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3889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docx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孔子思想谈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前言:

随着社区大学在国内的发展,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逐步在我们的社会中推展开来,除了社区大学的课程之外,各大学也纷纷推出各种级别的在职专班课程,再配合社会上各种文化机构本来就在推动的各种讲座及进修课程,我们的社会中许多已经投入职场多年、甚至是已经从职场中退休下来的人士,纷纷加入全民再学习的行列。

这一个社会现象包含了几种型态,其一是本属专长的再深造,其二是第二专长的进修,第三则是个人兴趣的追求。

其中第一种及第二种学习都还是与工作及职业有关,而第三种成人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则是为提升生活品质、深化生命意境而作的。

这就是一个社会迈向更成熟的阶段的指针,每一个社会中人都对知识有着向往与学习的动机,并且有着良好的学习机制与学习资源。

这样的社会当然是一个仍然在向上提升的社会,至于它的愿景则是借着新知识的再创造与利用,而让人人都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当人们对于生活的照顾已经满足,并不需要再为职场生活烦恼,纯粹是为了个人的兴趣,而转向提升心灵境界的学习方向之时,这样的学习,就是对人类传统智能的学习,此时,古今中外各种传统智能即成为学习的课题,这样的学习目标,主要就是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理想人格的陶冶等目标的学习,也就是一种生命智能的学习,这种生命智能的学习当然就是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我们说对于专业知能的学习是为着职场的知识技能的锻炼,学习锻炼之后即将再度投入职场,投入职场则或为一己温饱、或为提升生活品质、或为服务大众、或为实现理想,这都是对于人类生活有益的作为,无论动机是服务自己抑或是服务别人,这都是服务知能的提升的作为,其效果皆导向服务。

藉由服务与人互动从中寻获心灵的安定,这其实就是人类一生的生命意义所在。

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在社会中扮演角色,藉由角色扮演能力的再锻炼而使角色扮演得更准确,这就是对于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表现。

因此职场能力的学习也就是追求生命智能的手段,而生命智能的意义也就表现在服务的人生态度中。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所学习的对象有职场知能以及人生意义之分别,但是从学习这种活动的终极意义而言,它就是生命意义的开展的本身,无论是职场知能抑或是古今中外人生智能的学习,它们都是终身学习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智能的活动。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以下,我们就从《论语》的语录中来学习孔子对于教育、知识、与好学精神的智能话语。

二、孔子自称自己是最好学的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

他说: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孔子博学是众人皆知,人或以为他是天生聪慧而得的学问,孔子却要强调说这是他后天努力得来的。

孔子自谓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却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就学习的精神而言,孔子就不谦虚了,这其实也是孔子对后人的策勉,天生智能本能大家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努力的精神却是人人可为,孔子就以这样的不谦虚来激励世人,他并不是天纵英明,而是努力学习得来的成就。

又见: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孔子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并且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因为在学习中的快乐是任何人间名利权势所不可替代的,学习就是提升智能能力,智能能力就是生命的本身,而这件事情是人人可为的,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不学而能的,如果不是一个捷敏求知的态度,是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的,「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孔子也自己说他之所以知道许多的事情以及做人的道理那都是后天勤奋的结果的。

又见:

「达巷党人曰:

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吾何执?

执御乎?

执射乎?

吾执御矣!

」(子罕)

人家夸奖孔子什么都会,简直无法仅用几种优点来称赞他,孔子听了很高兴,也不好自夸自己在道德文章上的境界,但是至少在一般的生活技能上如射箭、驾车的事情孔子是可以说自己还算专精的,这就是说所学习的东西一定要精通,但是人的一生却可以不断地精通各种知能,一生都活在学习新的技能中的日子是令人愉快的,任何时候需要任何知能时自己就都能应付了。

又见:

「大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大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牢曰:

子云:

吾不试,故艺。

」(子罕)

人家夸奖孔子多能,孔子弟子以为孔子是老天爷对他特别厚爱,才让他既如此有智能又具有众多的艺能。

孔子却自谦地说,自己是因为讨生活的需要,所以才用心学习各种职场知能,但是又因为自己还有更重大的志向,所以也不会就耽乐于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中,而不再追求学习其它的知识能力,因此会了一样再学一样,所以知能众多。

看了孔子对自己学习精神的满意心情,岂不引发心向往之而乐于学习的情绪呢。

三、孔子称赞颜回的好学精神

孔子一生教育子弟无数,在他的学生中最为孔子称道的就是颜回,颜回为什么值得孔子赞许呢?

