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144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

《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docx

届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知识点分类汇编22

南京市各区2018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散文小说阅读专题

【玄武】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4~18题。

(16分)

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

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眼睛不时地望着窗外。

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

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突然,那少尉说话了:

“请您跟我换换座位,好吗?

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我一听,忙说:

“行。

” 

换过座位,我问他:

“路过家乡不停停?

他说:

“不行啊,任务太紧。

“看样子,你很久没回家乡了吧?

”我又问。

 

他点点头:

“三年了。

”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

又说:

“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

窗外一片片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

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不一会儿,他转过头来满脸振奋的样子:

“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我点点头。

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的山峦,甚至是非常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

”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座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

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

”他的表情欣喜而自豪。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

“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 

“很近了,很近了。

”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

”他兴致勃勃。

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

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

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

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

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

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

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

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

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

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那棵老柿树吗?

”我望着窗外头也没转地问那少尉。

少尉没有说话。

我转过头一看,发现他哭了。

“你怎么哭了?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

“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

那是我母亲。

” 

14.请从少尉的角度概括本文的情节。

(不超过20字)(2分)

少尉:

 

15.文中的少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

至少三个。

(3分)

16.文中几次提到“黄色山峦”,有何用意?

(3分)

17.品味语言。

(4分)

(1)他的表情欣喜而自豪。

(为什么“欣喜而自豪”?

)(2分)

(2)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

(如何理解

这句话中的“孤独”一词?

)(2分)

18.说一说本文的标题好在哪里?

(4分)

【鼓楼】

富裕的心

我永远不会忘记1946年的复活节。

那时,父亲已去世5年,只有16岁的达莲娜,14岁的我和12岁的欧茜与母亲相依为命。

尽管妈妈要供养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极简朴,但我们的小屋里每天都有歌声和笑声。

复活节的前一个月,教堂里的神父号召所有的教友都攒一点钱,好在复活节时捐给穷人。

一回到家,我们就热烈地讨论详细的攒钱计划。

妈妈建议接下来的这个月,我们应该去买50磅土豆作为一个月的口粮,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省下20美元。

不过,她保证每天都为我们做出不同口味的土豆。

我们又想方设法节省其他开支,后来我们甚至做起小买卖。

我们的生活在那个月变得忙忙碌碌。

然而,每当大家围在一起,一分一厘数着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时,所有的疲乏与奔波之苦就被巨大的成就感扫荡得一干二净。

在寂静的夜里,坐在黑暗中,我们凝视天空中的星星,想象那是一张张舒心的笑脸,想象穷人接到捐款后的喜悦。

眼看复活节一天天近了。

我们开始兴奋得睡不着觉。

我们已攒下70美元,这是多么大的一笔数目啊!

这个复活节,我们没有新衣服穿,可这又有什么呢?

我们一心想着捐款的神圣时刻。

复活节那天早上,天主似乎有意考验我们,一场倾盆大雨企图将我们堵在室内。

我们没有伞,但还是冲进大雨中奔跑了足有一公里赶到教堂。

我们身上的衣服淋得透湿,但我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70美元却干干爽爽!

教堂里的孩子们开始小声议论,有的还拿手指着我们的旧衣服,吃吃地笑。

这时妈妈走向我们并用她那温暖柔软的手牵住我和欧茜,望着她挺直的腰板和从容的微笑,我握紧了手里的70美元。

那一时刻我感到自己真是无比富有!

募捐开始了,妈妈分给我们三个孩子每人一张20美元的钞票,然后自己拿着一张10美元的纸钞率先投入募捐盒。

接着达莲娜、我和欧茜都郑重地投入了自己的一份。

  回家的路上,我们高声唱着歌曲,雨后的天空天高云阔。

我们的喜悦在午餐时达到了高峰。

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复活节午餐——炸土豆和复活节煮鸡蛋。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们,妈妈走过去开门,原来是神父。

神父为我们送来了给穷人捐的78美元。

原来,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们一直就是穷人!

我们心里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辱感,想起今天在教堂里那么多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我决定再也不去教堂了,还有学校!

虽然在九年级100多名学生中,我的成绩数一数二。

周日我们不愿去教堂了,但妈妈坚持要去。

我们故意在教堂后面一个角落坐下,所有的程序此时都显得漫长而难捱。

最后,牧师讲话,他提到在非洲有一些贫困却虔诚的教友顶着烈日盖教堂,却因资金短缺,教堂的顶部迟迟不能完工。

他说,只要100美元,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盖一个漂亮的教堂顶了。

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看见达莲娜冲我微笑着,递给我那个装着78美元的信封,妈妈也在一旁鼓励地看着我。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接过信封,牵起欧茜一起走向圣坛。

欧茜将信封投进了募捐盒。

募捐结束后,牧师清理了所有的募捐,最后他兴奋地宣布,捐款超过了100美元。

他说没有料到在我们这个小教堂能一下子筹到这么一大笔捐款,他肯定在座的人中一定有富人。

我们就是牧师所说的“富人”了?

