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627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研究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内容:

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学习三大定律:

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八个项目:

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

(未来、现代化、世界)教育心理学的双重任务:

即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

(创造教育、快乐教学)

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观察、测验、谈话、问卷、作品分析)(三)实验法(实验室、自然调查法)四)问卷法(五)个案研究法(数据小、代表性差)。

六.学习中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1)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2)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师质量

七.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从注重只是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二)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五)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能力:

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这些能力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其中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基本功的主要方面。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

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性阶段(1、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的优势。

2、要有改革和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挑战。

3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独特风格阶段。

教育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传统的教学系统:

教师学生、教材现代:

+教学媒体

八.心理不适应现象:

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相互矛盾现象带来的茫然感。

——外减压力、内强素质

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中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特点:

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一.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2.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3.良好的观察具有以下品质:

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敏锐性;系统性

4.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二)观察更具持久性(三)观察的精确性提高(四)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二.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其划分为形象记忆(具有直观性,又叫表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瞬时记忆(0.25—2秒,容量20个字母或数字)、短时记忆(5秒—两分钟,)和长时记忆3根据记忆的显著来划分,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讲演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疑是的影响)

3.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一)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三)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四)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五)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三.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点1、概括性2、间接性。

3.思维的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3、直觉维和分析思维4、辐合思维(根据已有知识和熟悉的规则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按一定规则进行的思维)和发散思维5、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4.思维的品质包括: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思维智力品质的最高表现)

5.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三)对问题请教的思维有质的飞跃(四)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四.1.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即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由人脑中刺激痕迹的再现引起的,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

2.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把它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极端表现:

白日梦)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的想象,又叫随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4.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一)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二)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三)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三章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明显的外部行为和认识活动及自我体验。

情感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情绪:

暂时性、激动性、情境性。

它们具有:

适应、动机、组织和信号功能。

1.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一)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二)情感两极性明显(三)情感不断深刻(四)情感逐渐稳定1)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2)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3)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五)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向理性化

2.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一)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二)性信息的广泛传播(主要原因)(三)性教育的忽视(四)学生的个人原因

3.中学生早恋特点

(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

(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自我显示

4.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针对早恋问题,教育者必须摆脱落后思想束缚,理解青春期男女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要坚持“理疏、情导”,要通过摆利弊,讲道理,指点为人之道,引导帮助学生解除烦恼、摆脱困境,自觉把男女交往约束在中学生生活所允许的范围内。

(一)早恋弊多于利

(二)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三)加强性教育(性教育应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

第四章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1.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

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

意志行动,从产生到采取行动,四个阶段:

酝酿一定的目的,为这个目的的打到准备出意志努力;按照目的,考虑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分析结果,对行动方式加以选择及决断;做出实际行动

2.中学生意志发展特点

(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二)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四)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五)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3.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由于更加明确而深刻认识到行动的目的,从而能自觉主动去行动,以达到目的)

(2)在坚持性方面有发展(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保持较长注意力)(3)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由于自觉力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能适当坚定的做决定)(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首先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主导的学习动机;其次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最后应固势利导,逐步提出更高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动机,形成正确动机)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五章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一.1.个性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特点:

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和共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完整性、积极性

3.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显示的态度和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取向和选择)2.个性心理特征--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一个人身上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这两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影响、错综复杂的交织,个性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4.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1.自我意识高涨2.反抗心理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的脱离、榜样作用削弱)(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有选择性的看待)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

选择朋友的标准:

共同志趣和追求、共同苦恼和烦恼、性格相近、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

个体反抗心理的发展也会经历两个高峰期:

即2至4岁的时候和初中阶段。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

(一)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二)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初中生外显的反抗行为表现:

(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四)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内隐的反抗行为表现:

(一)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二)漠不关心,冷淡相对(三)反抗的迁移性

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一)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二)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二)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2.高中生自我意识相当稳定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二.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发展经历两个飞跃期,一个是在1至3岁时;一个是在青春期阶段。

2.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自我意识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本质属性)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4.自我意识的同一性5.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4.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成人感2.自我评价能力3.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2)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不平衡性2.动荡性3.自主性4.前瞻性5.闭锁性6.社会性

三.1.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容尺度。

第一,必须要满足主体的需要才能说有价值;第二,必须能够对应作为客体的性能和属性,包括认识和评价客体,这里的客体自然包括人。

弗洛姆将价值观分为:

接纳型、剥削型、贮藏型、市场型、厌世求死型和生产型。

斯普兰格:

理论、艺术、政治、社会、经济、宗教型等。

2.价值观包括:

价值目标(核心成分)、价值手段、价值评价

3.价值观特点:

1.稳定性和发展性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3.主观性和选择性4.系统性5.导向性

4.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1.金钱虽重要,但在中学生心中并没有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谊2.中学生同意收入高低取决于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对收入差距拉大有忧3.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需要爱国精神,但实际行为与观念有些差距4.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和意识在中学生身上有明显的表现5.中学生很看重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但对选举权表现一般6.中学生喜欢外国电影的比例远高于国产电影,原因主要是拍摄技术好和故事情节吸引人7.半数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对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表现很无奈8.当代中学生更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但实际行为与观念略有差距9.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都比较强,而在相应的能力方面不够理想10.在顺从与独立、统一与个性上,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非常强烈11.现在的中学生非常认同开放和创新,对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心

5.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呈现四个基本特点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6.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二)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四.1.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他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

核心是(智能)

2.创造力的构成

(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3.创造力的特征:

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4.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5.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三)创设合适的环境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2.利用文章途径,引导想象3.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景(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十)考试模式综合化(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五.1.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

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

2.智能的结构:

双因素说(英国斯皮尔曼:

一般因素G与特殊因素S)、群因素说(美国塞斯顿七种因素:

语言理解能力、语词流畅程度、计数能力、空间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

)、三维结构说(美国吉尔福特:

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和产品。

内容包括:

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操作包括:

认知、记忆、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评价;产品包括:

单位、分类、关系、体系、变换、含义。

120个智力因子)

3.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

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4.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家庭结构如离异、家庭中的危险因素如僵化育儿观、家长的行为如教育方式、家庭关系)

(2)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以思维品质、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以“动脑筋练习”来培养发展学生智能)

六.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力方式的统一体。

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2.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核心地位

3.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4.高中生平等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5.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6.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2)消极的倾向体验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4)不良行为习惯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6)道德意志薄弱7)心理发展特点

7.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行为考验法)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少用、慎用惩罚;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要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惩罚要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滥施惩罚)

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一.1.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力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3.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兴趣(激发潜在兴趣、发展学习兴趣、善于利用间接兴趣)、成就动机(激励学生产生成就感并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认知、自我提高、附属内驱力)、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交往动机。

(美国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模式,威纳——归因。

4.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就是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上对学习活动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力。

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

),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四)正确引用竞赛、考试与评比(适当开展竞赛;正确运用考试和分数;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等特征)

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六)注意个别差异

二.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作用: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是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重要作用。

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个体因素。

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

(2)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有效指导。

3.为迁移而教:

(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三)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1.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

(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四)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五)教师的教学方法(丰富有关经验和感性材料、注意新旧知识联系、启发思维和学习主动性、扩大关键特征)

2.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

(一)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三)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

3.中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向结合(四)复习方式多样化。

4.中学生知识的应用形式有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两种。

5.影响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二)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三)课题的性质。

四.1.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一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二)示范与讲解三)练习与反馈

2.中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一)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二)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三)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四)科学地进行练习(精讲多练、形式多样、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五.1.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2.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管理3学习努力管理4他人支持的利用

六.1.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焦虑对象:

考试的情景、考试的过程、考试的结果,包括:

焦虑性和情绪性)

2.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

(一)内源性因素1.遗传素质2.认知评价能力3.知识准备4.应试技能

(二)外源性因素1.期望2.教师的评估3.考试情境的知觉

3.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一)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二)往最好处做,不计较最后结果(三)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第七章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一.班集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班集体对其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也就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过程。

班集体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社会群体,具有调节:

社会、家庭、学校多重教育影响的独特功能。

主要表现在:

(1)筛选择优功能。

(2)整合功能。

(3)自我完善功能。

二.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1、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2、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评价有比照作用;3、班集体能深化中学生的自我体验;4、班集体可以监督中学生的自我控制;5、班集体可以诱导中学生自我内省。

三.班集体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1、在教师的“教”方面,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组织、激励、协调、整合、凝聚等管理功能,集体的规范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言行起调控作用;2、在学生的“学”方面,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3、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中学生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