实在就是好学而已。

参见其言: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

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为人处世的意境上,为人处世则是一个日常生活态度的把持的问题,儒者是要在社会上做事的,做事就会有过失,有过失就承担下来改过即是,并不需要掩饰过错甚至推委于他人,能够在生活上展现承担的精神,就是真正懂得学做人的人,这样的品德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颜回做得到,所以孔子赞其好学,所以对孔子而言真正的好学就是在生活中展现德性一事而已。

又言:

「子曰: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罕)

孔子说,只有颜回对于我所说的道理是真当一回事地认真实践,勤奋不已,从不间断。

也就是说,对于为人处世的智能之学习就是要实践,实践才是学习到了家,否则只是空话。

又言:

「子谓颜渊,曰:

惜乎!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

颜回的进德修业的动能是时时无止境的,这就表示颜回的德性纯熟,日常生活中一切进退周旋都应对有方,孔子找不出他的缺失之处,故「未见其止也」。

可惜颜回早死,故而孔子极为伤心哀叹。

又言:

「季康子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先进)

在好学的颜回去世之后,孔子就从来不赞许其它任何弟子是好学的人了。

可见好学的标准是很严格的,其中真正的意义就在德性的纯熟不偏失。

终身学习就是智能之学,学了就是要做,做就是时刻不止息的做,进德修业是没有一息可停的,亦即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以有德性上的亏损的,这就是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肯定的原因,今日之学者就是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

四、学习的目的在成德以为服务社会

孔子好学,颜回是最好的学生,但是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不论是学知识、学能力、还是学智能,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修己成德以为社会服务。

参见其言: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孔子说,平日教导子弟学习的目标就在为人处世,在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在完成与人约定之事业,在为社会做着照顾百姓的事业,在时时以仁德的胸怀关爱周遭,然后,行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古往今来人类文明中各种文化知识与能力,也就是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的知能,从而有机会则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教育的目标以及生命的意义。

又见:

「子曰:

君子食无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要论好学,就是要在做事中提升德性,为人服务。

儒家的价值信念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因此有能力的人不是把力气放在自己的生活舒适的满足上,而是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

谨慎与人应对进退,创造良好的社会互动气氛,使得事业易成。

对于有德性者要乐于亲近,以他们的典范做为规正自己的标准,这才是好学的人。

总之,好学就是要把服务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践履,学习就是为了服务,有能力就要为社会做事,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做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一生都有了生命的意义了。

又见: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为政)

孔子自述年轻时就立志向学,学习立身处世的道理之后就要在社会中扮演角色,从而逐步提升人生意境,在一定的齿德之后就要作为他人的典范,将自己明白的道理教导出来,不仅对己有用,还要指导他人,并且始终谨守在德性的标准上,从而达到任运自由的境界。

对于社会的现象的实际固然不能一朝改之,但是对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言语进退至少能做到心安理得。

这是孔子自述一生成长的阶段,也是我们当代人可以时时拿来作为齿德徒增的检验标准。

又见:

「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之后就是要将其适切地运用出来,运用之际即要与人互动,与人互动之际即要对我们的知识技能的使用是能照顾到众人的整体利益,这就需要适切的礼节的节制,唯有使用知能时能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使用才能有效,也才能让自己对知能有信心,而不会变成以知能伤害社会的结果。

这就是「博学于文」培养能力的意义。

又见:

「子曰: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

有所学者即有所承担者,能承担才是君子,君子的价值不是表现在有多少知识、多少技能上的聪慧炫耀之间,而是在社会周遭有所需求时能当下承担,所以能学时要及时而学,有事时要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承担,不思有所承担只知炫耀才能则是不知学之要义,这种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又见:

「子曰:

君子不器。

」(为政)

学习就是要学作君子,作君子就是要服务社会并做为他人行事的典范,不论是专业技能的学习,或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的学习,都是学会了以后对社会有用,对社会有用的道理与作为是多方面的,君子并不将自己限定在某一种技能中,只要有所需要的能力就应该学习,更重要的是,君子要懂得做管理者及沟通者,而不是要拳守某一种技能,别人能够做得更好的时候就要让别人来做,自己则应该要再去学习别人还不知道、还不能做的知识能力,所以君子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是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特殊技能中终身不再学习的。

又见:

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

「然,非与?