我们就是“富人”了!

那一瞬我的心快跳出了嗓子眼。

从那天开始,我知道我们都有一颗富裕的心。

20.请概括回答,文中叙述了哪几次捐款?

(3分)

21.从情节的角度看,第八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分)

22.回答下面问题。

(5分)

(1)请你说说文中为什么要连续两次环境描写。

(2分)

①一场倾盆大雨企图将我们堵在室内

②雨后的天空天高云阔

(2)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我们身上的衣服淋得透湿,但我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70美元却干干爽爽!

23.文章结尾两个“富人”各有怎样的含义?

(3分)

【联合体】

墓柳

王宗仁

那一年,“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从日月山下湟源县买了100棵杨柳树,栽在了当时还没有一棵树的格尔木。

两大片,杨柳分栽。

第二年,这些小苗大都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吹过,枝头的嫩芽就探头探脑地拱了出来。

戈壁滩变得翠翠地绿,好像画家涂抹出的一幅生动的水彩画。

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生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添一片新叶。

荒芜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巴不得让它一夜长成材!

望着这些可心的树苗,将军乐得咧着嘴爽笑,他当下就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有人问:

“首长,这名字有啥讲究?

”他开怀一笑:

“望柳成荫嘛!

好有雄心壮志,他要把整个戈壁滩都染绿!

将军的笑声揉进了杨柳的躯体里,树又蹿高了一节。

毕竟它们是成长中的弱苗,很难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峙。

有时残雪压在它们的枝上,有时暴风粗鲁地撕扯它们的枝叶,常年不息的飞沙把它们浸染得与沙地成为一色。

有时,它们索性就被那气势汹汹的飞沙盖住,淹没了。

好在,它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顶破沙土,又伸起了腰杆。

就在那年冬天,有几棵柳树只绿了短暂的生命,就像走累了的人,卧在了戈壁滩——它们死了。

有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从死去的柳枝上拧下柳叶作笛,吹出了流行在军营里那首歌《真是乐死人》。

慕生忠发现了,狠批那小子一顿:

不管你怎么乐,老子我是要哭的。

在戈壁滩,树和人的生命同样宝贵。

将军对着三棵死去的柳树,看了好久,说:

“它总是为咱们格尔木人绿了一回,让我们这些饥渴的眼睛和心得到了安慰。

它是有功之臣,现在它死了,我们怎能不难受?

不要把它随便扔在什么地方,应该埋在戈壁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

于是,戈壁滩上就多了一个土丘,埋葬着三棵柳树。

人们称之为柳墓。

给柳树举行葬礼那天,十多个人围着土丘默默站立,一个个低着脑袋,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严肃。

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默默凝望着土丘的方向……

戈壁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执着的人;第一棵死去的树呢,有心人没有遗忘它。

有人不断地往那土丘上浇水,仿佛这些树也像人一样,躺在戈壁滩上会口干舌燥。

浇点水,让它们滋润滋润。

也有人把上好的肥料递给它们。

水,润泽它受伤的心;肥,烤热它冻僵的脉搏。

谁是浇水施肥人?

慕生忠。

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

这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

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低变高。

啊,柳树!

这是从埋葬着三棵柳树的坟墓上长出的柳,是一棵死而复生的柳,是将军用爱心换来的柳!

大家就把这棵柳树称为墓柳。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

铁青的叶子泛着刚气,粗糙的枝干储存着力量。

大风刮来它不折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风猎猎它依然站立。

死里逃生的战士最珍惜生命,也最显本色。

它在用双倍的翠绿,减去荒原的痛苦。

它继续着它的生命轨迹活着,藐视一切懦弱者地活着。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

格尔木的树种得越来越多,成行,成片,成林。

它们和墓柳连在了一起,浑然一体。

现在人们早已经分不清哪棵是墓柳了。

但是,许多人都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坟丘,坟丘上长着一棵柳树,是一位将军用坚忍的爱心换来的……

(文章有删改)

13.梳理文中柳树的命运及其与将军的关联,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填空。

(2分)

(1)那年,将军买了100棵杨柳,栽在无树的格尔木。

(2)第二年春天,▲

(3)冬天,三棵柳树死了,在将军的提议下被安葬。

后来将军坚持给柳墓浇水施肥。

(4)夏天,▲

(5)多年以后,墓柳已与其它树木连成一片难以辨认,但人们仍记得墓柳和将军。

14.语言品味。

(4分)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2分)

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生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添一片新叶。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2分)

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默默凝望着土丘的方向……

15.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16.阅读第十五段,概括一下:

该段是从哪三个层次写“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的?

