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9241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

《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docx

紫花苜蓿栽培全部知识

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全世界达3000万公顷。

第一章基本介绍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也是全国乃至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牧草品种。

由于其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素有“牧草之王”之美称。

苜蓿的寿命一般是5-10年,在年降雨量250-800毫米、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

喜中性土壤。

PH值6-9.5为宜,6.7-8.0最好。

成株高达1-1.5米。

  

苜蓿的营养价值很高,粗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很丰富,动物必需的氨基酸含量高,苜蓿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5-26.2%,相当于豆饼的一半,比玉米高1-2倍;赖氨酸含量1.05-1.38%,比玉米高4-5倍。

  

苜蓿的产量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管理水平和刈割次数不同,产量差异很大。

一般年刈割三茬(辽宁2-4茬),亩产鲜草2000-6000公斤,4-5公斤鲜草晒1公斤干草。

在我国,由于它产草量高,利用年限长,再生性强,且肥田增产,因此在畜牧业上,紫花苜蓿的优势完全凸现出来。

紫花苜蓿是各种牲畜最喜食的牧草。

叶的粗蛋白质含量比茎高1-1.5倍,粗纤维含量比茎少50%。

栽种五年后可作为放牧地使用,但应有计划地做到分区轮割或轮牧。

越是幼嫩,叶的比重较大,营养价值越高。

因此,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与收获时期关系很大,幼嫩苜蓿含水量较高,随生长阶段的延长,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粗纤维含量显著增加。

初花期刈割的苜蓿消化率高,适口性好。

播种后2-5年内生产力高,青刈或调制干草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紫花苜蓿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特别是叶片中含量更高。

紫花苜蓿鲜嫩状态时,叶片重量占全株的50%左右。

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紫花苜蓿的可消化总养料是禾本科牧草的2倍,可消化蛋白质是2.5倍,矿物质是6倍。

紫花苜蓿草质好、适口性强。

紫花苜蓿茎叶柔嫩鲜美,不论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用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各类畜禽都最喜食,也是养禽业首选青饲料。

第二章牧草形态

紫花苜蓿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主根入土深达数米至数十米;根颈密生许多茎芽,显露于地面或埋入表土中,颈蘖枝条多达十余条至上百条。

茎秆斜上或直立,光滑,略呈方形,高约100~150厘米,分枝很多。

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长圆形或卵圆形,先端有锯齿,中叶略大。

总状花序簇生,每簇有小花20~30朵,蝶形花有短柄,雄蕊10枚,1离9合,组成联合雄蕊管,有弹性;雌蕊1个。

荚果螺旋形,2~4回,表面光滑,有不甚明显的脉纹,幼嫩时淡绿色,成熟后呈黑褐色,不开裂,每荚含种子2~9粒。

种子肾形,黄色或淡黄褐色,表面有光泽,陈旧种子色暗;千粒重1.5~2.3克,每千克约有30~50万粒,每千克约有42万粒左右。

第三章牧草特征

多年生豆科牧草,紫花苜蓿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能生长在多种类型的气候、土壤环境下。

性喜干燥、温暖、多晴天、少雨天的气候和高燥、疏松、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土壤。

最适气温25~30℃;年降雨为400~800毫米的地方生长良好,越过1000毫米则生长不良。

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内,需有灌溉条件才生长旺盛。

夏季多雨湿热天气最为不利。

紫花苜蓿蒸腾系数高,生长需水量多。

每构成1克干物质约需水800克,但又最忌积水,若连续淹水1~2天即大量死亡。

紫花苜蓿适应在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种植,不适应强酸、强碱性土壤,最适土壤pH值为7~8,土壤含可溶性盐在0.3%以下就能生长。

在海拔2700米以下,无霜期100天以上,全年≥10℃积温1700℃以上,年平均气温4℃以上的地区都是紫花苜蓿宜植区。

紫花苜蓿属于强光作用植物,刚开展的叶片同化二氧化碳的最大量每小时每平方米为70毫克;叶片的淀粉含量昼夜变幅大,干重从上午的8%增加至日落时的20%,其后含

量急剧下降,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一个发育良好的苜蓿群体叶面积指数通常为5,每平方米有中等大小的叶片5000~15000个。

第四章饲用优点及利用技术

一饲用优点

紫花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称号,突出的优点表现在饲用上为:

1.产草量高

紫花苜蓿的产草量因生长年限和自然条件不同而变化范围很大,播后2~5年的每亩鲜草产量一般在2000~4000千克,干草产量500~800千克。

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每亩可产干草733~800千克;干旱低温的地区,每亩产干草400~730千克;荒漠绿洲的灌区,每亩产干草800~1000千克。

2.利用年限长

紫花苜蓿寿命可达30年之久,田间栽培利用年限多达7~10年左右。

但其产量,在进入高产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3.再生性强,耐刈割

  紫花苜蓿再生性很强,刈割后能很快恢复生机,一般一年可刈割2~4次,多者可刈割5~6次。

4.草质好、适口性强

  紫花苜蓿茎叶柔嫩鲜美,不论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用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各类畜禽都最喜食,也是养猪及养禽业首选青饲料。

5.营养丰富

  紫花苜蓿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特别是叶片中含量更高。

紫花苜蓿鲜嫩状态时,叶片重量占全株的50%左右,叶片中粗蛋白质含量比茎秆高1~1.5倍,粗纤维含量比茎秆少一半以上。

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紫花苜蓿的可消化总养料是禾本科牧草的2倍,可消化蛋白质是2.5倍,矿物质是6倍。

6.肥田增产

  紫花苜蓿发达的根系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并能从土壤深层吸取钙素,分解磷酸盐,遗留在耕作层中,经腐解形成有机胶体,可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

2~4龄的苜蓿草地,每亩根量鲜重可达1335~2670千克,每亩根茬中约含氮15千克,全磷2.3千克,全钾6千克。

每亩每年可从空气中固定氮素18千克,相当于55千克硝酸铵。

苜蓿茬地可使后作三年不施肥而稳产高产。

增产幅度通常为30%~50%,高者可达1倍以上。

农谚说:

“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散”。

7.保持水土

  紫花苜蓿枝叶繁茂,对地面覆盖度大,二龄苜蓿返青后生长40天,覆盖度可达95%。

又是多年生深根型,在改良土壤理化性,增加透水性,拦阻径流,防止冲刷,保持坡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十分显著。

据测定:

在坡地上,种植普通农作物与紫花苜蓿相比,每年每亩流失水量大16倍,土量流失大9倍

8.蜜源植物

紫花苜蓿是严格的自花受粉植物,常靠外部机械力量和昆虫采蜜弹开紧包的龙骨瓣而受粉,花期长达40~60天,花期进行田间放蜂,可使蜂蜜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苜蓿种子产量。

二利用技术

1.调制干草的适宜刈割期,是初花期左右,二者利用期均不得延至盛花期后。

2.收种适宜期是植株上1/2~2/3的荚果由绿色变成黄褐色时进行。

收草田不能连续收取种子。

种子田也应每隔1~2年收草一次。

3.紫花苜蓿在利用中应根据需要和播种面积,有计划的生产种子和草产品,提供商品经营。

4.收草和收种的利用年限,应视种子和产草量最高年限而定。

5.紫花苜蓿用于放牧利用时,以猪、鸡、马属家畜最适宜。

放牧反刍畜易得臌胀病,结荚以后就较少发生。

用于放牧的草地要划区轮牧,以保持苜蓿的旺盛生机,一般放牧利用4~5天,间隔35~40天的恢复生长时间。

如放牧反刍畜时,混播草地禾本科牧草要占50%以上的比例;应避免家畜在饥饿状态时采食苜蓿,放牧前要先喂以燕麦、苏丹草等禾本科干草,还能防止家畜腹泻。

为了防止膨胀,可在放牧前口服普鲁卡因青霉素钾盐,成畜每次量50~75毫克。

6.紫花苜蓿用于调制干草时,要选择晴朗天气一次割晒,防止雨淋,以免丢失养分降低质量,平晒结合扎捆散立风干再堆垛存放。

有条件的待晒至半干时移至避光通风处阴干。

干草必须保持绿色状态。

存放过程中应勤检查,以防霉变造成损失。

用裹夹碾压法(也叫染青法)调制,效果很好。

即在麦收季节或苜蓿青刈割晒干期,将刈割的鲜嫩苜蓿青草,均匀铺摊在上下两层干麦草或其他用于饲料的柔软干燥禾谷类秸秆夹层内,用石磙反复碾压至茎秆破裂。

可使鲜嫩苜蓿迅速干燥。

避免养分丢失。

苜蓿压出汁液吸入秸秆,混合贮存,混合铡碎或粉碎饲喂。

不但提高了秸秆适口性,也提高了营养价值。

第五章生长发育特性

一、生长发育

1、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

苜蓿种子萌动时需先吸水膨胀,吸水量为种子干重之85%~95%。

种子萌发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之60%~80%。

种子萌发的适宜环境氧气含量为10%以上,低于5%不能萌发。

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

土壤铝离子含量不宜超过0.1毫摩尔/升。

覆土厚度以1厘米为佳;超过3厘米出苗缓慢,出苗率降低,苗弱。

播种后表土板结会抑制出苗。

环境条件适宜时,播种后4~7天出苗;否则可能需要2~3周或更长时间。

幼苗生长的最适气温为20~25℃,低于10℃或高于35℃,生长十分缓慢。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幼苗生长约3~4周进入分枝期。

