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3061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docx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原因剖析

公务员报考不断升温,成为“中国第一考”今年最高的录考比例为1:

500如何保证公务员招录工作的公平公正?

纵观几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员数量众多,对于报考公务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成为一种追求安逸的出路。

再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当官出仕,历来是个人翻身的主要而且是重要的出路。

当官出仕意味高居人上,意味有权有钱财源广进。

从当前来看还意味获得一个不错的金饭碗。

对于考取者,他首先意识到的是即使最差也有一个稳定的不错的收入,如果运气好还可以有个一官半职,那将来更有可能辉煌腾达。

真有多少录取者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艰巨的责任在身,树立服务一方黎民百姓的理想。

当然我们不能去指责这种思想,当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

我看关键还是对公务员的管理和考核办法。

公务员,公务员,顾名思义就是为公众服务的人员。

既然是服务人员就应该意识到服务公众才是根本。

就应该想其它服务领域工作人员一样有强烈的竞争,有进有出。

通过严格、科学管理和考核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其充分意识到成为公务员不是进入旱涝保收的保险柜,不是加官进爵的门槛。

“官”者不是管人,而是管事,是受托代管。

是受谁之托?

是人民,是老百姓。

其实,众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我看不是喜事,而十足是件坏事。

怎么说呢?

你想啊,其一,人多趋于利,这么多人报考就肯定意味着此处有优于他处的地方。

优在哪?

最起码旱涝保收啊,即使将来做个最差的办事人员,也是日子逍遥,有事没事看看报上上网,没有都市其它领域激烈竞争,人家来办事还多给自己一堆笑脸,人家说话也轻声细语,十足一个高高在上感觉,再说工资待遇也优于其它地方,不说超过,在本地区只是是中等了,加上其它灰色收入,日子当然自在了。

事情没有办好,挨挨领导骂也就是了,失业的情况只要不犯大错误,几乎概率为零。

所以这是否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革一下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并在公务员中引入类似市场竞争似的竞争机制,使庸者、平者、贪者都会立马淘汰,在公务员中引入危机意识,使每个公务员都正确认识公务员的本质。

我们是否可以像美国一样树立想赚钱你别做公务员,做公务员你就别指望赚钱。

只有当赚钱、享受和公务员脱离,我想贪污腐化就会好很多(不能说消失)。

其二,说明中国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就业难,而且不是一般的难。

其三,说明中国普通劳动者的权益很大程度上被非法践踏和剥夺。

光从社会福利上就可以十分清楚看出来,公务员的各项福利最好,国家要求的各类社会福利都可以完整实现,甚至有些单位还会超出国家规定范围。

而到了基层普通劳动者这里,能够完全履行的企业微乎其微,很多都是变相应付,或转政策空子。

再加之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或者有些地方部门就是对这些情况睁眼闭眼的,因此基层劳动者享受福利成立奢望。

加之工资水平低,工作量大,而且竞争激烈,因此当然人人都想考公务员了。

考公务员是目前脱离苦海的最佳办法。

其四,这种公务员与基层劳动者的天壤之别还会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

社会的公平公正得不到落实。

其五,当人人以官为荣时,社会的价值观将被扭曲,对于建立创新、科学、积极、平等、公正、奋斗的社会不利。

没有人愿意去从商、从工、从农等,这样的国家、民族会有进步发展?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正表明只崇官,不崇商使我们走向没落,使我们落后挨打,使我们落实西方几十年。

这种老路我们不能再走了。

其六,当广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都流想官场,那么谁来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

再说又有多少官位可以设置呢?

由于社会文化风气决定于此,哪些进不了官场,或想在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人会感到失望,而转向国外,这不是自己造成人才流失的环境背景吗?

因此改变优先就是当官,辉煌腾达就是当官的社会风气使时不我待!

