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5561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docx

人体别称人与人体的别称

(一)人

人既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又是文学描写的主体。

古往今来,社会各界对人和人体部件起了许许多多的名称,汇集起来,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人是能用语言思维的高级动物,所以佛教中称人为“含识。

”《南史.梁帝纪上.高祖武帝》:

“于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

”“被”意为“遍布”,即将戒杀生的道理让世人皆知。

《孟子.公孙丑上》说: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这里的“生民”,也指人。

生民也可指人民。

如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第一折:

“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

据古人分析,人的一个特征是方形的脚,圆形的头,因而称人为“方趾圆颅”、“方足圆颅”、“圆顶方趾”或简称“方趾”、“方足”与“圆首”。

《南史.陈纪上.高祖》作“方趾圆颅”。

《陈书.高祖纪上》中把“方趾圆颅”写作“方足圆颅”,可见二者相同。

有时也单用“圆颅”或“方趾”。

如《乐府诗集.燕射歌辞.北齐元会大飨歌》:

“悠悠亘六合,圆首莫不臣。

”《晋书.怀帝愍帝纪赞》:

“圆顶尽仆,方趾咸僵。

”鲁迅《三闲集.文学的阶级性》:

“人同样的是圆项方趾:

要吃饭,要睡觉。

人还被称作“戴发含齿”、“戴发含牙”或“戴眉含齿”。

贯休《续姚梁公座右铭》:

“丁宁丁宁,戴发含齿。

”丁宁,古意为言语恳切地嘱咐。

清代洪升《长生殿.骂贼》:

“雷海清啊!

若不把一肩担,可不枉了戴发含牙人是俺。

但得纲常无缺,须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

“夫熟知我兄弟之戴眉含齿,抱余疚于泉台也。

还有几个人类的代称,与人的代称十分近似,如“含齿”。

其意思是口中含有齿,大概来自《列子.黄帝》,原文是: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原文讲的较多,特别提及“手足之异”,是很有见地的。

单提一个“含齿”就与“含灵”、“含识”不可同日而语了。

其内涵太大,很不确切,但古时已经用了,我们知其含义即可,如《宋书.顾琛传》:

“刘诞猖撅,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惋。

”“含齿”也称作“含齿戴发”,《魏书.韩子熙传》:

“含齿戴发,莫不悲惋。

(二)体

人的身体,别称甚多。

单称叫“身”、“体”“、躯”、“躬”,也叫“中”。

如受礼记.檀弓下》:

“文子(人名)其中退然(衰退的样子),如不胜衣。

”“躬”的本意即指身体。

如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祛蔽于目,释负于躬。

由以上身、体、躯、躬四个字组成许多双音词,成为身体的别称。

如“身子”、“身板”、“身躯”、“身干”、“身架”、“身骨”、“身段”、“身肌”、“身胚”、“身器”、“身田”、“身奇”、“躯体”、“躯干”、“躯身”、“躯躬”、“躯壳”、“躯腔”、“躯骸”、“形躯”、“体子”、“体干”、“体躯”、”体性”、“体骸”、“肉体”、“要躬”、“躬体”、“肢体”、“形体”、“形骸”,等等。

现对一些别称加以说明。

身段常指戏曲演员表演的各种舞蹈化动作,但也指身体。

如宋代词人柳水《木兰花》词:

“星眸顾盼精神峭,罗袖迎风身段小。

”身胚也作身坯。

如陆文夫所写《二遇周泰》:

“见师傅还是老样子,腰板挺直,身坯高大,腮帮上满是青青的胡碴子。

”身奇也指身体,汤显祖的戏曲《紫铰记.晓窗圆梦》道:

“别后无书知不美,没来由折了身奇,陪了家计,博得那一声将息。

”身田、身器都是佛教语,佛家以为身体能生善作恶,如田地之可产良莠,所以用田比喻身体。

佛家还以为身体是接受诸法之器,所以称为身器。

明代汤显祖的诗中有“忽忽十年外,尘集老身器”之句。

“要躬”的要即古代腰字,要躬即身体。

躯壳、躯腔、躯骸、体骸都指身体,但多用在与精神相对而言时。

如清代李渔《蜃中楼.传书》:

