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082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docx

《古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两首.docx

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二课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

  教学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

  1、师:

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

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

李白。

  2、师:

真棒!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

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

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

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

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

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

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

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4、师:

真不错!

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

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

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

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

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

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

(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

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

大家学得真好!

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

第一、二行。

  2、师:

读得真细致。

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

烟花三月。

  师:

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

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

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

美!

  4、师:

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

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

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

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

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

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

“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

“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

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

是啊。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

没有。

  师:

他在干什么?

  生:

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

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

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

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后汇报。

  (5)师:

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

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

”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

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

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

这是柔情地相送。

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

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

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

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

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

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你的朋友多吗?

在你的朋友或亲人要和你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什么知心话都说,可毕业后,她去别的地方工作了,我回到了这里。

我们有几年没见面了,真想去看看她呀,我们常常写信、打电话,还时常在梦里相见呢。

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背诵一遍。

  学生背诵。

  2、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3、师:

我先来阐明一下我们本节学习古诗的三个重要步骤:

  板书:

          1.解诗题,知作者。

 (学  法)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吟诵,悟诗情。

  4、解诗题。

  

(1)学生轻声读诗题。

  师:

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适当评价。

  问题1:

谁送谁?

  提示1:

王维送元二

  问题2:

去什么地方?

  提示2:

去安西

  问题3:

安西是哪?

  提示3:

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2)再读,感情读。

  “送――元二――使――安西”

  5、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提示:

王维:

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画家。

苏轼曾赞: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

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王维。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有关王维的介绍视频:

  6、解诗意:

  知道了诗题与作者,接着我们一起感受这首诗的内容。

  二、初读古诗

  1、初读: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注意自己的发音和字形:

  3、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识字动画,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4、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5、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师:

我们读了这首诗。

你看:

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情浓酒香,别话依依.西出阳关,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

听了我的描述,你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

(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

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

  2〕查工具书;

  3〕向他人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

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

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

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

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师:

这一句你认为怎样读?

指几名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

  

(2)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

旅店。

 舍:

she四声,宿舍、校舍。

多单字,还读三声,舍不得、舍己救人。

新:

焕然一新。

  解释:

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读读这句。

  师小节:

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客舍\青青\柳色\新。

  和前一句连起来读读。

  (3)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

请。

君:

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君”读音,写时注意什么?

  更尽:

再饮完。

  解释:

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

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读出来,好吗?

  劝君\更尽\一杯\酒,

  (4)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

向西行走。

  故人:

老朋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喝下这杯酒了吗?

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

那就——

  师生:

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结:

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6、我们理解了这首诗,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

  师板书:

景、情

  四、体会意境,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

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

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

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

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呢?

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

  提示:

劝君、更尽、无

  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

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

(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

  5、指导:

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生练习。

  6、师:

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的配乐视频,让学生朗诵。

  7、指名学生背颂,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

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

  举例: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师: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让学生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六、作业

  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