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3055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

《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四章 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docx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pptConvertor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小说、转型期先锋小说、文化道德小说等主要流派的理论主张及创作特征。

了解刘震云、池莉、方方、陈忠实、二月河、王安忆、陈染、林白、余华、苏童、格非、张承志、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小波、王朔等人的小说创作概况,掌握其代表作品的深刻内涵及艺术风格。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主要创作潮流

1.新写实小说:

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进一步完善了其艺术原则,在文化探索和形而上精神方面也比80年代小说有了超越;艺术上则由悲剧形态向着谐剧甚至喜剧形态转化,有的则具备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

2.新体验小说:

是对“新写实小说”的一种发展和继续,它是在“新写实小说”对真实性的注重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小说”与“真人真事”的联系,使小说具有了某种“新闻”的性质。

它要求作家在创作之前亲身体验他所要表现的某种生活环境,甚至自己暂时加入到那种生活当中,以取得与所要表现的人物相同的“心理体验”,从而使作品更具“现场感”。

3.新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

新现实主义小说对于90年代中国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浓郁的时代感和强烈的当下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与成功表现。

其二,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当下感与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尤其对于世纪末中国社会基层官员的刻画富有深度和新意。

其三,艺术上对无技巧境界的追求。

4.历史小说: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力图站在当今文明的高度,以现代审美眼光关注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以深邃的理性发掘民族精魂;作品的史诗性与文学性增强,人性与人情的因素渗透其中。

5.新历史小说:

是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的一种小说。

它不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而是把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来表现当代人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情感。

新历史小说的特点:

(1)作家的人文关怀:

在现实困境中将文学切入历史,把文学的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面,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

(2)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它通过对往昔人类经验的追忆,以历史形态的灾难演示人类末日的前景,热衷于展示灾难、毁灭、死亡、痛苦等主题,文本的主观性、抒情性很强。

(3)它无意再现历史真实,而着眼于拟构一种整体的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化氛围,从更深层次突入现实,在哲学高度上观照人类生存的历史。

6.女性小说:

两类作家:

(1)穿越80年代的女作家:

王安忆、迟子建、池莉、铁凝等

(2)90年代崛起成名的女作家:

一是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语化倾向

二是以徐坤、斯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卫慧、棉棉等的创作则为欲望化书写

7.新生代小说:

从文学风格上可分为四类:

一是哲学型;二是写实型;三是诗意型;四是私语型

基本特征:

一是写作等同于生活本身,小说方式与人生方式重合;

二是艺术上对“返朴归真”境界的追求(表现在叙述人、叙述方式、语言三方面的返朴归真)。

8、长篇小说

90年代为什么会出现长篇热

从数量上看:

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概每年有三百多部长篇问世。

1995年约700余部,1996年800余部,1997年逼近1000部,从数量上讲,在中国文坛少见。

从质量上看:

1982—1991年的三届“茅盾文学奖”共有16部长篇获奖。

1993年陕西几位作家推出了几部影响较大的长篇新作,评论界又把1993年称之为“长篇年”。

形成长篇热的原因?

1、经过80年代的积累(生活、艺术),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渐渐成熟,转向长篇的创作。

如陈忠实、贾品凹、刘震云、余华、林白、陈染等。

2、江泽民的提倡。

1995年后,江泽民提出抓好文学创作中的三大件:

“长篇小说”、“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的创作。

3、图书市场的制约和驱动。

4、读者对长篇的喜好。

90年代长篇小说的风格:

多元的艺术风格

1、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

1)“陕军”:

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

2)50年代的作家:

王蒙、陆文夫、刘心武等

3)“知青作家”:

张承志、王安忆、史铁生,铁凝等

2、西方现代派技巧

1)先锋小说:

马原、洪峰、残雪、苏童、余华、莫言、格非等

2)新写实小说:

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

3)“晚生代”:

陈染、林白、海男(它们的长篇更注重“私人性”和“人性”特征,其表现风格更随意,在书写灵性的同时,甚至无视社会公共空间的存在。

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总体评价

1、贴近现实生活,当代色彩浓厚(内容上)

贴近生活,在较深层次上反映当代改革进程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色彩,主要表现在“主流文学:

如周梅森的《人间正道》和反映股市风云的《天下财富》等,陆天明《苍天在上》,张平《抉择》

2、艺术创新,富有个性(艺术形式)

阿来《尘埃落定》:

