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0867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docx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

建筑学新生专业入门指南

(v2010.5.4)

一、前言

1.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和适用对象

很久很久以来,建筑学专业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

而困惑之后,或因无奈而颓废,或放弃思考,或兴趣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

可惜据我所知,最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

这也是本文主旨。

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学专业学习在入门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的概况,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指导。

我理解的大学本科的教学,应该以传授方法、引导方向和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为主要目标,大量具体的知识需要学生自行学习,这是和中小学教育主要不同之处。

不能进行有效的自学对于大学学习将是致命的。

这当然需要教师给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而学生自学主要依靠阅读书籍(现场实践学习虽然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由于总体教学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只好暂且搁置),所以对于学生的指导应该详细到书目,并对这些书目的基本内容给予说明和评价,这也是本文力图达到的精度。

本书的推荐书目只推荐基本中的基本,以免新手无所适从。

一般来说适用建筑学本科一~三年级同学参考。

学科上主要偏向建筑学基础和建筑设计,

关于城市的内容暂不列入,一来不是本人专业,二来也不是三年级以前特别需要的。

2.负责和免责声明,以及阅读本书应有的态度

作为给初学者的指导,本书力求公允、客观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所以本文的很多内容并非本人的独特见解,而是整理和细化了长久以来得到普遍承认的建筑教育观点和方法。

这些基本的指导思想可以在各大院校公开的办学方针以及老一辈建筑教育家的论述中找到。

但是把这些抽象的思想贯彻为同学日常学习可用的教材,却是建筑学教育多年来应该做到、却一直做得不尽人意的一件基本工作。

教育改革至今来说仍然是中国社会的大问题,建筑教育的改革尤其复杂。

但建筑教育并不只是教师的事情:

所谓教学相长,学生的思考和反馈至为重要。

因此建筑事关整个行业,需要每一个相关者的贡献,当然也包括我这个并不资深的建筑学子。

考虑到很多学生时代的困惑和艰难,对于教学多年的教师们实在是很遥远的事情了,我想趁我还离开学校不久、接触企业不深的时候,写这么一本书正是时候。

对于新生教学,高班生的“误导”是一个时常提及的话题。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理论,由于每一个个体的差异,任何其他人的言论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误导。

任何观点都只是一家之言,但是如果因此就默不做声则知识永远不能进步,也不会有任何积极的建设意义。

对任何观点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每一个学生对待一切信息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

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作为前提,再加上讲述观点者在学术上是诚实的,则没有什么观点是误导的。

同时,因为是面向初学者,书中有些文字可能经不起严密的逻辑推敲,但我希望能向未入门者传达那种源于内心的、通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所以这更像印象派的绘画,不必用写实主义的标准去衡量。

佛家有“以指指月”的比喻,手指并非明月,顺着手指却能看见明月,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真意,而不要拘泥于文字本身。

因此,本人仅对本文的严肃与真诚负责,但对读者阅读本文后的行为及其后果概不负责,请读者谨慎判断。

二、心态上的准备

各位来到建筑系的同学们,都已经跨过了高考的门槛,是中学教育的成功者;但是在开始学习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解建筑学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内容也十分宽泛。

按照部分学者的观点,建筑学横跨科学、工程、艺术、宗教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

从理论上,需要在人类思想史和艺术史中去把握建筑理论如何演变,从实践上则需要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理解建筑产业,并在建筑行业的产业链中把握建筑设计的地位和作用,则一切明晰可辨。

但这样宽泛的概念对初学者还是难于把握。

本文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建筑学最核心的还是建筑物的建造。

通俗的说,就是“盖房子”。

建筑学的三大专业: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均由此展开。

建筑界对建筑学的理论概念和实践领域也有很多争论,具体的理解和操作更是千差万别。

因此不要试图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而要当作一个长期的课题去研究。

理论上的探讨可以参考《广义建筑学》。

实践中的建筑学也是与大多数建筑学子有直接关系的,还是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的九门科目更为明确:

相比理论研究,这几项确是中国建筑师必须了解的关键内容,虽然只是获取职业资格的底线而非全部,但已经相当繁杂。

至于对建筑学更多的了解,在每一个建筑案例、每一本建筑史、每一个建筑师的传记里,记载的都是建筑学的内容。

这需要我们用整个建筑生涯去学习和理解。

2.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

首先,这是一个令人郁闷的消息:

