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docx
《隋唐五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文学.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一、隋唐五代的社会概况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社会的统一。
但短暂的隋朝随即被唐取代,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初唐、盛唐,后期又可分为中唐、晚唐。
前期是走向鼎盛的时期,后期虽有所衰落但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国力。
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
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商业城市也日益繁华。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和繁荣。
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着开发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
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
唐代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渐渐积聚,土地兼并、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等,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而走向了灭亡。
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北方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息;南方诸国虽也有战乱,但局势相对稳定一些。
尤其是南唐和后蜀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
二、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
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
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
至于作家虽各有所取,但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一)唐代诗歌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
《全唐诗》所收诗歌5万多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
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
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
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
“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
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
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
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
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
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
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
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
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
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
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
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36-907年)。
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之称。
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闲适淡泊的情调。
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
(二)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和“古文”两大类,并且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着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相互交融。
此外,古文创作走向低潮后的晚唐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
《全唐文》所录的作家有3千余人,作品有2万余篇。
初唐时期沿着南北朝骈文创作的道路,骈文仍然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
奏疏、章表、论说等等的写作仍使用骈文,而且一直延续到盛唐。
初唐骈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是“初唐四杰”,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此时古文运动的先驱陈子昂提出复古的主张,其文章也在向单行散体方向发展。
骈文创作总体上是向着散文化的方向发展。
盛唐时期骈文的创作仍很兴旺,但也显示了新的变化。
玄宗开元时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苏頲主张“崇雅黜浮”,骈文能够运散入骈。
天宝以后,前有萧颖士、李华、元结,后有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反对骈俪文风,主张宗经复古,写作古文,虽未完全摆脱骈文的积习,但渐渐地改变着文风,也成为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先驱。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
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
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
晚唐时期古文创作衰微,小品文兴起,骈文复兴。
出现了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此外,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曾致力于骈文的创作。
(三)唐代传奇、变文、词
在小说方面,继承和突破了六朝志怪小说,吸收了野史杂传的因素,创造出了唐代传奇的新形式,开辟了“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的新时代。
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随着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又诞生了变文。
词的创作也出现在唐代,它由民间到文人,由初创到成熟。
文人的创作从盛唐到中唐就有零星的作品,至晚唐的温庭筠才在努力进行词的创作,是晚唐诗人中写词最多的作家。
此外,还有由唐入蜀的韦庄也是重要的词人。
二人被称为“温韦”,对后来的词影响较大。
五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词。
其创作中心一在西蜀,一在南唐。
西蜀的“花间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主要作家有韦庄、牛希济、李珣、欧阳炯等。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的总集。
南唐词的成就以冯延巳和李璟、李煜最高。
李煜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境界、气象和词艺上多有开拓。
三、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学得到了全面的繁荣。
除唐诗获得高度繁荣之外,唐代散文由于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而得到长足的发展,扭转了骈文泛滥的局面,发展了秦汉古文,推进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在唐代还出现了传奇、词这两种新兴文学样式。
传奇成为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词是—种新诗体,在唐代产生、发展、成熟定型,为宋词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外,变文等讲唱文学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后代讲唱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得以空前繁荣,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一)经济的发展,为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它不但为唐代作家诗人的创作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人们的创造精神。
政局的稳定又大大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激发出作家诗人们的激情,创作出丰富多采的作品。
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破坏了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但它在另一方面也促使作家面向现实,深入思考,进而反对战争,抨击黑暗,批判现实,立志革新。
这样也促进了中,晚唐时期韵文学发展。
(二)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开放,形成一个蓬勃向上无所拘束的文化大背景,这就为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提供了多方面条件,如使各种文学样式相互吸收营养,共同繁荣。
这样的文化背景,也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三)唐代不少作家诗人,具有思想敏锐、抱负宏大、憎恨黑暗、追求理想等特点,他们四出游历,视野广阔。
因而,唐代的作家诗人不但数量较前代有较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素质也大大提高。
这也为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四)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还因为有前代文学的丰厚积累。
如《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各种诗体的发展,声律的探索与应用,文学理论的开掘,民歌的营养,音乐的影响,志人志怪小说的发展,秦汉散文的传统等等,都是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基础。
(五)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唐代文学的发展。
如最高统治者的爱好提倡,广的大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也推动着唐诗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需要,温卷风气的盛行,则又影响着传奇发展。
第二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一节 隋代诗歌