“如今躯壳虽在径河,精灵实归柳氏。

”宋人韩维《答贺中道灯夕见诒诗》:

“独持高篇姿哦咏,顿党精锐还躯腔。

鲁迅先生致萧军萧红的信中说:

“我的体子并不算坏。

”这个“体子”即指身体。

唐代陆龟蒙《甫里先生传》中说:

“或寒暑得中,体性无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说:

“形体虽死,精神犹存,”这“体性”与“形体”都指身体。

另外,身体还称为“七尺”、“玉都”、“臭皮囊”、“秽囊”、“谷漏子”、“玉庐”、“尸宅”。

古代尺短,人身高约合时七尺,所以用“七尺”或“七尺躯”指人身体。

南朝梁人沈约《齐太尉王俭碑铭》:

“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奉君。

玉都、玉庐是道家的称呼。

玉都原指京邑,因说身体是精神聚集的地方,就像都邑一样,故有此称。

对玉庐的解释不一致,梁丘子说:

“玉庐,鼻庐也。

”指鼻腔。

而元代李治说:

“玉庐,一身也。

”指人的身体。

佛家说人体如装谷物之漏斗,故称谷漏子。

又说人体内有许多不洁的东西,如屎、尿、痰、泪等物,所以称人体为“臭皮囊”、“臭皮袋”或“秽囊”。

如《红楼梦》第八回:

“女娟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

尸宅也指躯壳、肉体。

如南朝梁陶弘景《周氏买通记》卷二:

“我尝学道于嵩南八十余年,蒙得神芝服之而化。

虽得神涉仙阶而尸宅无寄,今犹在篙南石室中。

在谈到别人身体时,应使用敬称,如“五体”、’玉躬”、“体素”。

如陶潜《答庞参军》诗云: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再如《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写曹操死前召曹洪等议事,曹洪说:

“大王善保玉体,不日定当霍然。

”玉躬同玉体。

如《楚辞.王逸(九思.遭厄)》:

“悼屈子今遭厄,沈玉躯今湘汩。

”“玉柔”是对女子身体的美称。

后蜀欧阳炯《皖溪沙》词:

“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

(三)头

头,又称“元”、“首”,还叫“头颅”、“头首”、“元首”、“头脑”、“头颡”(颡sǎng音嗓,通常指额也指头)、“脑袋”、“脑瓜”、“脑瓜子”、“脑袋瓜子”、“脑瓜仁”、“脑瓢”、“脑袋瓢”、“脑壳”、“脑颏”,还称“首级”。

首级不是普通的头,是古时斩下的人头。

因秦代以杀敌多少论功晋级,后就称砍下的人头为首级。

元即头。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先轸)免胄人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元首的本意也是头,后指君主或国家最高领导人,是由本意引申的。

“泥丸宫”是道教的说法。

道教以人体为小天地,各部分都赋以神名,而称脑神为精根,字泥九。

脑神所居之处即为泥丸宫,后来就成为人头的泛称。

宋代李纲诗中有“年逾七十两颊红,真气上溯泥丸宫”的句子。

 

近来一些书籍中称女子的头为“螓首”。

螓(qin音秦)是蝉的一种,方头广额,古时以螓首喻指女子方广的额,形容女子的美貌。

《诗“卫风.硕人》:

“螟首蛾眉,巧笑情兮,美目盼兮。

”毛传:

“螓首,颡广面方。

”郑玄解释说:

“此章说庄姜容貌之美。

”看来用螓首称美女的头,是今人又把其含义延伸了。

(四)面

头上最显眼处在于面,人的美丑,主要表现在脸上。

脸的别称很多,如“面子”、“面目”、“面门”、“面盘”、“面盘子”、“面般”、“面弹”、“面庞”、“面颜”、“面部”、“面孔”、“脸孔”、“脸蛋”、“脸膛”、“脸部”、“脸盘”、“脸脑”、“脸庞”、“脸模子”等等。

这些别称,大多常见,只对少数略作说明。

面弹即面孔、脸蛋,如《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描写人物形象时说:

“(小姐)五短身材,黑参参面弹;两弯眉叶,黄乾乾云鬟。

”面般即俗说的面盘子,是方言,侧重于脸的四周轮廓。

脸脑即脸,脑是助词,无实义。

如元代高文秀所作杂剧《黑旋风》第一折:

“呸,脸脑儿恰似个贼。

”脸模子即脸蛋。

如周立波所写《张满贞》:

“‘看你这个人,把话扯到哪里去了?