2、分枝、现蕾、开花和结实

分枝期及其后苜蓿生长发育的最适气温为15~25℃;土壤含水量以田间持水量之60%~80%为宜;高于100%(即处于淹水状态)持续1周以上将导致烂根;低近凋萎系数则生长停滞。

酸、碱、盐等障碍因子不利于根系生长。

土壤pH值7~8最佳,低于6时根瘤难以生成,低于5或高于9时根系生长受到强烈抑制。

土壤含盐量不宜超过0.3%。

土层过薄或地下水位过高都将限制根系下扎。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分枝期持续约3周进入现蕾期。

现蕾期持续约3周进入初花期。

从初花经盛花至末花,群体花期持续约1~1.5个月。

小花开放约2~5天,雌蕊授粉后约5天形成荚果。

结荚后约3~4周种子成熟。

春播当年苜蓿生育期(从出苗到种子成熟)110~150天;第2年及以后各年生育期(从返青到种子成熟)95~135天,需要大于5℃的活动积温约2000~2800℃。

分枝期和现蕾期植株高度增加最为迅速,环境条件适宜时可达2厘米/天左右。

从出苗(或返青)经分枝、开花至结荚,地上生物量逐渐升高,结荚期达到高峰,尔后下降;但蛋白质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和饲用价值逐渐降低。

3、再生、越冬、返青、生长年限和利用年限

初花期前后,苜蓿根颈及茎基(合称为根冠)部位开始生成再生芽,并进一步发育为再生枝条。

若及时刈割,则再生枝条迅速生长发育;否则将受到抑制。

若刈割过晚,再生枝条高度超过5厘米,则其顶部生长点在刈割时将会遭受伤害,从而对下一茬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在适宜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初花期刈割,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每年可刈割2~5茬;淮河流域每年可刈割5~7茬。

如齐齐哈尔每年可刈割2~3茬,河套平原3茬,银川平原3~4茬,北京平原区、河北沧州和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4~5茬。

第1茬和最后1茬所需生长期较长,约7~9周;中间各茬所需生长期较短,约4~6周。

北京平原第1~4次刈割时大于5℃的活动积温依次约为900、1600、2800和4000℃。

入冬前,根冠部位形成的再生芽进入休眠状态,度过寒冷的冬季,春天气温升至2~5℃时开始萌动,逐步发育为枝条,进入返青期。

越冬期间根冠及休眠芽可耐-10℃,甚至-30℃的严寒(因品种而异);若有积雪覆盖,在极端气温低于-40℃的酷寒地区亦可安全越冬。

萌动~返青期苜蓿抗寒性下降,如遇-8℃以下的倒春寒,则将造成冻害。

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下,生长年限可长达数十年。

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通常利用3~5年,然后轮作其它作物。

2、对环境的要求

 

(一)苜蓿对温度要求。

温度能起到调节种子代谢的作用,从而调节种子的发芽速率。

苜蓿种子在10℃即可发芽,但需10-12天,15℃需7天左右,25℃需3-4天。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助于种子的发芽和出土。

