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110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

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文章结构,学习双线索的行文思路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学习双线索的行文思路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活动

修改

一、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三、小结

四、作业

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大人越不让动某样东西,你越是想动?

请和大家分享你的经历。

今天我们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也是如此,我们一起跟着冯至,去看看他的童年趣事。

(一)标题探究,初读课文

1.根据标题《表里的生物》,你有什么疑问?

表里怎么会有生物?

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为什么它会在表里?

它在表里做什么?

2.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并且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

3.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

(1)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

第二部分(2-11)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以为里面有生物,“我”十分好奇。

有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见了表里面的世界

第三部分(12-19)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

第四部分:

(20-21)我一直以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

(二)思路梳理

1.你认为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故事由什么事情来展开?

我想知道没有生命的怀表为什么会想,想动表。

而父亲不让我动他的表。

父亲担心“我”会玩坏他的怀表,那么“我”真的只是想“玩”吗?

不是,我想探究表里的奥秘

2.那还有什么是贯穿全文的呢?

参考思考探究2,“我”的探究思路是文章隐藏的线索。

尝试着自主梳理“我”的探究思路。

四人一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产生好奇,并作出猜测

1.“我”的经验:

凡能发声音者,必有生命,且不易看见

2.“我”的发现:

怀表无生命,但能发声

3.父亲的表现:

不许我动表

猜测:

怀表中很可能有一个会发声的生物,被父亲关在里面

猜测得到“证实”

1.“我”的发现:

美丽的怀表内部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再摆动

2.父亲的表现:

仍然不让动表,说摆动的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

结论: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产生新疑问,做出新猜测

1.“我”的疑问:

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这么美的表里?

2.父亲的表现:

没有回答

新的猜测:

也许这个蝎子声音好听

 

本文采用了独特的双线索结构。

明线是我想看表,而父亲不愿意引发的。

暗线是我的探索思维过程。

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的心理描写,学习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把握“我”的形象

3.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分析文中的心理描写,学习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难点:

把握“我”的形象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活动

修改

一、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三、小结

 

四、作业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表里的生物的行文线索。

本文有几条线索?

分别是什么?

明线是我想看表,而父亲不愿意引发的。

暗线是我的探索思维过程。

(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心理

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分别朗读我说的话、父亲说的话,和我的心理活动。

其他同学圈划能够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语句,并品析我的心理及人物特点。

第5节:

“我一边说,一边就向着表伸出手去”。

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对父亲的表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打开那个表一探究竟

第9节:

“他这么说,……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心理描写,我对表里的生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第10节:

越不让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越……越,写出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转折,写出了痛苦的根源。

“我”执着

第10节:

父亲一把……离不开他

“一”“就再也”强化了寻觅机会和抓住机会的心理。

第11节:

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父亲主动给我看,我的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因此心情非常激动

第11节:

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担心

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还是”写出了遗憾和无奈。

“真是”强调了无奈

第17节:

我吓了一跳……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多么”“为什么”:

惊讶、疑惑、不满

第17节: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自己的猜测被“证实”后的愉悦。

这是思考、探究后有所得时独有的心理状态。

第19节:

我只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只”:

我沉浸在思考中。

“但是”“也许”:

表现出我的猜测和怀疑。

充满童趣,天真可爱。

“我”是个喜欢思考的孩子。

第1节、第11节:

“我”善于观察事物,而且有自己的看法。

(二)思考探究

文中的父亲对我想看表的动作是怎样反应的?

圈划并概括父亲的行为。

你如何评价?

父亲起初不让我动表,后来稍作让步,偶尔打开表盖让我看,却仍然不让我动表。

父亲似乎忽视儿童好奇天性,妨碍儿童探索世界。

但是他并没有禁止我的想象,所以也算是比较开明的父亲。

补充背景:

冯至祖上是盐商,但是到了父亲这一代家道衰落,所以父亲只能靠一些文职工作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

对他来说,怀表是一件贵重的物品。

因此父亲担心孩子乱动也是人之常情。

本文运用了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双线索结构,

写了一个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心路历程。

表现了我又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喜欢思考的特点。

1.完成练习册

2.完成特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选择题

2.

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那时,他还是个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

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

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

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

父亲供他上学就已经很困难了,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

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

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

矿主认识他,而且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是:

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

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

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

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帮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返。

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

“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

”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

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

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

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

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

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

只是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

“你怎么不早点找我?

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

”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名著。

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

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

这本书很厚,字号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

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

“书买回来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

”矿主哈哈一笑,说:

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

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

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

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

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

“同学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谎!