’工作组长反问一句,秀气的脸模子一下子红了。

 

在相学上则称面部为“大宅”。

因为面为耳目口鼻之所居,故称为宅。

比如汉代枚乘《七发》:

“阳气见于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

”道家称面为“尺宅”和“赤宅”。

谓面约一尺见方。

陆游《学道》诗:

“精神生赤宅,虚白集中局。

”赤宅与尺宅音同字异,其意相同。

 

(五)耳

耳通常称耳朵,也叫“耳管”。

如茅盾《风景谈》:

“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方言中,有称耳朵为“耳丫子”的。

如周立波的《暴风骡雨》第一部:

“火狐皮帽的耳扇往两边翘起,露出半截耳丫子。

中医喻称耳朵为窗笼。

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脉》:

“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

窗笼者耳也。

《黄庭内景经.至道》:

“耳神空闲字幽田。

”所以道家用“幽田”代称耳朵。

如宋代范成大《复作耳呜》诗:

“至音岂寂透希夷,珍重幽田为发挥。

”希夷,空虚寂静,不能感知。

(六)眉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眉毛是面部的重要表征。

面部为“大宅”,那么屋檐自然是眉毛。

眉毛在五官中之最上部,就像屋檐一样遮盖着下面,故有“眉宇”之称。

宇,即屋檐。

眉宇也称芝宇。

事见《新唐书.元德秀传》:

“房琯(唐时大臣)每见德秀,叹息曰:

‘见紫芝(德秀字)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于是后世用芝宇美称别人眉宇。

但眉宇、芝宇多用指容颜,如说与好友久末谋面,就说“久违芝宇。

 

道教称眉毛为“华盖”。

《黄庭内景经.天中》:

“眉号华盖覆明珠。

”记得鲁迅在《华盖集》里说,和尚交了“华盖运”可以成佛作祖,是好兆头。

而我们凡人交上华盖运就》“华盖覆明珠”,被罩住了,不吉利。

中医称眉毛为“少阳毛”。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须发》:

“眉乃少阳之毛,少阳属肝木,木多旁枝,故侧生。

自古以来,人都注重仪表,女人更爱化妆,她们化妆时,首先在眉毛上做文章,但那时没有今天的眉笔,而是使用“铅黛”、“黛螺”或“蛾绿”。

这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于是“黛”、“黛螺”、“蛾绿”这些画眉的颜料就成为女子眉毛的代称。

如南朗梁元帝《代旧姬有怨诗》:

“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

”南唐李煜《长相思》词:

“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同时,用黛等画成的眉毛又称“黛眉”、“眉黛”、“黛黑”、“黛蛾”、“青蛾”、“绿蛾”、“蛾翠”、“眉痕”、“翠眉”、“翠黛”等等,这些统统成为女性眉毛的代称,古人诗文中常用。

如五代人和凝《柳枝》词:

“瑟瑟罗裙金缕腰,黛眉偎破未重描。

”(金缕,指柳条。

)唐代李商隐《代赠》诗:

“总把青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

”金代元好问《赠莺》诗:

“宫额画眉阔,黛黑抹金镂。

”(宫额指妇女前额)宋代秦观《减字木兰花》词:

“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

”江淹《丽色赋》:

“信东方之佳人,既翠眉而瑶质。

”宋秦观《南乡子词》:

“往事乙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

“蛾眉”一作“娥眉”,原指蚕蛾弯曲细长的触须,后来就用来比作美女长而美丽的眉毛。

屈原《离骚》的名句日: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为楚怀王左右的近臣嫉妒我的丰姿,造出谣言说我淫荡。

据此,郭沫若在历史剧《屈原》中认定罪魁是南后郑袖,是她用“淫乱宫庭”的罪名诬陷了屈原。

三十年代有人造谣说鲁迅患了脑炎,将不久于人世,鲁迅作诗回敬曰: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我这丑陋的“横眉”怎么能压过你们“蛾眉”的冶容即美丽呢?

