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580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docx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改

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一.口径范围:

  临床医学系现有在校学生2600多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近2100名。

经过50多年数代人的努力,临床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课程开发、科研能力、社会服务、引领辐射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临床医学专业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推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契机,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已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解决老区人民“就医难”的医疗卫生专门人才。

50多年来累积为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培养出15000余名临床专业人才,建院以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5000余人。

二.建设目标:

阶段建设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争取在2020年打造为四川一流的高职专科类专业;2030年打造为西部一流的高职专科类专业;2050年打造为全国一流的高职专科类专业。

总体建设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将完善校院合作、医教协同的体制机制的建设,深化校院合作“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注重实践的课程体系,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德能兼备的教学团队,建设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的临床技能实践基地,培养技术技能型卫生人才。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带动专业群发展,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卫生事业服务。

三.建设基础:

国家行业背景的相关文件、政策内容支撑。

(一)专业积淀厚重,办学经验丰富

  临床医学专业前身为医士专业,由1959年原达州卫生学校创建时设立,达州卫生学校于1976年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达县“6.26”医学院,1981年更名为达县医学院,除开办中专以外,正式统招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983年恢复为四川省达县卫生学校,1996年以来,先后与四川省卫生干部学院、四川生殖卫生学院、达州广播电视大学、川北医学院等省内高校联合办学,开办了临床医学中职、专科学历教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科研、管理经验。

1993年被四川省政府评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

2001年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后,医学类专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2006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学院开设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教高司函〔2006〕34号)。

学院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政策、经费、人员编制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3年7月24日,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正式确定学院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育院校建设单位。

临床医学专业确定为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之一,并于2017年1月顺利通过四川省教育厅验收。

(二)初步构建了校院合作“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1+1X+1”,随着高校招生政策的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市场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模式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013年9月,临床医学系开始了新模式的探索。

为保证新模式的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经过认真调研、多方考察、专家论证、问卷调查、可行性分析,最后制定了校院合作“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三年贯通“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培养模式,引入了行业标准、执业标准、岗位要求,将医疗职业岗位素养的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实现学院与行业的衔接、毕业与就业的衔接,从而达到了基层助理全科医生的人才培养的目的。

在“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在乡镇一级的医院就业率逐年增长,得到基层医院的普遍好评;2016年,我院临床医学等专业108名同学报名参加四川省贫困地区引进医学专科生项目,录取了65名,在“四川省定向医学专科生引进项目”中被录用人数居全省同类高校首位,得到了四川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充分肯定。

“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凸显。

2014年开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科研开展成效显著

按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标准,将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与执业资格准入考核内容对接,建立了“教学做”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本专业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内科学》,建有《人体解剖学》、《外科学》等6门院级精品资料共享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撰写专业著作多部,主参编教材37部,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13部;主参研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市级科研课题8项,横向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5篇);获省部级表彰2项,市级表彰3项。

(四)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

临床医学专业拥有功能完备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条件,有力地保障了临床实践教学。

现建有两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功能较全、设备完善的实训中心,形成了系统性、模块化的实验实训体系。

建有多媒体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常用诊疗技术实训室、多媒体心肺复苏实训室、体格检查技能操作实训室、心电图实训室、模拟手术室等26间实训室。

建有三家非直属附属医院(达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达川区人民医院、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六家非直属乡镇(社区)附属医院、48家教学实习医院。

按照校院合作、医教结合的原则,与川渝两地二甲以上的48家医疗机构签订了实训基地共建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培育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引聘优秀、培养骨干、系院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采取“选送、顶岗、带教、引进、外聘”和专任教师与临床实践“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培养了一支长于教学、科研与医疗服务,结构合理、专兼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0人,占专职教师的9.8%;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0人,占专职教师的29.4%;中级职称45人,占专职教师总数44.1%;初级职称17人,占专职教师的16.6%;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5人,占专职青年教师的10%;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2.6%。

现有兼职教师74人,均来自川渝两地二甲以上医院临床一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丰富临床工作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医生和专家。

(六)以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共同发展

1.中医学专业2014年、2015年邀请了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达州市中心医院、达州市中医学校等中医界领导和专家召开了中医学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研究了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普通大专、对口高职、自主招生);新校区中医实验室规划。

