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第一次大战到第二次大战 Word版含答案.docx
《第1讲 第一次大战到第二次大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讲 第一次大战到第二次大战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讲第一次大战到第二次大战Word版含答案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
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主要原因: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促成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
(3)技术基础:
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成果被应用于军事,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技术基础。
(4)思想根源: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战争日益迫近。
(5)导火线: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1914—1916年
①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法、德、英相继投入战争。
②主要战线:
西线、东线和南线,西线、东线是主要战线。
③主要战役
a.马恩河战役:
一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宣告速战速决战破产。
b.凡尔登战役:
持续时间最长、战况惨烈。
c.索姆河战役:
英军首次使用坦克。
(2)1917—1918年
①美国参战:
1917年4月,使胜利的天平倒向协约国集团。
②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国参战:
壮大了协约国阵营,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③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战争。
④同盟国瓦解:
德军节节败退,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奥匈帝国投降。
⑤一战结束:
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德皇退位,新政府签署停战协定。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后果
(1)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
(2)后果
①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引发了独立和革命浪潮,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
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知识点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召开巴黎和会
内容
《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与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的和约以及国联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背景
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趋激化
内容
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召开,签署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及影响
实质
积极
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影响
使欧洲和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稳定,军备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消极
只是暂时调整列强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2.国际联盟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各国间交往日益紧密。
②经验:
一些行业性国际组织如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信联盟的建立,受到各国欢迎。
③教训:
一战的惨痛教训使各国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
④美国建议:
美国总统威尔逊主张建立国际联盟。
(2)成立:
1920年1月20日在日内瓦成立。
(3)性质:
英法等少数大国控制下维护霸权的工具。
(4)主要活动
①1925年,平息希腊和保加利亚之间的武装冲突。
②191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③1937年,国联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没有进行有效制裁。
④1938—1939年,没有制止德国相继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5)正式解散:
1946年,国际联盟宣布解散,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6)评价
①积极作用:
国际联盟成立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②消极作用:
成为英国、法国等少数大国维持霸权的工具;在一系列国际争端处理上留下了不光彩的历史;放任了二战的爆发。
3.“非战公约”
背景
①法国在欧洲地位削弱,寄希望于美国来保障自身安全②美国倡议签署多边非战公约
内容
①缔约各方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主张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评价
积极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②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奠定了“侵略战争的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法律武器
局限性
对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不能起到实际作用
知识点3 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主要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3)历史原因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潜伏的各种矛盾。
②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
(4)外部原因
①英法采取绥靖政策,美国制定“中立法案”,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②苏联采取避战自保政策,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起了绥靖作用。
(5)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阶段
概况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军空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扩大
①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②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背景
法西斯在全世界的侵略和扩张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联盟的最后形成
经过
①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实际上与英国结盟②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表示全力支持苏联抗击德国,罗斯福也宣布向苏联提供援助
③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表达了摧毁法西斯暴政和恢复世界秩序的决心
④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影响
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转折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
②中途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③阿拉曼战役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胜利
①1943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意大利投降
②1945年,苏军攻占柏林,德国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③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与一战不同,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人类的理性得到张扬,民主、人权、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诞生。
(3)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
(4)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5)世界重心逐步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6)客观上推动新科技革命兴起。
1.全面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看,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从战争的进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露骨地显示了一战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局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更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体系脆弱性、不稳定性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一旦新的力量对比出现,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格局就必将被打破。
(2)凡尔赛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固有的矛盾,甚至孕育了新的矛盾。
①和约对战败国惩罚性的掠夺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法、德之间。
②对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也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巴黎和会策划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成为反苏战争司令部,导致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与仇视。
④分赃不均导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3.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表现
(1)《四国条约》的签订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
(2)《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
(3)《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4)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确立了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
4.斯大林格勒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
(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希特勒灭亡苏联进而称霸世界的企图。
(3)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增强了苏联军民迅速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信心。
(4)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主要是帝国主义战争。
但当时世界上还有中国等一些国家在进行民族解放战争,所以战争又具有反法西斯性质。
(2)面对德、意、日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总体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6.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
(1)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
(2)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局部战争扩大到世界大战,更具有世界性。
(4)参战国成分有很大差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有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参战,而且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5)对帝国主义打击更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