不料你们仍不满足,还要诬陷造谣!

“双蛾”即女子的双眉,也借指美女,李白《春日行》中有“三千双蛾献歌笑”的诗句。

由于春天山岭黛青如画,所以还以“春山”喻称女子姣好的眉毛,如《西厢记》第四本:

“俺小姐这些时,春山低翠,秋水凝眸。

”也称妇女的眉毛为“远山”、“远山色”、“远山眉”、“远山黛”。

如《天雨花》第十九回:

“瓜子面儿多俊俏,秋波如画口如樱。

两道远山分八字,楚楚身材弱不胜。

”汉代伶玄《赵飞燕外传》:

“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眉毛的代称,除突出其颜色之外,还突出其形状。

如称弯曲的眉为“眉弯”、“眉月”。

如唐褚亮《咏花烛》“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

”清代龚自珍《太常行》词:

“似他身世,似他心性,无限到眉弯。

柳叶细长,故称女子细长而秀丽的眉毛为“柳眉”、“柳叶眉”、“眉柳”、“眉叶”。

如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

”唐代韩偓《席上有赠》诗:

“小燕斜侵眉柳去,媚霞横接眼波来。

更为常见的是“蛾眉”。

因蚕蛾之触须细长而弯曲,因而喻称女子秀丽的眉毛。

鲍照《玩月城西门康中》诗:

“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未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还称为“眉蛾”、“双蛾”、“翠蛾”。

如清代姚燮《双鸠篇》:

“记妄双眉蛾,为郎憔悴青不多。

代指女子秀美眉毛的还有“娥翠”、“金黛”等别称。

如宋代无名氏《漫叟诗话.回文诗》:

“蛾翠敛时闻燕语,泪珠弹处见鸿归。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妇女眉毛的代称,其中相当一部分借用为美貌女子的代称。

如蛾眉、娥眉、黛蛾、黛娥、眉黛、青蛾、绿蛾、翠蛾、金黛等。

因属题外之话,稍举两例。

前蜀人韦庄《河传》词:

“翠蛾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指面垂丝柳。

”明代陈汝元《金莲记.外谪》:

“怀金熏,想玉鬟,旧时风味尚依然。

对浓而粗的眉称“粗眉”、“浓眉”,也称“蚕眉”、“扫帚眉”。

而童颜鹤发老人长出的长眉毛则称之为“毫眉”、“眉毫”、“寿眉”、“寿毫”、“秀眉”,变为白色的眉毛称“眉雪”。

如唐代陆龟蒙《和题文山南峰僧韵》:

“眉毫霜细欲垂肩,自说初栖海岳年。

”所以称寿眉、寿毫则是认为这样的眉是长寿的象征。

如宋王禹偁《寿宁节祝圣寿》:

“扶桑枯尽灵椿光,始放尧眉出寿毫。

”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故尧秀眉高彩,享国百年。

人常说,眉目传情。

所以人们对眉目都很重视。

不仅眉毛别称很多,连眉头、眉梢也有别称。

如眉头称“眉尖”、“眉门”;眉梢称“黛尖”、“眉脚”、“眉角”和“眉尾”。

(七)眼

“明眸越女罢晨妆,荇水荷风是旧乡。

唱尽新词欢不见,旱云如火扑晴江。

”此乃鲁迅诗也。

湖南正大旱,我在这里说明眸,不合时宜。

孟子《离娄章句.上》有著名的“眼神论”: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关其眸子,人焉廋哉?

