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8112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docx

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1必修2第3单元

阶段性测试题十一(必修二 第三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3·淄博一中)1921年列宁对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

“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

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

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列宁这次谈话的背景是苏俄正在(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21年,苏联正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结合新经济政策内容,国家无力兴办企业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2.(2013·日照)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之所以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答案】B

【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于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

3.(2013·诸城)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

“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小工厂租给私人”,即允许私人资本家存在。

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模式内容可知此时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所以选C项。

4.(2013·天津滨海)1939年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象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百分之四十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百分之二十的国民收入。

”材料要说明的是(  )

A.苏联的体制客观上有利于工业发展

B.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财力服务于工业

D.美国与苏联对国民收入的用途不一

【答案】A

【解析】“苏联政府提取百分之四十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这使“苏联的工业已经象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这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有利于工业发展。

5.(2013·青岛)“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

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看出,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的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私有的成分来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6.(2013·济南)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苏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退却”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据“1921~1927年”这一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俄(苏联)在这一期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7.(2013·诸城)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

A.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B.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材料“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和社会主义政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8.(2013·福州)读下表,这一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  )

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表(单位:

万吨)

年代

粮食

肉类

奶类

1951~1955年

3850

570

3790

1961~1965年

13030

930

6470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

C.改革农业管理体制D.推行“新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对比表中信息可知:

1961~1965年期间的农业产量远远超过1951~1955年期间,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改革农业管理体制的结果。

9.(2013·昆明)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写道: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以下关于斯大林时期政策变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

A.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B.从市场到高度计划

C.从允许市场到排斥市场

D.从私人资本主义到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斯大林上台后,逐渐改变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允许市场存在到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注意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私有制、市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只是允许他们部分存在。

10.(2013·云南师大附中)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

”这一论述中不可以确认的是(  )

A.“功劳”是指“战时共产主义”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B.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条件下的临时措施

C.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

D.材料反映了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来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宁的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相关史实可判断A、B、D各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后实行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项不符合史实。

11.(2013·德州)“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

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环境保护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D.工业生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的经济——斯大林经济模式。

斯大林经济模式下,为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轻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所以“渔”应该是苏联的工业生产。

12.(2013·诸城)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

“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答案】B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包括:

整顿金融财政、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举办公共工程和以工代赈。

结合材料内容,属于调整工业生产内容。

13.(2013·珠海)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议员在农村发表演说,刚讲一半,许多农民就向他扔烂水果,以示反对。

议员不慌不忙,一边抹掉脏东西,一边说:

“我或许不怎么知道农民的难处,但你们必须承认,我还是有办法应付过剩的农产品问题的。

”其直接有效的应付办法是(  )

A.以工代赈B.调整劳资关系

C.刺激出口D.大规模销毁农产品

【答案】D

【解析】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供大于求引发的经济危机最直接的应付办法就是大规模销毁农产品。

14.(2013·吉林市期末检测)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时,社会上批评的声音很多,在他公布一项政策后,美国的工商界攻击它是“偷偷摸摸搞社会主义”,是“工商界的法西斯主义”。

这项政策是(  )

A.兴办公共工程B.复兴工业生产

C.实行社会救济D.调整农业结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这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相悖,对崇尚自由经营的工商界而言,这就是搞社会主义或法西斯主义。

国家工业复兴法中有政府干预企业生产和保障工人权益的措施,对于工商界而言,这带有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色彩。

15.(2013·韶关)二战后西方国家努力修补资本主义社会缺陷,尤其是所有权方面的“人民化”与社会制度上的“福利化”。

其中“人民化”带来的显著变化是(  )

A.国际格局的改变B.社会结构的变化

C.意识形态的剧变D.议会民主制颠覆

【答案】B

【解析】分析关键信息:

所有权方面的“人民化”。

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民化”指的是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

战后资本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大量发行股票,形成了人人可以买股票、人人可以当老板局面,虽然改变不了大资本家依然操控企业的实质,但无形之间促进中产阶级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单一社会结构。

16.(2013·淄博一中)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院长加斯·塞隆纳说:

“公司……不再被一群易于识别的人拥有,而是被数量庞大,可能是数以百万的人拥有,每个人只持有很少的股份,因此对公众公司或者这种体制而言,面临的挑战是,谁来约束公司的老板。

