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经验.docx
《公文写作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文写作经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文写作经验
公文写作经验
写好公文有什么“窍门”,这是机关工作人员常常遇到的问题。
本人认为,找“窍门”并非为了偷懒,实际上这是对做好这一项事的谋略问题,也就是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不再毫无头绪地去从头盲目探索。
写好公文的“诀窍”,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多学、多想、多练,即选准目标、勤学苦练,坚韧不拔、不懈探索,最后由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
公文该怎样写?
有些人一写文章就落入用什么形式,采用什么格式、构思什么结构的怪圈,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
文章应该有一种形式,但决定文章怎样写的根本要素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公文无非是一个载体,载的内容不同因而载的方法也应不同。
评价公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行文目的和内容反映得好不好,有没有真知灼见,有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而不是锦绣般的文字。
目前机关中很多公文的弊病多出在这个方面。
一是内容空,有其形无其神,言之无物,象似为写文章而写文章。
二是篇幅长,而且有越写越长的趋势,文章不是围绕一个主题紧密去写,而是摆开架子洋洋万言,生怕把什么事漏了,把所涉及的工作一条不漏地排列开,最后给人的感觉是一份资料、一本流水帐。
三是论述乱,不分内容特点和对象的知识层次,先论述一番再说,结果议论一番读者最熟悉的东西,毫无作用。
四是抄袭多。
现在公文写作中有一种不良作风,就是用剪子加胶水“写”文章,不分时境变化,不分场合变更,照抄照般,搞文字“批发”。
五是美术化。
有的人利用计算机优越的打印功能,把公文各种字体、字形、字号摆布赏心悦目,把各级标题“塑造”得很美,追求公文的感官效应。
这样是写不好公文的。
还有的文章结构、形式很漂亮气派、词句用得很好,但什么事也没阐明,给人看完后感觉很茫然、一无所得,不能唤起新的启示,这也难以说是一篇好的公文。
总之,写好公文关键于内容好,能够准确无误于表现出行文目的,有真知灼见,给送达对象以指引、启迪和遵循。
古人说文无定法。
作为公文写作来说,虽无定法,却有无形的规范和规律。
根据实际工作体验,本人认为公文写作有许多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这也是写好公文必需把握住的。
一、切实领会好领导意图
公文是为领导活动服务的,是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因而能否真正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公文写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公文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
在机关工作应当了解而且必需了解公文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
公文与一般文章最大的区别的姓“公”,是公务文书。
公文写作必须体现“公务”的特征和内涵。
公务活动特征是层级领导,公文写作当然也要体现层级负责的原则,即行文的目的和要求必须符合领导的意图,最终由领导拍板定论。
“公务”的内涵表明公务活动是有组织和目标的,是在领导要达到的预期中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活动的,文字工作也不例外。
换一句话来说,公文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
机关公文写作一般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职守写作,另一种是授命写作。
所谓职守写作,即干什么工作写什么公文,是本职工作中所必需记录、表达、传递公文写作,因而是带有局部性和例行性,公文涉及内容的跨度较小。
职守写作,写作者最熟悉本职业务工作情况和特点,储备的素材比较集中,专业性较强,文种和格式相对集中,同时由于领导意图平日都以批示和口头的方式给予传达,并切由领导亲自签发,相对来讲写作难度小一些,一般容易被领导认可。
授命写作,也就是“命题作文”,就是写作者虽不具体从事某项工作,但领导安排要求承担该项工作的写作任务。
公文中的领导讲话稿、工作报告、工作意见、会议发言等等,以及领导交办的其它写作任务都属于授命写作。
授命写作的内容往往带有全局性、综合性、指导性和思想性。
授命写作的除了要把握好前面所讲五个写作要点外,非常需要体现领导的意图,运用领导者的思维方式,符合领导者平日的讲话习惯和风格。
授命写作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
在这个基础上融会有关政策、精神和理论,在领导的意图上进行阐述发挥,这样的授命写作才能打得住。
授命写作切不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但也决不可固执已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意图之上,写进公文之中。
(二)怎样领会领导意图
应当明确的是,领会领导意图并不等于领会领导个人意图,而是领会领导群体工作意图,但也不可排除领导者个人独有的思想观点和某些言语。
领会领导意图有多种途径,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划,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
这是因为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
因此要把握住这个方面就会把握住领导意图的总体,这是领导意图最重要的部分。
二是主动扑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工作原则、工作要求、工作措施,掌握领导层的活动意向和动态。
领导的行政活动是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形式,了解了领导活动动态,有助于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把领导意图具体化。
