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04题 实验与探究解析版.docx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04题 实验与探究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04题 实验与探究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第04题实验与探究解析版
第04题实验与探究
1.(2019北京卷·1)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
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
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
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
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
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
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
【详解】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2.(2019北京卷·2)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
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3.(2019天津卷·4)叶色变异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现象。
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光合速率减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红叶杨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位点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
B.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C.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
D.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绝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结构有:
细胞壁、叶绿体、大液泡和经染色的细胞核和线粒体;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
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量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观察指标: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和细胞大小。
【详解】据分析可知,基因突变不可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因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错误;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属于生物膜,不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要使红叶杨和绿叶杨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红叶杨需要更强的光照,原因是红叶杨比绿叶杨的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少,光合速率小,因此,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C正确;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若要测定花青素的绝对含量需要进一步实验,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和可遗传变异类型,影响光照强度的外界因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应用,再根据题意作答。
4.(2019江苏卷·22)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甲基绿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
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用于观察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
【答案】BD
【解析】
【分析】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原理是: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具有中央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当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且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导致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逐渐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此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间隙充满了外界溶液。
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原理是:
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之一是:
染色体容易被龙胆紫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
【详解】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而叶绿体本身呈绿色,其形态为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因此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不需要染色,A错误;白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无色,以此为实验材料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时,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使之成为红色,会使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B正确;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染成深色,因此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不能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C错误;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其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不需要的台盼蓝染色剂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台盼蓝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因此凡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D正确。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B.不可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了激素调节的存在,并提取了促胰液素
D.观察叶绿体实验最好用带有少量叶肉的菠菜叶片上表皮制作装片进行观察
【答案】B
【解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要选择斐林试剂作为鉴定还原糖的试剂,而不能用碘液,因为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淀粉酶水解,而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淀粉酶水解,因为不论蔗糖是否被水解,反应后的混合物都不可能遇碘液发生颜色变化,B正确;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了激素调节的存在,但是并没有提取出促胰液素,C错误;带有少量叶肉的菠菜叶片上表皮的叶绿体小而多;而带有少量叶肉的菠菜叶片下表皮叶绿体大而少,便于观察。
因此观察叶绿体实验最好用带有少量叶肉的菠菜叶片下表皮制作装片进行观察,D错误。
1.观察类实验的比较
实验名称
细胞的状态
染色剂
生物材料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死细胞
无(为固定装片)
蝗虫精母细胞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死细胞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活或死细胞
无需染色
酵母菌细胞、水绵细胞、叶的保卫细胞、鱼的红细胞等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活细胞
无需染色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2.物质检测与提取类实验汇总
实验名称
试剂
颜色
生物材料
备注
淀粉的鉴定
碘液
蓝色
脱色的叶片
-
还原糖的鉴定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苹果或梨的匀浆等
甲、乙液现配现用、水浴加热
脂肪鉴定
苏丹Ⅲ(或Ⅳ)染液
橘黄(或红)色
花生种子切片
需用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鉴定
双缩脲试剂
紫色
豆浆、稀
蛋清等
先加A液,后加B液,摇匀使用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液:
无水乙醇;分离液:
层析液
胡萝卜素:
橙黄色
叶黄素:
黄色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b:
黄绿色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
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加入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3.调查实验汇总
课题
调查对象
统计方法
计算公式
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
人群
汇总法
发病率=
×100%
家庭
系谱图法
/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
捕法
=
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植物
样方法
种群密度=所取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和/所取样方数
4.探究类实验汇总
实验名称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温度(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pH、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pH(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
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氧的有无
CO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酒精的产生(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
葡萄糖溶液的量和浓度、石灰水的量、温度、pH、锥形瓶的洁净程度等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
实验材料的一致性、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时间
酵母菌种群数量
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
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研磨叶片时,应加入SiO2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B.制作果酒时,应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D.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
【答案】D
【解析】研磨叶片时,加入SiO2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碳酸钙可防止色素被破坏,A错误;制作果酒时,葡萄汁液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防止发酵瓶爆裂,B错误;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错误;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D正确。
2.下面有关实验和实验方法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
B.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应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D.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流动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以及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都需要保持细胞生理活性
【答案】C
【解析】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A正确。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随机取样,只是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B正确。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C错误。
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流动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以及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细胞都要保持活性,D正确。
3.盐酸甜菜碱(BHE)是一种营养添加剂.某同学研究饲料中添加BHE对幼年刺参消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关于实验方法或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BHE添加量(%)
蛋白酶活力(U·mg-1)
淀粉酶活力(U·mg-1)
30天
60天
90天
30天
60天
90天
0
17.86
27.61
39.88
84.76
62.09
51.09
0.3
33.10
35.11
51.98
87.20
64.05
53.35
0.6
35.87
41.36
61.05
90.66
64.26
52.02
0.9
33.30
37.22
52.32
90.10
62.88
51.44
1.2
32.68
33.79
41.08
89.23
58.98
48.11
A.实验中可以使用碘液检测来比较淀粉酶活力的大小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HE的添加量,无关变量是时间
C.幼年刺参在发育过程中对植物类和肉类食物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强
D.BHE可以提高幼年刺参的消化能力,最适添加比例为0.6%
【答案】A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看出,随着BHE添加量的增加,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先升高后降低,并且两种酶的活力在BHE添加量为0.6%时达到最大;随着天数的增加,蛋白酶的活力逐渐升高,而淀粉酶的活力逐渐降低。
【详解】A、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检测,淀粉遇碘变蓝,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酶活力的大小,可用碘液进行检测来比较,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HE的添加量和时间,无关变量是底物的浓度、温度、酶的用量等,无关变量需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酶活力的大小,B错误;
C、由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幼年刺参在发育的过程中,蛋白酶活力增加,淀粉酶活力降低,说明幼年刺参在发育过程中对肉类食物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
D、实验结果显示,BHE可以提高幼年刺参的消化能力,添加比例为0.6%时影响较大,但并不能说明0.6%为最适比例,D错误。
4.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易选用橙汁鉴定还原糖,原因是其中不含还原糖
B.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用某—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不一定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调查菜青虫种群密度用的是样方法
【答案】A
【解析】检测还原糖的原理是用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而橙汁呈红色,影响对颜色反应的观察,因此不能用橙汁检测还原糖,A错误。
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者被苏丹Ⅳ染成红色,观察花生子叶中的脂肪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
若某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小于细胞液浓度,则观察不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若某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大于细胞液浓度,则可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C正确。
菜青虫属于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用样方法,D正确。
5.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10d后代谢能力明显下降;若切除5d后,将溶解于某溶剂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给老鼠连续注射5d后进行观察,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的代谢能力,下列最为适宜的对比实验组是
A.既没有切除甲状腺,又未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
B.从进行切除后的第1d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溶剂的实验组
C.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d开始,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溶剂的实验组
D.将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注射到刚刚做完切除手术的实验组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应该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为了确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需要另外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作为实验组。