建成道地药材示范基地;成立了中药应用研究会;设立现代学徒制班。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4年6月成功申报了省重点专业建设,成立了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召开了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会议,实施了医教协同教学,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力度。

新增了2名影像专业教师。

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借助达州市中心医院的教学资源,以医教结合的办学之路,聘请该院专家承担部分核心课程教学任务,院校合作医教结合,近年来就业形势良好,培养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同时加强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新近专业教师1人。

4.药学专业中央财政200万专项资金支持专业建设,新增3个实验室,新购200余万元设备,新增教师3名,聘请兼职教师2名,新区实验室规划已完成。

5.口腔医学技术专业2014年申报增设口腔医学技术专业,2015年通过四川省卫计委专家组验收,2016年已经招生。

新增近300万元设备。

(七)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服务。

一是对口支援和送医送药下乡;二是暑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定期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培训卫生技术人员,每届300人;四是承担医学相关社会培训任务,开展职业培训及继续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五是参与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六是支持鼓励专家、教授担任社会兼职,从事医疗事故鉴定、医学科技成果鉴定、医疗伤残鉴定、医学会等社会工作;七是成立了达州市中药应用研究会;八是成立了四川省生理科学会职业教育专委会。

四.建设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在2018-2020年近期目标的主要思路是在省示范重点专业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深化校院合作“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医教结合,创新“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完善社区、乡镇附属医院模式,扩展跟岗实习医院数量,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探索建立深度对接基层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立建全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优良、专兼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让本专业在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高水平为基层群众实施医疗服务,在推进校院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起示范引领作用,到2020年,在四川省同类专业中建设成为一流水平。

(一)体制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体制机制建设

2018年到2020年将继续提升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作用,每年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按照医学教育发展、卫生行业需求和岗位任职要求,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标准)、教材编写、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商定专业教学计划,参与专业教学活动,共同开发科研课题。

  2.加大与附属医院的医教协同

  2018年到2020年将继续明确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的主体职能,将教学作为附属医院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全面提高附属医院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附属医院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评价的核心指标,强力推进医教协同。

引导附属医院把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加大投入,围绕人才培养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加强临床学科建设,落实教育教学任务。

进一步加大临床医学系专业教师与附属医院医生实现了良性双向流动,教学与医疗服务结合得更加紧密。

将附属医院建成省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在临床实践教学、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带教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我院有50余家各类教学基地,应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基地教学条件。

根据临床教学需要,规范设置教学办公室、教研室、示教室、技能训练室、实验室等,为临床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深化“医教协同”教学模式

挑选教学附属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又具备教学能力的业务骨干,组织实施教学工作。

科室主任及教学秘书根据科室工作特点分段式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医院带教老师除理论和实践教学外,还应对学生进行行业规范教育和就业教育。

教学医院的专业科室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实行总负责,教学系对学科的教学任务、进度、效果进行考核和考查,确保教学质量。

  4.对接基层,创新跟岗实习医院模式,扩大规模

  2018年到2020年将增加6家乡镇社区卫生院(中心)作为跟岗实习医院,为临床专业学生扩大对接基层的路径。

  

5.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8年到2020年将深化对接基层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校院合作“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实现学院与行业的衔接、毕业与就业的衔接。

“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

(二)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

  1.课程资源建设

为促进教学改革,创建双一流专业,进一步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建设,需继续加大力度开发课程、教材,加强项目课程和教材建设,不断丰富项目库、案例库。

  

(1)建立标准化病人(SP)库

  SP作为教学媒介进入医学教学领域,被广泛用于教学和考核查体及采集病史等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部分依据。

(2)建立教学真实病人病例库

  为教学提供较多的典型病人,利于学生采集真实的病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医患关系的处理能力,解决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与教学资源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

  (3)建立教学多媒体病例库

  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将学生难以想象和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及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动态、模拟、局部放大等手段,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为优化课程资源,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需进行改革---建立信息化互动教学模式。

 

(1)整合在新的医学教学资源体系当中,教师进入到信息化教学门户网站,按照指导路线,可以将课程标准、网络资源、教材,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组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进入信息化门户网站,按照指导路线和信息资源学习向导,可以有针对性的将各种网络资源的学习与教材学习结合到一起,借鉴前人的学习成果,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预习和复习。