三是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与领导常谈论一些问题,了解领导者思考的热点问题。
要掌握领导日常谈论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对其连贯思索,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会有系统、整体的理解。
四是直接具体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者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予以澄清。
这样会避免写出文稿后作大的改动,甚至推倒重来。
(三)熟悉领导者的领导习惯
领会好领导意图,还应熟悉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常用工作方法和讲话习惯。
这里所要讲的并不是习惯的好坏问题,是讲话者自身一些特有的东西。
许多公文,特别是讲话和报告类的文字材料,由于是领导者亲自讲,因而要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讲话习惯写作,使文稿与讲话者的特征基本吻合起来,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要通过听、谈、议、读等渠道,从领导者讲话中了解个人的特点,然后再将这些特点反映到公文中去。
否则,文与人的习惯特征不统一,领导者和听众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不习惯的感觉,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公文特征与领导习惯相差太远而不被领导者看中和接受,也很难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利于自身的影响。
熟悉领导的思维和讲话习惯并不难,只要留心亲耳仔细听几次领导者脱稿讲话,就会熟悉基本特征,再琢磨分析一下,一般都会适应。
这个适应过程一般可以缩短。
一是感受并分析讲话人的思维特征。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人的思维规律性也反映在语言上,语言表达符合思维的规律性。
要熟悉领导的思维习惯,主要是看语言逻辑性、看思维的逻辑性强否,分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方面有什么特点,以及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
在分析中熟悉了领导者的思维规律性,就容易使写出来的文章被领导者接受。
有的稿子写出后被领导调架子,往往是思维特征不同造成的。
二是感受并分析讲话风格。
应注意讲话人的语气结构和风趣程度。
语气结构是指讲话人语言中的语气构成情况,不同的人因修养不同、地位不同常常形成自己的语气特色。
分析语气结构,注意各种语气的分布情况,所占比例如何,确定讲话人语言的语气基调。
同时,还应对领导者的幽默特点给予关注,在写作中也有一定体现,使讲话稿活跃、富有生气。
三是感受并分析讲话人的观点和工作方式。
领导在不同场合讲话,既是一种说服、教育、引导的思想沟通方式,又是一种行政领导方式。
为领导者起草的文章能否打得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该文章能否体现了领导者在工作上的观点和工作方法。
在某个时候,领导者对某个问题都有相对稳定的看法,对某项工作都有一定的主张,离开这些观点和主张自然不会被领导者接受。
所以在平时要注意领导者的主要谈话精神、思想认识和某些方面工作的主要意见,常讲的规范性的词句,将此充分应用到写作中去。
四是感受并分析讲话人的理论层次。
理论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行动。
了解讲话人的理论层次,可以把握好文章的理性程度,能避免出现常讲实际问题的领导,讲稿理性太重;而常讲理论问题的领导,讲稿理性太轻的问题。
讲稿理性无论轻重,都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调的理论。
五是感受并分析讲话人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就是指能否对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正确准确进行具体分析,能否正确准确地综合起来把握矛盾的总体,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分析与综合贯穿于思维的整个过程。
把握住讲话人的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在起草文字过程中确定理性分析的“平台”,才能使领导者感到文章是与其自身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是相符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系统储备素材和观点
拥有充分的素材是撰写好公文的基础。
写文章实际上是对素材的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的过程。
储备素材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有众多的文本材料,另一个就是平时多注意思考,进而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群。
(一)平时注意收集分析材料
公文写作决不可凭主观想象,而是要建立在充分素材的基础上,这就提出了材料的收集分析问题。
收集材料,就是掌握素材,包括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及重要思想观点。
素材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如同搞建筑一样,必须有水泥钢筋、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
要注意“备料”一定要充裕,“材料”要包括思想观点,特别是一些带战略性的思想。
有人对收集材料觉得并不重要,不当回事,而在写作运用时却常常有了新的认识,感到它的使用价值了,后悔没有积累,再找时间来不及了,甚至无法找到。
有时积累的一些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这个材料没有白白积累。
因此积累时不可嫌多,运用时又不可能很多,这也许就是素材积累与使用之间的一个特点。