展示了富有新鲜感的画面,描写”傻子“的形象,土司制度随傻子而消亡。

藏族的风俗,民情,人性,让读者看到了真正的生活。

90年代长篇小说热带来的某些问题

1、长官意志,不按艺术规律创作:

下计划,定题材

2、将长篇小说的出版完全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大肆炒作,欺骗读者。

3、创作者,评论者,组织者和出版社对长篇小说文体不够重视,文体意识淡薄。

4、创作主体浮躁。

5、庸俗化的评论和评奖起到了消极作用。

百名批评家推荐的90年代最有影响的前10位作家:

王安忆、余华、陈忠实、韩少功、史铁生、

贾平凹、张炜、张承志、莫言、余秋雨

前10部作品:

《长恨歌》《白鹿原》《马桥词典》《许三观卖血记》《九月寓言》《心灵史》《文化苦旅》《活着》

《我与地坛》《务虚笔记》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5-1998年间的长篇小说)

获奖作品为:

《抉择》《尘埃落定》《长恨歌》《茶人三部曲》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二、总体特征与趋势

多元并存、多向发展

1.普遍放弃了对形而上价值的探究,转向对现实生存场景、生存状态和生存体验的展示;放弃了文学的深度模式建构,采用日常化的低调叙述。

2.注重对个人经验、个体特征的呈现,形成了小说的个体化艺术特征。

3.寻求各种艺术样式、文学体裁、艺术手法的贯通融汇,体现出较自觉的文本意识。

4.民间的发现和传统审美趣味的回归。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第二节新写实小说

一、刘恒的小说

(一)几类作品

1.“洪水峪系列”

《狗日的粮食》:

“食本能”给人带来的苦难和异化

《伏羲伏羲》:

生命原欲与伦理冲突的人性悲剧

杨金山--王菊豆--杨天青

杨天白(儿子—弟弟)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2.心理分析系列:

《黑的雪》《白涡》《虚证》《苍河白日梦》

3.转型以后(9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没事偷着乐》)

  张大民苦中作乐,表现出“忍”和“韧”的人生智慧

(二)刘恒小说的特色

1.对人类生存现实及其困境的深切关注。

2.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探讨人物心理。

3.把温情的悲悯和苦涩的幽默糅为一体。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二、刘震云的小说

(一)创作概况与特色

着眼于被“体制”或日常生活

所挤压的普通人压抑自我、泯灭个性的过程,揭示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如何以它巨大的腐蚀性和消解力介入并规范每个普通人的私人生活。

采用冷峻与反讽相结合的叙事姿态。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1.“官场系列”:

《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官人》

展现的是无所不在的权力关系对人性的腐蚀,小林们成熟的过程也就是失去本真的自我、使人性蒙尘的过程。

2.“故乡系列”:

长篇《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中篇《温故一九四二》《头人》

写权力、利益对人性的异化,弱势群体在权力面前的庸俗性认同。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二)代表作《一地鸡毛》

1.日常生活的纠缠和磨损。

2.理想的放弃和诗意的消解。

3.原则、操守和良心的丧失。

小林人生轨迹的意义:

(1)对构成生存环境丑恶因素的针砭,从而实现了对现实的审视批判功能。

(2)消解虚幻的理想,直逼人的生存本相,对了解和正视人生、生存状态的真实,超越以往小说中虚饰的一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三、池莉的小说

(一)创作阶段

1.学步期(80年代初):

以青少年题材为主,具有浓郁的青春气息。

2.成名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关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对生存的世俗性、庸常性、卑微性和琐碎性作原生状态的展示。

3.都市言情期(90年代中期以后):

表现市场经济大潮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的变化。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二)成名作《烦恼人生》

 1.凸现人生:

真实的生活层面:

奔忙

内在的人生本质:

无意义;不可变更;循环反复

2.透析人生:

“网”与“梦”的矛盾

3.认可人生:

“忍”与“和”的生存哲学

4.意蕴参悟:

(1)赞美普通人身上“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受挫而不馁”的坚韧性格。

(2)呼唤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3)呼唤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四、方方的小说

(一)创作阶段

1.初期(80年代初):

充满学生时代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色彩,格调明快清新,如《十八岁进行曲》

2.过渡期(1986年以前):

理想色彩减弱,更加关注现实人生,如《看不见的地平线》《闲聊宦子塌》《七户人家的小巷》等。

3.新写实时期(1986年以后):

解剖市民生存状态与人格形态,直面人性溃败的社会现状,风格变得冷峻和尖刻。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二)代表作《风景》