他老人家一定不知道进化到今天,某些“台上他说台下说他”的贪官是胸中不正也眸子不眊的,坏事做得冠冕堂皇,正所谓“明眸皓齿”。

眉毛的近邻是眼睛,眼睛又称“日”、“睛”、“眸”。

睛和眸指眼珠,也指眼睛。

如明人陆采《明珠记.桥会》:

“偷睛斜望,春光只隔流苏帐。

中医称眼睛为“命门”。

命门原是精明穴的别称,用它来代称眼睛。

《灵枢经.根结》:

“命门者,目也。

古时还俗称眼睛为“渌老”。

渌本指清澈,故如此称呼。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

道家称眼睛叫“银海”、“明珠”。

取其明亮、赛似珍珠之意。

古代药王孙思邈的眼科著作就称《银海精微》。

苏东坡《雪后诗北台壁》中有“光摇银海眩生花”之句。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当年初读《红楼梦》,至黛玉在旧手绢上写诗,差点流下不值钱的眼泪。

如果不许写眼睛,许多文学作品则必然降格。

“眼是水波横”。

文人们则好称眼为“秋水”、“秋波”。

其意指眼睛(多指女性)清澈明净如秋天的水一样。

白居易《筝》诗: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欧阳澈《飘然先生词.玉楼春》云:

“个人风韵天然俏,入鬓秋波常似笑。

眼睛的别称还有一些是不需说明的通俗:

“眼目”、“眼孔”、“眼珠”、“眼脑”、“眼瞳”、“眼斤”、“眼筋”、“目眼”、“目睛”、“目精”、“目暇”、“脖子”、“眼眸”、“寸眸”、“瞳睛”等等。

如左思《魏都赋》:

“八极可囿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

“眼珠”、“目精”、“目睛”既指眼球,也指眼睛。

宋玉《高唐赋》:

“煌煌荧荧,夺人目精。

眼瞳和眸子既指瞳孔,也指眼睛。

艾青《驴子》诗:

“你灰色的眼瞳,磕睡的眼瞳,映照着北方的广漠的土地的忧郁。

眼脑是古称,可见于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

“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

目睭(睭zhou,音帚)是方言。

江乐观《老渔翁歼敌记》:

“中间有一个满面胡须,生得尖嘴缩腮老鼠耳。

左手抓一把手枪,为先跳上渔船,横眉怪眼,两粒目睭同贼一样东张西望。

(八)鼻

眼下为鼻,通常叫“鼻子”、“鼻头”、“鼻梁子”。

古时称鼻为“准”。

《史记.高祖本纪》说: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额。

’:

其注解说:

“难,鼻也。

”隆淮,即高鼻子。

刘邦的鼻子高,所以称他为“隆准公。

”鲁迅的故事新编《铸剑》里三颗头烂在锅里,不知道究竟哪一颗的皇帝的,其第三个妃子得意地说她有法子辨认:

“咱们大王的龙准是很高的。

书文中还常以“悬胆”比喻鼻子,悬胆就是悬挂起来的胆。

如《红楼梦》第三回写贾宝玉:

“鼻如悬胆,睛若秋波。

”乃一风流倜傥的美少年。

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曾说:

“相书谓鼻之所在为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

”所以人们称鼻为“天中”或“天中之山”,也称为“天中之岳”或“天台”。

《黄庭内景经》:

“天中之岳精谨修,云宅既清玉帝游。

”梁丘子注解说:

“天中之岳谓鼻也,一名天台。

因为鼻有山象,还称之为“山庭”。

如任昉《<王文宪集>序》:

“况乃渊角殊祥,山庭异表。

”“渊角”指右边额骨隆起,旧时星相家称其为圣贤之相。

道家称鼻子为“玉洞”。

宋人俞琰《席上腐谈》说:

“鼻子气阳时在左,阴时在右,亥子之交,两鼻俱通。

丹家谓玉洞双开是也。

”这一段话不一定科学,但可见玉洞指鼻。

道家还称鼻子为“长谷”。

《黄庭内景经.琼室》:

“长谷玄绕郊邑。

”注:

“长谷,鼻也。

”在道教的导引术语中,还称鼻为“神庐”。

《云笈七签》卷六一:

“天关中为内气,神庐中为外气。

”原注:

“神庐,鼻也。

鼻子最重要的功能是呼吸,所以又称之为“气户”,即通气的门户。

(九)靥

在鼻子的侧下方,即两颊的下部,有一个不属五官的部位,即“酒窝”,学名叫“靥”。

靥(ye音液),即指酒窝,但很少单用,多与酒、笑等字组成双音词。

如明人袁宏道《沮漳道中》诗云:

“浆后圆涡如酒靥,舟头沸水似茶声。

”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

“纵言及平生,相视开笑靥。

酒窝也作“酒涡”,在生理上它没有特别的作用,但因与人的美丑有很大关系,所以也引起人们的注意。

酒窝不仅有许多别称,如“笑窝”、“笑酒窝”、“笑靥”、“星靥”、“靥辅”、“靥文”等等,还有雅号曰“梨涡”。

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

胡澹庵(胡铨,南宋名臣)因要求斩杀秦桧被贬于海外十年,“北归之日,饮于湘谭胡氏园,题诗云:

‘君思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

’谓侍妓黎情也。

”梨与黎同音,此处即指黎情。

后来就以“梨涡”或“梨窝”指酒涡。

比胡铨小二十八岁的朱熹后来在其《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问题诗自警》诗之二说:

“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

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个到此误生平。

称“星靥”是用星星来表示酒窝的明丽。

唐代杜审言《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诗:

“敛泪开星靥,微步动云衣。

“辅”即面颊,靥辅就是酒涡。

曹植《洛神赋》中写洛神之美说: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届辅承权。

”权即双颊,承为辅佐的意思,指酒窝使面颊更为美丽。

(十)口

“巴女骑牛唱竹枝”,口也。

“塞北梅花羌笛吹”,口也。

人吃饭、说话必须用口,而“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口的功能可谓大矣。

口又叫嘴,也写作“咀”。

还可称“吻”和“曝”。

吻常指嘴唇,但有时也指嘴。

如《墨子.尚同中》:

“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

“喙”(hui音会)多指鸟兽的嘴,但也指人嘴。

如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四凶》:

“磻(bo音博)叟形质短小,长降疏齿。

对于形状长而突出的嘴,古人认为它像猪的嘴,称之为“乐哮”。

古时认为是贪婪的象征。

嘴还俗称“嘴巴”、“嘴筒”。

当代作家克非在《春潮急》中说:

“(徐锅巴胡)裂一裂毛茸茸的嘴筒,拿老话搪塞。

嘴也称为“唇吻”。

丁玲的小说《水》中说:

“(男人们)惨厉地叫起来了……是在死的唇吻中发出的求援的呼号。

古时还称口为“空”。

如《韩非子.饬令》:

“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其兵半用;利出十空者,民不守。

”夸夸其谈的多说实在不如少说而多做。

古时还称口为“三五之门”。

《国语.晋语一》: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韦昭注:

“口所以纪三辰,宣五行,故谓之门。

”三辰指日、月、星;五行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佛教称口为“面门”。

《楞严经》:

“从面门放种种光。

”疏:

“从口放光也。

道教称嘴为“华池”、“玉池”。

《养生经》说:

“口为华池”。

《西游记》第19回么说:

“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

”《黄庭外景经.上部经》说:

“玉池清水灌灵根。

”务成子注解说:

“口为玉池太和宫。

”陆游的《亲旧见过多贺强健戏作此篇》诗云:

“偶向人间脱骇机,玉池中夜自生肥。

”(肥指积聚的唾液。

在诗文中还常见用“樱桃”或“樱唇”喻称女子红而小的嘴。

如唐李商隐《赠歌妓》诗云: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元代张宪《太真明皇并笛图》:

“风生龙爪玉星香,露湿樱唇金缕长。

(十一)须男人口下有须。

须又叫“胡”、胡子”、“胡须”、“须子”,还称“髯”、“髭”(zi音资)、“鬣”(lie音劣)、“胡髭”、“髭须”、“须髭”、“须髯”、“髯须”、“髭髯”、“须鬣”、“髯鬣”、“髯鬣”、“阳明毛”等等。

