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5578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docx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

潍坊市2014年高考高三地理素

质教育教学策略研讨会交流论文

 

《人口与城市》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口与城市》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以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

教材安排在人文地理的第一章,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

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又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考纲要求、考情实录、命题规律和趋势

(一)考纲要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考情实录

年份考点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四川卷T1、2

 广东卷T3,山东卷T7、8

 广东卷T5,浙江卷T9、10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江苏卷T15、16,重庆卷T3~5,福建卷T3、4,广东卷T7、8,上海卷T6、7,天津卷T12

(2)

 江苏卷T23、24

 新课标全国卷ⅡT1、2,新课标全国卷ⅠT7、8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未考

 未考

 未考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天津卷T3,山东卷T7、8,上海卷T17、18,天津卷T1,重庆卷T1、2,福建卷T5、6,江苏卷T17、18

 天津卷T4、5,广东卷T10、11,江苏卷T12,海南卷T11~13

 广东卷T11,浙江卷T6,山东卷T7、8,福建卷T37

(2),北京卷T41

(1),江苏卷T30B

(1)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山东卷T7

 江苏卷T25、26

 未考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广东卷T3,浙江卷T1,江苏卷T21、22

 上海卷T20,江苏卷T11,福建卷T3、4,山东卷T27,北京卷T39(3)(4)

 安徽卷T23~25,四川卷T11、12,广东卷T9,重庆卷T8,江苏卷T28、T30B

(2)(3)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未考

 未考

 未考

(四)命题趋势

结合近年高考情势,预计在2014年以下三点应当引起重视:

第一,以图像或统计图表的形式考查典型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及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影响、解决问题的措施;

第二,将人口、城市、环境结合在一起,考查城市化特征、进程、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内容。

从考查形式来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轮复习,对该专题的基础知识有了近一步的领悟和深化,课本知识的把握比较成熟,但从综合提高类的题目练习来看,遇到综合型的考查、较为阴性或变式考查,依然感觉难度较大,尤其是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变式考查。

说明对知识的把握仍不到位,在灵活运用与迁移方面存在较大欠缺。

对本专题学习要完善以下四点:

系统,巩固一轮备考成果,强化知识系统记忆。

完善,通过专题复习,进一步构建提取速度快的知识网络和答题模板。

实现地理要素的整合,凝结知识连接点,达到思维的完整性、周密性和系统性。

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

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

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6.不同等级的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3.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4.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5.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影响

(二)难点

1.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2、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3.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

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读图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  演示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动画课本补充材料练习题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三分钟

 

板书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预习案中补充材料系统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从而留出足够的时间探究本节命题点。

 

复习

 

复习

 

 

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问题

 

【导入】引导学生把握考纲,分析考情,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提问】人口增长模式及特征,说明判断依据

 

【提问】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老师精讲点拨:

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失误。

 

点评自主学习效果,提出要求

 

命题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问题

提问:

人口增长模式的数值判断依据?

课本P6芬兰表格

例1图6–1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

(1)~

(2)题。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从复合坐标系中判读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与区别。

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总结提示

【考点透析】

  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①根据地区判读:

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低低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落)为原始型(高高低)。

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所不同。

②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

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③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

①原始型:

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②传统型:

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经济、就业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加剧贫困,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③现代型:

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兵源短缺,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问题: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

②社会问题:

医疗、教育、交通、居住、就业困难,粮食匮乏,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等等。

③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解决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对社会: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

②对个人:

养老负担加重,精神孤独,老人保障不够。

③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提问:

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链接】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通过死亡率的下降实现的;传统型到现代型是通过出生率的下降实现的。

(2)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

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过渡型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现代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学生回答

其他学生认真听,对回答的质量做出评价

 

回答数值判断特征的依据,总结出判断规律

 

练习,回答答案

 

回答解题思路

联系相关知识

 

回答考查的方向及相关知识,寻求系统性突破

 

知识练习巩固,

3分钟

 

学生回答提问

 

 

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

 

