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专业名次释义及备注.docx
《煤矿专业名次释义及备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专业名次释义及备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专业名次释义及备注
平硐
平硐是对矿山、矿井等进行采掘时,直接与地面相通的水平巷道。
它的作用类似立井,有主平硐、副平硐、排水平硐和通风平硐等。
在山岭和丘陵地区,往往在矿井地面工业场地标高以上埋藏有相当储量的煤炭。
开采这部分煤炭最简单、经济的开拓方式就是平硐开拓。
见图1。
a—走向平硐b—垂直平硐1—主平硐2—盘区上山
图1平硐开拓示意图
平硐开拓,就是从地表开掘水平巷道进入山体或丘陵内的煤层。
一般地,以一条主平硐担负运煤、运料、出矸、行人、排水、进风和敷设管线等任务。
在井田上部回风水平开回风平硐或回风井担负回风任务。
平硐的布置方式与地表地形和煤层产状有关。
主要布置方式有:
走向平硐:
一般沿煤层走向开掘在底板岩石中。
条件适合(如煤层不厚、煤质坚硬、服务年限不长)时,也可以沿煤层掘进。
走向平硐近似于立井和斜井开拓中的阶段运输大巷。
从走向平硐掘石门进入每个采区。
走向平硐工程量小、投资省、出煤快,但只能单翼开采,限制了矿井生产能力。
垂直平硐:
先从地面垂直煤层走向掘平硐到达煤层或煤层底板,然后沿煤层或底板岩石向井田两侧掘运输大巷,并准备采区。
垂直平硐与立井开拓和斜井开拓中的阶段运输石门相似。
垂直平硐可以从煤层底板进入煤层,也可以从煤层顶板进入煤层。
有时由于地表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平硐也可以与煤层走向斜交掘进,称为斜交平硐。
垂直平硐和斜交平硐初期工程量大、投资多、出煤慢,但可以两翼开采,矿井生产能力大。
当地形高差较大,主平硐以上煤层垂高过大时,可以把其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用不同标高的开硐开拓,称为阶梯平硐,见图2。
图2阶梯平硐
采用平硐开拓的关键条件是工业场地标高以上要有足够的储量可供较长时间开采。
此外,在选择平硐硐口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硐口地势平缓,有足够的面积布置工业场地。
2.硐口交通要便利,以利于煤炭外运和设备、材料运输。
3.硐口要安全,不受洪水、滑坡、雪崩等威胁。
碛(qi)头
煤矿掘进的顶端部分。
此处应多注意采取安全施工措施。
碛是浅水中的沙石的意思。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大发煤矿“10·29”特大突水事故
2000年10月29日19时30分,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大发煤矿值班监管干警余小云安排28名作业人员入井采掘。
南煤巷晚班作业组长舒跃超带领熊兴平、伍绍兵到碛头以后,先由伍绍兵挖煤,熊兴平在其后往矿车中装煤,舒跃超看护安全。
21时许,伍绍兵在挖煤过程中发现碛头煤层突然断失,且顶板中射出指拇粗的一股水流,于是就叫舒、熊二人上前察看,此时伍绍兵停止挖煤,并将熊兴平已装满的矿车推往落平处,待伍绍兵推煤外出后,舒跃超又到上部采面将采煤作业组长何远银叫来,帮助分析判断煤层断失和涌水情况。
何远银下到碛头观察后说:
“你再去叫黎福银(采面大组长)来看是怎么一回事。
”黎福银到碛头查看后,叫舒跃超立即撤人。
在舒跃超、何远银、黎福银、熊兴平往外走出10余米处时,舒跃超看见何远银又准备上采面去挖煤,便提醒黎福银说:
“情况不清随意撤人,出井怎么对领导说。
”当即2人又返往碛头观察煤层断头和出现的岩层及水源变化情况。
当黎、舒回到距碛头3~4米处用矿灯向作业面照看时,发现碛头裸露的“泥墙”不断向外移动变形,接着便看见一道闪烁的银光,同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一股如水桶粗的急流从碛头冲出来,2人见状便调头往外跑,并大声急吼:
“上面的赶快跑,碛头穿水了!
