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0429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1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docx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和眼眶的解剖

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

第一节相关的解剖术语

第二节颅骨与眶骨

第三节眼的结构

第四节眶内容物

第五节眼和眶相关的脑神经

第六节眼附属器

第七节视路的解剖

第一节相关的解剖术语

在解剖学和组织学中,结构的位置和关系要求用国际通用的术语来描述。

人体被一系列假想的平面分开(图1-1)。

正中面或称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与正中面平行的任一切面称矢状面,垂直于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与矢状面和冠状面都垂直的面称水平面。

涉及的解剖结构相对位置的术语:

内侧(靠近人体的正中或正中矢状面)和外侧(远离人体的正中或正中矢状面);前(靠近身体的前表面)和后(靠近背部);上(身体直立,靠近头部或喙突的称为上)和下(靠近尾部的称为下);浅(靠近身体的表面)和深(远离身体的表面)。

对结构的相对位置不能用一个术语准确描述的,可用联合术语来描述,如腹外侧、后正中等。

图1-1相关的解剖平面图解

第二节颅骨与眶骨

一、颅的整体观

颅骨,包括下颌骨(更准确的说是带有牙齿的骨),由高度改良的轴骨成分(枕骨)和颅面骨构成。

颅面骨分两部分,上部是呈碗状、容纳脑的脑颅,即神经颅。

下部的面颅即内脏颅。

颅骨可进一步分为颅盖和颅底。

二、颅的外观

颅骨间借缝(坚固的纤维连结)相连构成颅。

脑颅骨共8块(仅两种成对),面颅骨包括14块,其中不成对的有两块(图1-2A,B)。

颅包含许多腔,反映了其复杂的功能:

①颅腔-容纳、支持和保护大脑

②鼻腔-与呼吸和嗅觉有关

③眼眶-容纳眼及其附属器

④口腔-为消化道的起始部,负责咀嚼和初步加工食物;含味觉感受器。

许多颅骨内有含气空腔,如鼻旁窦(图1-3)。

整个颅的主要解剖特征见图1-2A和B(颅的前面观和侧面观)。

图中标明了与眼和眼眶有关的多数结构。

图1-2颅骨两面观:

(A)前面观;(B)侧面观来图解各块骨及重要的解剖界线

三、眶骨

两个眶腔位于脑颅和面颅之间,由鼻腔、筛窦、蝶窦将其隔开(图1-3A~C)。

每侧眼眶是一个凹腔,容纳和保护眼及眼附属器,并提供眶周面部的神经传递和血液供应。

上颌骨、额骨、蝶骨、颧骨、腭骨、筛骨、泪骨构成了眶壁(图1-4和1-5A,B)。

眶大致呈四棱锥形,底为眶缘,尖为视神经管。

眶有上、下、内侧和外侧四壁(图1-4)。

眶下壁由外向尖端逐渐变窄,因此锥体的尖部呈三角形。

眶在眶缘后宽约1.5cm。

除内侧壁呈长方形外,其余眶壁均近似三角形。

眶内侧壁大致与正中矢状面平行,而外侧壁则与该平面约呈45度角。

眶口朝前外稍偏下方开放,因此从眶尖入眶的肌肉都走向前外方(图1-3A,B)。

眶约40mm高、40mm宽、40mm深。

眶容积约30ml,眼球占其五分之一容积。

图1-3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术(CT)和磁共振(MRI)分别从横断面(A,B)和冠状面(C)扫描头部,显示眼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图中包括筛窦(ES)、额窦(FS)、上颌窦(MS)、蝶窦(SS)、鼻腔(NC)、下鼻甲(IC)、眼外肌(EOM)、视神经(ON)和海绵窦(CS)

图1-4眶骨:

中间的图是完整的眶的前面观,周围的四个图(最左上方的图所显示眶的切开面)显示构成眶的上、下、内侧、外侧四壁的各骨及其它显著标志。

眶上壁:

额骨眶板及小部分蝶骨小翼。

眶内侧壁:

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眶板及蝶骨体。

眶下壁:

上颌骨眶突、颧骨眶面及腭骨眶突。

眶外侧壁:

前方为颧骨,后方为蝶骨大翼眶面

图1-5(A)骨性眶的前面观:

显示眶尖部的重要骨性标志及其关系,眶上裂(SOF)、视神经管(OC)及眶下裂(IOF)。

IOG,眶下沟;LB,泪骨;EF,前后筛骨孔;SN,眶上孔;FB,额骨;NB,鼻骨;Max,上颌骨。

(B)眶的侧面观:

ZB,颧骨;PtMF,翼上颌裂;GtWS,蝶骨大翼;ZFS,颧额缝;ZFC,颧面管;LC,泪嵴;E,筛骨;Mx,上颌骨

(一)眶壁

构成眼眶上、下、内侧、外侧的骨总结于图1-4中。

眶上壁的特殊结构:

①泪腺窝位于眶上壁前外侧、额骨颧突的后方。

②滑车窝(凹)位于眶上壁的前内侧,距眶缘约4mm,为滑车(小滑轮)的附着处。

上斜肌的肌腱通过滑车。

③筛前孔和筛后孔位于眶上壁和内侧壁的交界处、额筛缝的上方(图1-5A),有筛前、后神经和血管通过。

关系:

眶上壁使眶与颅前窝和大脑额叶分开,除蝶骨小翼形成的部分外,余部眶上壁质薄透明。

额窦位于眶前上方。

眶内侧壁的特征:

①眶内侧壁呈长方形,质薄(0.2~0.4mm)。

构成此壁的四块骨被垂直缝分隔(图1-4和1-5A)。

②容纳泪囊的泪囊窝:

位于泪嵴前后部之间,泪囊下方与鼻泪管相连接(图1-5B)。

关系:

眶内侧壁是最薄的眶壁,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在干燥的颅骨透过此壁可较明显的看到筛窦(图1-5A,B)。

眶内侧壁的中部自前至后依次排列有前、中、后群筛小房和蝶窦。

眶蜂窝织炎

鼻窦感染可通过纸样薄的眶内侧壁(纸样薄板)蔓延至眶,形成眶蜂窝织炎。

眶下壁的特征:

①眶下壁由内向外稍向下倾斜。

②眶下壁有眶下沟经过,此沟在眶下裂向前走行,达眶缘前移行为眶下管,然后在眶下缘下方约4mm处开口于上颌骨前表面,称眶下孔(图1-3C,图1-4和图1-5A)。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眶下壁下方为上颌窦所在,二者之间的骨壁厚约0.5~1mm(图1-3C)。

眶下壁虽然较内侧壁厚,但由于缺乏筛窦及鼻的支持保护,故更易受伤而发生骨折。

眶和上颌窦内的肿瘤可通过眶下壁相互蔓延。

眶外侧壁的特征(图1-4)

①外直肌棘:

为小的骨质隆突,位于蝶骨大翼的眶尖部,外直肌的一部分即起始于此。

②颧孔:

颧部的血管和神经向颞窝及面颊的分支(颧颞神经和颧面神经)通过此处(图1-5B)。

③眶外结节:

附着有外直肌节制韧带、眼球悬韧带及上睑提肌腱膜。

④与颅中窝联系的小静脉通过的孔。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自前向后依次排列着颞侧皮肤、颞窝及颅中窝(图1-3A)。

(二)眶缘、眶裂及视神经管

1、眶缘

眶骨边缘增厚形成眶缘,保护眶内容物。

它由三块骨构成:

额骨、颧骨及上颌骨(图1-4和1-5A,B)。

眶外侧缘最厚,眼球在此处暴露最多,故易于受到外伤。

眶外侧缘凹向前方,所以偏后于眶内侧缘(见图1-2B和1-5B)。

由于存在泪前嵴,眶内侧缘的下半部锐利易辨,而上半部不易辨认(图1-4和1-5B)。

2、眶上裂

眶上裂位于眶上壁及眶外壁之间,为蝶骨大小两翼之间的裂隙(图1-4,图1-5A,C),为眶与颅中窝最大交通处。

它形似逗号,外侧最窄,内侧较宽。

其长约22mm,由蝶骨小翼后根与上部的视神经孔相隔,内外侧间有起源于总腱环的外直肌穿过。

通过腱环周围的结构有:

泪腺神经、额神经、滑车神经、眼上静脉及泪腺动脉回返支。

泪腺动脉回返支与脑膜中动脉吻合,共同通过眶上裂外侧的颅眶孔走行。

在肌锥尖部内,通过腱环的结构有:

动眼神经(上下支)、外展神经、鼻睫状神经、睫状神经结的交感根及各眼下静脉(图1-5C)。

3、眶下裂

眶下裂位于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成为眶与颞下窝及翼腭窝之间的交通处。

此裂起于视神经孔的下外方及眶上裂附近,向前向外行进约20mm,其末端距眶缘约20mm(图1-4和1-5A)。

眶下裂的中部较二端狭窄,在活体上可见其被眶周一些不知功能的平滑肌覆盖,称眶肌或‘Müller肌’。

眶上神经、颧神经及翼腭神经结的分支由此通过。

4、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为一位于蝶骨的骨性管道,自颅中窝向前下外(36度角)走行至眶尖,由蝶骨小翼二根相连而成。