公务员报考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公务员考试为大家提供了平等竞争的平台。

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核心就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让所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打破身份、地域等方面的限制。

所以这种公务员考录制度有自身的公正性和优越性;

    第二、公务员考试有很大的吸引力。

公务员职业有比较好的社会声望,给管理人员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第三、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

据人事部门消息,今年的全国公务员考生规模为设立公务员考试14年来之最,人数较去年增长12%,仅北京地区就有8万余人参考。

与人事部提供的近1.4万个招录职位相比,2008年国家公务员的考录比约为46∶1,最热门的农业部一科员职位更达到1∶3592,被称之为千人选一。

公务员报考人数一年高过一年,公务员报考热已成了暴热、酷热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公务员制度的促进作用。

《公务员法》的实施,强调了“逢进必考”,这是国家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必经之路。

这一制度为广大的有志于中国行政事业的人才提供了公开公平竞争的机会,为青年人渴望成为公务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铺设了光明道路。

所以,广大的青年才俊踊跃报考公务员,从而形成了扎堆效益。

同时,公务员招考制度也为提升中国政府机关人力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开辟了光辉渠道。

这可能是政府必须坚持公务员招考制度的内在原因。

二是官本位体制的导向作用。

千军万马奔“官场”,与我们目前中国“官本位”的牵引不无关系。

社会整体上仍然崇尚“官场”,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还存在“官本位”的浓厚氛围。

加之近年来公务员工资快速上涨,收入稳定等综合社会因素,也促使人才高度集中于“官场”。

难道说公务员就是官吗?

非也!

但从报考职位比例情况看,再次说明了人才选择职业的“官本位”倾向。

据报道,此次考试竞争最激烈的是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官场”岗位竞争比例平均为1∶162,出现了扎堆现象,而其他一些真正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技术”岗位却无人报考,今年无人报的职位多达到77个,涉及气象、海关等系统,主要原因为工作地点偏远、工作条件艰苦以及学历要求高、专业性强。

三是职业发展空间窄化的因果关系。

当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才发展计划,人才培养、人才就业、事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社会经济部门在对人才发展目标上是不同步的,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渠道不多,环境不优,保障不力,所以青年学生是报考公务员的主力。

同时,这种人才环境促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从事本行业的不多,人才浪费十分严重。

我们一方面讲人才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人才却找不到工作而闲置。

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社会,人们的成功标准、个人的职业取向,都会是多元化的,而“官本位”则往往是被淡化的。

当大学毕业生发现除了走仕途,其它领域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不是广阔了而是萎缩了,当然只能涌向招录公务员的考场了。

公务员报考热具有多重涵义,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座标。

无论是创新精神、创业憧憬的消退还是“官本位”的根深蒂固,从本质的层面考量其实都是社会现实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公务员报考热既是对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失衡的一个警示,更是对加快改善市场环境,优化创业氛围,创造更大的社会空间,鼓励和容纳创新人才,促进成才道路和成功标准多元化的深沉呼唤。

公务员报考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公务员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客观上存在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公平机制发挥了作用。

  ◆公务员报考热折射出的某些负面影响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公务员报考热折射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就业环境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布;报考者存在着较强的盲目从众心理和随意性,应加强对就业者的就业指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事业观,理性选择职业;合理配置公务员职位管理中的激励要素,让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具有特定吸引力。

]

  

  最近,公务员报考热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

公务员报考热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对待报考热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分析

  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其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认为公务员报考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务员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纵观世界上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公务员职业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其一,公务员职业的公共性。

公务员直接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负有较大的权利和责任,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工作可以为人才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提供宽广的舞台。

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的参与者,直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职业崇高神圣,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而成为很多人才特别是青年人理想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

其二,公务员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

正因为如此,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职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2.客观上存在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自2003年起,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2005年有240万高校毕业生,2006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410万人。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众多高校毕业生把报考公务员作为极为重要的就业机会和出路,曾有大学生说:

公务员考试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准备,报名费也不贵,就当多给自己一个就业的机会。

“是机会,就不要错过”代表了高校毕业生普遍的就业心态。

很多考生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公务员考试,并非志在必得。

一些毕业生在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以外,还报名参加了国家研究生的招生考试,计划在研究生考试结束后,快速投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之中。

