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1956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docx

逻辑学期末复习题东莞理工学院卓越班

逻辑学复习题

(仅作复习参考使用,不可照搬、照抄、照转,要灵活运用、真正领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之一:

1.如果两个直言命题的变项完全相同,而常项完全不同,则这两个直言命题()

 (A)可同真,可同假(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D)不同真,不同假

2.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思维的内容(B)语言表达形式

 (C)逻辑常项(D)逻辑变项

3.在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中,如两个命题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它们()

 (A)常项和变项都相同(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和变项都不同(D)常项不同,变项相同

4.若A蕴涵B,则下列断定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要求的是()

 (A)A真且B真(B)A真但B假

 (C)A假但B真(D)A假且B假

5.若A是划分的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_______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正概念(D)负概念

6.如果A是一个正概念,B是一个负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

 (A)必定是矛盾关系(B)必定不是矛盾关系

 (C)可能不是矛盾关系(D)不可能是矛盾关系

7."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和共同犯罪"这一划分犯了_______的错误。

()

(A)多出子项(B)划分不全(C)子项交叉(D)同语反复

8.下列公式中,恰当地表达了A与E的真假关系的是()

 (A)A∨E(B)A

E(C)

A∨

E(D)

A

E

9."命题p与命题q是矛盾的"这一命题属_________命题。

()

 (A)直言(B)关系(C)联言(D)负

10."p"

q"与"

p

q"具有()

 (A)等值(B)可同真不可同假

 (C)矛盾(D)不可同真可同假

11."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这个直言命题是___________命题。

()

 (A)全称肯定(B)特称肯定

 (C)单称肯定(D)或全称肯定或特称肯定

12."王勇是学法律的"与"王勇不是学法律的"之间的关系是()

 (A)反对关系(B)下反对关系

 (C)差等关系(D)矛盾关系

13."北京在上海的北面"和"北京和上海都是大城市"这两个命题()

(A)两个都是关系命题(B)两个都是直言命题

 (C)前者是关系命题,后者是联言命题

 (D)前者是联言命题,后者是关系命题

14.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贾宝玉爱林黛玉,所以林黛玉爱贾宝玉

 (B)张三热心帮助李四,李四热心帮助王五,所以张三也热心帮助王五

 (C)甲概念真包含乙概念,乙概念一定不真包含甲概念

 (D)甲命题蕴涵乙命题,所以乙命题一定不蕴涵甲命题

15.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大量出现的年份,长江流域的雨量就多;太阳黑子出现不多的年份。

长江流域的雨量就不多;太阳黑子很少出现的年份,长江流域的雨量就很少。

据此,科学家认为,太阳黑子出现的多少同长江流域的雨量之间有因果联系。

在此,科学家运用的是探求因果联系的()

 (A)求同法(B)求异法(C)共变法(D)剩余法

16.若"p∧q"与"p

q"均假,则_______为真。

()

(A)p∧q(B)p∧

q(C)

p∧q(D)

p∧

q

17."有的哺乳动物是有尾巴的,因为老虎是有尾巴的"是一个有效的省略三段论,其省略的命题可以是()

 (A)有的哺乳动物不是老虎(B)有的有尾巴的是哺乳动物

 (C)有的哺乳动物没有尾巴(D)所有老虎都是哺乳动物

18.如果一个论证用假说作论据,那么该论证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论据虚假(B)预期理由(C)循环论证(D)推不出

19.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是()

 (A)先求同后求异(B)先求异后求同

 (C)两次求同,一次求异(D)两次求异,一次求同

20.如果把"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看作一个二难推理,那么,它表述的二难推理的形式是()

 (A)简单构成式(B)复杂构成式

 (C)简单破坏式(D)复杂破坏式

21.南极的企鹅是"滑雪健将",每小时能滑雪30公里。

人们观察企鹅滑雪时肚皮贴在雪面上,雪面承受全身重量,双脚作"滑雪杖"蹬动。

人们由此设计了"极地汽车",车身贴在雪面上,两边的"轮勺"作"滑雪杖",这样,极地越野车试制成功了,时速可达50公里,比企鹅还快。

这一陈述包含了______推理。

()