”黎福银、舒跃超、熊兴平3人跑离碛头400余米左右,与推车往碛头去的伍绍兵碰面,熊兴平说:
“把车甩了,赶快跑,里面穿了水。
”4人到落平巷的局扇处又碰见采面推煤的傅开贵,黎福银又叫傅开贵到下斜巷上口通知撤人,自己打信号给井上通知停电。
此时巷道已积水0.20~0.30米深,便随上口平台的一名抽水工等9人脱险出井。
其余在+204米水平南翼采面的14名作业人员和下斜巷横道5名作业人员均被困于井下。
二、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事故调查组的调查分析和专业技术组鉴定,确认事故起因是碛头掘穿张裂性断层水,由于涌水速度快,静蓄水量多,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加之作业人员缺乏地质、水文和突水前兆的知识,预防措施不力,导致此次突水特大责任事故。
其主要原因:
(1)该矿井开采三迭系煤层,由于国家对该地层未进行勘查,地质、水文资料奇缺,在开采过程中又没有及时补充完善地质、水文资料,致使不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地质、水文情况,加强水灾防范。
(2)此次事故系碛头张裂性断层水突发,淹没井巷,速度快、强度高,水量大、破坏力强,加之通风巷道狭窄,部分堵塞较为严重,造成大部分入井作业人员无机会脱险。
(3)该矿缺少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人才,技术档案资料不全,无完整的矿井开采图件,且通风系统不正规。
灾害发生后灾区情况不清,造成了抢险工作的极大困难。
(4)现场作业人员缺乏地质、水文和突水预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未能及时预见和识别作业中劳动条件的恶化程度。
同时,作业中未拟定正规的采掘规程及避灾路线图,导致不能有效地指导日常生产和快速抢险。
茅口灰岩
茅口组原称“茅口灰岩”,属于早二迭世晚期地层。
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贵州六枝县郎岱镇附近的茅口河两岸出露的地层,故名。
分布于华南、西南一带,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灰白色块状纯灰岩为主,厚40—450米。
按岩性及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四段:
①眼球状构造页岩及泥质灰岩,富含隐石燕;②浅灰至灰色块状灰岩,含厚壁珊瑚、拟犬齿珊瑚、矢部、朱森、苏门答腊,③浅灰色块状质纯灰岩,含新希瓦格、矢部、朱森;④浅灰至灰色灰岩与燧石层互层,含朱森、矢部、新希瓦格。
上述分层仅见于四川境内。
本组与下伏栖霞组呈整合接触。
与茅口组相当的中国华北及东北南部下石盒子组地层全为陆相沉积。
三峡的茅口组与苏南的孤峰组相当,广西、滇东、川西的茅口组,则与粤、湘的当冲组、闽西南的童子岩组和吉林的范家屯组相当。
·
特征:
下与栖霞组整合接触,上与龙潭组平行不整合或与孤峰组整合接触。
深灰、灰、浅灰色白云质斑块灰岩,灰岩及绿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夹少量白云岩。
分布:
川、黔、湘、鄂、赣、桂、粤。
井下探放水
凡采掘工作面受水害影响的矿井,应开展充水条件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其基本要求是:
一、每年初,根据年采掘接续计划,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全面分析水害隐患,提出水害分析预测表及水害预测图。
二、在采掘过程中,对预测图、表要逐月进行检查,不断补充和修订。
发现水患险情,应及时发出水害通知单,并报告矿调度室,通知可能受水害威胁地点的人员撤到安全地点。
三、采掘工作面年度和月度水害预测资料应及时报送矿总工程师及生产安全部门。
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在地面无法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构造和充水因素时,必须坚持有掘必探。
煤矿在受水害威胁的地区,巷道掘进之前,必须采用钻探、物探、化探等方法查清水文地质条件。
地测部门要提出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并提出水害防范措施,经煤矿总工程师组织生产、安监、地测等有关部门审查后,方可进行施工。
矿井工作面回采前,必须采用物探、钻探、巷探、化探等方法查清工作面内断层、陷落柱和含水层(体)富水性等情况。
地测部门要提出专门水文地质情况报告,经煤矿总工程师组织生产、安监、地测等有关部门审查后,方可进行回采。
发现断层、裂隙、陷落柱等构造充水时,必须采取注浆加固或留设防隔水煤(岩)柱等安全措施,否则,不得开采。