两视神经管口在眶尖处的距离为30mm,颅内二管口的距离为25mm.。

视神经管呈漏斗形,前方最窄,在眶内的开口为卵圆形,其上下缘锐利,上壁较长(10~12mm)。

其在颅内的开口也为卵圆形,下壁较长。

视神经管内侧为蝶窦和后群筛窦,上方为嗅束。

其内有视神经及其鞘膜、眼动脉通过,在硬鞘膜内,眼动脉先在视神经下方然后再在其外侧走行(图1-5C)。

交感神经纤维与眼动脉伴行。

图1-5续眶深部结构(C)图示右眶的眶上裂和视神经管。

图中标出了起源于总腱环的眼外肌及出入眶的颅神经和血管的相对位置。

GS,蝶骨大翼;LS,蝶骨小翼;F,额神经;E,筛骨。

通过眶上裂的各结构的首字母形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记忆符(LFTSNIA)

四、副鼻窦

副鼻窦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及上颌窦,是颅骨内的含气空腔,通过许多孔与鼻腔相通。

与主要气道腔类似,上皮纤毛通过摆动将窦腔粘膜分泌的粘液排向这些孔处。

鼻腔的感染常蔓延至鼻窦,使其内粘液增多并发生感染。

鼻窦有加温湿化空气、对声音产生共鸣及减轻颅骨重量的作用。

其大小和外形有个体差异。

(一)额窦(图1-4和图1-6)

额窦成对,位于眉弓后方的额骨内。

二窦之间由薄骨隔分开或进一步细分,左右常不对称。

额窦可向外侧延伸达额骨颧突。

每侧近似三角形,最高可伸展至眉内侧端上方(图1-6)。

每侧额窦通过筛漏斗或直接通过鼻额管开口于鼻腔的中鼻道。

窦腔粘膜有眶上神经和血管分布,故额窦病变引起的疼痛部位与眶上神经的分布部位一致。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额窦的个体差异很大,最近对大量额窦外形影像资料所作的几何形态研究(椭圆傅里叶分析)确认了这一观点。

这对取证中的个人鉴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Christensen,2004)。

图1-6(A)头的冠状切面图示除蝶窦外的多数副鼻窦。

(B)图示头的表面解剖及副鼻窦的相对位置:

1,额窦;2,蝶窦;3,筛窦;4,上颌窦

(二)筛窦(小房)(图1-3A~C和图1-6)

额骨、上颌骨、泪骨、蝶骨及腭骨均参与构成筛窦外侧壁,但薄壁的筛窦小房构成其大部分。

筛窦小房数量不等,可分成前、中、后三群。

一般引流方式如下:

前筛房开口于半月裂孔,中筛房开口于筛骨泡(及中鼻道),后筛房开口于上鼻道。

筛窦前方为额窦,后方为蝶窦,中下方为鼻腔,外方为眶(图1-6A)。

(三)蝶窦(图1-3A,B和图1-6)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由于上方有容纳垂体腺的垂体窝,故其上壁呈锯齿状(图1-7)。

有一中隔将其分开。

窦外侧壁上有一标示颈内动脉位置(海绵窦内)的横嵴,上方为视交叉和视神经,下方为鼻腔,前方为筛窦,后方为成对的海绵窦(图1-8E)。

蝶窦开口于上鼻道或蝶筛隐窝。

可选择鼻腔及蝶窦作为垂体腺手术的途径。

因此,外科医生必须清楚上述结构的相互关系。

图1-7颅腔骨(A)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间的界线及颅底的主要孔裂和重要标志。

HF,垂体窝;DS,鞍背;SC,交叉沟;IAM,内耳道;JF,颈静脉孔及窝;ACP,前床图;PCP,后床突;FL,破裂孔。

(B)颅盖内面的特征标志。

(C)颅腔影像显示(A)图中的特征标志:

EC,导血管

(四)上颌窦(图1-3C和图1-6)

上颌窦是最大的副鼻窦,呈锥体形,位于上颌骨内,其底为鼻腔外侧壁的一部分,尖端位于颧突内。

各鼻窦都有一口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除此外还开口于半月裂孔的下部,其位置较高,故在直立位时不利于引流。