小说的开篇引了波特莱尔的诗句: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

1.主要人物七哥的生存轨迹

“七哥的目的在于进入上层社会,做叱咤风云的人物做一呼百应的人物。

他的全部为人原则只有一个基点,就是生存本身:

“生命如同树叶,来去匆匆。

春日里的萌芽就是为了秋天里的飘落。

殊路却同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抢了别人的营养而让自己肥绿肥绿的呢?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从七哥的挣扎与奋斗中,作者意在告诉人们:

“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地位的低下,必然会使开过眼界的七哥们不肯安于现状。

改变自身的命运差不多是他这样家庭出生的人一生奋斗的目标。

……该谴责该痛恨的是生长七哥们的土壤。

2.独特的叙事视角:

死者小八子

死者视角产生了“陌生化”的叙述效果,以一种极端强化的方式为我们还原出了赤裸裸的生存本相,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

由于这还原摈弃了以往意识形态内容的遮蔽,从而使得整个叙写充满了令人惊愕的新异和逼真感觉。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3.《风景》的文化意义

《风景》开拓出了一种写作的新空间,即处于社会底层的都市民间的生存世界。

《风景》的文化意义正是在于使我们对生存本身恢复了应有的警醒与思考。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思考:

(一)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1.内容上不再是以往的重大题材,而是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2.人物塑造上,突破了“典型化”理论,不看重人物的个性,不是把人物当作独特的“这一个”,而当作“这一类”来塑造,人物形象因而更体现出概括性。

3.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4.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5.叙述的“零度状态”?

(二)对“新写实”小说的正确评价

1.它回归现实生活,把视线移向普通中国人的现实处境,客观地描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尴尬处境,拓宽了文学的视野,深化了现实主义的内涵。

2.对现实的把握片断化、零散化,流于粗鄙、琐碎,作品缺乏想象力和艺术上的高远境界;“零度叙事”的策略又使其缺乏应有的理性和超拔精神。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第三节新历史小说等

一、陈忠实的《白鹿原》

(一)创作背景与主旨:

写民族秘史、悲怆国史、隐秘心史

(二)小说的史诗品格

1.把历史事变、历史思潮落实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层面,形成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2.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其人物设置和意象描写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朱先生:

济世苍生的白鹿

白嘉轩:

民族心灵的写照

鹿子霖:

负面文化价值的象征

白鹿:

贯穿小说始终的文化原型、神话意象

3.丰满鲜明的人物群像,且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4.艺术探索的气魄和力度。

传统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白嘉轩:

代表着乡土文明的“白鹿精魂”的具体承担者:

遵循“耕读传家”的祖训,敬重文化人,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克己自律,治家治族守正不阿,将村里家家温饱、人人仁义作为人生的目的;但又是一个封建正统的卫道士。

白孝文:

族长接班人—堕落—国民党保安—人民政府县长

白灵:

国民党—共产党—死于“整肃”

黑娃:

不安的雇农—农运领袖—红军战士—土匪头目—

国民党保安团营长—共产党副县长—新政权的死囚

田小娥:

举人小妾—私奔—被辱—色的工具—被公公所杀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二、二月河的帝王系列

《康熙大帝》(4卷)《雍正皇帝》(3卷)

《乾隆皇帝》(6卷)

特点:

1.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和虚构。

2.善于设计一波三折的艺术情节,表现复杂曲折的矛盾冲突。

3.在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上,突出“奇”的特点。

4.将纯文学的追求与通俗文学的手法结合起来。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第四节女性小说

中国女性文学是现代思潮下的产物,它形成于现代,是中国新文学的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文学同步,但对我国女性文学的研究较晚,始于90年代初,1995——1996年形成高潮。

一、女性作家群的涌现:

80年代女性作家群大量涌现。

1、“五世同堂”,队伍壮观。

第一代:

冰心等

第二代:

丁玲等

第三代:

韦君宜、杨绛、陈敬容、郑敏等

第四代:

宗璞、茹志鹃、刘真、黄宗英、杨沫、柯岩等

第五代:

张洁、谌容、凌力、霍达、戴厚英、林子、陈祖芬、张抗抗、王小鹰、陆星儿、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范小青、张辛欣、舒婷、残雪、陈染、林白、徐坤等。

二、女性意识不断增强。

所谓女性意识,即女性作为社会的人,通过感觉、思维等各种文化心理过程,对客观世界和对自己的全部认识的总和。

它包括与男性共有的,与社会、时代、民族共通的意识,也包括独属于女性自己的意识,是一种反叛男性话语的具有女性特征的意识。

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既强调女人也是人,主张男女平等,又强调男女差异。

女人姓女。

表现出对“人的自觉”与“女人的自觉”相统一的向往与追求。

三、80年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一阶段:

“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惑。

张洁《方舟》则是反映这类问题的代表

作。

它通过“寡妇俱乐部”里三个女主角的故

事,戳穿了以往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男女平

等”的神话,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做一个女人,真难!