新的教学资源体系与传统的教材体系相配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消除网络学习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基本保证。

 

 

(2)配合 

 与教学组织相关的制度信息化教学管理与规范的建立,解决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统一组织困难的问题,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应用的整体推进,协调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之间的矛盾,保证教学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

 

 建立师生信息素养培训制度此类制度旨在提高师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

实施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统一标准,分别培训老师与学生,统一应用信息资源学习向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3)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环节的融合,解决医学课程中哪些教学环节应当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问题,这也是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难点。

实现融合应当在教学环节上推行四进。

 

  进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采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用信息技术来设计课堂教学,把多学科相关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在预习时,自学网络资源中的内容,分组提出问题,为课堂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课堂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讲授的内容比例不低于90%,增加基于网络资源的多学科交叉专题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小组协作等互动教学。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进辅导要求师生通过网络互动窗口,实现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加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在交流中找出缺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进考核要求在课程考核中采用基于网络课程和课件的解剖学实验考核、医学名词网上答题等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锻炼批判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3.教材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临床医学专业所属课程的最新成果,以及行业的最新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全力铺开立体化教材建设,构建以立体化教材学基础的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库。

充分利用课程平台,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和质量。

  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精品课程,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2门,开发校级精品课程2-3门。

不断推进慕课、微课平台建设,到2020年建成1-2门微课和慕课,争取所有必修课程进行网络信息化建设。

重点建设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1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1本实训指导教材,编写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互动教学平台。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培养

  依托学院“名师培养工程”,培养院内教学名师2名,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

借助达州市“千名硕博进达州”的人才引进方案,引进或送培硕士以上研究生3-5名;特聘院外2~3名行业内专家来院讲学,并担任院外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

通过引进和送培,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培养出一支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掌握专业发展前沿、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能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专家型教师”。

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培养骨干教师9名,双师素质教师10名。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包括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基础医学课教师高校进修、临床医学课教师临床进修、实验员进修等。

实行医教结合,鼓励无课或课少的专职教师(特别是临床医学教师)临床进修或参与附属医院临床工作,选派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了解当地卫生人才需求状况。

进一步加强附属医院现有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促进医教相长。

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学术活动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每年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1~3项,每年撰写学术论文数逐年增加,全面提升科研学术能力。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兼职教师选拔、培训及管理制度。

从医院引入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及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实训及部分理论课程,将临床各科的内容引入校园。

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更快、更好渗透。

三年内从临床一线聘任兼职教师20名,专兼比例达到1:

1,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达50%。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建设,力争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100%以上。

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德能兼备的师资队伍。

(1)数量稳步发展根据我院未来几年的发展规模,逐步增加与招生数量相适应的专职教师数。

在今后的3年中每年增加3-5名专任教师,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重点抓专业带头人以及核心课程、重点实验室、新建专业的教师引进。

(2)质量逐渐优化在教师数量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才能有效地发挥群体的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因此,我院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要放在调整充实、优化结构方面,以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①年龄结构:

临床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目前基本合理,今后要逐年有计划地以补充中青年教师为主充实教师队伍。

属专业带头人、紧缺人才根据需要决定年龄界限,以保证教师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②人才引进:

通过达州市“千名硕博进达州”的人才引进方案,需引进高学历人才,争取3年内引进3-5名硕博研究生。

 ③梯队建设:

在各年龄段上要重点培养青年教师,选好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重点培养对象,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为适应学院内涵建设的需要,我院教师队伍的岗位设置比例要逐步实现5:

3:

2(即:

高级职称占50%、中级职称占30%、初级职称占20%)。

 ④教师培训:

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培训,听老教师授课,开展专题讲座,有计划的派送年轻教师去高校进修学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院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应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各专业教师除应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知识,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学、教育理论、心理学、计算机、教育技术、外语等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

 ⑤学历提高:

鼓励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历),特别是鼓励报考统招统分的研究生,促进我院师资队伍的流动。

引进人才,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争取在3年内每个教研室配有1~2名硕士生。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今后3~5年内要求获得硕士以上学位。

 ⑥青年教师培养:

每年选送教师进修学习,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学习。

坚持每周举办病案讨论、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促进知识更新和进步。

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性环节训练,每年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鼓励年轻教师尤其是高学历教师进行教学及临床的科研工作。

各教研室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行集体备课、示教活动并开展青年教师赛课、说课活动,教研室将指派有经验的教师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材、教法、指导备课。

教研室主任还要定期听课,及时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效果给予总结和点评,以便他们逐渐成熟。

(三)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见表)

 

(1)建设和完善基础医学实验实训中心

  增建和提质改建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各实验实训室,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需要,全面重新打造升级所有现有实训室,从而改善解剖、生理、生化、药理等实验室条件,通过建设在校内形成一个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

 

(2)通过专业群建设,打造融教学、服务于一体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依托新校区乡村医师培训大楼和医护实训中心,提质改建校内临床各学科实训室,新增CT、DR室、康复训练室等,另增建诊断学实训室、内科学实训室、外科学实训室、标准手术室、妇产科学实训室、儿科学实训室、眼耳鼻喉学实训室、中医学实训室,最终建成融教学、实践、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充分满足临床专业实训的需要,通过建设在校内形成一个临床技能训练平台。

 (3)着力建设临床技能考核中心,按照目前执业(助理)  医师技能考核大纲内容建成临床技能考核中心,设立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人机对话训练室)机房1间,拥有大量模拟题库,强化学生问诊技能、疾病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的训练;基本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考核中心2间;机考室1间,包括心肺听诊、影像诊断、心电图分析、医德医风训练试题若干;该中心既能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实训考核场所,又能为社会考生提供考前实训辅导,增加我院及达州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助理)医师考生技能考试通过率。

 (4)引入医院文化,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中心环境建设

 以医院人文及物理环境为参照,对校内实训中心的功能分区、设施设备摆放、制度上墙和环境布置等内容进行布局调整,营造专业建设环境和人文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功能。

在制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基础上,实践基地将强化专业职业文化氛围营造,展示行为规范、职业操守等文字和图片资料。

表临床医学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一览表

实训室

名称

建设

状况

主要教学仪器设备

实训项目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诊断实训室

提制改建2间(老校区),增建6间(新校区)

多媒体教学设备(含投影仪)、配有听诊触诊多媒体教学系统、腹部触诊多媒体教学系统、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多头听诊器、心电图机、B超、显微镜

病史采集、基本检查法、一般检查和血压测量及全身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医疗文书书写、心电图分析、诊断思维方法等实训项目

模拟穿刺实训室

提制改建1间,增建2间

多媒体教学设备(含投影仪)、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动态心电图机(DCG)、快速血糖分析仪、心电图教学与考核软件、观片灯、体检检查录像资料、心肺听诊放录设备、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多头听诊器、心电图机、多功能模拟人、心肺复苏急救模拟人、心肺腹听诊、触诊模拟人、胸、腹、肝、骨、心包穿刺包、简易呼吸机、除颤仪、高档新型全自动多种穿刺叩诊电脑模拟人等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完整病历书写及各种记录书写方法;各种注射方法如皮试、输液、输血、抽血;各种常见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心内注射;正常心电图、常见异常心电图分析;胸部及胃肠道X线照片识别;三大常规及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和尿淀粉酶脑脊液检查分析等教学实训项目

外科实训室

提制改建1间,增建1间

多媒体教学设备(含投影仪)、洗手衣、手术衣、手术室专用鞋、外科常见手术器械、术前无菌操作训练仿真标准化模型、外科手术台、外科缝合打结技能训练模型、甲级外科手术包、高级手术床、麻醉机、急救车、急救器材、心电图机、除颤仪、多功能监护仪、微量输液泵、注射泵、吸痰、吸氧装置等必备设备

外科常用手术器械识别和使用;手术无菌术基本操作:

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皮肤消毒、铺手术巾;手术基本操作:

切开、止血、结扎、缝合;清创、换药、拆线、拔除引流条、脓肿、血肿穿刺等实训项目

网络化急救情景仿真实训室

提质新建1间

网络化急救医学情景仿真训练系统(教师机)和网络化急救医学情景仿真训练系统(学生机)

可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如气道管理、胸外按压、电除颤等项目的虚拟操作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