」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

孔子的知能固然多于众人,特别是关于社会服务、公众事务、为人处世的道理诸事,但是这些都不是彼此不相关的,反而是都有着共同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对整体社会的关怀,对周遭人群的责任感,「一以贯之」之道即是仁爱的胸怀,唯有仁爱的胸怀才能统驭众多的价值知识。

既然学习的目的在为社会服务,那么学习也就成了知识分子的责任,那么终身学习也就是为了终身服务。

五、学问的价值在自己成德

终身学习是为了终身服务,服务是为他人的服务,可是既然是自己的职责,那也就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做的服务,因为为他人服务是在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是自己在成德,而不是把服务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

参见孔子之言: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对于知识的学习是学来有用于日常生活的,故而应该时常温习、时常使用、使自己总是生活在有知有能的状态中,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岂不快慰哉。

至于对于自己的所学,是对自己能有用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拿来炫耀的工具,因此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学又能毫不介意,这才是有修养的人的境界,这就是君子,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有用到自己的时候当仁不让,其它时间则悠游在学习的快慰中。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学问的目的在培养德性,有德性即是时时愿望着为社会付出,为社会付出的动机是出于自己的仁德的关怀,故而仍是为己之学,是自己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如果只求社会利益,便会随波逐流,唯利是图,甚至出卖灵魂,那就是为人,为人就是只求他人有利益给自己就为他人做事,自己得了私人利益却坏了社会公益,这就是不知学问的正道目的,孔子是时时教诲这点的。

又见: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

求为人知者即不是为德性而学,读书学习贵在自得,自得即有实功,有实功才能应世,而不是一心只求名闻世俗却无实力。

成长的阶段力气只能用在求实力,即便有了实力之后力气还是要用在继续求实力的增长上,为社会所用的机缘自会到来,然而仍须注意为正道所用而不是为虎作伥。

如果有机会为正道所用,却实力不足,坏了社会公益,岂不惭愧。

又见:

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

知识与能力不是用来炫耀的,那叫做好行小慧,好行小慧者只是一个私心自用而已,私心自用者平日与一群在社会上无用之人彼此标榜,讲一些互相吹捧而且较竞欲望的事情,不仅对社会无益,更且有失德之忧。

所以人活着就要做各种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仅能找一些臭味相投无所事事的人互相消耗生命的人是最可怜的。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生命的意义在于知道道理,不知道道理则人的一生是白过的,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生命的意义则生命才有光辉、才活得心安,活得心安才能死得心安,生死一遭就在尽全了生命的意义中,了解生命的意义真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闻道也者,闻晓做人的道理者,做人的道理就在学习与服务,这都是管理自己生命的事业,学习了智能可以管理自己的生命。

六、修养德性是一永恒的历程

原来学习固然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但是服务社会却是成全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认真学习、努力付出就是自我实现的方法,这便应该是一个永恒的成长历程。

故而应该终身学习之。

其言:

子曰: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

孔子说,读书说话的事情我还做得可以,说到君子的德性我是不敢自我标榜的。

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辈子都是人就要一辈子都在学做人,孔子自谓七十岁才完全可以不犯错,所以未达此境之前,任何人都不要说自己已经是君子了,只是必须要一直以君子的德性为生活的目标而已。

又见: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

孔子说,就圣人的境界以及仁德的胸怀而言,我真是无法企及的,我唯一可以告慰的不过就是认真去做、努力去学、然后不厌其烦地教育弟子而已。

所以终身学习正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的真正写照,至于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则是不需在意,不过就是持续就对了。

又见: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学了就要做,还没有作好就又学了新东西这样是会让有责任感的君子心惊的,因为德性未熟,心中有愧之故。

连孔子这样的人才都不以为学已足够,都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更不敢自称君子、圣人、及有仁德,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根本就是一个不停止息地学习成长的历程。

七、读书就要会做事

读书当然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是为社会服务是要服务成功的,不是光说做事却总做不成事的,做事不成就是书没读好,就是学有未成。

见其言: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

读了诗三百,学了文辞之美,却不能从事政务,要他出使他国却不能独立代表团体的立场、知道天下形势、而做出正确的对应,这样的读书就是无效的。

读书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就是要有做事的能力,不会做事不等于会读书,不能安定天下、经营组织就是白读书了。

孔子对这一个做事能力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

又言:

子曰: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

学习要有宗旨,宗旨就是要有服务社会的意志,有了意志要能定着,要能定着就是意志要坚定而实力要足够,当能应付一方局面之时则还要能处理大的变局,变局是时时会有的,社会本就是变动的,人心更是多变的,众人之事更是变化万千,心思沾滞即不能应变,心思沾滞就表示为天下服务的智能不足,故要能权变,权变亦有宗旨,是真为天下人共同利益之权变。