采掘工作面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进行探放水,探水前必须确定探水线并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一、接近水淹或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邻煤矿时。
二、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溶洞和导水陷落柱时。
三、打开防隔水煤(岩)柱放水前。
四、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断层破碎带时。
五、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钻孔时。
六、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
七、采掘破坏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含水构造、煤层与含水层间的防隔水煤(岩)柱厚度不清可能突水时。
八、接近有积水的灌浆区时。
九、接近其他可能突水地区时。
采掘工作面探水前,必须编制探放水设计,确定探水警戒线,并采取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危害等安全措施。
探水眼的布置和超前距离,应根据水头高低、煤(岩)层厚度和硬度等确定。
探放水设计由地测部门提出,煤矿总工程师审定,严格按设计进行探放水。
探放水钻孔的布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探放老空水、陷落柱水和钻孔水等,探水钻孔应成组布设,并在巷道前方的水平面和竖直面内呈扇形。
钻孔终孔位置以满足平距3m为准,厚煤层内各孔终孔的垂距不得超过1.5m。
二、探放断裂构造水、岩溶水等钻孔,必须沿掘进方向的前方及下方布置。
底板方向的钻孔不得少于2个。
三、煤层内原则上不得探放高于1MPa的充水断层水、含水层水及陷落柱水等,如确实需要,可先建防水闸墙,并在闸墙外向内探放水。
四、上山探水时,一般应双巷掘进,其中一条超前探水、汇水,另一条用来安全撤人。
双巷间每隔30~50m掘一联络巷并设挡水墙。
井下探放水必须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
在安装钻机探水前,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加强钻孔附近的巷道支护,背好帮顶,并在工作面迎头打好坚固的立柱和拦板。
二、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沟。
探水钻孔位于巷道低洼处时,必须配备与探放水量相适应的排水设备。
三、在打钻地点或其附近安设专用电话。
四、依据设计,确定主要探水孔位置时,应由测量人员进行标定。
负责探放水工作的人员必须亲临现场,共同确定钻孔方位、倾角和钻孔布置数目以及钻进的深度。
五、在预计水压大于0.1MPa的地点探水时,应预先固结套管,套管口应安装闸阀,套管深度必须在探放水设计中规定;应预先开掘安全躲避洞,规定撤人的避灾路线等安全措施,要使施工人员人人皆知。
六、钻孔内水压大于1.5MPa时,应采用反压和有防喷装置的方法钻进,并有防止孔口管和煤(岩)壁突然鼓出的措施。
探水钻孔除兼作堵水或疏水用钻孔外,终孔孔径一般不得大于75mm。
探水钻孔超前距离和止水套管长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探放老空积水的超前钻距,应根据水压、煤(岩)层厚度和强度及安全措施等情况确定,但最小水平钻距不得小于30m,止水套管长度不得小于10m。
沿岩层探放含水层、断层和陷落柱等含水体时,按下表1确定探水钻孔超前距离和止水套管长度。
表1岩层中探水钻孔超前钻距和止水套管长度
第98条探放水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和顶钻等异常时,必须立即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
要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派人监测水情。
如发现情况危急时,必须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99条探放老空水前,首先要分析查明老空水体的空间位置、积水量和水压。
探放水孔必须钻入老空水体,并要监视放水全过程,核对放水量,直到老空水放完为止。
钻孔接近老空,预计可能有瓦斯或其它有害气体涌出时,必须有瓦斯检查工或矿山救护队员在现场值班,检查空气成分。
如果瓦斯或其它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有关规定时,必须立即停止钻进,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并报告矿调度室,及时处理。
第100条钻孔放水前,必须估计积水量,根据矿井排水能力和水仓容量,控制放水流量,防止淹井;放水时,必须设专人监测钻孔出水情况,测定水量和水压,做好记录。