“髯”指面颊上的毛,也泛指胡子。

“髭”指嘴唇上边的胡子。

古时称唇上的胡子叫髭,唇下的胡子叫须。

鬣指长而硬舶胡须。

所以用胡、须、髭、髯、鬣等字组成了胡须的异名。

“于思”也作“于腮”,它的本意有不同的解释。

有的认为是多须貌,有的认为是白头貌,但借指胡须则是事实。

如宋代梅尧臣《观邵不疑学士所藏名书古画》诗云:

“精神宛如生,于思复穿鼻。

”明人郎瑛在其《七修类稿.须发》中对阳明毛有个解释。

他说:

“须乃阳明之毛,阳明属肾水,水流下,故下生。

”(阳明指中医经脉名称。

)胡子分很多种类,这里不一一细说,只谈两类。

一种是长胡子,古人认为很好看,关云长胡子长,称“美髯公”。

长胡子又称“长髯”,“长髭”。

唐代诗人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

“长髯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

”因为虾有长须,羊也有长须,所以戏称虾为“长须公”,羊为“长须主簿”或“髯须主簿”、“黄须参军”。

再一种是连鬓胡子,也叫“络腮胡子”,“虬须”,“虬髯”,“虬髭”。

虬为卷曲的意思,虬须等指两颊卷曲的连鬓胡须。

据传唐太宗就是这种胡子。

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曰:

“虬须似太宗,色映塞外春。

 

(十二)发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与胡须相类的是头发。

头发简称“发”,又叫“首发”、“毛发”、“顶发”、“颠毛”、“头梢”。

汉代王充《论衡.书虚》说:

“伯奇放流,首发早白。

毛发本指人的毛和发,但也特指头发,清代顾炎武写给潘次耕的信中说:

“昔有陈亮工者,与我同居荒村,坚守毛发,历四、五年,莫不怜其志节。

古时还称头发为“血余”和“脑华”。

《本草纲目.人部.乱发》:

“《素问》:

‘肾之华在发。

’,……滑寿注云:

水出高原,故肾华在发。

发者血之余,血者水之类也。

今方家呼发为血余,盖本此义也。

”所谓肾华在发,就是说肾的光华在头发。

中医以五行说解释五脏,认为肾属水,血与水是一类,水出高原,所以头发是肾之华,血之余。

道教称头发为“脑华”、“玉华”、“云仪”。

南朝梁人陶弘景《真诰.运象篇二》说:

“面者神庭,发者脑之华。

心悲则面焦,脑减则发素。

”意为脑力衰退,头发就变白了。

此说法有多少合理性另作别论,但此别称却为人所认同。

如唐代陆龟蒙的诗中有“仙客何时下鹤翎?

方瞳如水脑华清”之句。

梁丘子在《黄庭内景经》的注解中说:

“云仪,玉华,鬓发之号。

人的头发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初生婴儿末剃过的头发称“胎发”或“胎毛”。

古代用胎发可制成毛笔。

五代人齐己《送胎发笔寄仁公》诗说:

“内惟胎发外秋毫,绿玉新栽管束牢。

青壮年时期的满头黑发又称“黑丝”、“青丝”、“乌发”、“乌丝”。

古时女子的乌黑美发又常称为“绿云”、“乌云”、“绿鬓”、“翠鬓”,也称“香云”、“香丝”、“云鬓”、“云髻”、“云鬟”、“云鸦”、“云影”等。

鬓指鬓发,髻指妇女在头上盘成的各种发髻。

如元代武汉臣杂剧《玉壶春》第四折:

“想李素兰剪断香云为什的?

也只是愿双双并偕比翼。

”南朝粱人丘迟《答徐侍中为人赠妇诗》:

“罗裙有长短,翠鬃无低斜。

李白诗句云: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到老年,头发变白,称为“素发”、“华首”、“华颠”、“霜花”、“霜毛”、“霜茎”、“霜根”、“霜缕”、“霜鬓”、“玉鬓”。

如唐代耿湋《上巳日》诗:

“共来修禊(xi音系)事,内顾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