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
公共心理学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很多需要,这些需要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系统。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只有前一种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有一种需要才能产生。
2、论述应对挫折的策略。
(1)挫折是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2)如何减少挫折的消极影响,处理挫折措施可以包括:
①情境转移:
受挫折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因此,挫折后因尽量使受挫者离开引起挫折的情景。
②精神宣泄:
不危及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将内心的困扰发泄或者表达出来,而不是过分压抑自己。
③代偿转移:
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未能达到的愿望,减轻挫败感。
通过一些代替性和或者是弥补性的行为以求得心理平衡。
④心理咨询:
通过请教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人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或者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
⑤宽容受挫者:
对于受挫者,其周围的人应该给予理解和宽容,给予及时帮助和关怀;而不是嘲笑、讽刺和漠不关心。
3、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或:
提高教学效果?
)
学生的注意集中是实现学习高效率的前提条件。
(一)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1、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更多的是依赖刺激物,强度大、新颖、对比鲜明和活动变化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不随意注意,同时,抑制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
注意学习环境的选择与布置,环境要安静、简朴、整洁等。
2、符合个体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因此,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使用,学习内容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内容丰富、难易适中,带有实践性的。
(二)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1、随意注意是以学习活动的自觉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等为条件的,因此,应加深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激发对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越能保持良好的随意注意。
2、培养间接兴趣。
稳定的间接兴趣有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
3、合理组织学习活动。
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有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
(三)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经常交替地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够使注意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4、谈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以学生使用现有经验不能解决当前的新问题,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进而通过积极的探索去消除心理上的冲突状态;
(二)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同时,通过反馈也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做法;(三)适当开展竞赛;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做诱因,通过激发学习者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来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研究表明,竞赛由一定的积极作用,当也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妥善组织;(四)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正确的表扬与批评给学生提供了行为适当与不适当的信息,因而具有强化功能,即具有保持坚固正确行为的、消除正确行为的作用。
(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由于对成败的不同归因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增强或减弱学习动机,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归因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心理答案
2名词解释
反射:
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整体的反映。
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地反映。
想象:
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意志:
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价值观:
人们用以评价事物并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价值倾向系统。
能力: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气质:
即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性格:
个人对于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自尊感:
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肯定的态度,是不甘心居于落后的地位、同时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的一种情感体验,是推动个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
简答题:
1.简述气质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P130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的气质影响着教与学的方式与效果。
在教师方面,气质是教师教育和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点,具有不同气质特点的教师,由于心理活动强、快慢不一样,教育和教学上表现出来的风格也就有较大的差异。
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风格,取得教育育人的良好效果,必须要认识自己的气质特点,发挥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在学生方面,学生的气质特征是教师因材施教依据之一。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因势利导地使之在已有的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具体做法包括:
(1)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2)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气质的能力。
2.简述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P94
客观因素:
(1)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
(2)刺激物之间的的对比性(3)刺激物的变化性(4)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因素:
主要指人的本身的主观状态。
人的本身的主观状态包括:
(1)人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兴趣和价值观等,决定着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不随意注意产生的重要条件。
3.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7
不同:
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
联系:
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
简述心理与教育的辨证关系。
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
4.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P55
良好的复习效果,并不取决于复习次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方法是否科学。
根据识记和遗忘的规律,应该科学的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根据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学习之后要“趁热打铁:
,及时复习。
(2)分配复习。
同样的复习时间,由于分配方式不同,复习效果也不同。