若水量突然变化,必须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矿调度室。
回采工作面
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一般把直接进行采煤的工作空间称为回采工作面或简称为采场。
赋存在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顶板或称为上覆岩层,位于煤层下方的岩层称为底板。
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它通常由具有一定稳定性且易于随工作回术放顶而垮落的页岩,砂页岩或粉砂岩等岩层组成。
技术参数:
回采的煤壁和安全工作的空间。
壁式采煤法中工作面的宽度称为控顶距。
放顶或充填前的宽度叫最大控顶距,放顶或充填后的宽度叫最小控顶距。
确定工作面宽度时既要有利于进行回采工作,又应便于工作面的维护和通风。
最大和最小控顶距的差值称作放顶步距。
放顶步距为煤壁每次开采宽度的1~2倍,充填步距为开采宽度的2~5倍。
工作面顶板到底板间的高度称采高,一般在2~3m以下。
壁式回采工作面
长度即运输巷道到回风巷道之间的煤壁长度,是工作面的重要参数。
应根据工作面地质条件、设备能力和回采工艺及经济上有利、技术上合理等因素选定。
在缓倾斜、倾斜薄及中厚煤层中,较合理的工作面长度是:
炮采工作面为80~150m;普通机采工作面为120~150m;综采工作面在150m以上。
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又称岩爆、矿山冲击,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
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特征
1、突发性。
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十秒。
2、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
浅部冲击(发生在煤壁2m~6m范围内,破坏性大)和深部冲击(发生在煤体深处,声如闷雷,破坏程度不同)。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了岩爆。
在煤层冲击中,多数表现为煤块抛出,少数为数十平方米煤体整体移动,并伴有巨大声响、岩体震动和冲击波。
3、具有破坏性。
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下沉、底鼓、支架折损、巷道堵塞、人员伤亡。
4、具有复杂性。
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煤种,采深从200m~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厚度从薄层到特厚层,倾角从水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等技术条件方面,不论水采、炮采、普采或是综采,采空区处理采用全部垮落法或是水力充填法,是长壁、短壁、房柱式开采或是柱式开采,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只是无煤柱长壁开采法冲击次数较少。
冲击地压的分类
冲击地压可根据应力状态、显现强度和发生的不同地点和位置进行分类。
1、根据原岩(煤)体的应力状态分类
(1)重力应力型冲击地压。
主要受重力作用,没有或只有极小构造应力影响的条件下引起的冲击地压。
如枣庄、抚顺、开滦等矿区发生的冲击地压。
(2)构造应力型冲击地压。
主要受构造应力(构造应力远远超过岩层自重应力)的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如北票矿务局和天池煤矿发生的冲击地压。
(3)中间型或重力~构造型冲击地压。
主要受重力和构造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
2、根据冲击的显现强度分类
(1)弹射。
一些单个碎块从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煤或岩体上射落,并伴有强烈声响,属于微冲击现象。
(2)矿震。
它是煤、岩内部的冲击地压,即深部的煤或岩体发生破坏,煤、岩并不向已采空间抛出,只有片带或塌落现象,但煤或岩体产生明显震动,伴有巨大声响,有时产生煤尘。
较弱的矿震称为微震,也称为煤炮。
(3)弱冲击。
煤或岩石向已采空间抛出,但破坏性不很大,对支架、机器和设备基本上没有损坏;围岩产生震动,一般震级在2.2级以下,伴有很大声响;产生煤尘,在瓦斯煤层中可能有大量瓦斯涌出。
(4)强冲击。
部分煤或岩石急剧破碎,大量向已采空间抛出,出现支架折损、设备移动和围岩震动,震级在2.3级以上,伴有巨大声响,形成大量煤尘和产生冲击波。
3、根据震级强度和抛出的煤量分类
(1)轻微冲击:
抛出煤量在10t以下,震级在1级以下的冲击地压。
(2)中等冲击:
抛出煤量在10t~50t以下,震级在1级~2级的冲击地压。
(3)强烈冲击:
抛出煤量在50t以上,震级在2级以上的冲击地压。
一般面波震级Ms=1时,矿区附近部分居民有震感;Ms=2时,对井上下有不同程度的破坏;Ms>2时,地面建筑物将出现明显裂缝破坏。
4、根据发生的地点和位置分类
(1)煤体冲击。
发生在煤体内,根据冲击深度和强度又分为表面、浅部和深部冲击。
(2)围岩冲击。
发生在顶底板岩层内,根据位置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
冲击地压成因的机理
对冲击地压成因和机理的解释主要有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理论和失稳理论。
1、强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是矿山压力大于煤体——围岩力学系统的综合强度。
其机理为:
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煤体夹紧,阻碍了深部煤体自身或煤体——围岩交界处的变形(见图1)。
由于平行于层面的摩擦阻力和侧向阻力阻碍了煤体沿层面的移动,使煤体更加压实,承受更高的压力,积蓄较多的弹性能。
从极限平衡和弹性能释放的意义上来看,夹持起了闭锁作用。
在煤体夹持带内,压力高、并储存有相当高的弹性能,高压带和弹性能积聚区可位于煤壁附近。
一旦高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突然减小时,煤体可产生突然破坏和运动,抛向已采空间,形成冲击地压。
2、能量理论
该理论认为:
当矿体与围岩系统的力学平衡状态破坏后所释放的能量大于其破坏所消耗能量时,就会发生冲击地压。
刚性理论也是一种能量理论,它认为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是:
矿山结构(矿体)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荷系(围岩)的刚度,即系统内所储存的能量大于消耗于破坏和运动的能量时,将发生冲击地压。
但这种理论并未得到充分证实,即在围岩刚度大于煤体刚度的条件下也发生了冲击地压。
3、冲击倾向理论
该理论认为:
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是煤体的冲击倾向度大于实验所确定的极限值。
可利用一些试验或实测指标对发生冲击矿压可能程度进行估计或预测,这种指标的量度称为冲击倾向度。
其条件是:
介质实际的冲击倾向度大于规定的极限值。
这些指标主要有:
弹性变形指数、有效冲击能指数、极限刚度比、破坏速度指数等。
上述三种理论提出了发生冲击地压的三个准则,即强度准则、能量准则和冲击倾向度准则。
其中强度准则是煤体破坏准则,能量准则和冲击倾向度准则是突然破坏准则。
三个准则同时成立,才是产生冲击地压的充分必要条件。
4、失稳理论
近年我国一些学者认为:
根据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在上凸硬化阶段,煤、岩抗变形(包括裂纹和裂缝)的能力是增大的,介质是稳定的;在下凹软化阶段,由于外载超过其峰值强度,裂纹迅速传播和扩展,发生微裂纹密集而连通的现象,使其抗变形能力降低,介质是非稳定的。
在非稳定的平衡状态中,一旦遇有外界微小扰动,则有可能失稳,从而在瞬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急剧、猛烈的破坏,即冲击地压。
由此,介质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发生冲击的重要条件之一。
虽然有时外载未达到峰值强度,但由于煤岩的蠕变性质,在长期作用下其变形会随时间而增大,进入软化阶段。
这种静疲劳现象,可以使介质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失稳过程中系统所释放的能量可使煤岩从静态变为动态过程,即发生急剧、猛烈的破坏。
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
1、地质因素
主要包括开采深度、地质构造、煤岩结构和力学特性等。
开采深度的加大使地应力值增加。
一般在达到一定开采深度后才开始发生冲击地压,此深度称为冲击地压临界深度。
临界深度值随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大于200m,总的趋势是随采深增加,冲击危险性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随采深增加,原岩应力增大的缘故。
地质构造如褶曲、断裂、煤层倾角及厚度突然变化等也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
宽缓向斜轴部易于形成冲击地压;断裂如是一个开采边界,若回采方向朝向断层面,则冲击危险增加;煤层倾角和厚度局部突然变化地带,实际是局部地质构造应力积聚地带,因而极易发生冲击地压。
煤岩结构及性能也是冲击地压影响的主要因素。
