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任何把教育水平设为y>y*的人实际上会定在y=y*上,因为进一步增加教育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有相应的收益,他一直会获得2工资。
置于工资线之上的是类劳动力的成本线,每一类选择y点以使给定的工资和教育成本之间的差最大。
因此,很容易看出低能力的劳动力选择教育程度y=0,而高能力的劳动力选择y=y*,。
于是,两组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区分开来,这就是信号发送的分离均衡用几何方式说明两组的行为条件如下:
如果1>2-y*,则低能力的劳动者会选择y=0
如果2-y*/2>1,则高能力的劳动者会选择y=y*
因此当1<y*<2时,构成了分离均衡,可以把低能力劳动者和高能力劳动者区分开来。
如果y*<1则不会构成分离均衡,见下图
此时低能力劳动者的教育成本很低,他可以通过接受教育,伪装成高能力的劳动者骗取高工资,以此来获得更大的效用,同时,高能力的劳动者同样要接受教育,发送教育信号,这样就构成了混同均衡,企业无法区分高能力劳动者和低能力劳动者。
如果y*>1则同样无法构成分离均衡。
此时由于教育成本过高,高能力的劳动者接受教育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他在就受教育后被当成是高能力的劳动者,但此时他的效用要小于不接受教育时的情形,因此高能力劳动者不会接受教育,他甘愿被当做低能力劳动者,因为此时他可以得到更高的效用。
因此这种情况下也不构成分离均衡,企业无法通过教育信号区分高能力和低能力的劳动者。
2.1.4完全信息情况下和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比较分析
在完全信息情况下企业不用花费成本就能区分两类劳动力,在分离均衡中,企业也最终能够区分两类劳动力,但是这种信息的揭露是有代价的,高能力劳动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教育成本。
因此,完全信息要优于不完全信息下的分离均衡。
当不存在信号发送机制时,企业按照劳动力的平均生产效率提供工资,劳动力不必花费教育成本。
对于低能力的劳动者而言,有了信号发送机制后不能再滥竽充数了,但是信号发送机制对高能力劳动者来说也不一定是好的,因为高能力劳动者需要付出教育成本来发送信号,高能力劳动者是否愿意发送信号和劳动力市场中低能力劳动者的比例有关系。
(1)当低能力劳动者所占比例很低时,没有信号发送时企业提供的平均工资很接近于信号发送后高能力得到的高工资,此时信号发送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高能力者如果选择付出教育成本发送信号,他的效用受损
(2)当低能力劳动者所占比例很高时,没有信号发送时企业提供的平均工资会大大低于信号发送后高能力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此时虽然会付出教育成本,但是高能力劳动者依然乐于发送信号,得到高工资,此时他的效用会增加。
2.2信息甄别模型的分析
以上是对信号发送的模型分析,但是实际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雇主首先提出契约,这些契约描述了可供选择的工资与受教育程度的组合,然后劳动力在市场上自由的选择这些契约。
2.2.1模型的基本假设
(1)信息甄别机制由企业先行动,企业将利用所有的信息来决定一组最优的契约。
(2)在均衡状态下企业获得零利润,因为企业不会选择负利润,其次,由于竞争正利润也不会存在
(3)劳动力市场上是自由竞争的,劳资双方可以自由选择
2.2.2信息甄别模型的分析
我们只考虑分离均衡下的情况,分离均衡对本文的论述有现实意义。
企业向高能力劳动者提供的均衡方案是,受教育程度为1,工资为2。
向低能力劳动者提供的方案是,受教育程度为0,工资为1。
其他的方案都不构成均衡,因为,如果A企业向低能力劳动者提供的工资为1,但是要求其教育成度大于0,那么B企业只要降低要求的教育水平,并提供略低于1的工资,B企业就可以吸引全部的低能劳动者,并获得正利润。
同样,如果A企业向高能力劳动者提供的工资为2,但是要求其教育程度大于1,那么B企业是要降低要求的教育水平,同时提供的工资略小于2,也可以吸引到全部的高能力劳动者,获得正利润。
这与我们对均衡的假设相矛盾。
分离均衡如图所示
2.3模型的应用
模型假设
(1)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主要有三条出路,找工作,考研,和出国留学。
(2)低能力的大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更高,高能力大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成本较低。
(3)教育成本包括学费,平时学习生活的花销,继续读研的努力程度以及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等等。
(4)假定低能力劳动者的的生产能力是
=1,高能力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是
=2,
<
,再假定企业支付给低能力劳动者工资
=1,支付给高能力劳动者工资为
=2,低能力人的教育成本是
,高能力劳动者的教育成本是
。
模型分析
由于中国大学这几年的持续扩招,直接导致入学标准的降低,从而降低了入学成本。
一般而言,大规模的扩招情况下低能力劳动者教育成本下降的更多,因为高能力的劳动者一直很优秀,即使是大学的入学很困难依然可以考上。
扩招前低能力劳动者选择的教育水平是高中,用
表示,高能力劳动者选择的教育水平是大学,用
表示,扩招前的分离均衡的教育水平是y*,当y<y*,劳动者是高能力的,当y>y*时劳动者是低能力的,所以当1<y*<2时,构成分离均衡,低能力劳动者会选择y=0的点,高能力劳动者会选择y=y*的点。