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底壁前部的薄骨管内。

眶板形成上颌窦的上壁、眶的下壁。

眶下壁骨折

眶内容物受到快速的外伤性压缩,如在眼球挤压伤时,可导致爆裂性骨折;眶内容物会突入上颌窦内。

以前认为,由于眶内容物及眼外肌被嵌顿在断裂的眶下壁上,所以限制了眼球的活动范围,并解释了此类病人的复视现象。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情况下仅是眶纤维脂肪组织被嵌顿在受损的眶下壁上(见64页)。

上颌窦的下壁由牙槽突形成,其中有许多由第1、2磨牙突入窦内的上牙根,它们与窦间仅隔一层薄骨膜或粘膜。

因此,上颌窦炎会出现牵涉痛如牙痛,反之亦然。

此外,牙根的感染也可导致上颌窦脓肿。

上颌窦的前壁/外侧壁朝向面部,上颌窦梗阻的引流或其它窦内手术均可通过此途径进行。

后壁与颞下窝相邻。

五、颅腔(图1-7A~C)

颅腔内容纳脑、脑膜、相关的血管及颅神经的颅内段。

颅腔的底可分为前、中、后三个窝。

解剖教材中都有颅窝的详细描述,故此章节仅描述与眼和眶有关的特征。

(一)颅窝

1、颅前窝

颅前窝的前、外界为额骨,后界为蝶骨小翼。

底由额骨眶板、筛骨筛板(正中有嵴样隆起的鸡冠,为大脑镰前方附着部)、蝶骨小翼及蝶骨体前部(轭)构成。

筛板的筛孔内有嗅神经根丝通过。

额骨眶板将大脑半球的额叶(其沟回形成骨表面的压迹)与下方的眶分隔。

蝶骨小翼后部的突起为前床突,突出于颅中窝,是小脑幕游离缘的附着部位。

2、颅中窝

颅中窝较前窝低,较后窝高。

其下壁呈蝶形,即由狭窄的中间部和伸展的外侧部(翼)构成。

蝶骨小翼后缘、前床突及视交叉前沟构成其前界,颞骨岩部上缘及蝶骨鞍背构成其后界,颞骨鳞部、部分顶骨及蝶骨大翼构成其外侧界。

颅中窝底的特征标志和孔道及通过它们的结构总结于表1-1中。

垂体窝

垂体窝为颅中窝内蝶骨体上面的一个凹陷,窝前为鞍结节(前方为交叉前沟),窝后为鞍背(两端的骨缘末端为后床突)。

窝内容纳腺垂体或脑垂体,与大脑通过一薄壁的垂体柄(灰结节)联系。

窝上方被硬膜及鞍结节前方、鞍背后方的鞍隔(图1-8E,F)所封闭。

垂体柄从其上壁的一个小口通过。

两个海绵窦位于其外侧。

3、颅后窝

颅后窝在三个颅窝中位置最深,下壁低于颅中窝水平。

其顶由小脑幕构成,内容后脑:

小脑、脑桥及延脑。

前界为颞骨岩部上缘和鞍背,中央有枕骨大孔,小脑位于枕骨鳞部的小脑窝内。

与颅前、中窝不同,颅后窝底的特征标志及孔道与眼和眶的相关性不大;然而,读者也应能够辨认以下结构:

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耳道、乙状沟及横窦、枕内隆突及斜坡(图1-7A,C)。

 

表1-1颅中窝底壁的特征标志总结

特征标志/孔位置关系

交叉沟两视神经管之间,在少数情况下,视神经交叉与此区有关

在鞍结节前方

蝶鞍蝶骨体的中部,中央凹陷为垂体窝,容纳垂体腺,

(“土耳其鞍部”)两侧海绵窦之间前床突和后床突提供小脑幕缘的附着部

视神经管蝶骨小翼两根部之间内有视神经、眼动脉、交感神经及覆盖的通过

眶上裂蝶骨大小翼之间,内有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及

位于海绵窦尖端眼神经的终末支通过

圆孔穿入蝶骨大翼内有上颌神经及从海绵窦发出的小静脉通过

卵圆孔穿入蝶骨大翼内有下颌神经、脑膜副动脉,有时也有岩小神经通过

棘孔卵圆孔后外方内有脑膜中动脉和静脉及下颌神经的脑膜支通过

破裂孔颞骨岩部尖端最上端有进入海绵窦前的颈内动脉通过;也有交感神经及小静脉丛通过;最下端被结缔组织覆盖,仅有咽升动脉的小分支穿过。

三叉神经压迹颞骨岩部前方表面、内有三叉神经腔内的三叉神经节;