苜蓿种子萌发的最适环境温度为20℃。

苜蓿喜温暖半干燥气侯,生长最适宜温度在15~25℃,所以苜蓿在春季生长最快。

苜蓿开花最适温度22~27℃。

适宜在全年≥10℃积温1700~4500℃的地区生长。

苜蓿不耐高温。

气温高于30℃,生长受阻;35℃时,植株萎蔫甚至死亡。

夜间高温对苜蓿生长不利,可使根部的贮存物减少,削弱再生力。

根在15℃时生长最好,在灌溉条件下,则可耐受较高的温度。

苜蓿耐寒性很强,5~6℃即可发芽返青。

在我国北方冬季多数品种能在-10~-15℃条件下安全越冬。

耐寒性较强的品种能耐-20~-30℃的低温,有雪的覆盖下可耐-30~-40℃的严寒。

(2)苜蓿对水分要求。

苜蓿是需水较多的植物,每形成1吨干草需水约700~800吨。

苜蓿虽然喜水,但最忌积水,水淹24小时会造成植株死亡。

地下水位过高,对苜蓿的生长也是不利的,一般情况下,水位应在1米以下。

种子萌发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之60%~80%。

水分的过多或不足,可造成毒性离子的进入。

当种子吸水量达到种子干重的92%-95%时,种子开始膨胀,渗透浓度的升高影响苜蓿种子的发芽。

土壤含水量过高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

如果降雨量超过1000mm则要配置排水设施。

(3)苜蓿对光照要求。

苜蓿为长日照植物,喜光照,不耐阴。

苗期光照不足,生长细弱,甚至死亡。

营养生长期,光照充足,干物质积累快。

花蕾期光照充足,花量大,授粉好,结实多而饱满。

苜蓿生育期需2200小时日照。

苜蓿对土壤要求。

苜蓿对土壤选择不严,除重粘土、低湿地、强酸强碱外,从粗沙土到轻粘土皆能生长,而以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具有良好团粒结构的中性壤土最适宜。

略能耐碱,不能耐酸,以土壤pH7~9为宜。

为轻度耐盐植物。

在土壤含盐量0.1%~0.3%范围内能正常生长。

苜蓿对土壤的有较强的适应性,除太粘重的土壤或极贫瘠的砂土以及强酸或强碱的土壤外,在其它土壤上都能生长。

苜蓿是对土壤酸碱度敏感的豆科牧草之一,喜中性或微碱性,最适宜的pH值为7~9,pH在6.5~7.5之间苜蓿产量最高。

苜蓿对土壤中营养元素需求量大,根据测定,生产1吨干草需氮12.5公斤,磷3.5公斤,氧化钾12.5公斤。

土壤贫瘠,在苜蓿苗期需施入氮素,以后由于根瘤菌固定空气中氮素,可以少施。

土壤中磷较少,特别是盐碱地应重施磷肥。

钾一般土壤中基本满足需要,可以少施。

二、适宜种植区域

冬季严寒(低于-35℃)、夏季高温(高于40℃)、干旱缺水(<400毫米)和土壤过酸(pH值<6)、过碱(pH值>9)和过盐(含盐量>0.3%)是苜蓿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

从生产的角度分析,降雨过多(>1000毫米)不利于收获和贮藏,亦属限制因素。

综合分析,我国苜蓿生产的适宜区域为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青藏高原、秦岭以南、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仅局部地域可以种植。

第6章栽培技术

一土壤耕作与施肥

  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幼芽细弱,顶土力差,整地必须精细,要求地面平整,土块细碎,无杂草,墒情好。

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入土深,对播种地要深翻,才能使根部充分发育。

紫花苜蓿生长年限长,年刈割利用次数多,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亦多。

据报道,紫花苜蓿每亩每年吸收的养分,氮为13.3千克,磷4.3千克,钾16.7千克。

氮和磷比小麦多1~2倍,钾多3倍。

用作播种紫花苜蓿的土地,要于上年前作收获后,即进行浅耕灭茬,再深翻,冬春季节作好耙耱、镇压蓄水保墒工作。

水浇地要灌足冬水,播种前,再行浅耕或耙耘整地,结合深翻或播种前浅耕,每亩施有机肥1500~2500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为底肥。

对土壤肥力低下的,播种时再施入硝酸铵等速效氮肥,促进幼苗生长。

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每亩需过磷酸钙10~20千克或磷二氨4~6千克。

二、整地

1、选地:

选择土壤肥力较好、水利设施完善的一二类土地种植,瘠薄土壤、无水利设施的地块种植只能做为改土肥地的一项农业措施,并不能获得理想效益。

对于低凹雨后易积水的地块不能种植,苜蓿泡水48小时将会窒息死亡。

在种植上要侧重于大面积连片,以便适宜各种机械作业。

2、整地

  

(1)、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一般轮作期为5―6年较为合理。

因而播前要深翻、耙麽、压实,达到各种要求,以利于播后出苗。

紫花苜蓿是深根型植物,适宜深翻,深翻深度为25~30cm,

  

(2)、要平整好土地,要求地面平整,不能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以影响机械收割打捆作业和种植户收入(土地不平在收割打捆时将会出现茬口过高捡拾不净等)。