 (A)演绎(B)归纳(C)类比(D)模态

22.在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结论的知识_______前提的知识范围。

 (A)少于(B)等于(C)超出(D)有时等于有时超出

23."在若干要求离婚的案件中,情况各不相同,但双方感情破裂是相同的。

可见,双方感情破裂是要求离婚的重要原因。

"上述结论是用______得出的。

 (A)求同法(B)求异法(C)共变法(D)剩余法

24."I与O至少一真。

因为若A命题真,则I命题真;若A命题假,则O命题真;或A命题真或A命题假"这个论证()

(A)正确(B)偷换论题

(C)论据虚假(D)犯"推不出"的错误

25.先论证与被反驳的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命题为真,然后根据_______就可以确定被反驳的论题为假。

()

(A)同一律(B)矛盾律(C)排中律(D)充足理由律

26.如果同时肯定"p∨q"和"p∧q"则______的逻辑要求。

()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纠正:

该题仅有一个答案)如何理解林肯妙语?

美国前总统林肯说:

“最高明的骗子,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的人,也可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刻欺骗所有人。

如果林肯的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哪项断定是假的?

(E)

A、林肯可能在某个时刻受骗。

B、林肯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不受骗。

C、骗子也可能在某个时刻受骗。

D、不存在某一时刻所有的人都必然不受骗。

E、不存在某个时刻有人可能不受骗。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A     6.A     7.C     8.D     

9.B     10.A    11.A    12.D    13.C    14.C    15.C    16.D

17.D    18.B    19.C    20.B    21.C    22.C    23.A    24.A

25.B    26.D

之二:

1、“

”与“

”这两个命题形式含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B、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D、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在下列语句中,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语词“人”的是()

A、人是有思维能力的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人贵有自知之明D、人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3、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正确的是()

A、战争分为常规战争和世界大战B、一年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这个班的学生,除了七名女学生外,其余都是男生

D、概念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正概念

4、正确表示“中国”、“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概念外延间关系的是

A、B、C、D、

5、当p真、

也真时,下列为真的公式是()

A、

B、

C、

D、

6、和“并非:

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物美”相等值的命题是()

A、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物也不美B、这个商店的商品价廉但物不美

C、这个商店的商品价不廉,或物不美D、这个商店的商品物美但价不廉

7、“出席会议的人有大学毕业的”与“出席会议的人有不是大学毕业的”()

A、可同真,可同假B、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可同假D、可同真,不可同假

8、以MAP为大前提,SIM为小前提的有效三段论推理,其结论是()

A、SAPB、SEPC、SIPD、SOP

9、同时肯定“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与“有的人不会犯错误”这两个命题会违反()

A、同一律B、矛盾律C、排中律D、充足理由律

10、如果一个证明的论据还要依靠论题来证明,那么该证明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论据虚假B、预期理由C、循环论证D、推不出

1、B2、D3、C4、A5、B6、C7、D8、C9、B10、C

之三:

1.pq与rs这两个逻辑形式()

A.变项和逻辑常项都相同B.变项不同但逻辑常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D.变项和逻辑常项都不同

2.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语词“人”的是()

A.人是由猿变来的B.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C.人贵有自知之明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3.主项和谓项都周延的性质命题是()

A.A命题B.E命题C.I命题D.O命题

4.由前提“¬(SIP)”推出结论“¬(SAP)”,根据的是对当关系中的()

A.矛盾关系B.反对关系C.下反对关系D.从属关系

5.归纳推理是一种()

A.必然性推理B.或然性推理

C.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D.结论没有超出前提范围的推理

6.当“¬p→q”为假时,()

A.p真q真B.p真q假C.p假q真D.p假q假

7.由“只有想得清楚,才能做得清楚”,可必然推出()

A.只有想得不清楚,才会做得不清楚

B.只有做得清楚,才是想得清楚

C.如果想得清楚,就能做得清楚

D.如果想得不清楚,就不能做得清楚

8.如果一个有效的三段论的结论是SAP,小前提也是A命题,则大前提只能是()

A.PAMB.MAPC.MASD.SAM

9.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成立,那么一定成立的是()