大学校园里有关公务员考试的辅导培训信息随处可见,“你考公务员了吗”是毕业生之间经常的问候语。

今后5年全国还将有2700万名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同时我国将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

可以预测,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将使公务员报考热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3.公平机制发挥了作用。

实行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

在考录制度推行之初,中央就提出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原则,坚持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五公开”,使考试录用成为“在玻璃房子里竞争”,考录的公正性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吸引广大人才积极报考的重要因素。

  在公务员考录过程中扩大公平,首先必须合理地设置报考的资格条件,在符合职位要求的前提下,打破限制,让更多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加竞争,不拘一格选人才。

在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中,中组部和人事部进一步规范了报考资格条件,修订了招考公告和招考简章。

如不允许招考部门对性别、身高、相貌、毕业院校作出限制;继续推进放宽户口限制;按照人事部、卫生部制定的新的体检通用标准,放宽了要求;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不再提出政治面貌的要求,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

  同时,这次招考还首次规定,对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的考生减免考试报名费,有1597人享受到这一政策。

特别是取消报考对象身份限制的规定,使招考职位平等地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使社会在职人员的报考人数显著上升,占到了30%。

排除种种现实的障碍或歧视,让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竞争,有助于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优化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进而提高政府依法执政的水平。

  二、理性对待公务员报考热

  公务员报考热有利于国家选拔素质好、有能力的人才来管理国家,是一件好事。

但公务员报考热折射出的某些负面影响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覆盖面窄,水平低,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公务员报考热折射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就业环境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布。

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水平。

如果社会保障不再成为制约就业的瓶颈,求职者基本的生存顾虑得以解除,大部分人也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情况,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就业指导

  当就业者面临职业选择时,应该大致有一个自己的就业范围,在求职过程中进行取舍,工作喜不喜欢、适不适合自己是选择或放弃的衡量标准。

争相报考公务员,如果是与求职者个人的性格、能力、意愿、期望相一致的话,倒也无可厚非。

然而从往年的情况看,报考者存在着较强的盲目从众心理和随意性,应加强对就业者的就业指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事业观,理性选择职业。

  从职业性质上看,公务员从事的是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这样的工作岗位有其相应的人员素质和能力要求,并不是人人都能适合。

在看到公务员职业优势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当公务员不等于进了“保险箱”、端了“铁饭碗”,这是公务员法特别强调的一点。

公务员作为党执政的重要主体,其能力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些都对公务员的学习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并始终能以最先进的思想,最优秀的智慧和理念运用到管理工作中来,将是公务员工作的常态,如果这些成为众多公务员报考者的常识,那么公务员报考再火再热,也都是公众之福,社会之福。

  (三)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

  公务员报考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冷热不均现象,如矿业、测绘、水利等艰苦行业,统计、调查等单位,偏远地区的职位等,很少有人问津。

这反映的不单纯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问题,更是现实中的制度安排问题,要予以重视,否则影响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正常运转。

  第一,合理配置公务员职位管理中的激励要素,让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具有特定吸引力。

使其不仅能够吸引到优秀人才,还能为人才发挥才能创造条件。

  第二,加强对公务员职务行为的有效约束和监督。

新颁布的公务员法突出了对公务员的严格管理:

除规定了严明的行为规则和考核、惩戒制度外,还规定了公务员9项基本义务、16项基本纪律,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的结果与职务的升降、与涨工资发奖金以及辞退相挂钩;违反纪律的要受处分。

其次,规定了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即所谓“问责制”。

三是有严格的离职从业限制。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在离职3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单位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违反者要予以处罚。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公务员报考热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公务员、关注政府,作为手中握有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公务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下小心做人,谨慎做事,不能滥用权力,更不能以权谋私,从而维持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

 昨天上午9时,2008年中央国家机

关公务员考试笔试正式开始。

据了解,这次公务员考试通过报名审核人数达80万,竞争比例平均为1:

60,竞争之激烈更甚于2007年1:

50的态势。

然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却出现了77个职位无人报考和10个职位报名通过人数未达到计划人数的现象。

    今天,公务员以其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往往成为高校学子们的首选,一次考不上接着考,因此还诞生了“考公族”。