各位考入建筑系的同学们,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赖以战胜高考的利器,很多都要失效了。

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很多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

因为我国的中学应试教育,是比较狭小和机械的。

虽然传授具体的知识并不不妥,但是针对高考的应试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大学与就业形势。

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也不要希望退回到年少时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

因为按照中学教材,多数的同学(特别是理科生)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

科学上是源自18世纪牛顿时代的简单数理逻辑;哲学上是被严重简单化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针对考级加分而受的较为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往往有不正确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钻牛角尖;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以目前国内的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沉重程度,大家不可能有时间了解太多。

这样的十分局限的思维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建筑学教育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甚至也是整个中国教育面对的难题。

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开始逐步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中学的训练也不是没有用。

其实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是需要继续发扬的:

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忍不拔的意志。

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给大家不多的两样好东西。

当然,各位的中文修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继续保持的。

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3.建筑专业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建筑学和中学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文化和艺术方面。

作为工程的建筑,新生可以很轻松的以理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文化和艺术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

而建筑的文化艺术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

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

整体思维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后文再说。

经验积累是建筑学最基本的方法。

因为建筑学所涉内容过于庞杂,不但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特别是对于建筑学知识的总结归纳一直并不好(这或许是因为建筑学的匠人传统,也因为建筑工程实践性强,还因为艺术创作本身难于言传只能身教),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因而建筑师不得不依靠长时间的、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来积累经验。

在大量的案例学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五年为单位,仅仅是一个注册建筑师考试就给予了八年的期限,可见一斑)。

个人以为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这都不算长,只不过中学的应试教育实在太功利太简单化了,以至于大家对新知识的正常学习周期产生了误解。

4.耐心的态度

由于建筑学作为工科招生,社会上对于建筑学专业也了解颇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对建筑学一无所知。

实践表明这并没太大关系,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绘画和艺术素养的缺失,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

而心态才是第一重要。

第一是耐心。

建筑学的素养提高通常是以十年计的。

40岁还可以自称青年建筑师,6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

90岁还在干设计的也颇有一些。

对于前面18年的基础来说,后面的50年显然更为重要。

很幸运,建筑学博大精深而且就业出路宽广,基本上不需要天分和幼年基础的行当也可以干得很好,不像音乐和绘画。

如果你不是要和高迪、柯布这样的顶级天才火拼的话,尽可不必着急,安安稳稳的坐下来慢慢的发力。

靠自己的耐心,持续而愉快的长期学习来赢得美好的专业前途。

总的来说即便是比较功利的做法,也不必像中学考试那样每个学期的就能排出个一二三来。

当然,虽不必悬梁刺股三天两头突击熬夜,但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而且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不厌倦不审美疲劳,长达十年二十年以至五十年的不停止,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极度浮躁的当代中国,有几人不希望能如电视选秀明星般一夜成名呢?

不过等到你对建筑系的老教授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的绝对不少。

不像发达国家有健全的社会条件、成熟的明星机制,能在中国做出成就的老先生们,其惊人的耐心和超长的寿命,有时会令后来者绝望——不过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加速度以及他们被历史耽误的二十年,各位新人还是大有机会的。

关于这方面,读一些传记大有好处。

《建筑师梁思成》是首选的好书。

另外一些著名的大师传记也都值得一看。

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艰辛历程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对你是否决定这么一条路走到黑大有好处。

如果你一心希望40岁挣够了钱退休或者18岁成为万众瞩目的超级X生,又或者希望成为与世无争或者在自己的领域里绝对权威的科学家,那还是尽快改行的好。

右图所示是一些现代著名建筑师,主要是号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的人生进度。

可以看见,虽然多数建筑师都是十八九岁开始学习建筑,二十多岁就开始建筑生涯,但都是在三四十岁才成名,高峰作品更是几乎全都出现在五十以后,获得普利兹奖的年纪近年来有所降低,但也在五十向上。

最老的伍重到八十多岁才得到承认。

而最长寿的尼迈耶如今已经102岁,仍然在从事建筑设计。

5.长远的人生规划。

设计未动,规划先行,这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而对人生有个长远而合理的规划,是从事建筑行业所必须的但又是很有难度的工作。

这时候,有个建筑世家的背景会好太多了。

信息就是力量,你看梁启超的儿子们个个成就惊人,少不了老梁先生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和高瞻远瞩。