一、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
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
隋代诗歌在边塞诗的写作和诗歌的形式、格律上较有成就。
有一些诗歌开唐诗的先声。
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 初唐诗歌
一、初唐宫廷诗人
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
他们所制作的大量宫廷诗歌是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潮流。
主要作家有唐太宗、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
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
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诗多颂功祀神之作,咏史、抒怀诗仅三首,都是可诵之篇。
《述怀》是其名作,全诗语言朴实,用典贴切,显出初唐最盛行的五言古诗由典雅庄重向雄浑苍劲转变的趋势。
总体说来,贞观诗坛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会赋咏之作,其中不乏吟风弄月、赏心娱情篇什,但更主要的内容是颂扬太平盛世、帝王功德,显示出唐王朝开国时兴旺发达的气象。
宫体艳情诗不多,今存十余首,而且绝少轻浮、色情成分。
主导艺术风格是典雅绮丽,雍容平和。
缺点是藻饰雕琢,缺乏自然风韵,偶对流于板滞,结构程式化,个人风格模糊。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
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
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
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
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
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
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
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
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
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三次出仕,然均不在经世,做官不过是以口腹自役而已。
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态度基本上是消极的,逃避的。
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
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
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
其代表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
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
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
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作品讲读]
一、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可能写于他弃官隐居故乡之时。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2、首联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3、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二、王勃
王勃写得最多最好的是五律和五绝。
五绝中较具诗情画意的有《山中》和《山扉夜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时送友人杜少府入川赴任所作。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高人一筹,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更在于它的高昂向上的格调和旷达的胸怀及真挚的情感。
2.诗的首联写得很有气势,以想象的笔法,凌空落笔,既写出了长安的形势和四川长江一带的风貌,也点出了送别之地和宦游之处。
景象开阔,气势雄伟,属对精工,也为全诗奠定了昂扬向上的基调。
接着,颔联由对仗转用散句,点明送别题意,转入了离别的心境和情绪的描写,但表述得却十分含蓄。
颈联又宕开送别话题,凭空挺起,以豪迈的诗情,写出了情理交融的精警诗句,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
此句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诗句,但更为工整而凝炼、深沉而精警。
尾联又由豪情的抒写转入平和的共勉而作结,这里仍是化用曹植诗句“忧思成疾疢,毋乃儿女仁”,但诗意显得更为旷达。
3.诗歌意境开阔,风格清新爽朗。
此诗一洗齐、梁以来绮丽浮艳之风,也一变已往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了豁达爽朗的胸襟和豪迈昂扬的气概。
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首联属对精工,颔联以散调承之,颈联又是工对,尾联又以散句作结。
结构布局的安排又造成层次的起伏承转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咏风》一诗,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
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内飘然乍起。
“加我林壑清”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
“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
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
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
“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
“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句: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
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元帝的《咏风》诗:
“入镜先飘粉,翻衫好染香。
度舞飞长袖,传歌共绕梁。
” 陈祖孙登的《咏风》诗:
“飘香双袖里,乱曲五弦中。
”又如唐太宗的《咏风》:
“披云罗影散,汎水织文生。
”这些诗里所写的风,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难怪宋人计有功说:
与上面的诗相比,王勃的《咏风》“最有余味,真天才也。
”王勃的这首《咏风》诗,立意新颖。
他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独具性灵,慷慨无私,普济平民士子。
《滕王阁序》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
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
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三、骆宾王《在狱咏蝉》
1.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时作者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怒武则天,被诬下狱。
诗人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物抒怀之作。
2.此诗是骆宾王所作的一首著名的咏物诗,但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在咏物中寄托着抒怀。
首联破题,前句点出“咏蝉”,并且蝉是秋蝉,带有悲凉的色彩;后句点出“在狱”,借典而抒写囚禁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和愁苦的心境,以蝉兴起,引起情思,自然而巧妙地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在一起。
颔联前句怨蝉,后句伤己,怨蝉不该玄鬓高吟,伤害我这被囚禁的白发人。
此联用“那堪”与“来对”构成流水对,又不着痕迹地运用典故,“玄鬓”与“白头”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曲婉地传达出了作者凄凉的伤感之情。
诗句含蕴深刻但意在言外。
颈联表面上全是咏蝉,说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下难以奋飞和吟唱,实际上是用比体来写自己的艰难险恶的处境。
“飞难进”暗喻自己有志难骋,“响易沉”暗喻自己的言论受到压制,可谓寄托遥深。
尾联的手法与颈联相同,也是表面咏蝉实是喻己,借蝉餐风饮露的高洁来喻托自己品性的高洁,然而却不被人信,满腹的冤屈向谁表白。
以反问句结束全篇,留下余味让人体味。
3.此诗最主要的手法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
全诗的构思紧紧围绕咏物抒怀而进行,前两联是先咏物,后抒怀,后两联是表面咏物,暗里抒怀。
围绕咏物抒怀作者主要采用了寄情志于物象的手段,取蝉为象,以物喻人,可谓是达到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物我合一境界。
此外,诗歌用典自然贴切,格律严整,对仗工稳。
因此,此诗以咏物抒怀的高度艺术技巧,成为初唐五律的著名诗篇。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全诗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山河千里国”至“交衢直指凤凰台”),状写长安地理形势的险要奇伟和宫阙的磅礴气势。
第二部分(“由剑履南宫入”到“宁知四十九年非”)重点描绘长安上流社会王侯贵戚骄奢纵欲的生活。
诗人由表面的繁荣昌盛落笔,意在阐释兴衰祸福相倚伏的哲理。
诗的前二十六句为第一层次,主要绘写权贵们及其附庸的日常生活。
第二个层次是描绘长安的夜生活。
第三部分(从“古来荣利若浮云”至“罗伤翟廷尉”)以其精练灵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动人心弦的历史画卷,把西汉一代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你死我活的残酷的斗争景象和世态人情的炎凉,状写得淋漓尽致。
考究用典,精到的议论,生动的描绘,细腻的抒情,惊醒的诘问,交叉使用,纵横捭阖,举重若轻地记录了帝京上层社会的生活史。
这部分重点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无法逃脱的没落命运。
第四部分,面对唐朝的现实,诗人发出无可奈何的慨然而叹:
“已矣哉,归去来!
”继而诗人列举了汉代著名的贤才志士,他们的升迁湮滞,都不取决于个人学识才智的高低,而取决于统治者的好恶。
四、杨炯《从军行》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诗的最后两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
采用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五、宋之问《度大庾岭》
公元七〇五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中宗李显。
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被杀。
诏事张易之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被贬为泷州(州治在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