扩招后由于低能力劳动者教育成本的降低,他会选择y=y*的点,这样高能力劳动者和低能力劳动者就无法进行区分,导致高能力劳动者选择更高的教育水平y**,如出国留学,研究生教育。
因此教育成本的降低使高能力和低能力劳动者都加大了教育投资。
与此同时,企业发现在就业岗位没有增多的情况下高校的毕业生大大增加,而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与以前相比确未见提高,企业的信念也会相应的调整。
如果教育者受教育程度小于y**,则为低能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大于y**,则为高能力劳动者。
低能力劳动者
高能力劳动者
y*=1y**2y
w
2
1
由上图可见,雇主没有增加工资,确提高了就业门槛,劳动力必须发送更高的教育信号才能获得以前的工资,劳动力的个人效用下降,学历教育信号发生了贬值。
所以为了和低能力的劳动者区分开来,大学生只能选择提高教育程度,这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报考名牌大学。
中国的大学素质参差不齐,国内的“985”,“211”工程中的大学素质相对较好,培养出的大学生也较为出色。
一些名校的品牌还是很受企业欢迎的,国内最著名的两所院校,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都相对理想。
(2)选择继续读研。
由于本科学位证已经无法取得分离均衡的作用,因此一些高能力的大学生会选择继续读研,提高自己的学历,以此与低能力劳动者区分开来,获得更高的效用,而目前国内大学的研究生也在扩招,这就产生了和大学生一样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成本在降低。
所以出国读研的效果更加明显,“海归”的光环目前来看还是很有效的,因此现在很多大学生都选择了出国留学。
(3)增加在大学学习期间的个人荣誉。
现在很多大学生想要在学生会或者社团中有所作为,因此会选择加入,增加自己的阅历,也为日后找工作提供优势。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考了很多的证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会计师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等,这也都是在为日后找工作打基础。
三,政策建议
1.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宽进严出,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且对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大学生给予不发学位证等处罚。
2.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经费的分配应该更加公平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几所名校,这样,非名校的毕业生也可以在教育市场上找到工作,不必再去继续接受教育,传递更加高层次的教育信号。
3.提高研究生的入学门槛,加大教育成本,这样一些低能力的劳动者就不会想要继续接受教育,因为教育成本太高而直接选择就业。
4.学校要多给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应该负起责任,而不是单单只有几个学生参加,不要太注重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该注重实际内容。
5.大学生应该适当的选择社会上的考试来参加而不是盲目的去考,这样会占用自己的时间,而且现在社会上的很多考试属于交钱就能过,含金量很低,考过了也不意味着就具备相应的能力。
6.大学生应该珍惜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而不是虚度光阴,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综合实力,这样在劳动市场上才能被甄别,成为高能力的劳动者,获得自己的最大效用。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的论文,我认为中国的学历教育过度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家应该切实的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学生不再迷茫,让中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能够找到工作。
希望通过这次写论文可以让自己对信息经济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这种社会问题有更加独到的见解,由于能力有限,本篇文章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大家指正。
五,参考文献
[1]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52-69,2010年4月第一版
[2]曹艳秋,《信息经济学课件》,[DB],2010-9-10至2010-12-13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M],87-94
[4]朱镜德,“高等教育强劲扩张对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M]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