如果你没有这么走运,那就多花些力气吧,多做一些概论性的阅读和调查,努力成为“世家第一代”。

建筑系的教学因为种种原因,基本上集中在建筑设计上。

然而真正到毕业的时候继续设计下去的其实并不多。

没办法,现在简直是干什么都比干设计轻松和来钱。

大学与中学最不同的就是:

大学里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以及以后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

不幸的是,“为自己安排计划拿主意”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学偏偏没有教过,而很多家长生长于计划经济时代,听从组织安排,也没有学过职业规划这门学问(即使现在职业规划服务仍然不够普及)。

这个恐怖的缺陷将会在三四年后毕业考研选专业和再以后研究生选题以及再再以后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集中体现。

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其实都有各自很专门的基础知识和很不同的就业出路,改行房地产更是有一大推东西要学。

早一点搜集相关信息并不费太多力气,而且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素质全面的建筑从业人员也都是有用的。

不要等到四年之后匆匆拍脑袋,选错方向/导师的人简直如过江之鲫。

即使选对了路线,早点开始阅读和适应非设计类的专业,也很有帮助。

比如建筑学教育中相对薄弱的规划教学,如果你以后从事遍地黄金的规划行业,你会发现那些本科就接受规划训练并且师资力量庞大的某些院校对手相当可怕(且不和国外比)。

而早点开始看研究资料会使你研究生选题轻松不少。

三、基础知识

由于考入建筑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恶补人文知识是逃不掉的宿命。

人文知识并不直接帮助你学好建筑学。

其实,只是能帮助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学生的水平。

它们是底线,不是目标。

不过不必过度担心,这些知识只要达到普及的水平就可以。

这一点其实《建筑十书》里就说过。

而且大家知道,初次接触到一个新的学科时,因为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都是非常高效的,个人的兴趣也特别大,学习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这里关键是要在设计课之前抢先学习,越早越好。

这些本不是建筑学专门研究的,但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残缺,需要通过补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水平,否则这些方面的缺陷会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学生后来的发展。

曾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早在1930年代就力主通才教育,成就卓著。

可惜直到今天,国内中学仍然在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的争论中。

这里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人文教育——这几乎令人绝望:

在美国即便是MIT这样的理工科院校,其人文社科大要求也是很可怕的:

“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相当于我国大学生前两年的主课,而不是仅仅相当于我们目前的通选课。

”(《读书》2006.4月号的大学人文教育的专题)——没办法,不管发达的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原因还是结果,你不能真的以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只有最多一百年历史并饱经战祸困扰的大学能这么快“国际一流”,这个目标太遥远了……要为学,先为人,要成为优秀的建筑师首先需要成为健全的普通人。

1.哲学和宗教

人文学科的学习不可能躲开哲学。

而我国教育最残缺的一面,也是哲学。

但更要命的是人不能没有哲学思想——不学哲学就意味着你有的是一团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学思想:

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

中学的哲学教育非常局限,对于仅仅做一个思维健全的普通人都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对于综合复杂的建筑学的学习。

包括最基本的时间、空间的概念,逻辑、形式、科学、艺术都是怎么回事,还有系统思维和整体思考的方法论,基本美学概念,绝大多数学生这些都不知道,更不用提混沌、复杂巨系统、天人合一这些东西方理论了。

这样的哲学基础应该说进行基本的大学学习都成问题。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学科的历史学起。

如果是前两年,我会首先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但是好书,而且好看,必读。

不过现在有了新出的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要更简单更好看,可以放在罗素之前先看。

中国方面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也是必读。

另外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再有一定基础之后读一读罗森堡的《科学哲学》,对做研究写论文有着“基础的基础”的作用。

宗教是中国教育根本没有的项目,却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其实对东方何尝不是)。

中国宗教的一般性的知识看过《中国哲学史》就大概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教的简史结合世界史有必要都大致浏览一下。