(3分)

17.读完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3分)

【江宁】

窗口有面镜子

孙道荣

他感到自己走到了绝境。

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又丢了,老婆有病,儿子的学习让人操碎心……他觉得人生所有的不幸都被他遇上了。

每天,他都将自己反锁在卧室里。

他越来越害怕出门,不愿意看到熟悉的面孔,而大街上的热闹景象更是让他心烦意乱,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都那么顺利,那么幸福,惟独自己要遭受一个又一个打击呢?

可是,呆在屋里,也让他烦躁不安。

天还没亮,几个老头老太就在楼下做操,烦人!

收破烂的高音喇叭,扯着各种各样尖利的方言,烦人!

飞过窗前的鸟,喋喋不休地鸣叫,烦人!

最烦人的是,每天,对面四楼的窗口,都会伸出一面镜子,在那儿乱照,有时将刺眼的阳光反射进他家,吓他一跳。

他走到窗前,想看看到底是哪个没教养的小家伙,在捣蛋。

对面的楼相距有点远,看不清。

他找来儿子的望远镜,这回看清楚了,是面小镜子,可是,奇怪,没有人!

再细看,原来镜子是绑在一根竹竿上,随着竹竿的晃动,镜子在缓慢地转动。

突然,镜子停住了,悬在半空中。

他将焦距对准镜子,模模糊糊看到,一些人影在镜子里晃动……

他被激怒了。

这个变态狂,是在窥视啊!

忍无可忍,他决定去教训教训这个可恶的家伙。

他找到对面四楼,拍打门,破旧的房门发出震耳的响声。

半晌,门打开了,探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脑袋。

老太太颤巍巍问他,找谁啊?

他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房子里会住着这么一大把岁数的老太太。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啊?

还有个儿子,在屋里,你是找他的啊?

老太太高兴地将他让进了屋。

房间里阴暗,潮湿,散发着一股药物和霉味混合的怪味。

他随着老太太走进里屋。

一眼,他就看见了那面镜子,还高高地竖在那儿。

竹竿下面是一张床,床上躺着一个人,那个人的手握着竹竿。

他走过去,一把准备扯下镜子。

他的手突然僵在了空中。

他看见了,一张灰暗的扭曲的脸,眼睛大得出奇,深深地凹陷在发黑的眼眶中。

浑浊的眼睛,空洞,麻木,无助。

他惊呆了。

转身看着老太太,不知道说什么。

老太太告诉他,这就是她儿子,这个世界上她惟一的亲人了。

儿子命苦啊,15年前,打小就体弱多病的聋哑儿子突然完全瘫痪了,从此就躺在了这张床上。

自己年龄大了,搬不动他了,也无法让他出去晒晒太阳。

这不,怕他太孤单,前几天我就想了这个笨法子,将镜子绑在竹竿上,这样,他自己就能用镜子照照外面,给眼睛放放风。

你瞧,下午的辰光,还能用镜子反射点阳光进来呢……

他搬进这个小区已经几年了,从来没有注意到就在自己隔壁的楼房里,还住着这么一对孤苦的母子。

他低着头默默走了出来,扑面而来的阳光,一下子刺得他睁不开眼睛。

他的眼里噙着泪花。

他没有回家,径直向热闹的市心走去。

他要去重新寻找一份工作,他要从阴影里走出来,他要……

他不经意抬头看了看,四楼的那面镜子,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选自《青年文摘》)

 

17.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3分)

情节概括

心理变化

他遭遇了生活中很多不幸。

(1)▲

(2)▲

愤怒

他走到对面四楼去理论,发现真相。

(3)▲

他重新去找工作。

振作

18.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有何作用。

(2分)

原来镜子是绑在一根竹竿上,随着竹竿的晃动,镜子在缓慢地转动。

(2)“他的眼里噙着泪花”一句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2分)

19.分析“镜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

20.阅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仿照画线句子,用材料中的内容接写句子。

(4分)

材料一: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二: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胡适《我的母亲》)

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母亲十五年如一日照看儿子的默默坚守,▲,

▲。

【秦淮】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

(15分)