无疑,公务员报考热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是件好事,报考的人数越多,越能优中选优。

正是在千军万马挤上了新“独木桥”的前提下,明明有了职位而不去争取,导致不止一个地方发生公务员职位之间报名情况的严重冷热不均状况,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从对公务员职位的这种选择中,不难窥见一些社会动态。

    像往年一样,在昨天的考试中,无人报考职位仍然主要集中在气象、海关等系统。

比如,甘肃省气象局天水市气象局的业务科气象业务管理职位计划招1人,结果无人报考。

另外,兰州海关海关业务职位计划招8人,结果只有7人报名。

而个别职位出现无人报考和报名通过人数未达到计划人数的主要原因为工作地点偏远,事业单位居多,职位属于一线、工作较为艰苦,以及学历要求高,专业性强等。

尽管如此,我们暂时还是不要埋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太高,当前实施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的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需要大家尊重市场规律。

因为,每个人择业时势必都要受到利益的驱动,相关职位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考者的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应该审视的是公务员职位本身。

    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中,权力的本质应该是一种负重,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负重。

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权力越大,意味着责任也越大。

如果“热门”职位的报考者拥有敦煌壁画里那位“萨陲太子”的境界,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可惜现实未必然。

报考冷热不均的背后,折射出的实际上是部门行业利益的差别还非常悬殊。

一些职位报名火爆,不能排除报名者盯着的是那些权力较大的职位背后隐藏着的种种“好处”,有学者更以“灰色收入”名之。

也就是说,考生们纷纷瞄准职权部门,大抵是看到了“权”而忽略了“责”。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在于诸多岗位上的“权责对等”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一些权力较大的职位的风险性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从这个角度看,推进问责制度的深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一些职权岗位的超稳定性,已成当务之急。

    在市场经济氛围下,绝大多数人在报考公务员时,不再响应道德理想主义的召唤,而是按照切身体验的利害考量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因此他们会对职位的权力与责任、岗位收入与工作强度作出权衡,把距离权力核心的远近与实际经济收益的多少成为主要的计算参数。

所以,“冷热不均”与其说反映了当代人的思维观念问题,不如说更反映了现实中的制度安排问题。

那么,在加强对报考者树立正确就业观和事业观引导、打破“官本位”思想影响的同时,还要关注职位本身的“内涵”,这比单纯的说教或责怪更有实质意义。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出现冷热悬殊的“非常戏剧性的情况”,已经不是一时一地的新闻了。

公务员考试的本意,是在公平竞争中选拔优秀人才,参与到政府工作中以提高效率。

然而报考的“冷热不均”症很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

这种现象不该持续下去了。

(南方日报评论员)

“报考公务员肯定是为了以后能有‘高官厚禄’啊!

”李文勇说。

“很多同学都这样的啦!

不信你问问。

”李文勇身边一名同学“帮腔”。

这是广州某

高校法学院2004级学生所表达的报考公务员的动机。

(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为“高官厚禄”而考公务员?

在作出道德判断之前,我们不妨扪心自问:

你所认为的报考公务员的动机应该是什么?

估计在静思之后,很多人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当然,这样的动机让人觉得很刺耳。

我们为了保护自己,早已习惯适应了面具下的生活,即使心有所思,嘴上也不言说。

据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数据统计,89个部门招考12724个职位,通过网络提交报名申请的人数为1113966人,其中,通过资格审查的有742386人,最终确认人数535574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报考公务员难道真是想为人民服务吗?

如果是想为人民服务,那为什么职位会有冷热之分?