坚硬、厚层、整体性强的顶板(老顶),易形成冲击地压;直接顶厚度适中、与老顶组合性好、不易冒落,冲击危险较大;煤的强度高、弹性模量大、含水量低、变质程度高、暗煤比例大,一般冲击倾向较强。
2、开采技术因素
开采多煤层时,任何造成应力集中的因素,如开采程序不合理、本层回采不干净、相邻两层开采错距不合适等,均对防治冲击地压不利。
从防治冲击地压的角度而言,璧式开采优于柱式开采,旱采优于水采,直线工作面优于曲线工作面,冒落法优于充填法。
煤柱和开采边界是最主要的应力集中因素,应尽量避免和减少这些因素的有害影响。
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冲击地压往往伴随着井下生产过程的某些工序(如爆破、冒顶、采煤等)而发生,这些因素称为诱导因素。
诱导因素本身的能量可能很小,但其诱发冲击地压而释放的能量及其破坏性却很大。
因而,诱导因素也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冒顶和片帮
片帮是指矿井作业面、巷道侧壁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变形,破坏而脱落的现象。
冒顶是顶板失控而自行冒落的现象。
两者常同时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统称为冒顶片帮。
据统计,硫化氢中毒的人数在我国居中毒发病人数的第4位,死亡人数居第2位。
由于煤体裂隙和孔隙的封闭性,所以随着H2S的不断生成,孔、裂隙中的压力逐渐增高,正反应将逐渐减弱,逆反应将逐渐增强。
当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水解反应即达到动态平衡。
煤矿煤层孔隙率是决定煤层中游离瓦斯和硫化氢气体含量的主要因素。
孔隙率低说明煤体颗粒结合紧密,气体渗透性差;再加上一些气体分子更深入地进入煤的微孔之间或者进入煤分子晶体中形成固溶体状态。
当煤体被采掘作业后,煤体受到破坏,必然引起煤体内部H2S压力的降低,破环了H2S存在的状态和硫化矿水解的原有平衡。
这时,存在于煤体裂隙和空隙中的游离H2S便会随之涌出,同时硫化矿也会不断地水解,生成新的H2S气体不断涌出,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吸收液浓度对吸收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以碳酸钠溶液为例,碳酸钠溶液浓度过低不利于吸收;浓度过高,易发生生成硫代硫酸盐的副反应,也不利于对硫化氢的吸收。
一般选择w(Na2CO3)为3%—5%的碳酸钠溶液较合适。
鼻子可以嗅到空气中含量百万分之一的硫化氢气体的存在。
但当硫化氢浓度达到4.6ppm,会使人的嗅觉钝化。
如果硫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100ppm以上,嗅觉会迅速钝化,而得出空气中不含硫化氢的不可靠的判断。
因此,根据嗅觉器官测定硫化氢的存在是十分危险的,应该采用测量仪器来确定硫化氢的存在及含量。
H2S是一种无色、微甜、有臭鸡蛋味的极毒气体,0℃时的密度为1.5392g/L;极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小,0℃时lmL水可溶解4.67mL硫化氢。
硫化氢在PH=9的碱性溶液中的溶解度为中性溶液的50倍,在PH=10的碱性溶液中的溶解度为中性溶液中溶解度的500倍。
H2S系无色气体,低浓度时具有臭鸡蛋样特殊臭味,高浓度时由于引起嗅神经麻痹而使人感觉臭味较小,易溶于水及醇类,比重为1.19,故在煤矿中多滞留于坑道底部而造成对作业人员的伤害。
H2S是一种剧烈的神经性毒物,可与组织中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化合,使酶丧失活性导致细胞内窒息,抑制大脑呼吸中枢及血运动中枢,刺激作用系因溶于粘膜表面的硫化氢与组织液中钠离子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所致。
在作业场所,H2S最高允许浓度为0.01g/m3,致死浓度为1.0g/m3。
H2S急性中毒特征为浓度越低,对呼吸道及眼部刺激作用越明显;浓度越高,全身作用越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严重窒息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电击样死亡。
我国对环境大气、车间空气及工业废气中硫化氢浓度已有严格规定:
居民区环境大气中硫化氢的最高浓度不得超过0.01mg/m3;车间工作地点空气中硫化氢最高浓度不得超过10mg/m3;城市煤气中硫化氢浓度不得超过20mg/m3;油品炼厂废气中硫化氢浓度要求净化至10—20mg/m3。
药剂:
无水碳酸钠:
分子式Na2CO3,分子量105.99,分析纯AR,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分子式C10H14N2O8Na2.2H2O,分子量372.24,分析纯AR,西陇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