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340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

《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

古代文学史笔记

古代文学史笔记

[键入文档副标题]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

吕静

[选取日期]

1、《诗经》的基础知识3

2、《诗经》分类3

3、《诗经》的内容3

4、※诗经的艺术特点3

1)长于叙事。

3

2)善于描写战争。

3

3)善于写人。

3

4)语言方面。

3

2、文学成就3

1、基础知识3

2、思想倾向3

1、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的标志3

2、《老子》3

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卷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源头与形态

1、源头:

可追溯到文字产生之前。

典型代表:

歌谣(最初的诗歌是诗、乐、舞结合在一起的)、神话。

传授方式:

以口头传播为主。

特征:

简单质朴。

(原因:

当时的文字不发达。

)代表:

《吕氏春秋·音初篇》涂山氏之女“候人兮猗”;《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文字的出现代表文学作品萌芽的出现。

2、形态:

综合形态

※特点:

a、文史融为一体的综合形态。

文学历史化:

文学作品以历史为主要内容。

历史文学化:

史书的表达采用了文学的样式,《战国策》。

哲学文学化:

哲学作品阐述哲理时,语言形象化。

b久远的文化氛围。

先秦文学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有强烈的纵深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c诗、乐、舞紧密结合。

d作者与时代难以确定。

第二节 作者与衍变

1、作者

a西周初期以前(主要是夏商时期),多为巫师和巫婆。

b夏商之后史官成为创作的主导。

c西周后期,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d春期末年和战国时期,士成为文人创作的新生力量。

2、发展与衍变

a商文学与原始宗教。

b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

c战国文学与百家争鸣。

d楚地文化与楚辞。

第一章 上古神话

1、神话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功能

1)※定义:

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的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及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其情节一般为:

变化、神力和法术。

反映了先民对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及宗教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认识。

2)产生原因

主观原因:

起源于原始人不能改变自然和社会现象而产生的幻想。

客观原因: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3)功能

a首先,神话保持了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具有重大意义。

b其次,神话是把个人与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

c再次,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属性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价值,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神话的出处

a《诗经》《楚辞》b《吕氏春秋》《淮南子》(女娲补天)c《山海经》

3、神话的类型

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补天(首见于《天问》);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战争神话:

炎黄之战;发明创造神话:

后羿造箭、仓颉造字;英雄信念神话: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4、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初期时代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特征。

a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神话的主人公都能真是现实的灾难,通过锲而不舍的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

神话强调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b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后民爱生意识。

c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a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b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

c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d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第二章 《诗经》

1、《诗经》的基础知识

1)《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于公元约6世纪编订成书。

2)《诗经》的编集:

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

2、《诗经》分类

《诗经》按风、雅、颂可以分为三类。

风,即乐曲调,十五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共160篇。

其中,豳(bīn)风全部是西周作品。

雅,即是雅正,是朝廷正乐,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3、《诗经》的内容

a祭祀诗与史诗:

《玄鸟》、《长发》是商部族的史诗,五部周代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b农事诗:

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七月》)。

c燕飨诗:

飨礼诗、宴礼诗。

d怨刺诗:

主要保存于风、雅中。

e战争徭役诗:

《小雅·六月》、《大雅·江汉》。

f婚恋诗:

分为情诗、婚嫁诗、弃妇诗(《卫风·氓》)。

4、※诗经的艺术特点

a、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①立足于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现象,描写生活画面,抒发生活感受,是《诗经》的创作方法,也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②善于描写具体事物、细节、场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君子于役》。

b、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①赋,就是铺陈直叙,把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②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②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多位于诗歌的发端。

c、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式。

①在语言句式上,《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四言一句,四句独立成章,有很强的节奏感,但又不拘泥。

②很多诗句常常突破四言的定格拘束,杂有二言三言五言七言八言句式,富于变化。

d、章法结构与押韵方式上:

①重章叠句,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回旋跌宕和突出主题。

这种特征和双生叠韵、重言叠字结合起来,读起来回旋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起到很好的音乐效果。

②在押韵方式上,一章之中只有一个韵部,隔句押韵,一般偶句用韵,也有句句用韵的,有完全重叠式和不完全重叠式两种方式。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未经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

2)《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相近,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3)《尚书·盘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

其中《金滕》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春秋》: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春秋时期由孔子编订的鲁国的编年体史书。

它记载了由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做了大纲式的叙述。

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

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4)※春秋笔法: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行为,鞭笞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叙排比中表现出来。