A.鱼可得但熊掌不可得B.鱼不可得但熊掌可得

C.鱼和熊掌都不可得D.或鱼不可得,或熊掌不可得

10.如果一个论证用假说作论据,那么该论证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论据虚假B.预期理由C.循环论证D.推不出

1.B2.A3.B4.D5.B6.D7.D8.B9.D10.A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下列对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不正确的是()

(A)"形式正确的推理"概括为"有效推理"

(B)"假言命题"限制为"前件"

(C)"被定义项"概括为"定义的组成部分"

(D)"间接推理"限制为"三段论"

(E)"模态命题"概括为"简单命题"

2.下列关系中,既是对称的,又是传递的关系是()

(A)概念间的全同关系(B)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

(C)命题间的等值关系(D)命题间的矛盾关系

(E)命题间的反对关系

3."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不行的,与其等值的命题是()

(A)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吃草

(B)或者马儿不能跑,或者马儿要吃草

(C)如果马儿不能跑,那么马儿不吃草

(D)如果要想马儿跑,就要马儿吃饱草

(E)并非"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4.当命题______取值为真时,命题"班上同学都是团员"取值为假。

()

(A)并非班上同学都不是团员

(B)班上有的同学不是团员

(C)班上同学不都是团员

(D)班上同学都不是团员

(E)并非班上有的同学是团员

5.归纳推理是_________的推理。

()

(A)前提不蕴涵结论

(B)前提有的蕴涵,有的不蕴涵结论

(C)个别到一般

(D)有的为必然性,有的为或然性

(E)或然性

6.下列各组推理形式中有效式是()

 (A)(p

q)∧

p→q(B)(p

q)∧p→

q

 (C)(p

q)∧

q→p(D)(p

q)∧

q→

p

 (E)

(p

q)

(p∧q)∨(

p∧

q)

7.下列推理中,有效的形式有()

 (A)(

p←q)∧

p→

q     (B)(

p←q)∧q→p

 (C)(p→

q)∧p→

q     (D)(p→

q)∧q→

p

 (E)(

p←q)∧

q→

p

8.以"所有A是B"和"所有C不是B"为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能必然推出()

 (A)所有A不是C(B)所有C不是A(C)有的C不是A

 (D)有的A不是C(E)有的A是C

9.以PEM为一前提,增补______为另一前提,可必然推出SIP。

()

 (A)SAM(B)SOM(C)SIM

 (D)SEM(E)MAS

10.从"只有你承认错误,我才原谅你"出发,必然推出()

 (A)如果你承认错误,那么我原谅你

 (B)如果要我原谅你,那么你承认错误

 (C)如果你不承认错误,那么我不会原谅你

 (D)如果我不原谅你,那么你不承认错误

 (E)或者你承认错误,或者我不原谅你

11.以"参加这次冬泳的都是退休工人"为前提,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A)退休工人都参加这次冬泳

 (B)参加这次冬泳的不是没有退休的工人

 (C)有些退休工人参加这次冬泳

 (D)并非有些退休工人没有参加这次冬泳

 (E)并非参加这次冬泳的都不是退休工人

12.论证违反了关于论据的规则,可能会犯的错误有

 (A)转移论题(B)论据虚假(C)证明过多

 (D)循环论证(E)预期理由

13.归谬法与反证法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用于反驳,后者用于论证

 (B)前者不需设反论题,后者需设反论题

 (C)前者需设反论题,后者不需设反论题

 (D)前者需用排中律,后者不需用排中律

 (E)前者不需用排中律,后者需用排中律

14.下列命题形式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是()

 (A)(p∧q)∧(

p∨

q)(B)(p∧q)∧(

p∧

q)

(C)(p∨q)∧(

p∨

q)(D)(p∧q)∧(p→

q)

(E)(

p∧

q)∧(p→

q)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B、C、E    2.A、C、E    3.B、D、E     4.B、C、D、E    5.A、C、E 6.A、B、C、E    7.C、D、E    8.A、B、C、D    9.A、C、E     10.B、C、D、E   11.B、C、D、E    12.B、C、E   13.A、B、E     14.A、B、D

三、综合题。

看课本,重点记住第40页和第80页的内容。

四、推理分析题。

1、某机关办公室有A、B、C、D、E五位工作人员,大家商量假日谁来值班。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意见:

(1)如果E来值班,则A或C也得来值班。

(2)如果B不来值班,那么A也不来值班。

(3)如果C来值班,那么B也来值班。

(4)D只有当E来值班时,他才来值班。

后来的情况表明,D在假日来值了班。

有人以上述情形为前提,推出了“B在假日里也是来值过班的”结论。

请判明他的推理的有效性。

(写出推导过程和推理依据)

解答:

设“A值班”“B值班”“C值班”“D值班”“值E班”分别用A、B、C、D、E表示,所以已知条件可以符号化为:

(1)E→(A∨C)已知

(2)﹁B→﹁A已知

(3)C→B已知

(4)E←D已知

(5)D已知

(6)E(4)(5)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7)A∨C

(1)(6)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8)A→B

(2)充分条件假言易位推理

(9)B(8)(3)(7)二难推理

所以,他的推理“B在假日里也是来值过班的”是有效的。

(注:

假设和结论各2分,中间推理步骤8分)

2、已知:

(1)只有张明没得奖或李东没得奖,王洪和高亮才都得奖。

    

(2)“王洪没得奖或高亮没得奖”是不真的。

    (3)李东得奖了。

 问:

由上述议论能否确定张明、王洪、高亮谁得奖?

(写出推导过程和推理依据)

解答:

设“张明得奖”为p,李东得奖为q,王洪得奖为r,高亮得奖为s,则各前提可以符号化为:

(1)(﹁p∨﹁q)←(r∧s)已知

(2)﹁(﹁r∨﹁s)已知

(3)q已知

(4)r∧s

(2)相容选言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命题

(5)﹁p∨﹁q

(1)(4)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6)﹁p(3)(5)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7)﹁p∧r∧s(6)(3)(4)合取推理的组合式

所以,由上述议论确定张明没得奖、王洪得奖、高亮得奖。

(注:

假设和结论各2分,中间推理步骤8分)

3、根据下列条件能确定1号、2号、3号、4号、5号中哪几个人上场?

不能确定哪些人是否上场?

 

(1)如果2号上场,那么1号和3号都上场。

 

(2)如果1号和3号中有人不上场,那么2号上场。

 (3)只有1号不上场,4号才不上场。

 (4)4号不上场或5号上场。

(写出推导过程和推理依据,12分)

解答:

先设“1号上场”、“2号上场”、“3号上场”、“4号上场”、“5号上场”分别用A、B、C、D、E表示,证:

 

(1)B→A∧C已知

 

(2)

A∨

C→B已知

 (3)

A←

D已知

 (4)

C∨E        已知

(5)

B→A∧C

(2)充分条件假言易位推理

 (6)A∧C

(1)、(5)二难推理

 (7)A(6)合取消去  

(8)C(6)合取消去  

(9)E(4)、(8)析取消去

(10)D(3)、(7)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

 (11)A∧C∧D∧E(7)、(8)、(9)、(10)合取引入

 所以,不能确定乙是否上场,但可确定甲、乙、丁、戊上场。

(注:

假设和结论各2分,中间推理步骤8分)

4、张三、李四、王五三人从北京某大学毕业后,一个当上了律师,一个当上了会计,还有一个当上了警察。

但究竟谁担任什么工作,人们开始还不清楚,于是作了如下猜测:

 甲:

张三当上了律师,李四当上了会计。

 乙:

张三当上了会计,王五当上了律师。

 丙:

张三当上了警察,李四当上了律师。

 后来证实,甲、乙、丙三人的猜测都只对了一半。

请问:

张三、李四、王五各担任什么工作?

