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8908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docx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教材

内部交流材料

物理一轮复习重要知识点梳理

专题一、直线运动研究

一、描述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

1、参考系

(1)定义:

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选取原则

①一般情况下可任意选取,同一个物体,选取的参考系不同结论往往不同,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②研究地球上的物体,通常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地球通常选取太阳作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几何点。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3)牢记:

①质点是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②一般,平动的物体可看作质点,研究转动物体某点的运动,不能看作质点。

③绝对不能根据物体的大小判断物体能否看做质点。

3、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

指一瞬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个点。

(2)时间间隔:

指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条线段。

4、位移和路程

(1)路程

①定义:

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

②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其运算遵守代数运算法则。

(2)位移

①定义:

由初位置向末位置所做的有向线段。

②确定方法:

首先确定初、末位置,然后由初位置向末位置做有向线段。

③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两者的关系

①位移小于等于路程。

②只有单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等于路程。

5、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平均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①定义:

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比值定义法)

②定义式:

,适用于各种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计算。

③平均速率:

6、加速度

(1)定义:

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

(3)单位:

(4)方向:

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5)物理意义:

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大小。

(6)物体加速、减速的判断:

根据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

①若同向,则加速②若反向,则减速

提示:

绝对不能根据加速度大小的变化判断物体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公式

1、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位移速度公式:

提示:

使用以上公式时,首先选取正方向,一般选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和正方向同向的取正值,反向的取负值。

2、重要推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

(2)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提示:

推广式

3、两类重要问题分析

(1)刹车问题:

解题关键是计算刹车时间,方法是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刹车时间:

①如果t≤t刹,计算时用t

②如果t>t刹,计算时用t刹

(2)追及相遇问题

①抓住一个条件:

速度相等,速度相等是距离最大、最小、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

②列出两个关系:

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而位移关系是解题关键。

③画出一个图:

物体运动过程的简单示意图,目的是寻找位移关系。

三、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条件:

1、初速度为零;2、只受重力,即a=g

(3)公式:

2、竖直上抛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方法一、分段法:

上升阶段为匀加速直线运动,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

方法二、全程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

提示:

在解决竖直上抛运动时,必须选择正方向,选取向上为正。

四、运动图象的综合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提供的解题信息: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2)读出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3)求加速度,即切线斜率为加速度

(4)求位移:

图线和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即为位移

2、位移-时间图象()提供的解题信息: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2)读出某段时间的位移

(3)求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某点切线的斜率

3、解决图象问题的注意事项

(1)首先分清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

(2)理解纵、横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要理解其物理意义通常要写出纵横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数学表达式。

五、实验:

探究小车的匀变速运动

1、打点计时器

(1)分类:

根据打点方式的不同,打点计时器可分为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

(2)电源: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4-6伏的交流电,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伏的交流电,两种计时器所用电压虽不同,但必须是交流电。

(3)作用:

计时工具,同时可记录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某时刻物体的位置。

提示:

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时,纸带应放在复写纸下面。

2、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2、纸带数据的处理方法

(1)图象法:

即画出速度-时间图象,利用其斜率计算加速度,画图象首先要计算打某点的瞬时速度,方法:

(2)解析法:

逐差法,即利用公式求出加速度,然后取平均值。

提示:

两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均是为了减小误差。

专题二、相互作用

一、力的概念

1、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使物体发生形变

3、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决定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性质

(1)物质性:

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相互性:

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

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4)独立性:

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其它力是否存在无关。

(5)同时性: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二、力学中的三种力

1、重力

(1)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是物体所受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2)大小:

(3)方向:

竖直向下。

(4)作用点:

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可认为重力集中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叫重心。

①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

形状、质量分布。

②注意事项:

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2、弹力

(1)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于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

接触、弹性形变。

(3)方向:

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实际判断时分为四种情形

①绳类:

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弹簧类:

沿弹簧的轴线指向弹簧形变的反方向。

③杆类:

杆的弹力不一定沿杆,其方向结合运动状态确定。

④面接触类:

垂直于接触面的切面,指向受力物体。

(4)大小的计算:

分为两种情况——弹簧类和非弹簧类。

①弹簧类

方法一、胡克定律:

F=kx,其中k表示劲度系数,x表示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方法二、运动状态分析法:

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列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②非弹簧类

运动状态分析法:

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列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三、摩擦力

1、定义: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阻碍其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

接触、挤压、粗糙、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作用效果:

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而不一定阻碍运动。

4、方向:

沿接触面的切面,与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提示:

1、参考系应选择施力物体。

2、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

假设法—假设接触面光滑,判断相对运动方向,则该方向即为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3、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5、大小的计算:

首先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解题关键。

(1)滑动摩擦力

方法一、摩擦定律:

,其中µ表示动摩擦因数,FN表示物体间的正压力,与重力没有直接关系。

方法二、运动状态分析法:

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列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2)静摩擦力

运动状态分析法:

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列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提示:

1、静摩擦力可变,大小方向都可变,所以凡是涉及静摩擦力时,特别注意。

2、最大静摩擦力的处理方法:

一般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

3、物体是否相对运动的判断方法:

先求出和摩擦力共线的其它力的合力,然后比较其它力和最大静摩擦力,如果其它力的合力小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则物体相对静止,如果其它力的合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则物体相对运动。

二、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步骤:

首先选择研究对象,然后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其它力的顺序分析受力。

2、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1)隔离法:

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2)整体法:

把有联系的物体看做整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采用整体法的条件—组成整体的各个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3)假设法:

某些力(弹力、摩擦力)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方向不定的情况下,先假设存在,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判断。

如果F>0,则力存在,且方向即为假设的方向。

如果F=0,则力不存在。

如果F<0,则力存在,方向和假设的方向相反。

提示:

解决问题时,要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经常要结合使用。

三、平衡问题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

(1)合外力为零,F合=0

(2)正交分解时:

Fx=0、Fy=0

3、解决平衡问题的基本步骤

(1)选择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

(3)正交分解(分解方向的选择,突出“少”,即分解的力越少越好,尽量不分解所求力。

(4)列平衡方程

4、动态平衡问题

(1)概念:

由于某条件的改变,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因为变化缓慢,故可认为速度为零,即物体处于一系列平衡状态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1、两个概念

(1)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力的分解:

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2、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所夹的对角线即为合力。

(2)三角形定则:

将两共点力首尾相接,然后从第一个力的始端向另一个力的末端作有向线段,即为合力。

3、共点力合力范围的确定

(1)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共线同向时,合力最大;共线反向时,合力最小。

(2)三个共点力的合力:

共线同向时,合力最大;最小值的确定方法—先任取两个力,确定其合力范围,如果第三个力在此范围内,则三力的合力最小值为零;如果不在此范围内,最小值等于最大的力减去较小的力。

三、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1)指出力的作用:

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提出惯性的概念。

3、惯性

(1)定义: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惯性大,质量小惯性小;惯性大小与运动状态没任何关系。

(特别注意)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等大、反向、共线、同生、同变、同失、同性、异体

提示: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

三、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表达式:

,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加速度a和合外力F的方向相同。

四、几个重要问题分析

1、瞬时加速度问题

(1)三种理想模型

①轻绳:

质量忽略不计,只能提供拉力,力发生突变,即力发生变化不需要时间。

②轻杆:

质量忽略不计,既能提供拉力,也能提供支持力,力发生突变。

③轻弹簧:

质量忽略不计,既能提供拉力,也能提供支持力,力发生渐变,即力发生需要时间,变化瞬间不变。

(2)解题步骤

①先分析变化前物体的受力情况

②再分析变化瞬间物体的受力情况

③后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2、超重、失重问题:

实际上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1)超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的现象。

(2)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的现象。

特别提示:

(1)判断超重、失重应根据加速度的方向,绝对不能根据速度方向。

(2)超重、失重时,重力没变。

3、两种动力学问题

(1)问题一、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问题二、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2)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四步法)

①选择研究对象

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③正交分解

④列平衡方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

特别提示:

动力学问题解决时,分解方向的选取—一般情况下,沿加速度方向和垂直于加速度方向;如果物体所受的力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则沿力的方向上分解加速度,然后在两个方向上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连接体问题