  (3)、对于杂草生长严重的地块在播前7―10天用氟乐灵(100毫升/亩)进行地面喷洒,以减轻杂草危害,对多年生不易杀死根孽型杂草播前用百草枯、草甘膦、2.4―D进行喷打。

  (4)施肥:

苜蓿一次种植利用多年,播种之前一定要施足底肥,尤其是有机肥。

苜蓿根系发达,且扎根很深,因此在种植前结合整地,每亩深施农家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50―100公斤做底肥,或30公斤二铵和20公斤尿素。

  (5)对于没有喷灌设施的水浇地,根据割草机的割草幅度,结合整地起垄打埂,便于今后的田间浇水,目前使用割草机幅度为2.5米。

3、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选种

我国现已审定的苜蓿品种有近40个,国外引进的品种也较多。

应根据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如抗寒性、耐盐碱型、抗病虫害型。

一般来说适应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有中苜1号、甘农3号、草原2号等。

通过对比试验今年在山东普遍推广种植的金牧2号紫花苜蓿因抗病性强,丰产性好而受到普遍欢迎,一般比其他品种增产20%-30%。

种子处理

紫花苜蓿种子具有休眠性,硬实率高,所以在播前应采用擦破种皮或热水浸泡法进行处理。

擦破种皮法就是将苜蓿种子掺入一定砂石在砖地上轻轻摩擦,以达到种皮粗糙而不碎为原则。

热水浸泡法即将苜蓿种子在50-60℃水中浸泡30分钟,取出晾干后播种。

采用种子处理技术能大大提高其发芽率。

另外,初次种植苜蓿的地块应采用根瘤菌剂拌种。

一般每千克种子用根瘤剂8-10克,拌匀后立即播种。

用菌剂接种过的苜蓿固氮能力强,生长旺盛,产量大幅度提高。

4、播期的选择

  苜蓿可以春播、夏播和秋播,春播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夏播6-7月,由于苜蓿草不耐干旱,不耐涝,夏季温度较高,雨水较多,此期杂草较多。

不宜种植苜蓿草,春季雨水较少,没有水利设施的地块不宜春播,秋播杂草少,土壤水分充足,利于出苗和根系生长,所以秋播为最好,最佳时期为8月10日―15日,适宜播期在9月15日前,秋季最晚播种时间最好在0℃低温出现前一个月。

适宜苜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土壤温度是10-25℃。

华北平原最佳播期为夏玉米收获后至冬小麦播种前1周

冬季极端气温低于-25℃地区秋霜前2个月、-15~-25℃地区秋霜前1.5个月、-5~-15℃地区秋霜前1个月不宜播种,该阶段播种不能保证幼苗安全越冬。

北方地区春旱普遍,开春土壤解冻之初顶凌播种可以利用宝贵的冻融水抓苗。

苜蓿苗期生长缓慢,易遭杂草危害,早春播种杂草威胁较轻,晚春和夏季则较重。

夏季炎热地区气温高于30℃时期不宜播种,该阶段播种不能保证幼苗健康成活。

5、播种方法:

采用机械条播方式,适宜行距30厘米,便于中耕除草,追施肥料。

6、播量:

一般为0.8―1.5公斤/亩(种籽的发芽率要在95%以上,一公斤70元左右),播量过大将会影响大田的群体生长,苗细、苗弱。

为了便于掌握播量,可用过筛的二铵或一铵与种籽混播。

苜蓿草的理想种植密度为425株/m2。

7、播种深度:

一般为0.5―1厘米为宜,土壤粘性较大的应浅一些,而在沙性土壤上可将播种深度增加到25毫米,目的是出全苗出好苗。

四、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2、追肥

  每年返青和收割一次后,根据土壤肥力和底肥量,每亩追施尿素2.5―5公斤,氯化钾2―4公斤,磷肥10公斤。

以保证下一茬的生长需要和产量要求。

  

3、灌溉 

  为了提高苜蓿的产量,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根据降水和田间分情况,结合追肥及时浇好越冬水和返青水,每收割一次后,也要及时浇水,以促进再生。

苜蓿根系不耐淹,连续水淹24小时即会造成死亡,所以雨季涝洼地应注意及时排水。

灌溉需要量

华北约200~400毫米,大体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淮河流域约0~300毫米,大体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根系集中分布层厚度是灌水深度的上限,苜蓿通常为600~1000毫米。