以一字喻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方法,叫做春秋笔法。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语言

1、《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春秋》等,作者为左丘明。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理之规范评判人物。

2、叙事特征

1)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大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②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③《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更鲜明的表达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④《左传》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①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②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③《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3)①《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②《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述,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和后果。

③《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4)《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讲述故事者,把事件叙述的颇具戏剧性。

大量生动的戏剧情节,使得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其叙事语言具有臆测性和虚构性。

5)《左传》广泛的描写了各种人物,人物言行事迹大多分散在各个年代来描写,很少对某一人物进行集中描写只有将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人的完整形象。

其中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6)《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7)《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继续,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

在叙述战争过程中,情节深入细致,生动逼真。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

3、语言特征

1)《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2)“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3)简洁精练,委屈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4、※艺术成就

1)长于叙事。

①《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②《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③时间叙述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情节,使得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2)善于描写战争。

①《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继续,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

②在叙述战争过程中,情节深入细致,生动逼真。

③《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

3)善于写人。

①《左传》广泛的描写了各种人物,

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②《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4)语言方面。

①简洁精练,委屈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②《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1、基础知识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于战国初年,主要反映儒家崇礼重民思想,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也得到继承。

2、文学成就

1)虽以记事为主,但注意描写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写出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在叙述技巧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不少新创造,一些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

①能够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虚构。

②有些场面描写采用了夸张、渲染手法,着意创造气氛,显得非常有气氛。

3)在语言上,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大量的语气词、助词和连词的应用,通俗易懂。

4)集中描写一个人的方式,具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基础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短长》、《长书》、《修书》、《事语》共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诸国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2、思想倾向

1)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

2)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3)价值取向上,既有讲权术谋诈、图个人功名利禄的朝秦暮楚之徒,又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之士。

4、艺术成就

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它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描写。

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2)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个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的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3)《战国策》在语言上,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4)在修辞手法上善用譬喻、寓言、对偶、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四章 诸子散文

1、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的标志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

2)对话体和寓言体。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2、《老子》

1)老子,即李耳,又名李聃(dàn),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写有《道德经》分为《道经》、《德经》两部分。

2)艺术成就

①在文体上,散韵结合。

②在运用具体的对象表示抽象的哲理时,哲理大多辩证。

③语言凝练、精巧,多用格言警句。

3、《论语》

只指出论断,不做论证和阐述。

语录体是其基本的文体特征。

人物形象的描绘上,表现出一定的文学价值,成功的塑造了孔子及其门生的形象。

语言艺术上,以平俗移动的口语为主,产生了言近旨远、词约义丰和形象隽永的语言。

4、《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学说为“性善说”。

文学思想:

与民同乐。

对待古乐和今乐的文体上,承认今乐的价值。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文学价值:

不但深刻展现了孟子的儒家思想,而且也形象的再现了孟子这一儒家大师的形象.

《孟子》有正面阐述某种观点的论文,显示了论说文向前发展的趋势;对话有强烈的论辩性质,篇幅一般较长。

长于辩论。

5、《庄子》

1)思想

①将老子的“道”发展,主张“道”为超越时空的无线主题,具有实践精神。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②发展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加以绝对化,发展为“相对主义”理论,即“万物一齐”。

③人生观方面,肯定人生的无限自由,否定现实社会中的一切。

2)艺术风格

①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②“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与虚构。

③形象恢诡的论断。

④富有诗意的语言。

6、《荀子》

1)荀子,名况,字卿。

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发展孟子性善论为性恶论。

2)艺术风格

①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明度、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

②富于文采,对语言美有自觉追求。

③《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化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④用大量的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节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韩非子》

3)艺术特色

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韩非子》论辩透彻,逻辑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语言艺术特色:

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态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惊世骇俗的艺术效果。

第五章 屈原与离骚

第一节 楚辞体的含义与产生原因

1、※定义:

楚辞是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音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格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复,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以香草美人等为代表的象征意义的手法,给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屈原及其作品

1)《离骚》

⑴思想内容

①忠君与爱国思想

②美政思想

③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⑵※艺术成就

①《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的现实的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

前半部分以写实为主,写自己的生平和遭遇,在写实中,通过比喻来写自己的抗争、内省的不平。

后半部分,以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来表达内心世界,构造了许多层出不穷的情节和稀奇古怪的画面。

②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与“香草美人”的意向。

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将事物和表达的内容合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互相融合。

③形式上有新特点,创作了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

屈原学习并借鉴了楚地歌谣的形式特点,并在其基础上以“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形式参差。