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14岁怎么能看懂?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

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

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还有,永远不要欺骗自己。

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才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

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1.“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这“三折”具体指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请你分析下面矿主这句问话有什么用意。

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3.文章表现了一个孩子的诚实,为什么要以“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为题目呢?

4.请你理解“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1.托邻居买书,邻居忘了书名;托一个为儿子看病的女人买书,她忙到没时间进书店;托父亲朋友买书,对方以为书是共产党的书没有买。

2.矿主善意提醒他好好看书,然后遵守约定讲给自己听;同时矿主想看看他是不是真诚实在地对待一本名著。

3.这本名著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孩子的诚实是围绕名著来写的;“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更贴近文章主旨:

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应该被真诚对待。

4.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后会懂,只是我们不能长大后再来读书。

 

3.

1.“我”第五次留言让小女孩用钢笔写字不解、愤然为了帮“她”赢钢笔,“他”故意在长跑比赛跑了第三名愧疚

2.为下文写小男孩买不起钢笔,而采用参加比赛获奖得到钢笔的情节做铺垫:

衬托了小男孩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

(意思对即可)

3.“我”为不了解学生、误解学生而感到愧疚;为小男能送给小女孩钢笔,而“我”还想批评小女孩的做法感到愧疚;为自己错怪小男孩的行为而愧疚。

(意思对即可)

4.一支金色的钢笔

 

4.

老yù妪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

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

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

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lái)。

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生意就冷清。

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

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

时时抬头,目光睃(suō)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

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意,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

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⑥儿子边走边说:

“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⑦我说:

“知道。

但是咱们不要了。

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老妪。

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⑩“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⑪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⑫儿子仰脸看我。

⑬我不得不接了钱。

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⑭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

“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⑮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行时,见一老叟,守着他那煮锅。

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

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

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⑯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

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文章第②段交代了怎样的现实?

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

(1)“我”“不平”的原因是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

3.第⑨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描写。

这样描写老妪的作用是

4.“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

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

5.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6.用“”画出与老叟“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绝无半点乞意”相呼应的句子,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请结合文章分析“我”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

8.你是如何理解同情心与尊重的?

1.现实:

商业味浓,人情味淡(答出“人情淡薄”等大意即可)。

作用:

衬托了老妪诚实善良的尊贵形象。

2.

(1)男人们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2)老妪不善招徕,生意冷清

3.肖像以没有美感的外表反衬老妪人格的高尚

4.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

后来老妪退还了多给的两毛钱,表现了近乎本能的“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深感自己类同施舍的行径十分庸俗。

5.通过“扯”这个动作,写出了内心的故意,强调了自我表现的冲动。

“佯装”一词则很好地表现出这是一种自我安慰。

6.句子:

“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绝无半点儿乞意。

”目的:

这样写突出了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

7.从“我”看到卖茶蛋的老叟时的表现和文章最后的抒情、议论可以看出,“我”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具有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8.有的时候,自以为是的同情心会伤害别人,如果想帮助弱者,就不要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要以满足自我为前提,这才是最起码的尊重。

(意思对即可)

 

5.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

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

原来这是条死胡同!

好晦气!

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

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

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

正像俗话说的:

贪便宜者必吃亏。

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

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gūlu)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

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

人们气急时就叫:

“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

”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

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

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

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

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

此路不通。

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

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

胡同陡然清静多了。

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⑦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⑧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

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

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

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⑨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

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1.给文中加点字注拼音。

2.选文题目是“长衫老者”,前三段对长衫老者只字未提,是否离题?

为什么?

3.文中的老者一言未发,为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画线句子所反映出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态。

5.选文中说“胡同自此大变样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大变样”?

6.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1.nánsuǒwānyán

2.不离题。

写出胡同的特点,交代长衫老者出现的场所;描写行人、小商小贩的表现,是为了与下文长衫老者的做法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长衫老者不同常人的地方,表现文章主旨。

3.作者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写出了人物的神韵。

老者虽一言未发,但他关心他人、关心世事的态度及行为影响了胡同的住户及行人,感动了作者。

4.幸灾乐祸、麻木、无奈等。

(意对即可)

5.以前热闹、拥塞、土尘蓬蓬、乱乱哄哄;现在静谧安宁,老人、小孩怡然自乐。

6.要点:

①“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时一个简单的举动,既帮助了别人,也会使自己更加充实;②改变现状,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③行动最有说服力,一个简单的举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