对女性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和“事业”的矛盾。

“女人的天职”与“为人的主权”之间的矛盾。

第二阶段:

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

女性作家对于女性生命意识的关注,大胆的性描写,展示女性的主体意识,反映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挑战。

开“女性生命意识”先河的是新生代女诗人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作《女人》、《黑房间》、《黑色沙漠》、《独身女人的卧室》等。

她们的诗歌展示的叛逆性的情欲、女性生命世界,坦白赤裸,惊世骇俗。

王安忆的“三恋”:

《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以性爱为焦点,集中透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人,特别是女人本体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内涵。

“三恋”在女性文学中第一次揭示了生命的内在冲突,对女人的痛苦,女人的悲剧给与了极大的关怀。

“三恋”的深意还在于:

女性自审意识是与女性生命意识一起复苏的。

王安忆以鲜明的女性生命意识,写出了女性生命的形态,女性生命的欲望,女性生命的流程。

铁凝的《麦秸垛》和《玫瑰门》则用更为明显的女性视角,女人味极浓的叙事口吻,来挖掘女性生命的本相。

《玫瑰门》里是一片女性心理的世界。

铁凝大胆地走了进去,深入到女性生命最隐秘的角落,写出了女人的让人反胃、卑琐、丑陋的,男人所看不到的方方面面。

从性别的角度展示人性的复杂及其脉动。

这对于女性文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它对女性自我的严厉解剖成为中国女性文学走向90年代的一个标志。

第三阶段:

女性自我的发现。

这一阶段女性文学的特征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女性写作:

以女性立场来讲述,以女性话语的方式来探索女性隐秘的内心冲动。

一些作品通过“身体书写”,在“性”的描写上表现得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无所不至。

以女性话语,以“独语”写生命体验,女性经验,赤裸裸地袒露女性的性觉醒,性期待,性恐惧,同性恋等女性的一切神秘话题。

这些作品的女性作家在文化层面上与女性主义比较接近。

代表作有陈染《与往事干杯》,徐小斌《双鱼星座》,海男《我的情人们》等。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是女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的历程,是女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

从“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惑到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再到女性的自我发现,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由混沌、朦胧到觉醒再到成熟的发展脉络。

四、女性文学的贡献:

1、题材上的继承与超越。

女性文学在题材上主要表现两大世界:

(1)内在世界:

爱情、性、女性的处境和命运。

(2)外在世界:

对社会、国家、民族、人生的关注。

2、艺术探索的超前性。

女性作家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某种超前性。

无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形式技巧的创新方面都起到了某些先锋作用。

如舒婷的朦胧诗,宗璞的心理小说,张辛欣的纪实文学,刘索拉和残雪的现代派小说,方方和池莉的新写实小说,苏叶和叶梦的散文革新等。

3、女性形象的创造。

较之男作家,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1)着意表现女性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独立品格和奋进精神。

2)细腻入微,豪纤毕现的心理描写。

80-90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多姿多彩,个性各异,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

总之,女性文学的先导是思想解放运动;基本特征是表现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义,它姓“女”;其历史责任是揭示人性的复杂,歌颂女性的自强精神,讲述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存竞争,生命意识,生活体验,爱情婚姻和家庭亲情。

与西方女性相比,中国女性文学总体上说来,多一些社会政治色彩,也更富“母性”,更珍惜家庭伦理关系。

当前的中国女性文学正向多元化发展和深化,21世纪的女性文学更加绚丽辉煌。

一、王安忆的《长恨歌》

(一)创作阶段

1.第一阶段:

“青春自叙传”时期。

2.第二阶段:

抒写广阔世界和现实人生。

3.第三阶段:

系列文化反思小说。

4.第四阶段:

“精神探索”系列小说。

(二)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

中性、冷静、客观的立场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三)《长恨歌》

是一部上海都市的“民间史”

前半部分:

上海:

“繁华如梦”的人间天堂

王琦瑶:

风光无限的“上海小姐”

后半部分:

上海:

“繁华梦灭”、“化繁为简”

