”连线(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
16.如图为酸碱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A、B、C、D是四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你据图回答.
(1)A、B、C三种物质中,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 .
(2)能同时实现反应①和②的物质可以是 ,反应①的实验现象为 .
17.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1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液中,溶液变成 色.
(2)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小明用徽观示意图(图2)来说明反应③的发生,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
从该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徽观粒子有 .
(4)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
A.Na2CO3B.HClC.CuSO4D.NaCl.
三、实验探究题
18.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先关闭止水夹,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再打开止水夹.
(1)锥形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根据上述现象,能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反应”的结论?
为什么?
(3)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成份的几种可能情况,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预期的现象和结论
1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没有看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
【实验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同学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甲
溶液由红色变成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
U形玻璃管中 边的红墨水液面下降(所加稀盐酸的体积忽略不计)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丙
用 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后,再测定溶液的pH
最后溶液的pH (填“≥7”“≤7”或“不变”)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评价反思】你认为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同学是 ,理由是 .
四、计算题
20.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钾,为了回收利用,欲用2%的稀盐酸测定废水中的氢氧化钾含量(废水中其它杂质不与盐酸反应).试计算:
(1)用10克30%的浓盐酸配制成2%的稀盐酸,需加水多少克?
(2)取20克废水于锥形瓶中,逐滴加入2%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7.3克,求废水中氢氧化钾的质量分数.
《第10单元酸和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所描述的现象或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用氢氧化钠干燥O2、N2等
B.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为红色
C.石灰浆抹墙后,墙壁变硬
D.用生石灰制熟石灰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氢氧化钠固体干燥O2、N2等,是氢氧化钠吸收了水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为红色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石灰浆粉刷的墙壁变硬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钙,属于化学变化.
D、生石灰和水反应能生成熟石灰,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但溶质成分没有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B.石灰水C.浓硫酸D.浓盐酸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题干叙述可知,该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不发生化学反应且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质量变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
A、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使溶质改变,故A错误;
B、石灰水敞口放置于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而使溶液质量减小,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使溶液质量增加而变稀,但溶质不会改变,故C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会发出氯化氢气体而使溶液质量减小,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放置造成溶液质量及其溶质的变化,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3.混有水蒸气的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SO2B.H2C.CO2D.HCl
【考点】根据浓硫酸或烧碱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能用浓H2SO4干燥,又能用NaOH固体干燥,说明该气体不能与这两者反应;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等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氢氧化钠固体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
【解答】解:
A、S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不能用NaOH固体干燥,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气既不与浓硫酸反应,也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既可以用浓H2SO4干燥,又可以用NaOH固体干燥,故选项符合题意.
C、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NaOH固体干燥,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HCl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能用NaOH固体干燥,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干燥剂知识的考查,掌握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几种常见物质的pH范围如表,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物质
酸奶
鸡蛋清
牙膏
肥皂水
pH范围(常温)
4~5
7~8
8~9
10~11
A.酸奶B.鸡蛋清C.牙膏D.肥皂水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酸奶的pH为4~5,小于7,显酸性.
B、鸡蛋清的pH为7~8,大于7,显碱性.
C、牙膏的pH为8~9,大于7,显碱性.
D、肥皂水的pH为10~11,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酸奶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5.如表是部分常见物质的pH,在这些物质中,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是( )
物质
厕所清洁剂
橘汁
草木灰水
柠檬汁
pH
1.7
3.5
10.6
2.5
A.厕所清洁剂B.草木灰水C.柠檬汁D.橘汁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进行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
【解答】解:
A、厕所清洁剂的pH小于7,显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A不正确;
B、草木灰水的pH大于7,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B正确;
C、柠檬汁的pH小于7,显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C不正确;
D、橘汁的pH小于7,显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D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酸碱性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相互作用时的显色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颜色正确的是( )
A.铁锈放入稀盐酸中溶液变黄色
B.酚酞试液滴入硫酸溶液中变红色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絮状沉淀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依据铁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判断分析;
B、依据酚酞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判断;
C、依据硫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判断是否正确;
D、依据氢氧化铜的颜色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的溶液呈黄色,故正确;
B、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所以酚酞试液滴入硫酸溶液中不变色,故错误;
C、硫在氧气中的燃烧会出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不是淡蓝色火焰,故错误;
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不是红褐色沉淀,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反应时现象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间反应情况以及生成物的颜色及状态,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
A.CaCO3→CaOB.CO2→COC.H2SO4→H2OD.Cu→Cu(OH)2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A、运用高温煅烧碳酸钙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分析.
B、运用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分析.
C、运用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或碱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D、运用铜加热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氢氧化铜分析.
【解答】解:
A、高温煅烧碳酸钙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A正确.
B、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B正确.
C、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或碱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C正确.
D、铜加热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氢氧化铜,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只有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才能解答这类开放性的分析题,要多做多总结.
8.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10滴紫色石蕊试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两端管口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氨水的pH大于7,盐酸的pH小于7
B.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易挥发
C.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快慢相同
D.酸、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示不同颜色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氨水的酸碱性考虑;B、根据物质的特性考虑;C、根据实验现象考虑分子运动的快慢.D、根据酸碱指示剂的定义考虑.
【解答】解:
A、氨水属于弱碱,所以氨水的pH大于7,盐酸的pH小于7,故A正确;
B、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易发挥,故B正确;
C、由图示现象可知变蓝得点要比变红的点多,说明氨分子运动速度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快,故C错误;
D、酸碱指示剂是指遇到酸和碱呈现不同颜色的物质,可以指示酸碱,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氨水的酸碱性,了解酸碱指示剂,知道物质特性和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
9.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再考虑实验现象;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考虑;
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考虑.
【解答】解:
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现象不明显,故A与事实相符;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易溶于水,不是白色沉淀,故B与事实不相符;
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Ca(OH)2溶液属于碱溶液,所以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故C与事实相符;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D与事实相符.
故选:
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判断反应后实验现象时要考虑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
10.某些常见物质的pH值如图,某些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橘子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校园土壤适合于大多数植物的生长
C.农业上经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改良酸性土壤
D.洁厕剂会腐蚀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显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B、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中性或弱酸性或弱碱性;
C、氢氧化钠溶液能中和酸性物质,但其具有很强烈的腐蚀性;
D、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解:
A、橘子汁的pH=3.5,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说法正确;
B、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中性或弱酸性或弱碱性,校园土壤的pH=6.6,显弱酸性,所以适合于大多数植物的生长,故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能中和酸性物质,但其具有很强烈的腐蚀性,不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说法错误;
D、洁厕剂的PH=2,显酸性,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因此两者能发生反应,所以洁厕剂会腐蚀大理石,故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B、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错误;
C、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D、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可以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正确.
答案:
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C.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产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D.碱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根据带电的微粒进行解答;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根据指示剂变色以及物质的酸碱性进行解答.
【解答】解:
A、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原子核也是带电的微粒,故A错误;
B、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例如水含有氢元素,属于氧化物,故B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产二氧化碳和水,则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氢元素和碳元素,氧气能提供氧元素,故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由该物质提供,故C正确;
D、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但是碳酸钠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常见概念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二、填空与简答题
13.某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试剂
稀盐酸
食醋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
颜色
红
红
黄
黄
绿
绿
绿
请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花汁 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
(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要缓解这种症状,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在叮咬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 肥皂水 .
(3)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和小苏打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