品画

韦名

学而优则仕的领导张向喜画,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空去画廊品画。

画廊的老板是个鉴赏能力深厚的人。

一日,画廊老板约张向到画廊品鉴白石老人的《荷花蜻蜓图》。

白石老人出身贫寒,傲骨铮铮,一生传奇,诗、书、画、印皆精,是张向最为敬仰的大师。

挂在画廊正中的《荷花蜻蜓图》为纸本设色,寥寥数笔,生动逼真。

画的左端,“九十三岁白石”题款让人如晤大师……

凝视画作,张向如痴如醉。

“这是一藏友暂寄在此的画作,请领导慢慢品鉴。

”画廊老板乖巧,取下《荷花蜻蜓图》,平铺在案几上。

“真迹否?

”现如今,造假水平越来越高,假画赝品盛行,张向品赏半天,不得要领。

老板狡黠望着张向,“领导您是方家,请品鉴!

“且不论真伪,此画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张向侃侃而谈。

“真迹赝品,价格天壤之别。

”老板给张向续茶,“领导当真看中此画?

”张向遗憾地说:

“看上又有何用?

我哪里买得起真迹?

”然后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老板。

过了几日。

画廊老板挚友某鉴赏大师路经,藏友想请大师鉴别《荷花蜻蜓图》,以求真伪。

藏友和老板邀张向一同品鉴。

品赏过《荷花蜻蜓图》,爱画的张向念念不忘此画,遂爽快应约。

画廊里,藏友把《荷花蜻蜓图》缓缓平铺在案几上,恭恭敬敬请大师品鉴。

大师拿起放大镜,仔仔细细观察,一会双眼发亮,一会神情黯淡;一会低头沉思,一会抬头冥想。

半个小时后,大师放下放大镜,久久不语。

“大师,但说无妨。

”藏友很年轻,尽管内心在翻江倒海,表面上却纹丝不动。

“那老朽就直说了。

现如今,市面上流通的白石老人的真迹不过几千张,而赝品却不下十万!

”大师把放大镜靠近画上的蜻蜓,“白石老人画蜻蜓的翅膀,必是先勾出两个翅膀的主筋,用的笔法是有来有去,画的主筋瘦硬秀挺,有如铁骨钢筋。

此画的蜻蜓翅膀,尽管透明精致,却未见筋骨。

这是其一。

藏友脸由红转青,由青转白。

“其二,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那就是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

此画是白石老人九十三岁所作,落款‘石’字下边的‘口’却为方形。

藏友额头上渗出了密密的汗珠。

“综上所述,老朽认为,此画应为高仿赝品。

”大师一锤定音。

众皆无语,屏声静气。

“感谢大师教诲!

学生学浅眼拙,权当交了回学费。

”藏友回过神后,迅速拿起《荷花蜻蜓图》,准备撕毁,“去伪存真,免得祸害别人!

“撕了可惜!

”第一眼见藏友,张向就觉得气度不凡。

现在见他如此有气量,甚是欣赏,“刚才大师讲了,此画非真迹,却也是高仿赝品,不如转卖与我,如何?

“既是赝品,不值一文,收藏它干嘛?

”画廊老板一脸的惊讶。

“假作真时真亦假。

能画出如此逼真的画,此人也不俗。

”张向很懂画,更懂理,“张大千仿石涛、八大,鬼手海霞仿张大千,都是几可乱真,虽是赝品,艺术价值也颇高。

“既蒙领导厚爱,愿相送!

”藏友顺势把画呈给张向。

“送不敢承受,愿按市场价购买。

”张向的前任曾经是官场的风云人物,前程似锦,意气风发,不料却栽倒在腐败上。

现在纪委查得紧,张向不得不小心翼翼,凡是收钱收物,无不做得鬼神不知。

故素有清廉美誉,又怎么会收受藏友的画?

赝品也不例外。

“若论市场价,此赝品不值500元。

”大师一言九鼎。

鉴赏结束后,老板给了大师超过数倍的报酬。

最终,张向以500元购得《荷花蜻蜓图》。

此后,张向与藏友成了朋友,经常相邀品画。

当然了,老板在张向的呵护下,全方位发展,几年间竟成了本城的风云人物。

一日,成为风云人物的老板在鉴别白石老人书画时说:

“很多人知道,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很多人却不知道,白石老人的这一小动作后来被造假者发现。

无奈,白石老人92岁后又把‘口’字恢复成方形……”

那日回家品画,张向对着《荷花蜻蜓图》的落款“九十三岁白石”,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选文有删改)

17.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分)

18.说说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3分)