(1)构成方式:

通过绳索、挤压、叠放构成的系统。

(2)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体和隔离法,组成连接体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整体法和隔离法结合使用;如果组成连接体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不同,只能采用隔离法。

专题四、曲线运动

一、曲线运动

(1)定义:

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沿曲线某点的切线方向。

(3)运动性质:

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可能不变,但是方向不断改变,故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从运动学角度分析:

加速度a和速度v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从动力学角度分析:

合外力F和速度v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5)研究方法: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①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等时性:

合运动和分运动同时开始,同时进行,同时结束,具有相同的时间。

独立性:

各分运动各自独立进行,互不影响。

等效性:

分运动的共同效果和合运动的效果相同。

提示:

以上三个关系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重要依据:

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6)曲线运动的轨迹、速度、合外力的位置关系:

轨迹夹在速度和合外力之间,且指向合外力方向(或者表述为合外力指向曲线弯曲的方向)

(7)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状态的判断方法:

包括两个方面的判断—轨迹的判断和性质的判断

①轨迹的判断:

根据合外力或合加速度与速度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则为直线运动;如果不在同一条直线,则为曲线运动。

②性质的判断:

即判断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根据加速度或合外力是否恒定,若恒定则为匀变速;若不恒定则为非匀变速。

(8)小船过河问题: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①渡河时间最短:

船速垂直于河岸或船头正对河岸,即

,渡河时间最短,最短时间为

②渡河位移最短:

分两种情况

时,合运动垂直于河岸时,渡河位移最短,最短位移等于河宽d。

时,以表示水速的箭头的末端为圆心,船速大小为半径画圆弧,由表示水速的箭头的始端做圆弧的切线,切点和表示水速的箭头末端的连线表示船速的大小和方向,水速的始端和船速的末端连线表示合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此时渡河位移最短。

(9)关联速度的分解问题(也称绳头速度的分解)

①分解条件:

当绳或杆末端的合速度不沿绳或杆时,需要分解合速度。

②分解的关键:

确定合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即为合运动)的速度。

③分解的方向:

沿着绳或杆和沿着绳或杆分解合速度。

二、平抛运动

1、定义: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性质:

匀变速曲线运动。

3、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般先分解后合成,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4、运动规律

(1)水平方向:

(2)竖直方向:

解题技巧:

题中涉及平抛运动某时刻的速度时,优先考虑分解该速度,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匀速圆周运动

1、定义:

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线速度:

(1)定义:

质点沿圆周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

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3)表达式:

(4)线速度是矢量,其方向沿圆周某点的切线方向,与半径垂直。

角速度:

(1)定义:

质点绕圆心转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

描述质点绕圆周转动的快慢。

(3)表达式:

周期和转速:

(1)周期:

质点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2)转速:

质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3)两者的关系:

向心加速度:

(1)定义:

圆周运动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加速度。

(2)表达式:

(3)作用:

向心加速度沿半径指向圆心,与速度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故描述的是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向心力:

(1)定义:

圆周运动沿半径方向的合外力。

(2)表达式:

(相当重要)

(3)作用:

向心力沿半径指向圆心,与速度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产生向心加速度。

特别提示:

解决圆周运动的关键是确定轨道平面和向心力,确定向心力的方法是—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将外力沿半径和垂直于半径分解,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但是特别注意在受力分析时只分析性质力,而不能出现向心力。

3、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角速度、周期、转速恒定。

四、变速圆周运动

(1)定义:

线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变化的圆周运动。

(2)研究方法:

变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不指向圆心,故研究变速圆周运动时,将合外力沿半径和切线分解,沿半径方向的分力提供了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大小,若同向则加速,若反向则减速。

(2)五、问题探讨

1、圆周运动的突变问题

(1)突变方式:

有两种方式,半径变化引起的突变和直线运动变曲线运动引起的突变。

(2)解题关键:

抓住突变时,线速度不变这一特点,用好圆周运动的相关公式。

2、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两种模型—绳模型和杆模型

(1)绳模型:

只能提供拉力,能到达最高点或能完成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是到达最高点时物体只受重力,重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

(2)杆模型:

既能提供拉力又能提供支持力,能到达最高点或能完成圆周运动的临界条件是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零,即v=0.