复习时间的分配方式有集中复习和分配复习两种。
分配复习的效果往往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配复习中间有时间间隔,可以防止抑制,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集中复习材料多,时间长,容易疲劳,甚至降低兴趣,抑制的作用大。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在复习时,不要单纯地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最好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以前就结合阅读,尝试着回忆。
当回忆不起来时,再进行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也长。
(4)复习方法多样化。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每次都从新的角度重现旧材料,会感到新颖、有趣,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效果。
(5)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会使复习过程变成听、说、读、写、想的综合活动,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到达大脑皮层,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5.在性格的态度特征中,人对现实的态度特征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P133
1.对社会、集体及他人的态度特征。
2.对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态度特征。
3.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征。
6.简述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P143
(一)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个体差异的可能性。
(二)生理成熟的作用。
生理成熟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次序和规律,心理发展的过程与生理发展特别是脑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首先,人类除了通过遗传把特有的机能结构给传给下一代以外,还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将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精神文明传递给下一代。
其次,不同的儿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家庭、学校,所受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
此外,遗传和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也非始终不变的,他们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心理机能方面都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范围,个体的社会生活、教育条件决定了他在这个范围内的实现水平。
7.青少年思维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P154
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发展。
3.思维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8.简述意志的心理过程P86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
2,目的的确定
3.选择行动的方法
(二)执行决定阶段
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
2.克服内外困难
3.经受成败的考验
论述:
1.如何实现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
P216
答:
面对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问题行为,对他们持有宽容的态度,其次是实施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纠正,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关心问题学生,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摆脱直接引起问题行为的各种情绪,再次是协调同学、伙伴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得到相互间的尊重及认可,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和在同伴心中的地位,并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1)非言语线索。
许多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可以通过非言语线索,在不削弱课堂教学力度的情况下加以制止的。
(2)表扬问题学生的正确行为。
减少课堂上问题行为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表扬与该问题行为不相容的正确行为。
(3)表扬其他学生。
为了使问题学生自觉改正自己的问题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其他学生,来为问题学生榜样,由此督促问题学生矫正自己的问题行为。
(4)简单言语提示。
当教师的非言语线索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起作用时,教师可采取简单言语提示的办法,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5)重复言语提示。
教师要确定他想要学生做什么,并把它清楚地告诉学生,然后反复阐明这一思想,直到学生按要求做为止。
使用上述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处罚应该适度。
(2)处罚时间不能过长。
(3)处罚应该切实可行。
(4)处罚一定要付诸实施。
(5)处罚实施过后,教师应避免再提及此事。
2.心理咨询应遵循哪些原则?
为什么?
P345
心理咨询应遵循:
信赖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因为心理咨询的原则是知道心理咨询工作的原理,是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4信赖性原则:
使咨询对象紧张情绪松弛下来,产生愿意交往的心理,能毫无保留地吐露真实情况和想法,为顺利进行心理咨询奠定牢固的基础。
5整体性原则:
综合考虑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全面考察和分析咨询对象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以便作出科学的诊断与恰当的处理。
6指导性原则:
实事求是地对问题进行分析,逐步地加以开导,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帮助对象从理论加以知道,理顺头绪,增强咨询对象的自信心。
7差异性原则:
根据咨询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诊治措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8保密性原则:
尊重他人的私隐,牢记个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坚持为咨询对象保守秘密,保护咨询对象的合法权益。
9矫正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促进人的发展才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只有将矫正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心理咨询的功效。
3.如果利用注意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
P204
答:
注意是心理资源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学习和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任何信息的加工处理都需要从注意之门通过。
如果个体对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遗忘。
知识教学的基本目地就是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并利用它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
通常的做法包括: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换教学情境;交替利用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结合学生的经验从已知引出未知等。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P202
答:
1)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2)消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强调从错误中学习
3)鼓励面对现实的认知也鼓励幻想,鼓励自由地从幻想走向现实以及把奔放的自发性与粳米的评价结合起来
4)鼓励跟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5)鼓励多样性的个性
6)鼓励个人的首创性
7)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人,应当认识到有创造性的人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极大的群体成员中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5.影响师生关系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联系实际分析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常见原因,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P262--267