王琦瑶:

韶华已逝的半老徐娘

小说写出人生的苍凉,历史的苍凉,也揭示出上海的文化精神:

擅长于“把人生往小处做”。

二、陈染的《私人生活》

1962年生于北京。

幼年学习音乐。

18岁兴趣

转向文学。

23岁大学毕业,

获文学士。

曾在北京做过

四年半大学中文系教师,

后调入中国作协作家出版

社做编辑。

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

陈染被视为先锋小说女作家的最新代表。

9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对人的心理进行哲学层面的扣问、探索现代人的孤独、性爱和生命著称。

根据她的小说《与往事干杯》改编的同名电影被选为国际妇女大会参展电影。

陈染的书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构成一种奇特而具有挑战意味的文化景观,特别是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打破了长期以来严肃文学发行市场的凋零局面,她的书部分被翻译到国外,始终销路很好。

《私人生活》

本书是一部描写现代大都市女性生命轨迹的严肃的先锋小说,它以主人公自身的女性经验和隐秘的内心生活为视角,讲述了一个女孩儿在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中不寻常的经历和体验。

女主人公在一特殊的生活背景中长大,叙述了在学生时代她是个孤寂的不能融入集体的“陌生人”……

第十四章90年代小说

倪拗拗 禾寡妇T老师 父亲 母亲 人格分裂

小说的基本主题:

恋父/弑父情结

恋母/仇母意绪

同性之爱

孤独之痛

陈染被公认为“美女作家”,近20年来,她以“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独立于国内文坛。

王蒙评论陈染:

“我们文学中的一个变数”,称其作品“又清高,又孤僻,又多情,又高蹈,又细腻,又无奈,又脆弱,又执着,又俏丽,又随意,堪称是活灵活现的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世界。

方方评论陈染:

“她天生就是个作家料”,“她的作品有很女性的感觉,但又不是完全归于琐细,同时又有很深刻的一面,这又使她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性作品。

刘索拉是陈染交往时间很长,相互了解的好朋友,她的话应是对陈染的最感性的认识:

“她是个追求真实的人,对生活,对文学都是自然的,放松状态下的。

有时候她的小说会表现出另一个她,表现她复杂的一种精神状态,但是读者如果有机会与她本人接触,就能够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她。

陈染的创作特点是返回自身,回到个人私有话语的空间,而这个特点恰恰是商品社会,开放社会里,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内心的一种要求。

“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这种创作与社会生活发生了隔离,仅仅是小我的体验,它的社会内涵其实是很深的。

也正是有这样一种开拓内心空间的普遍需求,所以她在年轻人和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会引起共鸣,获得自己的固定的读者群。

陈染小说特征:

1、小说的人物,大半是由日常生活的常规中分离出来的人。

由天生的敏感孤傲或由生活中某些偶然的致命的残缺事件,使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依赖感,拒绝那条沉湎于日常生活的通途,伴随着生命自觉意识的显现,开始了永久的精神的流浪和反叛。

主人公的精神痛苦来源于人与人的无法沟通,人与世俗的抵牾。

陈染对孤独感有着特殊的偏好,孤独保持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怜惜,也相对满足了作家对自身独立性和自由度的要求,并维护了作者精神上的优越感。

2、小说力求打破现实时空的限制,往往在一种象征、隐喻的关系中展开。

站在女性角度,陈染小说的主人公多半被安置在某个具体的爱情事件中,主人公“爱”的艰难,还在于她们对“爱”的纯洁和诚实的强调,《潜性逸事》、《时光与牢笼》中的雨子、水水们,在爱情和婚姻中不断地寻找,又不断地走出。

那些美丽的主人公,不乏被爱的经历,但由于她们的智力的深刻和高超,使她们难以找到爱的对象。

三、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中国女性主义文学重要作家之一。

广西人,1958年出生。

1982年大学毕业,曾从事图书、新闻、电影等行业的工作,现居北京。

早年写诗,1989年发表小说《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引起文坛关注,1994年发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因深刻细致地表现了女性经验而引起极大的反响,此后被认为是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之一。

尤其擅长描写女性身体欲望与感情憧憬,浓烈阴郁,充满南国色彩。

有评论者认为,在当今的女作家中,林白也许是最直接进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人,她把女性的经验推到极端,很少有人能像她一样把女性的隐秘世界揭示得如此彻底,如此复杂微妙,如此不可思议。

林白的叙述语言极富弹性,随意且充满锐气,奔放而优雅从容,就像冰上舞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