特别提示:

杆模型在最高点弹力种类的判断—假设法,先假设弹力存在,且假设弹力的方向,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判断

如果F>0,则力存在,且方向即为假设的方向。

如果F=0,则力不存在。

如果F<0,则力存在,方向和假设的方向相反。

专题五、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开普勒行星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行星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每个行星和太阳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所以行星在远地点速度小,在近地点速度大。

3、开普勒行星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周期平方的比值是定值,即

,如果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则半长轴为圆周的半径。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相互吸引,其引力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

,其中G叫引力常量,由英国的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测定的。

3、使用条件

(1)两个质点之间

(2)两个均匀球体间(3)均匀球体和质点间。

三、万有引定律的应用:

解决天体运动问题。

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天体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了向心力。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公式:

3、天体运动的几个典型问题分析方法

(1)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方法一、已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半径,忽略天体的自转的情况下,物体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

,天体的密度

方法二、已知天体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周期和半径,则天体的质量为

,天体的密度

,如果天体作近地的圆周运动,则r=R,

(2)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方法一、由

方法二、由

特别提示:

1、第一宇宙速度是天体绕中心天体做近地圆周运动的速度,故轨道半径等于中心天体的半径。

2、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但是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

(3)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忽略天体的自转,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

距离天体表面高为h处的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物体在该处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

(4)天体的an、v、ω、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

根据解决天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推导它们的关系,四个物理量中除周期T随半径r的增大而增大外,其他三个都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5)同步卫星问题:

相对地面静止的卫星,有三个重要特点

定轨道:

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重合,即同步卫星一定位于赤道上空。

定周期:

同步卫星的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T=24h。

定高度:

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一定,大约是地球半径的6倍。

(6)变轨问题:

在发射卫星和回收卫星时必须涉及的问题

变轨的实质:

在变轨处改变线速度,如果加速则离心,卫星又低轨道变轨到高轨道;如果减速则近心,卫星由高轨道变轨到低轨道,在变轨处线速度不等,而向心加速度相等。

(7)双星问题:

双星绕着同一个圆心,沿着不同的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向心力,两个天体的周期相等,这是解题的突破口。

(8)黄金代换问题:

当中心天体质量和引力常数未知的情况下,可利用

解决问题。

专题六、机械能

一、功

1、定义: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位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3、功的定义式:

,其中θ表示力和位移正向间的夹角。

4、功的正负判断

方法一、根据

判断

(1)如果θ=π/2,则cosθ=0,力不做功

(2)如果0≤θ<π/2,则cosθ>0,W>0,力做正功

(3)如果π/2<θ≤π,则cosθ<0,W<0,力做负功,或说成物体克服力做正功。

方法二、根据力F和速度v正向间的夹角θ

(1)如果θ=π/2,则cosθ=0,力不做功

(2)如果0≤θ<π/2,则cosθ>0,W>0,力做正功

(3)如果π/2<θ≤π,则cosθ<0,W<0,力做负功,或说成物体克服力做正功。

5、功的计算

(1)恒力的功

方法一、利用功的定义式

方法二、利用动能定理:

合外力的功等于动能的改变。

(2)变力的功:

动能定理和其它功能关系。

二、功率

1、定义:

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表达式:

3、物理意义:

描述力做功的快慢,不表示做功的多少。

4、功率的计算:

首先确定求瞬时功率还是求平均功率

(1)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

5、机车启动问题:

分析问题的关键是搞清运动过程,用好三个公式

(1)以恒定的功率启动

(2)以恒定的加速度启动

特别提示:

解决机车启动问题关键是—抓住一个状态(a=o时,速度达到最大值),用好两个公式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

在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的系统内,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不变。

2、机械能守恒的判断方法:

做功角度和能量交换角度

(1)做功角度

①物体只受重力或弹簧的弹力

②物体除受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外,还受其它力,但其它力不做功

③物体除受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外,还受其它力,但其它力做功代数和等于零

(2)能量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