答: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心理因素有:
A.认知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B.情感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C.人格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真诚、热情、有能力、负责任是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几个重要的人格品质。
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师生由于人格的原因喜欢或不喜欢对方的情形。
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常见原因:
A.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没有反映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脱离实际,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做到。
(2)要求过于频繁,且不严格检查执行,“言而无信”。
(3)偏爱学生。
(4)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采取压制学生个性的教育工作方式。
(5)不尊重学生家长。
(6)陈旧的教师权威心理。
B.学生方面:
(1)幼稚,无知。
(2)学习甚础差,意志薄弱,不能自律。
(3)社会的、家庭的不良影响给学生造成的庸俗心理。
(4)猜疑心理。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师应该冷静分析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各种原因,采取措施尽可能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放下师道尊严,微笑面对学生,对学生耐心细致,善于换位思考,要用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保持乐观开朗、情绪稳定也非常重要
案件分析:
1.陈老师每次接一个新班,他都会注意做好下列工作,见好第一次面;讲好第一次课;批好第一次作业;开好第一次班会;结果,陈老师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工作都开展得很顺利,学生也非常配合。
试从教学中常见的心理效应来分析这一现象。
P206
答:
①这是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
他是指最先获得的信息资料对人形成的印象有重要作用。
一、做好第一印象的管理:
②.A.见好第一次面。
教师与学生进行第一次见面或谈话是,要事先做好准备,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何体贴,注意和他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力求一开始就留给学生“是他们的知心朋友”的印象。
B,讲好第一次课。
教师必须充分做好第一次上课的准备,力求给学生留下热心教学,知识渊博,有教学艺术的良好印象。
C,批好第一次作业。
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绩效强化”作用。
因此,教师批改第一次作业要认真仔细,不马虎从事,一开始就留给学生一丝不苟的印象。
D,处理好第一件意外事件。
教师处理第一件意外事件要表现出高度的教育机智,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力求留给学生一沉着稳定,思维灵活,善于机智办事的印象。
E,开好第一次班会,开第一次班会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和组织,要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组织才能,力求留给学生政治思想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工作有方法等良好印象。
二、充分发挥教学中“黄金位置”的作用:
1、在向学生讲授新材料时,要善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要注意前后材料的性质,避免相互间干扰,克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在记忆中的负作用,增强首因效应的效果。
2.某位心理学家到一所学校做实验,让同学们做一份测试题,测完后,心理学家当着全班及班主任的面宣布,“测试结果显示,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是本班最有潜力的同学。
”期末考试,果不出所料,第一排同学的语、英、数三科期末考试成绩平均提高幅度高出全班10分。
根据这一现象,请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P207
答: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应或反应。
它常常表现为心理的互动关系,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
从材料可知,心理学家是用运用了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的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出现相应发展的现象。
这种效应的产生机制是:
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以对学生总体印象为基础的,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产生相应的期望,这种期望将直接对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产生影响。
2、期望的行为引导骄傲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
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期望可以导致不同的教育后果,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乃至个性发展的方向,并且诱发学生整个行为动力系统的良性或恶性循环。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建立积极期望:
1、把积极的期望看做是教师自身的责任。
2、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得比现在好。
3、学生的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
3.王老师,在课堂上,每次学生做完习题或回答完问题,他都会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学生,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不足,也都会得到这位老师的点评;结果,这个班的同学学习热情特别高,期末考试全班的平均成绩和优秀率都在全级名列前茅。
试从学习动机激发的角度,分析王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P178
答:
①由案例可知,王老师是通过‘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
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效应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在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时,教师必须注意反馈的及时性,反馈延迟时间过久,则难以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
4.李老师是一个同学喜爱的老师,平时在课前课后他经常给同学们提一些问题(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让他们思考,这些问题不易不难,同学们只要用点时间思考,总能解决,为此,同学们在李老师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有热情。
试从学习动机激发的角度,分析王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P177
答:
①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因学生使用现有经验不能解决当前的新问题,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进而通过积极的探索去消除心理上的冲突状态。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还应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在此基础上创设适宜的疑难情境。
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认为,中等难度的问题情境较为适宜。
5.有人认为“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时无法改变的”用认知改变技术帮助他。
答:
认知改变技术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埃里斯认为,一切非理性的观念具有三大特征:
4绝对化的要求,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件事一定发生或一定不发生,他通常与“必须”、“应该”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5过分概括化,即从某一件具体事件、某一言行来对自己进行整体评价。
6糟糕至极论,即如果某一件不好的事情一旦放声发生,其结果必然是非常可怕、糟糕至极、灾难性的。
运用埃里斯的ABC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错误认知,改变非理性的思维,从而矫治非理性的行为。
其基本步骤是:
2弄清自己不合理的信念与情绪、行为的关系。
3通过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放弃不合理的信念。
4理性的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