(6)更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例1】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
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
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
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
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
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抗战所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中“没有输掉这场战争”“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等信息作答。
第
(2)问从信念、领导、人民的角度并结合材料中“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与盟军一起参加……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等信息概括作答。
【答案】
(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例2】 (201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解析】 第
(1)问太平洋战场态势根据材料“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并结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分析;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阶段性特征及时间分析。
第
(2)问注意题干要求,从军事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
“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由英国人开创的许多事业,现在的老大居然是德国人,比如在电缆行业、化学工业。
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于是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
1913年,它已经超过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材料二 在世纪之交,外交大臣比洛宣称:
“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
”
路德·维希说:
“从1870年到1917年几乎有半个世纪之久,德国的中小学校和大学一直在庆祝纪念色当的胜利,用以培育青年人获取新的胜利所需要的傲慢情绪。
”
在一战爆发时,大多数人投票支持战争。
而德国的战争目的早就列在一本秘密的备忘录中:
吞并布里耶矿区,削弱法国,使比利时、卢森堡和俄国统治的非俄罗斯民族都对德国俯首称臣,并建立一个以德国为领导的欧洲关贸和经济同盟。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德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崛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从政治统一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第二小问注意是“国际关系”角度,从德国崛起后争夺世界霸权挑起一战回答。
第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争取阳光下的地盘”“培育青年人获取新的胜利所需要的傲慢情绪”“大多数人投票支持战争”等概括;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原因:
德国的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影响:
德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促使其要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导致德国与掌握世界霸权的英国之间矛盾尖锐。
(2)原因:
统治者企图以战争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德意志的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等等。
启示: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与和平观。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
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
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
……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
《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
《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
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王连元《美国海军争霸史》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
“从窘境看,想独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
”7月2日,御前会议基本上按陆、海军上报的原案通过了《帝国国策纲要》。
《纲要》确定:
“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帝国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目标前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
为此,日本决心“不辞对英美一战”。
——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因素。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等信息可以看出华盛顿会议的诸项决议对日本有利,逐项概括即可。
第
(2)问结合材料二“中国事变的解决”“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等信息回答。
【答案】
(1)《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保证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保证。
(2)夺取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摆脱美英的贸易禁运;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美英无暇东顾,使日本在太平洋的军力暂时占优势;切断国际援华通道,早日打败中国。
(答出三点即可)。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
“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
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
——《世界年代史》
材料二 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
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
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顾维钧:
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何为“新秩序”。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维钧据理力争而最终未能挽救山东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秩序为凡尔赛体系;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体系下矛盾重重,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第
(2)问根据材料二“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的性质是一战中战胜的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它是以掠夺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由此可以得出“弱国无外交”。
【答案】
(1)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列强一战后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说明:
这一体系下矛盾重重: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答出两点即可)
(2)巴黎和会是一战中战胜的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是以掠夺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
“弱国无外交”。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39年3月15日那个时候,世界上最感觉不到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威胁的地区是西半球,而西半球最高枕无忧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持有此类见解的美国人坚称参加一战的主要原因是:
威尔逊总统的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
欧洲(指协约国,主要指英国)的外交手腕——美国人历来认为在斗智方面美国一向处于劣势,以及美国制造商和银行家的不爱国的自私自利,他们投机取巧地支援并资助协约国,通过院外活动,诱使政府参战,以确保他们的债务人赢得胜利,从而保全他们的私人财富。
美国卷入战争的历史,经过这么一番改编所得出的结论便是:
美国人民是因受骗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防止不再重演这一可悲的历史的措施是能够而且应当采取的。
——[英]阿诺德·汤因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1939年3月的世界》
材料二 1939年当欧洲战事正式爆发时,罗斯福通过广播向全体美国人民宣布了政府官方的中立立场。
……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
在1939年11月4日通过的修订案中,再次允许美国制造商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但必须是在“现购自运”的条件下。
1940年12月17日,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为“租借法案。
”
租借法案在国会两院获得了通过,并于1941年3月11日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
租借法案的援助金额超过2700万美元,包括枪炮、坦克、飞机、舰船、食品和其他必需品,到战争结束时共向38个国家提供了援助。
——[美]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材料一中所述美国卷入一战的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会得出“美国人民是因受骗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结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突破“中立法”的。
概括美国在卷入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共同点。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威尔逊总统的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得出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欧洲(指协约国,主要指英国)的外交手腕”得出协约国的外交手段,“美国制造商和银行家……投机取巧地支援并资助协约国……诱使政府参战,以确保他们的债务人赢得胜利,从而保全他们的私人财富”得出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捞取一战胜利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国商船遭遇德国潜艇袭击,损失重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防止不再重演这一可悲的历史的措施是能够而且应当采取的”得出避免卷入新的战争。
第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在1939年11月4日通过的修订案中”“租借法案在国会两院获得了通过”等得出国会不断修改法案,根据材料二“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经罗斯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得出美国政府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西半球最高枕无忧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材料二中“国会终于同意修改早期的中立法案”得出战前奉行“中立”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选择时机参战。
【答案】
(1)原因: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协约国的外交手段;美国商船遭遇德国潜艇袭击,损失重大;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捞取一战胜利品等。
原因:
避免卷入新的战争。
(2)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国会不断修改法案;美国政府的支持。
共同点:
战前奉行“中立”立场;根据战争的态势及利益选择时机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