(写出推导过程和推理依据,12分)

解答:

(1)设“张三当上了律师”为真,则根据题意,甲的另一半猜测“李四当上了会计”为假,乙猜测中“张三当上了会计”为假,而“王五当上了律师”为真。

这样没有人当上会计,这与题意不符。

所以,“张三”当上了律师为假,即假设不成立。

(3分)

(2)由

(1)“张三当上了律师”为假,根据题意,可知“李四当上了会计”为真。

(3分)

(3)由

(2)“李四当上了会计”为真,根据题意,可知“张三当上了会计”为假,因而“王五当上了律师”为真。

(3分)

(4)由

(2)“李四当上了会计”为真,根据题意,可知,“李四当上了律师”为假,从而“张三当上了警察”为真。

(3分)

4、认真复习课本第八章,选择题不提供答案,考试有类似题目需自己斟酌,只提供189和190页的第三和第四大题供参考。

(1)请指出下列反驳中被反驳的论题和反驳中所使用的论据;试分析反驳中所使用的论据能否驳倒被反驳的论题。

有人说,写历史剧可以有艺术虚构。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我们是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应该按历史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历史。

胡编滥造,只能是对历史的歪曲、篡改。

解答:

反驳的论题:

写历史剧可以有艺术虚构(3分)

反驳所使用的论据:

“我们是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只能是对历史的歪曲、篡改。

”(3分)

反驳中所使用的论据不能驳倒被反驳的论题。

实际上反驳的论题是“写历史可以有艺术虚构”,这与所要反驳的论题“写历史剧可以有艺术虚构”,显然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论断。

(6分)

(2)指出下列论证的论题,及论证所用推理的种类和论证方法。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

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

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发明了活字印刷。

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

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

解答:

(1)论题: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的最早的国家之一。

"

  

(2)论证所用的推理:

简单枚举法

  (3)论证方法:

直接论证

(3)请分析在下面的论述中,论题和论据各是什么?

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的过程是怎样的?

此案肯定是凶杀。

因为此案只能或者是凶杀,或者是上吊自杀。

尸检结果表明:

死者颈部索沟繁多,方向不一,并存在不同形状的索沟,舌骨及甲状软骨骨折。

而如果是上吊自杀,则不能形成这些损伤。

所以此案只能是凶杀。

(4)请分析下列文字,主审官先后用了哪些推理?

我国古代有则断案故事,大意是:

妻子杀死丈夫,再放火烧掉房子,谎称丈夫被烧死。

夫家怀疑,告到官府,死者之妻不服。

主审官取来两只活猪,一只先杀死,一只不杀,再一同放在柴草上焚烧。

活猪被烧时大口呼吸而死后在口鼻内留下大量烟灰,先杀死后焚烧的口鼻内没有多少烟灰。

据此他对死者验尸,发现死者口鼻内没有留下大量烟灰,因而判定死者不是被火烧死而是死后被焚。

经过审讯,死者之妻终于服罪。

主审官先后用了三种推理。

 

(1)差异法。

他从活猪和死猪同时被烧中发现:

活猪被烧死后,口鼻内留有大量烟灰。

 

(2)类比推理。

他从活猪被烧死后,口鼻内留有大量烟灰,推想人被烧死后,口鼻内也会留下大量烟灰。

 (3)演绎推理。

他从"人若被烧死,那么口鼻中会留下大量烟灰"与"经验尸,死者口鼻内没有留下大量烟灰"得出:

"人并不是被烧死的"的结论。

(5).试分析下列议论中丙与丁的说法是否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甲说:

关系R是传递的。

  乙说:

关系R是非传递的。

  丙说:

甲和乙说的都不对。

  丁说:

甲和乙说的都对。

解答:

(1)丙的说法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因为,甲的说法与乙的说法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但可同假。

(2)丁对甲、乙的说法均予以肯定,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

因为甲的说法和乙的说法是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予以肯定

(6).试分析下面一段对话,乙的回答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甲:

"难道你去过天津?

"

  乙:

"谁说我没有去过天津?

"

  甲:

"那么你去过天津啦?

"

  乙:

"我并不是说过我去过天津呀。

"

解答:

乙的回答违反矛盾律。

乙所说的两句话实际上分别是"我去过天津"和"我并不是去过天津",这两句话是互相矛盾的,对于相互矛盾的两个命题同时给予肯定,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7)分析下列论证的结构,指出其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

“吴东大学还算不上是一个成熟的学校。

如果是一个成熟的学校,那么在一批老教授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应当有一批年轻的学术人才脱颖而出,勇挑大梁。

而华成大学去年一批老教授退休后,大批骨干纷纷外流,一下子群龙无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