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512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docx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汇编

1.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草原

课型

讲读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

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

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

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

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

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

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读读课文,

 

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

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

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学科

语文

课题

1.草原

课型

讲读

课时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

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

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

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

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

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

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

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

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

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

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

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

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

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

用“既……又……既……又……”

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

原的无限乐趣。

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

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

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

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

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

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

(引导学

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

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组织自学

过渡:

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

了什么印象?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

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六、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

(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

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

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

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七、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草原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教后反思

 

学科

语文

课题

2*、丝绸之路

课型

略读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

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

学生充分

交流。

  (预设:

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

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

──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

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

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后反思

 

3.白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3.白杨

课型

讲读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

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学科

语文

课题

3.白杨

课型

讲读

课时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

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

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

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

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

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

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

  生:

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

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

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过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

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

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包含的意思质疑。

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

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

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

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白杨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适应性强      ……爸爸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小白杨 —— 茁壮成长  ——   孩子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后反思

 

学科

语文

课题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型

略读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14个生字,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过程与方法:

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步骤

二次备课

一、《天路》引读

  1.师:

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

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

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

(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

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

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

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

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

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

  3.师:

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

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

解释冻土区:

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

)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

“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

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

(勇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