防止其他学生无事可做,保障课堂注意力集中

 

督促自主学习,杜绝应付

 

学生回顾总结,锻炼将知识规律化

 

依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快速反应

 

学习方法,将练习与所学知识或者规律方法充分结合,做到有依据的做题学习

 

将知识拓展,

当堂快速巩固

 

快速巩固,防止学生走神

 

 

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

 

命题点二 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

问:

(1)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P32

(2)区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例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图6–3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

(2)题。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迁出人口的比重与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异。

(2)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案:

CD

【考点透析】

 1、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

一方面是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分析时要全面考虑。

①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会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②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人口容量

影响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

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

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

越高,环境人口

容量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

高,环境人口容

量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

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知识链接】

(1)环境人口容量强调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极限人口);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

(2)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会发生变化,二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特点。

回答

 

做题

展示答案

其他同学提出意见

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说明考查知识

 

知识理解巩固,

1分钟

 

向后联系,将知识串联系统化

 

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聆听、思考、合作中共同提高

 

快速巩固,防止学生走神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体系

命题点三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体系

例3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C )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准确读图,从图例中提取信息。

(2)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和特点。

【变式训练】

【考点透析】

 1、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分析

①根据空间分布判断:

市中心、交通干道交会处为商业区,城市外围为工业区,中间道路两侧或市中心交通不便的位置形成住宅区。

②根据地租水平判断:

地租最高的位置为商业区,其次为住宅区,地租最低的位置为工业区。

③根据环境要求判断:

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高级住宅区布局在远离工业区环境优美的位置。

2.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

如图6–7: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叠加现象。

如图6–8: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

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

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

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

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提问:

你对城市等级体系的理解?

【知识链接】

(1)一般城市功能区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部分大城市有行政区、文化区、次级商务区等。

(2)影响地租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市中心形成地租最高峰,交通干线交会处形成地租次高峰。

做题

展示答案

其他同学提出意见

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说明考查知识

二次练习

 

知识理解巩固,

2分钟

 

不死记硬背,是理解记忆

 

二次提升,检验理论学习成果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命题点四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例4【2013•安徽卷】图6–10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完成

(1)~(3)题。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从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中获取城市化水平的信息。

(2)根据就业比重变化趋势确定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

(3)明确安徽省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水平和工业生产特点。

【考点透析】

1、城市化原因分析

①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

②发达国家:

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逆城市化: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居住、环境条件变差,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等等。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绿化环境、修建水利工程等。

(2)不利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

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改变大气水热状况(热岛、雨岛效应);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等。

②对城市环境: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等。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①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

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③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

④拓展交通,建立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⑤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⑥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处理废水。

【知识链接】

(1)城市建筑物高度从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而是城市化的延伸。

 

区分有利与不利,分别记忆

 

区分回答,

注意对问题的区分

专题小结及课堂检测

本专题将人口、城市、环境结合在一起,考查城市化特征、进程、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内容。

注意形成体系,总结规律,注意区分对比学习,也要在联系中总结,知识与练习题充分结合起来。

请同学们完成当堂检测。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完成当堂检测题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了解。

整改学案自我完善5min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讲点拨学生的疑问。

部分题目让学生分析错因,学生整改答案

给学生留出自我完善时间,

让学生消化本节内容。

十、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一轮注重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学习,但仍然存在欠缺,主要体现在全面性、系统性不足,在练习中,通过让学生分析可以看出,对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分析不全面,影响到了做题的效果,甚至是直接出现错误做法。

2.教学法中动用相关材料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同时运用实际材料说明该知识点在现实中的体现,身处农村联系农村的人口政策,思考农村的人口迁移;根据学校所在城市的发展、商业分布、实际影响,结合所学分析理解。

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学习生活有用、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运用学案教学,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事先批阅、了解学生知识的困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精讲点拨,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要加强备课,备课组内集体备课,分享知识发现,增加知识储备;调控课堂效率,重视归类分析和拓展迁移,与学生多沟通。

十一、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