鉴于我们的学习对象主要是西方文明,西方建筑发展又和基督教密不可分,《圣经》也是必看的(也是学英语必备的)。

2.社会学科

在社会学科里,社会学是一门非常关键的学科,尤其是要走规划路线的话。

了解社会学对于理解建筑深层问题也很有好处。

我看过的书里《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是最好看的一本,《消费社会》也很好。

社会学书籍与生活联系密切,易于理解,基本是用到什么看什么,总能有很丰富的收获。

可能也是因为国内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欠缺的缘故。

象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这种名著虽然出门,但看起来就比较艰苦了。

对新生来说,社会学是个急需进入但是又过于庞杂的领域。

一般看过《西方现代思想史》就差不多能对付了,具体的理论可以结合社会和行业热点,慢慢了解起来。

这对于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乱七八糟的建筑现象也大有好处。

法律、政治还有经济学这些,需要选择性的看一些,否则常识上会有缺陷,没有这些基本知识防身,在社会上可是很容易遭人暗算。

不过都不妨零星的看着学着,倒也不必着急。

3.艺术

虽然建筑学有美术要求,但事实证明入学前是否学过美术不是关键问题,入学以后一样可以学好,更何况建筑师有几十年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而且对建筑系同学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绘画技能,而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因此宁可眼高手低,不要眼低手高。

学习美术对于把握建筑中最难把握的感性因素非常重要。

艺术关键是亲历亲为,不拘那一类,至少学一门。

因为艺术集中代表了感性的思维方式,和整个科学的理性思维互补并且共鸣。

尤其是整体思维和综合感知,对艺术和科学都有益,但从艺术上入手学习特别有效。

艺术学习其实起步的时候

并不难,难在下决心坚持。

最最重要,不是要达到多高的水准,而是要长期坚持学下去。

绘画、古典音乐是基础,比较容易入门;直接上摄影、电影这样的综合艺术可能进展反而比较慢。

学艺术最好有比较好的老师,光自己琢磨恐怕比较难,这也是学艺术的重要难点之一。

好在现在媒体发达,学习条件要好一些。

不必犹豫,很多著名建筑师在艺术上也有相当的成就,也有不少艺术家玩票建筑设计,谁知道你不是个艺术天才呢?

书目当然还是《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绘画史》,不同的版本问题不大。

不看美术史,以后去了国外美术馆是要抓瞎的。

4.历史

历史在中国是巨无霸学科,恨不得上下五千年的文字全是历史。

读历史不能指望一些电视节目解决问题,历史这门学科包含太多东西,需要沉下来认真读些书,这里无法详细说,在浩瀚的历史面前我也只是个初学者。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可看性很强,吴思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由历史看社会,那是必看的。

像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或者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这样的大砖头可能比较难读(不过也物有所值),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那几本相对轻松愉快。

大体上浏览过中国和世界简史以后,就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带着慢慢看一些专门史,也无需着急。

特别要说的是,学历史除了看书,更有意思的是泡博物馆,同时还兼顾了艺术学习,值得作为经常性的活动贯穿整个人生。

四、专业路线:

按照秦佑国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的说法,现在的建筑教育的问题是建筑学/建筑术不分,以致于教育相当的混乱。

不管教育改革如何进行,每个学生自己需要清楚学什么内容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从而决定自己应该学什么。

基本上,以后从事实践工作的,不惧怕与业主、结构水暖电工种、施工队纠缠,能耐心于无比繁琐永远改不完的施工图的,偏重建筑术;搞理论研究或者教学工作的,甘于枯燥艰深的理论探讨和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的,偏重建筑学。

当然即使目标明确,也不能过于偏废。

能全面发展最好。

还是那句话,建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1.建筑设计技能为主的路线.

打算毕业出去打拼,挣钱养家糊口的,务必重视建筑术,也就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实际技能,这包括且不限于以下方面:

(1)全面理解建筑设计任务所在的社会流程。

建筑设计不是一个“问题——答题”的简单过程。

它更多包含服务行业和创造的内容。

理解设计任务的关键是对设计任务前因后果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

从策划立项、了解业主的意图开始,进而能自行编订合理的任务书,在熟悉建筑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从接任务到提交方案再到完成施工图、工地配合直到交付使用,这一整套业务流程的必须熟悉。

其中特别不同于正常教学的是制定任务书。

任务书也代表了整个项目的最终目的,背后是对整个设计事件的综合把握能力。

建筑设计不是一个针对任务的非此即彼的答题过程,而是一个理解驾驭业主动机和社会环境限制,并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价值实现过程。

说白了就是了解和综合各方的要求,想尽各种办法把房子盖起来。

实际上建筑设计全过程服务是建筑设计行业里利润非常高、难度也很大的领域,相当于总指挥的角色,而建筑师的工作内容常常是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的一段。