    其实,“高官厚禄”与为人民服务之间并不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业绩大小取决于职位的高低。

现实情况下,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取决于一两个人的正确领导,对于那些有抱负的人来说,如果处在更高的职位上,无疑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总是把公务员奉为父母官,对他们寄予太多的道德厚望。

而事实告诉我们,单纯以职业来划分,公务员这一群体在道德上并不占有优势。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公务员的道德色彩越来越淡。

从称谓上看,从“官员”到“公务员”的变化,正体现出在制度层面把公务员平常化的用意。

大学生赤裸裸地把报考公务员的动机简化为“高官厚禄”,更是彻底地体现出他们已经把公务员视为谋生的职业了。

    为“高官厚禄”而报考公务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少监督约束机制,使某些人能够通过非法手段谋取高官厚禄。

如果我们建立起健全的制度,确保公务员在有序、健康的环境中,谋求、争取个人前途,“高官厚禄”就能很好地推进为人民服务。

    想起了《皇帝的新装》里的童言,这些大学生无疑就像那个说真话的孩子。

宽容他们的真话,理解他们的率真吧。

很多的时候,是我们拔高或者玷污了“官”和“禄”。

公务员报考大热,热气炙人,有关消息不断见诸媒体。

大家都想考公务员,背后定有“玄机”。

玄机是什么?

    笔者认为,有些道理闭上眼睛都想得出。

一是市场决定论。

即。

现在学生求职太难了,因而,“有枣没枣打三竿再说”,有报考机会就报上呗,这就容易造成“塞车”现象,容易导致人满为患。

二是人性决定论。

即,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有好的职业,肯定要去闯一闯的,想,那些在职白领去“考公”,便属此类。

这后一点,正是我们要多说几句的。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渠道大开,就业的“出口”大大增加,国家也采用各种政策加以引导,比如鼓励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工作,到农村等艰苦地方工作,鼓励他们自创公司自谋职业,去民企外企工作等。

但尽管如此,就业趋向仍是一个社会风向标。

    若干年前,人们想参军,就是因为这是又有“名”又稳定的职业。

改革开放后,有一阵子“下海”成风,连端“铁饭碗”的公务员也一试身手,那是因为改革初期,人们看到了市场的力量,也就是金钱的力量,物质的杠杆使然。

如此等等。

而今天,公务员职业大热,这里头的原因何在?

不消说,肯定目前公务员职业好。

好在哪?

起码是稳定,有发展空间,有“权”,另外,也与这几年有关政策向他们倾斜有关,比如涨工资,有些企业没钱,就涨不了,而公务员是旱涝保收的,有国家“力挺”着,铁得很。

再如住房,社会上早就住房商品化了,但现在有些公务员还是能住上单位“分”的房。

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现在不叫分,而叫这名目那名目,比如也要花钱。

但花的却是小钱,与商品房比,便宜多了。

所有这些,都是原因吧。

    “考公”大热,应该说是好现象。

但是,隐忧明摆着。

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公务员再成“铁饭碗”,这会影响社会其他行业劳动者的改革发展热情,一定好处理好。

如果别的行业都有危机感,而公务员只有优越感,这种“热”就是危险的。

前些年对国家机关的那种低效率、铁饭碗的诟病,人们可是记忆犹新啊!

已有一些有识之士发出议论,要求将热得发烫的“考公”降降温。

这是忧国忧民之论。

有关决策部门真的应当重视了。

就业形势过于严峻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中。

由于报考人数众多,一些报名网站甚至因为拥堵而瘫痪,考生调侃中的“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本科一操场”四处上演,中央办公厅秘书局5个岗位,一周内便吸引了3881人竞相争抢。

针对几近疯狂的“公务员热”,论者众说纷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譬如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公职人员权力过大、“80后”群体择业观念存在偏差,等等,都可视作合理的注解。

不过无论如何,这其中最根本,同时也是最难消弭的一条原因,还是就业形势太过严峻。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而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人。

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劳动力供给将达50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多达2500万人。

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失业所带来的挑战。

不带偏见地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高强度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加之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变迁、人口峰值逼近,一切的一切,统统指向一个必然的选择,即中国必须尽早实现由“增长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

否则,因为就业问题存在显而易见的滞后效应,失业率攀升后很难下降,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为此遭受持续冲击。

   经济增长只是就业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3%,就业增长率为3.0%,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323,属于“高增长、高就业”模式。

但此后,GDP增长对就业拉动越来越小(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5年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

   在供给状况很难出现大的转变的情况下,宏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