根据题目中的叙述,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其他选项都没有遵循单一变量的设计原则。
6.某实验小组为了研究促进大蒜鳞茎生根的最适3-吲哚丁酸浓度,预实验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生根数量
3一吲哚丁酸浓度(mo1.1-I)
重复1
重复2
平均
0
1
3
2
10-6
5
3
4
10-8
12
9
10
10-10
19
16
18
10-12
8
10
9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3-吲哚丁酸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
B.正式实验中也要设置不添加3-吲哚丁酸的空白对照组
C.正式实验应在10-10mo1/1附近设置浓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D.该实验中各组3-吲哚丁酸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时间应一致
【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3-吲哚丁酸的浓度不同,因变量为生根的数量。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3-吲哚丁酸的浓度不同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生根数量均多,说明实验中的3-吲哚丁酸的浓度均促进生根,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超过一定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3-吲哚丁酸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A正确;B、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因此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设置不添加3-吲哚丁酸的空白对照组,只需要判断出最适浓度即可,B错误;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3-吲哚丁酸浓度为10-10mo1/1时生根数量最多,因此正式实验应在10-10mo1/1附近设置浓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以判断准确的最适浓度,C正确;D、该实验中各组3一吲哚丁酸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时间应一致,保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和适宜,D正确。
7.高中生物学实验常需测量和计数,下列操作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估测值偏小的是
A.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含量
B.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
C.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并计算鲤鱼的数量
D.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
【答案】C
【解析】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不会影响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检测,A错误。
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会使结果偏大,B错误。
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会使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增加,从而使鲤鱼的数量偏小,C正确。
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静止的上清液,因此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会使估测值偏大,D错误。
8.科学家利用细胞结构完全被破坏后的HeLa细胞匀浆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细胞色素C(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一种蛋白质)和dATP(三磷酸脱氧腺苷)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细胞色素C的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的效果增加
B.据图判断dATP和细胞色素C的存在能促进细胞凋亡
C.有细胞色素C参与的细胞呼吸过程伴随着ATP的消耗
D.dATP与ATP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dATP特有腺嘌呤
【答案】B
【解析】【分析】由图知有dATP的情况下,随细胞色素C浓度的升高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升高,在同一细胞色素C浓度下存在dATP(三磷酸脱氧腺苷)较不存在dATP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明显升高。
【详解】A.由图知在有dATP的情况下,随着细胞色素C的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的效果增加,A错误。
B.据图判断dATP和细胞色素C的存在能促进细胞凋亡,B正确。
C.据题意无法判断有细胞色素C参与的细胞呼吸过程伴是否随着ATP的消耗,C错误。
D.dATP与ATP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dATP特有脱氧核糖,D错误。
9.为研究和开发天然食用色素,某研究小组取等量相同品种的红枣,采用溶剂提取红枣中部分红色素,用紫外光谱仪测定不同温度下“提取液的吸光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吸光度越大,红色素含量越高。
下列分析较合理的是
A.实验的自变量为红枣生长的不同温度
B.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红枣中红色素生成的影响
C.红色素可能在较高温度下不稳定
D.温度越高,提取液中红色素含量越高
【答案】C
【解析】实验的自变量为红枣提取液的温度,A错误;实验目的是探究红枣提取液温度对红枣中红色素提取量的影响,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由于生物膜在高温下通透性会增加,因此提取液温度从0℃上升到70℃的过程中,红色素的提取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超过70℃后,提取液的吸光度有所下降,可能是红色素在较高温度下易分解,C正确;D错误。
10.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
B.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样液滴入血球计数板后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用高倍镜观察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样法,样品中肉眼难以分辨类群的小动物可以不做统计
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处在样方边线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答案】D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A错误;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先盖上盖玻片,后将样液滴入血球计数板,显微镜下用高倍镜观察,B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样法,样品中肉眼难以分辨类群的小动物应借助于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进行统计,C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处在样方边线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D正确。
11.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某植物幼苗使其生长,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清水
浓度甲
浓度乙
浓度丙
浓度丁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13
A.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幼苗的生长影响有差别
B.甲、乙、丙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丁浓度条件下幼苗不能生长
D.实验处理的时间长短、用的植物材料和温度等条件应相同
【答案】C
【解析】据表格,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其平均株高不相同,说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幼苗的生长影响有差别,A正确。
由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的浓度处理会存在相同的效果,甲、乙、丙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其均为促进,则无法确定甲、乙、丙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大小,B正确。
与清水组对照,丁浓度条件下,平均株高更低,说明该浓度会抑制幼苗的生长,并不是不能生长,C错误。
实验处理的时间长短、用的植物材料和温度均属于无关变量,因此均应相同,D正确。
12.为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