从做事能力上去检证世人学习的成效是孔子的重点,这却是儒者必然的要求,儒者即为承担天下之学,不能承担即谓未学可矣。

八、学习要勤勉不止息

学习是有方法的,必然是不能止息的,一定就是终身学习的。

其言: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所学习的知识的背后就是做人的道理,道理就是思考的原则,原则一定就可以自己推演,可以推演才是学习有效果的表现,能温故而知新就是能理解知识背后的道理,理解通透者才可以教人,否则只能教授技艺。

又见: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寑,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需要有知能的时候就要拿出力气来学习,而不是自己在空想动机就能拥有能力的,能力是在做事中学习锻炼的,学了就要做,做了才真会,学得愈多做得愈多就会得愈多,这才是学习的要点。

又见: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学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意义的反省,一方面是知识的操作,意义的反省是思,思当然是很重要的,思才能明白道理,但是道理必须要实践,也就是要把学会的知识在生活中操作,有理解、有实践这才是学习的完整意义,光有操作却不理解知识使用的意义则将会有迷惘的时候,光有反省却不能在生活中落实则所学也是白学的。

又见: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

生而知之者少矣,若有生而知之者只是才性纯厚,人都是学而知之者,学而难知则再学矣,此即困勉而学者,人都是学而知之及困而学知者,但仍有人困而不学,这就不可论矣,因为此人已丧失为人的价值,他的人生必是无所事事毫无意义的。

世人多困,困而不知学,智能总在迷惘中,做事多在困顿中,如何能不戮力学之。

九、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学习

就学习的方法而言,只要处处用心,其实处处有可学之事及可学之人。

见其言: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人人各自不同,有贤于己者有不贤于己者,有好学精神的人见到自己不如人的时候,所想的并不是要去伤害他人,而是要去把自己不足的部分补充起来。

若见到别人有不当的行为的时候,就要赶快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过失。

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会知道那是不对的,但是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可能因着欲望而作出同样的错事来,见到别人的过失自己会为对方感到羞愧,因此如果自己也是那样那岂不就是自己的羞愧了。

所以任何人的是非对错都是反省自己的题材,而不是幸灾乐祸的不当心想,幸灾乐祸者也容易自己犯错,因为自己把是非对错当成了人际利益,只进行优胜劣败的计算而不进行修养己德的功夫,功夫守不住,利益来时自己就是会犯错的。

又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我们生活中周围的人时时都要接触的,公事不接触私事也要接触的,接触的时候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注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里头就大有学问了,别人有优点我就注意到,就学习。

别人有缺点我也注意到,也要自己警惕不要犯了同样的过错。

而不是见了别人为恶自己就不修善,或是见了别人的好就兴起忌妒之心从而思有以害之。

这两段文字都是在警惕世人,应善于观察周遭,而自做修正。

十、学习者自己要有强烈的动机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最重视弟子的学习企图心,有企图心的弟子教了就学,学了就会,若是没有企图心,常常教了也是白教。

其言:

子曰: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

孔子说,弟子若愿意学习,则只要准备最简单的见面礼,自己就愿意教学。

束修就是干肉,这是北方农业社会里最廉价的食物之一,家家户户都会有着几块干肉搁着,以此为见面礼只是一种礼貌,根本无关礼物的价值。

所以孔子重视的是好学的心意,束修只是意思表示的符号,非关重点。

又见: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弟子学习的时候,要能够主动思考,而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而学生被动而已,孔子并不是择其聪明可教者才要教之,而是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不知道就要问,不知道才要学,不知道没关系,本来就是不知道才来学的,可是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教了也学不到东西,因为懂不懂自己都不知道,那样学习如何会有效果。

又见: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学习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是要让学习学到个人的人格内蕴里头才是真学,这样的学习便是轻松之至,不仅愿意学习更且是乐在其中,也就是日常生活都处在实践德性、与进德修业的心安理得的乐境中。

这样的学习当然是最有效果的学习。

十一、小结:

生命的意义就在终身学习

看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教育学习的种种谈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于学习是如何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即是为社会服务、即是成就自己。

因此我们实在可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就是终身认真对待自己,时时提升能力,时时为更重要的社会角色扮演而做准备,将自己的生命无限地扩大,让自己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让世界愈来愈美好,无论世界变得如何,自己的一生总是心安理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