收集材料主要有三个途径。
1、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现实材料。
特别是写“讲话稿”、“意见”、“规划”时特别需要这样的依据。
通过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具体生动,真实可靠,印象深,感受深。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往往是处于复杂多样的境状之中,各种矛盾、问题及思想认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需要在调查了解情况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不看风使舵,不随风倒,更不能带着各种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适履,歪曲事实。
要客观地倾听,平等地讨论,适当地提问,注意点面情况的结合,对调查的材料要做必要的核实。
2、广开材源,积累第二手材料。
即收集一些与所写公文有关事物的变革情况,以便分析其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有见解的观点。
报纸、文件、会议材料,信息、简报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材料等等,都可及时记下来,分门别类,积累起来,用时非常方便。
这些材料一般是用于作背景材料,或作对比、深入了解的线索,或作为研究分析的借鉴。
3、有备无患,储备基础材料。
积累一些与公文写作有关的公文,包括法律、规章、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甚至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公文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
调查、收集、积累材料有三忌。
一忌凭兴趣出发,要从工作需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出发;如果凭兴趣出发,就可能片面、狭隘,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了材料。
二忌听风就是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凭想当然办事。
三忌实用主义地调查收集材料。
总之调查积累材料,要靠勤看、勤问、勤想,一要广,二要实。
这样可使你的材料库和思想库应有尽有,样样俱全,头绪清晰,有备无患,垂手可得。
(二)注意加强对材料的系统分析
公文写作选材用料关键在分析。
有分析才能选择。
材料反映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相间,精粗并存,表里难分,彼此相关,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改造。
玉不琢,不成器。
许多人装订了一本本材料,但不去分析研究,派不上用场,或不得其用,失去时效,积累了又有什么用处。
所谓分析,一是分析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所谓分析事物的复杂关系,方面很多,难以尽列。
举例来说,事物之间有因果关系,或然关系、平行关系(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隶属关系、对抗关系等等,弄错了这些关系,就不能写出服人的报告、讲话及其他文件,甚而会闹出笑话。
弄清关系,才能找到规律,正确反映规律。
二是分析所掌握材料的典型性,即在某种范围内的普遍意义,要善于分析材料的代表性和价值。
分析材料,要站得高,看得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站得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上,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看问题。
要有政治高度,联系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有理论高度,议大事,懂全局,看本行。
这样才能抓住有价值的材料,认识材料的价值。
三是分析材料的真伪,要分析真伪,去伪存真。
对无论多么复杂问题,只要出于公心,做到“兼听”,就不难办到这一点。
四是分析材料的内在价值、分量、意义。
分析材料最重要的是要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能把萌芽的东西迅速准确地抓住。
古人讲“见微而知著”。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代表社会发展、历史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当其萌芽时,很幼弱,习惯势力往往对它评头论足,不适宜地埋怨,数不清的清规戒律,抱无穷的忧虑。
没有新生事物社会就没有生气,没有前途,看准并支持新生事物意义重大。
我们必须善于从常人不以为然的现象中发现有重大价值的东西,要善于从表象看到实质,从个别看到一般,从平凡发现伟大,从现在预见未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要敢于“标新立异”。
总之,学会分析材料才能学会识别材料,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
进一步说,只有学会分析材料,才能学会选择材料、提炼材料,使具体上升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这就是要讲的一个方面。
(三)系统思索储蓄观点
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那就要在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观点群并有较强的逻辑线索之下才能形成。
历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相当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性积累,观念积累之下,经过提练加工完成的。
例如作家的成名作、代表作,就是作者在充分的积累和加工条件下写成的。
同样有些作家写了一两本好书再写不出新东西,也是积累不足或者耗尽的缘故。
我们所讲的观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如何结合实际去有针对性地认识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思路。