苜蓿的最大灌水定额通常为60~100毫米,或600~1000立方米/公顷。

当根系集中分布层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之60%左右时,应及时灌水。

当土壤水分亏缺量接近上次灌水定额时,亦该及时灌水。

淮河流域、东北和华北一般1~5次/年,西北5~10次/年。

灌水强度(即单位时间灌水量)取决于土壤入渗速率,粘土、壤土、沙壤土、壤沙土和沙土的允许灌水强度依次为8、10、12、15和20毫米/小时。

超过允许灌水强度则将出现地表径流或积水。

灌水方法

喷灌的优点是灌水均匀,节水、节地、省工、省力,受地形限制小,侵蚀作用弱,利于调节田间小气候,可降低叶温;缺点是受气象因素影响明显,投资大,对灌溉水质量和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喷灌系统分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3类,可根据地形和资金条件等进行选择。

畦灌的优点是投资小;缺点是较为费工和占地较多。

畦长不宜超过100米,畦宽通常为播种及收割机械幅宽的1~3整数倍,坡度以0.1%~2%为宜。

五、刈割和收获

苜蓿为多年生植物,再生性强。

生长旺盛期每年可刈剖3-4次,刈割的适期为现蕾末期至初花期,此时蛋白质产量高,品质好。

一般每次刈割留茬5厘米左右。

两次刈割间隔时间通常为35~42天。

北京平原第1~4次刈割时大于5℃的活动积温依次约为900、1600、2800和4000℃。

根据各地材料每亩约可收鲜草1000~4000千克,水肥条件较好的亩产在5000千克以上。

如收干草,一般亩产为250~1000千克。

各次产量以第一茬为最高,约占总产量的40~50%。

苜蓿草在温度≤5℃停止生长,并逐渐进入休眠期如收获种子,在冬前50天左右应停止刈割,使苜蓿有一定的生长量,以利越冬。

秋季最后1茬留茬高度可适当高些,一般在7~9cm。

应少刈割次数,并在荚果大部分变褐时收获。

收获前应彻底拔除田间菟丝子、草木犀等杂草,以确保种子质量。

收获机械:

随着苜蓿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际苜蓿草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苜蓿收获机械和草产品加工的机械设备不断完善,形成生产的集约化,使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提高。

机械化作业将苜蓿的刈割、茎秆压扁和搂草一次完成,再利用拣拾打捆机打成一定规格的草捆,运出大田。

然后再进行草粉、草颗粒、草块生产。

这种规模化的作业,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较大程度地保存了苜蓿的营养成分。

目前,收获苜蓿的大型机械主要有收割机、茎秆压扁机、草垄翻晒机、打捆机和草捆捡拾机等。

刈割后,先以草趟状态晾晒0.5~1天,使苜蓿含水量降至40%~50%。

草趟应均匀摊开,使苜蓿充分暴露在阳光下和空气中,并应考虑翻晒1~2次。

当苜蓿茎秆开始萎蔫,叶子尚处于柔软状态时,应当用搂草机将草趟搂成草垄,以草垄状态进一步晾晒。

草垄应尽量松散,以利于通风和透光。

当苜蓿含水量降至安全贮藏水平(20%-25%)时进行捡拾打捆。

含水量将至15%-18%时可安全储藏。

含水量过高会导致发热或霉变损失,过低则会造成叶片过量脱落损失。

苜蓿青贮以低水分青贮(亦称半干青贮)为宜。

刈割后适度晾晒,使含水量降至45%~60%,介于干草与传统青贮之间。

制作青贮前应将青贮设施清理干净。

窖(壕)壁应衬一层塑料薄膜,以加强密封,防止透气和渗水。

应将原料切碎,切段长度以2~4厘米为宜。

切碎后及时装填,不要拖延。

装填时应分层装入,逐层压实。

小型青贮设施常以人力踩实,大型青贮窖(壕)则须采用拖拉机等大型机械压实。

注意填满和踩实窖(壕)壁和拐角处,不能留有空隙。

应尽量加快装填速度,缩短装填时间。

小型青贮设施当天装填完毕,大型窖(壕)不要超过2~3天。

装填压实后,应立即密封。

密封方法为覆盖塑料薄膜,膜上压废旧轮胎,或覆土20厘米。

草捆堆积覆膜青贮的制作方法为:

①刈割后晾晒至半干状态;②打成密度较高的方草捆;③在坚实而干燥的堆放场地上紧凑堆积成垛;④采用结实且柔韧性好的塑料布覆盖严实;⑤用抽气机抽成真空状态;⑥塑料布上面压以废旧轮胎。

草捆袋装青贮的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