2)其他作品

⒈⑴《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一组抒情诗,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等11篇作品。

它保存民歌原有的精神神韵,有独特的艺术风姿,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清新秀美,情味幽深。

⑵艺术特征:

①诗乐舞三者结合,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②心理描写细腻深入。

③善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④语言清理自然,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

⒉⑴《九章》作者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9篇作品。

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感情较为直接、奔放。

浪漫色彩略逊于《离骚》。

⑵全篇比兴,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

⒊⑴《天问》其题目的由来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

其内容共有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其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上。

⑵形式特点

①《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是由问句组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②全诗基本上以四言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为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句一韵。

③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3)宋玉

⒈《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主要内容是抒发他因不同于流俗而被馋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

中国文学史上深远的“悲秋”主题,由此发端。

其他作品有《神女赋》、《高唐赋》。

开创了“云雨”的意象。

⒉屈原的影响

砥砺不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

顽强不屈的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

⒊屈原的艺术成就

①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巨石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复,很重视外在的美感,这为汉代的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其次,楚辞突出的体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③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成书: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辑百家九流只说编写而成的。

体例:

《吕氏春秋》全书共分为12纪,每纪5篇;8览,每览8篇;6论,每论6篇。

共161篇。

艺术特征

①文章短小精悍,文风平时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

②先提出论点,再以具体事例说明,叙述生动明快。

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在语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个至几个语言来进行论证。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1)主要作品:

《谏逐客书》

2)文学特征: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第三节 贾谊的论文

分类:

①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②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论积贮疏》;③杂论。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其他散文

1)概述

《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胄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的,原称《淮南鸿烈》。

2)艺术特征:

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3)刘向的代表作:

《说苑》、《新序》、《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 汉代初期辞赋

1)贾谊,代表作《吊屈原赋》(以骚体写成的凭吊抒怀之作)、《鵩鸟赋》(阐明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度)。

贾谊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辞赋家。

2)以枚乘为代表的诸侯王群体文士创作

⒈典型代表:

梁园文学主体,其核心是西汉梁孝王刘武。

⑴主要人物:

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

⑵枚乘代表作:

《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

其中还以《七发》最为有名。

⑶《七发》的思想内容

①通过描写造成楚太子病症的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等四个方面的奢华生活,以及有治疗作用的畋猎、观涛、要言妙道等三种健康生活方式。

②把前后七种生活方式进行对比,将推崇之事推向前端。

⑷《七发》的艺术成就

①体现了对崇高壮美的追求,即以大为美,代表了汉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精神追求是汉赋的主要审美特征。

②在题材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上,大肆铺排饮食之盛、歌舞之乐、女色之美以及宫室游观鸟兽之事,特别表现在畋猎、观涛的描写上。

③在结构上,进一步发展了假设问对的结构形式,对汉赋“述客主以首引”的谋篇方式有奠基作用。

④分成成分,层层推进,将主题明朗化,也是富有创造性。

⑤铺陈夸张,奠定了汉赋夸饰的文风基础。

⑥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题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第二节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辞赋大家

1)辞赋家代表人物:

东方朔,作品:

《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

枚皋、司马相如。

2)司马相如

⒈司马相如:

字长卿,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哀二世赋》、《美人赋》、《大人赋》、《难蜀父老》等。

⒉《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征

①以宏观的角度,用一种尽收万物于眼底的态度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现审美意识上,,表现出了对整体性和以大为美的追求。

②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识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好的融为一体。

③结构都是篇首几段有散文领起,中间若干段用韵文铺叙,篇末又用散文结尾。

④句法灵活,用了许多排比句,并间杂长短句。

⑤气势恢宏,波澜起伏,一转再转,而又气脉贯通,一泻千里。

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的铺陈方式以及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与夸张手法融通。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的辞赋

王褒,字子渊,作品:

诗歌《中和》、《乐职》、《宣布》。

赋《圣主得贤臣赋》、《洞箫赋》。

杨雄,字子云。

贡献:

文字方面,著有《训纂》、《方言》。

文学方面,模仿司马相如风格写成四大名篇《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并写成《蜀都赋》,开创了后世的《京都赋》的先河。

哲学思想方面,,著有《法言》、《太玄》。

刘歆,刘向之子,著有《随初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1)司马迁,字子长,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史记》的体例: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3)叙事艺术:

⑴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①《史记》是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画。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②《史记》艺术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的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③《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都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