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理性与现实结合起来。
有了材料,不能堆砌,而要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无实,空洞无据,不能服人,更不能具体生动地感人;无虚,就事论事,就没有浓度,不能发人深思,启迪人的智慧。
选材用材得当才能避免“空”和“长”的问题。
所谓储备观点,就是讲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有备无患,需则用之。
这样在写文章时,就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材料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经,以事实叙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为纬,织出美的绫罗绸缎来。
否则现学现卖、现想现卖都不会搞好文字工作。
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领导人不是称职的领导,同样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文字工作者也不是合格的。
观点问题是思想活动的问题,与一个人认识客观世界、运用所具有知识的能力有相当大的关系,因而又是个素质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有提高。
在这个问题上幻想一劳永逸和立竿见影都是不可能的。
一些同志写作公文往往摆不脱抄公文的困扰,东拼西凑,通篇都是从概念到概念,内容空泛,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现象往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克服。
就需要在实际中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探索,学会调查研究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材料,学会如何去综合和概括,有敏锐的观察力。
当然也要加强其他方面的修养锻炼。
储备观点关键要能抓住抓准问题。
抓问题是指抓一个时期有反映价值的情况。
能不能写出有意义、有分量的文章,首先看问题抓得准不准。
问题抓得准,抓在点子上,抓在要害上,抓在火候上,文章就有了生命力,写的文字差一些也不要紧,那只是个修改、补充问题了。
反之,问题抓不准,文字写得再好,精雕细刻,也不能用。
所谓抓在点子上,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中有这个情况,而且是个重要情况,而中央和上级部门正需要了解这个情况;抓在火候上,就是眼下最需要这个情况,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抓在要害处,就是抓住这个情况的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而不是拖泥带水,喧宾夺主。
抓题目一定要思想解放,敢于思索,富有创新精神。
当今需要在坚持大原则前提下,勇于创新,提出并写出别人没写出的问题,提出并写出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写出别人欲言而又未言的东西。
横量一个文字工作者水平的标准有三点:
别人没想到的你写出来了,为上;别人想到但没说出来而你写出来了,为中;别人想到并说出来了而你又说出来的,为下。
由此可见抓问题对提高文字水平十分重要。
三、撰稿注意双层思维
所谓双层思维就是在文章特别是那些常用公文运用的写作方法。
第一层是指首先考虑安排结构、选择素材,也就是按照内容的要求着眼于“搭架子”的构思、谋篇。
第二层就是基本柜架通过后再围绕表达主题。
在语言、逻辑方面进行“精炼”,挖掘中心思想,在文章撰写中按这两层次运行,提出一个较细纲目,形成基本雏形,然后再从观点、论述、事例修辞等方面进行逻辑、系统地加工。
这样做,往往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其原因很简单,授命写作不是个人说了算,而是领导意见决定文稿成功与否,这样会经常出现与领导要求不符的情况。
如果所有的精力时间都用上,也难得一次就通过。
再着说,精力无重点地使用,不利于思考和提高构思的效果,本身就不利于提高通过率。
当然对一些简短和非常熟悉的文章应潇洒一气哈成,效果也会很好。
(一)设计好文章结构
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起草文稿的重要方略。
一个写作任务下来,撰写者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
文件起草,首先是从宏观上考虑,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设计结构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功夫,房子质量就没有根本上的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
报告起草常常见的大返工,往往出在内容及主体结构上。
所以,撰写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领导方略,会谋篇布局。
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构思、谋篇。
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
不板不乱。
意即不死板,不杂乱。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安排结构要考虑到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考虑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
第二、层次段落要围绕主旨,按照表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需要来安排。
第三、条理清楚,方便表述,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阅读、领会和接受。
第四、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有正确、严密的逻辑和照应关系,通篇浑然一体。
尽管公文种类繁多,但基本结构形式并不复杂。