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要花费多年的时间,一般在本科毕业之前多数人达不到这一要求,但依然值得大家从第一个设计题目就开始留意。

调研也是一项很重要但是本科教学因为种种困难而比较薄弱的环节。

把与设计任务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并整理出来,是一个基本功。

调研发现的,总有很多超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完善题目和逐步形成答案的过程。

相关的书籍,个人觉得首推凯文·林奇的《总体设计》,另外很多介绍具体工程项目的文章也可以参考,核心期刊里有无数这样的文章,其中不少有着自己独特的心得。

当这些零散的经验积累到一起,一名成熟的建筑师就诞生了。

(2)快速的发散的丰富的独特的多方案草图构思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要能快速发现多种可能性并很快画出草图的能力,而且在草图形成的同时,要已经考虑到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最终形象的特色和基本功能结构的顺畅,并且符合国家强制性规范)。

这一点没有别的办法,一是多画图做设计,推敲功能和形象,二是每个设计都深入细致的思考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三是认真研习经典的大师作品。

在本科阶段比较实用的是根据设计题目搜集案例。

这是建筑师一生都要保持的习惯:

在每个设计任务之前搜集和调查同样类型的先例。

因为本科的阶段,主要是学习而不是创造。

所以个人以为这个搜集和咀嚼经典案例的过程就是本科学习的主体,而随后的设计方案基本是以之为基础的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

由此我个人以为如果一上来就是方案设计,那就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草图构思总的来说是必须用手的,因为电脑到大脑的距离比手到大脑的距离远太多了。

同时必须同时构思平面、剖面和透视三方面。

草图构思一定是构思建筑的整体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平面-立面-形象这样依次绘制的流水线。

“形象+逻辑”同步的思维方式在这里十分重要。

这一能力当然也是要多年培养的,但是比第一条见效更快。

参考书首推C·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然后就是无数著名建筑师的无数经典案例。

闲暇时以各种形式默写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很有趣的事情,能够有很多新的发现。

(3)基本功:

娴熟的电脑绘图技巧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什么是建筑学的基本功?

过去的建筑教学一直把墨线、手工建筑画、水墨渲染、水彩渲染当作基本功。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在当时是没错的。

因为那时候墨线和渲染确实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工具。

至少在我刚入学的几年,针管笔、喷笔都是干私活挣钱的必备利器。

我以为基本功就是指针对当时(而不是过去)建筑行业基本设计工具而必需的技能。

今天电脑制图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段已经无庸置疑,只是是否在本科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引入可能还有争议。

我看来CAD和3D软件才是今天的建筑学基本功。

当年针管笔的粗细变成了今天的CAD的线型和分层,当年的泡沫模型变成了今天的SketchUp的线框模型;当年水彩渲染的笔法变成了今天3DSMAX的布光和材质,当年保养疏通针管笔的技术,今天变成了软件安装杀毒调试的技术。

工具发展了,基本功的具体内容也变了。

同样是手头功夫,很多人容易把修养和基本功混为一谈。

相对墨线渲染,草图能力、手绘透视,我看其实属于艺术修养的内容,可以不作为建筑学的内容,应该由美术学习而不是墨线练习来培养。

同样的还有对线条、体量、色彩的推敲把握,对各种材料的熟悉和敏感,都是建筑学的修养而不应作为基本功。

具体操作上,我的意见是双管齐下,构思草图用手绘,正式成图用电脑。

早期认真花几张墨线图当然还是好事,而且不可不画,因为建筑师注册考试还要用的:

)但是CAD制图也一样最好从小抓起。

可惜的是据我了解能教好CAD制图的并不多,主要是年纪大些的老师们都没有学过,年轻一点的也多年没有机会亲自上机了,这一块的教学实际上是个断层。

其实手工墨线固然能画的漂亮(如莫宗江先生当年为中国营造学社绘制的墨线图堪称完美),电脑绘制的线条图一样能画出云泥之别,这和工具无关。

比如我见过我的班主任的CAD平立面图,虽然是简单的现代建筑,但线型、分色、块与层的逻辑以及包括构图关系均无可挑剔,简直如入化境。

我想如果当年先生是学CAD起步的,他的CAD文件一样会画成艺术。

而就我所知在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