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5052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1:

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许慎著)

③修道之谓教————《中庸》

④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

⑤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学记》

⑥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⑦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⑧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

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

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

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观点:

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

代表人物:

孟禄观点:

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

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①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②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

塾、痒、序、校

③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④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⑤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

七艺包括: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8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③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9.现代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②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10.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

(重点背诵)

①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③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除了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成为备受人们关注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④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级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

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

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③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④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

儿童中心主义——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新三中心)

⑤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3.新中国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①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

②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

③教育学语录化(1966-1976)

④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至今)

4.教育学科的特点:

①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②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③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

④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⑤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④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

6.教育学的价值(重点背诵)

①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 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

③ 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其中教育学的“中介”作用体现在:

(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作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

(6)通过传播教育理念,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7.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①把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②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③把专业理论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

④把专业阅读和背景写作结合起来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

②儿童5岁左右学习乐器最佳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

代表人物:

孟子柏拉图弗洛依德

外铄论:

人的发展是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刺激和要求和学校教育

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实践主体论:

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

发展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潜能的表现

3.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因素的自然展开。

代表人物:

创始人:

高尔登。

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董仲舒——性三品

4.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养育论)认为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其决定的作用

代表人物:

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华生“环境决定论”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在时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事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6.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7.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8.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

《学会生存》“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9.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⑴顺序性:

①身体发展顺序:

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②心理发展顺序:

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

⑵阶段性:

①幼儿阶段:

儿童认识事物的主要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②儿童时期:

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③青年阶段:

人的认识能力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重要特点。

⑶不均衡性:

①在同一方面的发展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不均衡:

在身高、体重方面的增长高峰期,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儿童大脑发展迅速时期,出生后第5至第10个月之间,四五岁之间,十三四岁之间;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神经系统)②在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生理成熟以性机能成熟为标志,其发展顺序为(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生殖系统);心理上成熟以独立思考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其发展顺序为(感知、思维、情感);个体社会性方面的成熟以独立承担社会职业和家庭的义务为标志。

③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2到3岁学习口语最佳,4到5岁学习书面语言最佳,学习外语应在10岁以前开始,学习乐器5岁左右最佳。

(《学记》:

当之可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⑷差异性:

①外部差异:

身高体重、体质、生理发育②内部差异:

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个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2.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3.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3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①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

⑤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4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4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③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5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制度

6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①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

②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7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8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鬼某,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9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就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1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趣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

①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

②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

③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结构

①教育目的:

指社会对所要早就得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即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②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基本区别——人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

3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4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

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对表现于教育结果之中的人的社会功能的规定;二是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如生理、心理的健全发展等。

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之一。

教育方针一般包含三个部分:

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两者的关系:

⑴教育目的使理论术语,是学术型概念,属于教育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⑵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⑶教育目的有时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约束力。

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广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狭义的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通常所说的培养目标是狭义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六层: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节课的目标。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以建筑师作比喻说明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建筑物奠基的时候,连他要建什么东西——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回答,那么,你将会对他锁什么呢?

同样,我们完全有理由去问教育者相同的问题。

1导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评价功能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①个人本位论:

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

应该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否定制度的权威否定社会对人的束缚,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

代表人物:

卢梭帕克爱伦·凯马斯洛(人本主义者)罗杰斯

②社会本位论

主要观点:

应该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

柏拉图(培养国家的统治者)、涂尔干(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凯兴斯泰纳(国家主义倾向)、孔德

③正确处理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2)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

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1)体育。

它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2)智育。

它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德育。

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4)美育。

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它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内涵

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答: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其根本区别在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

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

从价值属性角度看:

1)教育的本体性价值:

教育增长人的知识、经验,发展人的智慧、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2)教育的工具性价值:

教育在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过程中产生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内容

1)政治素质教育2)思想素质教育3)道德素质教育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5)身体素质教育

6)心理素质教育

第五章 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

㈠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㈡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

1学生本质属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④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

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题精神的体现,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儿童的权利:

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

3教师的职业发的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

4.教师的社会角色:

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5.教师角色的更新和转换主要体现在:

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6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

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5)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7.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

1)职业道德素养:

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③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3)专业能力素养——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①教学技能②教学能力(1组织教学的能力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③教研能力

4)专业精神素养: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观、自我意识等独特的情意特征。

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9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从教育教学能力的角度出发:

适应阶段(从教1到2年);成长阶段(从教3到8年);称职阶段(35岁以后的高原阶段);成熟阶段

2)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①教学前关注阶段

②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③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④关注学生阶段

10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1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个人环境方面:

家庭因素;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生活危机;性情和意向;兴趣和嗜好

2)组织环境方面:

学校规章;管理风格;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

12.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的环节:

①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优势及缺陷②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③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势发展领域,④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

3)以日常教育为生活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13.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①日常教学反思。

波斯纳——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教师个体65%以上的专业技能都是在任职以后的实践环境中形成的;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2个人行动研究。

校本研究是放大了的个人研究。

3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阅读教学名著深思体悟教育案例开发教学档案积累博客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

4同伴交流和合作(聊天座谈听课参观网站论坛课题协作专家支持等)

⑤跳出教育某发展

14师生关系: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为完成共同认为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

15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那个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16师生关系的构成

1)社会关系:

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

①代际关系②师生之间的政治关系③文化的授受关系④道德关系

2)工作关系或教育关系:

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修养。

3)心理关系:

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

17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

1)专制型:

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

2)民主型:

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

3)放任型:

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

18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19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首要途径;2)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3)校外活动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4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1)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分享教育权利

2)生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