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纵向结构,有递进式、时序式、倒悬式等。
二是横向结构:
一、二、三、四,平排开来。
三是纵横结合结构,象前纵后横,纵横交叉等,长篇公文多采取这种办法。
如要写一篇年度工作总结,前半部分按时间顺序概述一下工作情况,后半部分提炼出几条工作经验,横向排列开来,此种写法就是“前纵后横”。
通常情况下,层次段落的安排,取决于观点及观点间的联系,而主次则决定着详略和先后。
布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列书面提纲。
提纲是详是略,应根据公文内容需要和作者的行文习惯而定。
一般搞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体会,重要公文、尤其是多人参与写作的公文,诸如大型会议上的领导同志讲话之类,提纲应尽可能列得细一些,甚至可以细到每段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阐明什么问题以及精彩的阐述语言等。
这样,再稍加扩充、润色、归整,就可以成为一篇象样的公文。
二是打腹稿。
虽没布局成文,但中心有个轮廓勾画,短一些、急一些的公文多采取这种办法。
(二)雕琢好文章品质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要在“精于战略”的同时也要“娴于战术”。
写作时要尽可能的排除干扰,一气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和完整连续的思路。
而当文章草就之后,则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
有人说:
“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文章在写作中非常重要。
1、深入发掘主题。
修改的重点是十六个字:
深化主题,增删材料,调整结构,润色文字。
第一,深化主题,既有在原来意义上的发掘和深化,也有特殊情况下的主题改换。
尤其要注意看主题是否符合上级精神,领导意图和本地实际。
第二,改动材料。
累赘的,要删剪;不足的,要增补;过细的要浓缩;观点与材料脱节的,要调整或改换。
第三,调整结构。
凡是层次段落不清楚,连结不紧凑交待不明白、开头结尾不连贯的,都在修改、调整之列。
第四,润色语言。
一是消肿,将多余的段、词、句、字删掉;二是改动不合语法、不贴切的词句和不妥当的提法,修补句子的残缺成份;三是选择更优的表达方式,或对原来的语言进行加工润色。
修改有基本方法:
一是读改法。
自读自改或一人读大家改,在读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随笔修改。
尤其是领导同志的讲话,采取这种办法最好。
二是冷处理。
文稿拟就之后,暂时搁置一旁,冷静地思索一番,或阅读一些相关的材料,然后再拿出来修改,往往可以发现其中的毛病。
三是集体会诊。
稿子写成之后,请熟悉文字或相关业务的同志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一起修改,这样可以打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或认识上的偏执。
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发征求意见稿,在较大范围内修改。
四是求助高手。
可请领导或文字经验丰富的同志帮助修改。
在修改时最忌讳的是保守残缺、固执已见,怕别人对自己的文章挑剔、修改。
应当懂得,若想在写文章方面有长进,就必需要反复修改,尤其要乐于让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
2、认真搞好修辞。
公文修辞的基本要求是四个字:
简(不罗嗦),切(不空泛),明(鲜明),尽(无遗漏)。
换句话说,就是实现语言表述的准确、鲜明、生动、简练。
修辞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个是消极修辞,一个是积极修辞。
公文写作与文艺创作不同,文艺创作主要是采用形象思维方式,而公文写作主要是采用逻辑思维方式,因而公文写作消极修辞是基本的,积极修辞是争取运用的。
消极修辞的主要方法,一是锤炼词语,二是选用恰当句式,使公文看起来和谐,用起来准确,听起来悦耳。
积极修辞主要用描述、替代、引导、变形、排比的方式,使公文生动,增强感染力。
如把引进外资和技术比作“借水行舟、借鸡生蛋、借梯上楼”,把部门协作比作“大合唱”。
采用积极修辞时,夸张的方法要慎用,“双关语”要禁用。
公文写作注意语言既要用准、用活,还要用响。
一篇公文中,如果有几句叫得响的语言,往往大增其色,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
使用公文语言,要注意词义概念的准确,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要区分事物的不同分寸、大小、轻重,比如说一个村庄、企业不可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基层领导同志不可能“作了重要批示”;要注意感情色彩的不同,贺信、慰问信的语言格调就应该热烈,讣告、悼词和语言格调就应该深沉;要用好模糊与周密、全称与特称,在特别情况下,模糊语言往往是最准确、周密的语言,如“取得了一定成绩”、“尚有不小差距”之类,比用量化概念要准确、贴切得多;还要准确具体表述时间、数字,公文中的年、月、日,是不应简略的。
3、注重改良文风。
要写好文章,必须注意文风。
我们所提倡的文风,至少要有这样几条:
一要实事求是,不搞虚假浮夸;二要言之有物,不摘华而不实,不搞无的放矢;三要逻辑严谨;四要鲜明生动;五要简洁朴实。
当前文风中的突出问题是“假、大、空、瘪、长”,其中长最多见的,可以说是久治不逾的顽症。
文章不可长,否则,重要的东西就被淹没了,冲淡了。
什么时候你总觉着自己写的文章太长了,那就说明你写文章就有了进步。
一定要爱惜笔墨,多写一些短而好的文章,切切不可低估了读者的理解水平,切切不可害怕人家看不懂而反来复去地说。
使文章简练的最好的办法有两条:
一是使主题集中,一文一事;二是除靴去帽,开门见山,择其要者简述之。
四、努力深化公文主题
公文的主题,是通过载体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明确意图、基本意见,是行政目的和行文目的的具体体现。
有些文种的公文明显地呈现着旨意性、直白性、具体性,并不存在多少深化主题问题。
但也有许多公文确实需要深化主题。
所谓公文主题的深化,就是主题向纵深层次性发展,呈现出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残缺到完整的态势。
(一)公文深化主题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