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7702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

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

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呈现北大在新文化运动前师生问候语,设计意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上来。

二.新课讲授教学

本环节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三个板块,板块一新旧冲突是背景,板块二破旧立新是过程,板块三万象更新是影响。

板块一:

新旧冲突背景

1通过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三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西方技术制度都无法救中国,2辛亥革命促成思想解放,和袁世凯尊孔复古形成落差3制度革新不能旧中国。

故而只能进行思想革新。

板块二:

破旧立新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

新文化运动

时间

兴起标志

阵地

主要代表人物

口号

 

 

 

 

 

设计意图:

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整体感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对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和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介绍,使学生更深刻的体验到这两大阵地。

过渡:

社会上存在哪些旧思想旧文化和问题需要革新呢?

幻灯片呈现三则材料。

材料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

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

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

12月23日,袁世凯再度换上离奇古怪的衣冠,登天坛祭天,一切仪礼完全模仿封建帝王。

材料二:

觉新的故事

觉新,高家的长子、长孙,年轻时与梅相爱,但却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娶了瑞玉。

瑞玉临产,高老太爷灵柩在家,高家长辈提出了“血光之灾”的鬼话,逼瑞玉迁到城外的一处潮湿的房子里生产,觉新不敢反抗,瑞玉只得听从父母丈夫的安排,最后在忧郁绝望中难产死去。

---巴金《家》

材料三:

《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

然而她婆婆却再也容不下这个克星,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嫁给了贺老六。

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被人认为不吉祥。

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

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祥林嫂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冻饿死去了·····

通过这三则材料,让学生思考当时存在的旧思想有哪些方面。

针对旧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来革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民主和科学这一解决方案。

过渡:

民主和科学的思想通过什么来传播呢?

幻灯片继续呈现材料如下:

材料一:

《山海经》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gǔn)窃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材料二:

从前有个秀才到城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通过两则材料,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文言文的枯涩、难懂。

接下来呈现胡适和陈独秀及其他们的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呈现他们的主张,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设计意图:

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学革命。

简单呈现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过渡: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促进了思想革命的发展。

两大革命对中国思想领域造成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板块三:

万象更新影响

幻灯片呈现三则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

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

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

末代皇妃文秀向溥仪提出离婚

材料三:

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

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

——美国学者莫里斯

材料四: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打倒孔家店--吴虞

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

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呈现曲阜祭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教师简单总结后,呈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

设计意图:

增强学生辩证分析能力,感情得到升华。

接下来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对近代化的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经历了由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的革新。

中国历史第三册《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历史课程的学习,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已有一定了解,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封建伦理道德的相关内容;同时,学生初次进行对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可能会出现对部分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难以理解的现象,需要教师充分补充相关史料、运用生动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

学习阅读史料能力有限,缺乏分析和归纳能力。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深入浅出,通过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料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又要通过研讨历史材料,使学生学会获取和处理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中国历史第三册《新文化运动》

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一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发掘使用了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资源,增加了整堂课的趣味性,更加的生动直观,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

还特别注意过渡语言的使用,及时进行总结彰显历史课堂的表达的丰富性,总体感觉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讲授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更加丰富一些,评价应多元化。

多媒体技术有待提高。

教学效果分析

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的教学目标,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

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灌输,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整堂课,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积极,达到了预期目的。

中国历史第三册《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第三册(人教版)第四单元第12课。

主要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和意义。

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

学习本节课,应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新文化运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本课也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但归根到底是一次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部分,涉及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进步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又要看到其局限性。

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了人民群众,回避了当时的军阀斗争,没有正面提出反帝任务。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时】

1课时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________领域的革新运动。

兴起:

1915年,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__》,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________、鲁迅等。

主阵地:

《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

抨击________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倡________与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________革命,________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

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它仍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运动。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A.蔡元培B.陈独秀C.李大钊D.鲁迅

2.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

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

3.“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

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文中的这次“文化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

新民丛报》B.《民报》

C.《新青年》D.《新华日报》

知识点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4.1916年5月,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课本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课本一律废止。

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文学革命

6.下图是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幅漫画。

根据漫画可知,这场运动是()

A.反帝爱国运动B.农民革命运动C.思想

解放运动D.无产阶级革命

03  能力提升

7.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师夷长技B.实业救国

C.救亡图存D.民主科学

8.1923年,梁启超曾说: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这句话揭示了()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9.“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

材料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

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狂人日记》

材料三: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

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

结合所学指出“我们”具

体有

哪些人?

(至少写出两位)

 

(2)材料二出自谁的作品?

请指出材料二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3)材料三中作者对新文化运动持什么观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04  直击河北考题

11.(迁安一模)陈独秀曾说:

“其实孔子精华,乃在祖述儒家,组织有系统之伦理学说……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诚属名产,吾人所不满意者,以其为不适于现代社会之伦理学说,以为文明改进之大阻力耳。

”可见陈独秀()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排斥传统文化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中国历史第三册《新文化运动》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开始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主要阵地等相关史实,能够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史料解读、小组讨论、完成归纳表格等环节提高史料解读与信息提取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同时在广泛获取历史材料信息的基础上,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同时学会正确对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会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