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综合 2.docx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综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综合 2.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综合2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
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话容止、规模气象如何?
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
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
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
(选自《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与诸弟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
(2)无案牍之劳.形劳:
(3)若.果言动有礼若:
(4)斯.仁至矣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B.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C.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D.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2)无徒浮慕虚名。
4.甲乙两文都提到古代圣贤,各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1)出名
(2)使……劳累(3)如果(4)这样
2.C
3.
(1)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2)不要只是仰慕别人的虚名。
4.甲文以诸葛、杨雄自比,表明自己与他们一样有高洁的志趣;乙文提及孔孟、尧舜禹汤,从正反两方面告诉弟弟只要肯立志勤学,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的道理。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名”:
出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果”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C。
即: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译为:
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
为何一定要借助别人呢?
此题要注意把两个分句之间划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无”:
不要。
“徒”:
只是。
“浮慕”:
表面上仰慕。
还有“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4.比较阅读。
考查甲乙两文提到古代圣贤的各自用意。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甲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陋室不陋。
乙文“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两句,提及孔孟、尧舜禹汤,一正一反两方面阐述肯立志勤学可以成为圣贤的观点。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甲)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译文:
九弟前次来信说有意与刘霞仙一起读书,这想法很好。
霞仙最近读朱熹的书,有很好的见地,不知道他的谈吐容貌、规模气象怎样?
如果言语行为有礼,威仪可为表率,那么直接把他当老师是可以的,哪里只限于朋友呢?
但与他同住,也要真能受益才好,不要只是仰慕别人的虚名。
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
为何一定要借助别人呢?
“我想要有仁德,这样仁德便达到了。
”我想要学孔、孟,那就日夜勤勉(读书),只学习孔子、孟子,那又谁能抵挡得住我呢?
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么即使天天与尧、舜、禹、汤同住,也还是他是他,我是我,又与我有何关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
1.A
2.C
3.B
4.C
【解析】
1.A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其它几项改为: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C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从”之意。
A引出处所,可译为“到”。
B引出处所,译为“在”。
D引出比较的对象“余”。
3.B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A与D“困”与“衡”翻译错误,应分别为“忧困”与“阻塞”。
C“作”翻译错误,应为“有所作为”。
4.C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了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也就是“生于忧患”的道理。
【点睛】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
康肃问曰:
“单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的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共口,徐以构的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丙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B.吾射不亦精乎(精湛)
C.康肃笑而遣之(遣:
打发)
D.故不错意也(同“措”,安放)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介冑之士不拜
B.以钱覆其口/醒能述以文
C.而钱不湿/博学而笃志
D.且秦灭韩亡魏/年且九十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A.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B.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
C.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轻易(答应),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
D.虽然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组对话皆聚焦冲突。
三组选文中的人物对话,分别围绕“谁未守信”“本领是否值得炫耀”“要不要服从秦国要求”进行、
B.三组对话均展现应答智慧。
甲文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乙文卖油翁现身说法,类比说理;丙文唐雎据理反诘,沉稳应对。
C.三组选文皆用对比。
甲文客人冲动无礼对比元方有礼有节,乙文康肃神闲气定对比卖油翁骄傲自信,丙文唐雎不卑不亢对比秦王盛气凌人。
D.三组选文语言简练。
甲文仅“引”字就写出友人惭愧示好,乙文只用“安敢”就显出康肃居高临下,丙文以一“否”字就表现出唐雎态度鲜明。
【答案】
1.A
2.B
3.B
4.C
【解析】
1.A.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A.代词,指代元方/结构助词,的。
B.都是介词,用。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D.连词,况且/副词,将近。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关键词语:
虽:
即使。
易:
交换。
直:
只是。
故B正确。
4.C项分析有误。
乙文应是:
卖油翁神闲气定对比康肃骄傲自信。
【点睛】
译文参考:
【甲】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丙】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
4.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短文两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古来共谈共:
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交:
交相②四时俱备俱:
都
C.①猿鸟乱鸣乱:
纷乱②沉鳞竞跃竞:
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大概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
1.D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
1.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
改为:
①盖竹柏影也。
盖:
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亦”:
也。
“寝”:
睡觉。
“相与”:
一起,共同,一同。
还有“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语气里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也引发一种感慨,感叹,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自己能陶醉于美景的得意之情。
同时也暗含着归隐志趣。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表指而问曰:
“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
”庞公曰: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
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答案】
1.A
2.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A,即: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译为: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
刘表对庞公说:
“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111.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遗”:
留下。
“独”:
只有。
“未为”:
不是,并非。
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B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原文只是说“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没有说到“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点睛】
译文: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
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
刘表对庞公说:
“仅仅保全自己,那里比得上保全天下呢?
”庞公笑着说:
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
”庞公说完,于是停止耕种,但他的妻子依然在前面耕作。
刘表问:
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
庞公答道:
“世人都把危险(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
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
”刘表听后,只能叹息离开,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再也没有返回。
6.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③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④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⑤,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溥:
张溥,明末文学家。
②钞:
后来写作“抄”。
③已:
完毕。
④斋:
书房。
⑤毫:
笔。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3)如是者六七始已始:
(2)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4..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
48.
(1)借
(2)等待(3)才(4)完成
2.
(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中浸几次。
3.(甲)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乙)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4.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不怕困难。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始”:
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俟”作为生僻字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先达”“叩问”“皲”“沃汤”等字词的翻译。
3.考查概括两文段的内容的能力。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甲文可从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的角度作答。
乙文可以从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及由此名高一时的角度作答。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两文中的两人的学习经历中,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然后勤奋刻苦,不怕困难,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
(一)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