19.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1)大师拿起放大镜,仔仔细细观察,一会双眼发亮,一会神情黯淡;一会低头沉思,一会抬头冥想。

(2)藏友脸由红转青,由青转白。

20.品析画线句中加点词“竟”的表达效果。

(3分)

21.说说张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并针对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

(3分)

【高淳】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8-21题。

(14分)

绝鉴

何一飞

   隐逸斋是做玉器的,老板陈若尘,原是历史老师,不知什么原因,辞了职,开了家玉器店,取名隐逸斋。

陈若尘四季皆藏好茶,有两个半茶友。

   那两个,一个是他的发小,县教育局长冯有为,用陈若尘的话说,冯有为斯文还在,可以为友;一个是宝峰寺的方丈法缘和尚,轻易不说话,一开口则是口吐莲花让人醍醐灌顶。

有次喝完茶,法缘和尚对陈若尘说,施主面相与佛有缘。

   至于那半个,本县县委书记,是冯有为带过来的,喝过几次茶后,发现并无半点官场俗气,就被陈若尘列为半个朋友。

   陈若尘做玉器生意是因为他善鉴玉,尤其善鉴古玉。

曾经有省城玉器玩家高价购得一枚汉代龙凤纹玉环,却被专家鉴定为高仿品,也不知玉器玩家从哪打听到陈若尘,跑过来请他鉴定。

陈若尘拿着放大镜看了又看,最后对玩家说从玉质和线刻技法可以断定是真品。

后来玩家又把龙凤纹玉环拿到北京,北京的大师也鉴定为真品。

陈若尘一鉴成名,被人誉为省内古玉鉴定第一。

   鉴宝这行只要肯放手是能赚大钱的,所谓放手就是玩家给钱,拿假货让鉴家出个真品证明,许多玉器玩家都找过陈若尘,陈若尘冷面相拒,再高的价也不做。

隐逸斋的生意不好不坏,陈若尘不像他老婆那样着急上火,说真要老是想着挣钱,那就是人被钱玩了,不值得。

   豁达的陈若尘最近有些豁达不开,因为女儿的事。

女儿大学毕业两年,因右脚残疾,找工作辗转了几十次,都被用人单位拒绝了,弄得女儿连家门都不愿走出一步。

   这事不知怎么给县委书记知道了,这天晚上县委书记和冯有为来喝茶,书记从包里拿出一份调令对陈若尘说,明天叫孩子到财政局报到,孩子学财会的,正好学以致用。

陈若尘犹豫一会把调令接了,说,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这样的大恩,当得上以死相报啊。

    时间就这样不急不慢地走。

   茶友们很久没来了。

陈若尘有些想念,想打电话约他们过来喝茶,拿起电话又放下了,笑自己像没经过事的人。

这天晚上正念着,书记一个人来了,陈若尘喜得连忙去泡茶。

喝了一阵茶,书记从带来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用黄绸裹着的东西说:

若尘你给看看。

   陈若尘小心接过,揭开黄绸,心就扑通、扑通跳了,一只品相良好的青玉碟子在灯光下发出幽幽的沁人的光。

这碟子叫清代菊纹盘,清中期皇家用具,虽说不是孤品,但存世的也不足五枚,香港拍卖行前几年拍卖过一枚,拍出了近百万的价。

   仔细看过几遍,确定无疑后,陈若尘才对书记说:

这是真品。

   书记笑着说:

这碟子是家传的,我岂不知它是真品。

   那你拿来叫我看是什么意思?

   书记踌躇着说,若尘,我们是朋友,你帮个忙,给它出份赝品证明。

   陈若尘明白了,他这是要把真当假,只不知是为了送个安全还是收个安全,聪明啊。

   陈若尘内心挣扎着煎熬着,良久,站起来踉跄出了茶室,片刻,拿了印鉴纸笔回来,坐下写好鉴定证明书,盖上自己的印鉴递给书记,懒懒地说,你要它假就假吧。

   然后,端起茶做了个送客的手势,书记尴尬地站了起来,从包中拿出一个大红包,陈若尘不接,把书记半拖半拉推出了门。

   第二天,隐逸斋关了门。

门上贴着八个字:

若尘已死,停止营业。

街坊邻居不信,问陈若尘老婆,老婆又气又恨地说,死了。

死了好。

他死他的,我活我的。

陈若尘哪去了?

有上香的人在宝峰寺看见了他,原来已皈依佛门。

   书记也听说了,怎么也想不明白陈若尘为了一件小事就去做了和尚。

                                               ——原载《小说界》2018年3期 《百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