”加斯·塞隆纳所评论的是(  )

A.工业革命时代小企业规模扩大

B.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C.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体制调整

D.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股票呈分散化趋势的,“人民资本主义”,它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重要表现之一。

17.(2013·德州)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答案】C

【解析】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指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18.(2013·德州)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美国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集大成者”。

以下能够说明此观点的是(  )

A.美国倡导并践行重商主义

B.美国把自由资本主义推向鼎盛时期

C.美国引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美国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结合“美国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集大成者”,故选C项。

19.(2013·云南师大附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此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为圭皋;罗斯福新政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木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于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和市场的混合经济

【答案】B

【解析】无论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二战后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是为了适应生产力水平进行的生产关系调整,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和C项与“本质问题”不相符;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0.(2013·安徽模拟)“涓滴经济学”,常用来形容里根(1981~1989年任美国总统)经济学,因为里根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人受益。

依据里根经济学,美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

B.大力发展私有经济

C.完善国家的福利制度

D.减少国家福利投资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对里根经济学的解释可知,要通过总体经济增长使穷人受益,而不赞成救助穷人,这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福利国家”政策正好相反,故D项符合题意。

另由题干的时间也可佐证上述分析,在此时社会福利已成为国家的重要负担,80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21.(2013·安徽江南十校)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

“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

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绝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

”这表明美国政府将(  )

A.改变与苏联争霸的策略

B.减少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D.下放权力实行地方高度自治

【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是有限的。

题干材料显示: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上台后,为解决这一现象,“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这表明美国政府将减少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2.(2013·吉林市期末检测)20世纪20年代,苏联领导人在实施某项政策前进行了一次演讲,他说道:

“能不能在相当长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

不,不能,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使整个国家经济全部崩溃,出路何在呢?

”据此苏联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俄国的经济政策。

由题干中材料可知这位苏联领导人已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大工业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矛盾,小农经济正阻碍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以解决的途径是要实现农业集体化。

23.(2013·九江)《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

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

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由私人商店且“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结合题中时间联系所学可确定B项符合题意。

24.(2013·枣庄)有人指出:

“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

”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  )

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

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

【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改革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发展经济中忽视客观规律,不顾气候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25.(2013·南安)南安一中学生小张在阅读《苏联兴亡史》一书中,其中有一阶段书中是这样描述苏联: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请问这一阶段是指(  )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答案】C

【解析】“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体现了1965~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的特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4分,27题10分,28题14分,29题12分,共计50分)

26.(14分)(2013·南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积极健康的农业政策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之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1922年5月2日,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再次颁布法令,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在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政府得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

在(美)《农业调整法》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

……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国会)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苏俄调整农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苏(俄)实施农业政策的不同特点。

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4分)

【答案】

(1)措施:

征收粮食税;允许出租土地;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

(3分)

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分)

(2)措施:

政府与农民签订合同;鼓励农民减产并予以补贴。

(2分)

作用:

调整了农产品结构;防止了农产品过剩;提高并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3分)

(3)特点:

苏俄: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

美国:

以计划手段调节生产(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

(2分)

启示:

农业政策要适时调整;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2分,其他言之有理者,也可得分。

27.(10分)(2013·山师附中)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试说明1929年~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4分)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在社会福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材料一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此次峰会发表宣言,强调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原则。

——《新华网》

(2)依据材料一,指出国际社会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举措。

(2分)

材料二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

纵观这些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来提高我国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民生工程等措施,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新浪网》

(3)依据材料二,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

(2分)

【答案】

(1)原因:

资本家无节制的盲目生产,产品相对过剩;过度的贫富分化,内需不足;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带来过度消费,导致市场虚假繁荣;疯狂的股票投机,金融市场不稳定;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措施:

加强了社会救济,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

(2分)

(2)加强合作;坚持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原则。

(2分)

(3)加强国家干预;应对危机与重视民生相结合。

(2分)

28.(14分)(14分)(2013·日照改)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

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

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1)材料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4分)

问题二 赫氏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

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l~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

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

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

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

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

【答案】

(1)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僵化;实行重工轻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

(6分)

(2)特点:

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4分)

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分)

29.(12分)(2013·云南师大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20世纪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