破裂孔后方岩大神经沟和岩小神经沟参与构成其外侧面

鼓室盖和鼓室盖是中耳道上方的薄骨板,中耳道感染可通过薄骨板蔓延至

弓状隆起弓状隆起由颞骨岩部上的上半规管形成颅中窝及大脑颞叶

(二)脑膜(图1-8A~C)

脑和脊髓外有三层脑膜包被:

坚韧的硬脑膜(为硬膜)、软脑膜(由蛛网膜构成)及软膜。

蛛网膜和软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

1、硬脑膜

硬脑膜理论上被分为骨内膜层(即颅骨内表面的骨膜)和脑膜层两层;然而,除形成硬脑膜静脉窦和硬脑膜襞处两层分开外,余基本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图1-8A,B)。

硬脑膜襞是伸入颅腔将其分成隔室的结缔组织隔,与脑脊液一起提供物质依托并保护大脑。

硬脑膜襞的位置和形态图解总结于表1-8A中。

硬脑膜静脉窦是颅腔内无瓣膜、高度特异、壁坚固的静脉,引流脑和颅骨回流的静脉血(图1-8B)。

同其它静脉,窦壁内面衬有内皮细胞,但管壁本身并无平滑肌细胞。

窦的分布总结于图1-8A和D。

对于研究眼和眶尤为重要的是位于蝶骨体两侧的一对海绵窦(图1-8E,F)。

海绵窦(图1-8E,F)的重要性在于它们的位置、与周围的关系及广泛联系。

每侧海绵窦在矢状面上约2~3cm长,由许多不完全融合的静脉通道或一独立的静脉通道被小梁部分地分隔形成。

同其它静脉窦一样,它也有硬膜壁。

位置:

蝶骨体两侧各有一个海绵窦,海绵窦从前部的眶上裂伸展至后部的颞骨岩部尖端。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总结于图1-8E和F(冠状切面)。

联系:

两侧的海绵窦通过前、后海绵间窦相通。

自前方回流入窦内的支流包括眼上、下静脉(引流眼、眶及眶周面部、鼻部皮肤的静脉血)及蝶顶窦,发自大脑的大脑浅静脉从上方回流入窦内(图1-8D)。

根据相对的压力变化,每侧窦内的血液通过岩上、下窦直接回流入颈内静脉(岩下段),或先入横窦再回流入颈内静脉。

颈内动脉或静脉周围的静脉丛通过卵圆孔或蝶骨导静脉孔与翼状丛和颅底部的其它静脉相通。

海绵窦还通过斜坡上的基底静脉丛与硬膜外腔内的椎静脉丛相通。

图1-8(A)取除大脑后的颅内,显示硬脑膜襞的分布及一些相关的硬脑膜静脉窦。

(B)脑膜在上矢状窦部位的冠状切面(Fitzgerrald修正)。

脑膜各层的内部图解(Fitzgerald1992修正)

图1-8续(C)脑膜和脑皮质的电子显微镜扫描,显示蛛网膜小梁(AT)、支持脑动脉(CA)通过的蛛网膜下腔(SAS)(×100)。

(D)硬脑膜静脉窦及其与脑静脉联系的示意图

图1-8续(E)从蝶骨体中部行冠状切面,显示成对的海绵窦,两侧各一。

标示颅神经(

1、

2及

)、颈内动脉(窦内和窦上两个部位的断面)及垂体(垂体腺)的位置。

(F)左侧海绵窦(冠状面,100µm厚的低粘度硝酸纤维素环氧树脂包埋切片)的高分辨率显像,为(D)图的基础。

OC,视神经交叉;HC,垂体;ICA,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及血栓形成

动静脉瘘可引起多种症状,由于静脉压力升高,可见眼球动脉搏动突出、睑与结膜血管充血。

病人主诉听到流水声,可能是由于迷路丛(通过岩上窦与海绵窦相联系)的血液流率增加所致。

海绵窦血栓形成为感染蔓延至海绵窦的后遗症,由多个原发部位而来,如鼻、睑、耳后、骨迷路、咽及颞颌关节,引起许多症状,可用受侵袭及窦周的结构来解释。

面部疼痛可能为眼神经(

1)受累所致。

展神经受累可致外直肌麻痹。

动眼神经在窦的外侧壁得到较好的保护,其受累少见。

海绵窦通过海绵间窦相通,故血栓形成常为双侧。

视网膜中央静脉梗阻可致视乳头水肿。

主要的硬膜襞(图1-8A)如下:

①大脑镰呈镰刀形,在正中矢状面上从鸡冠的附着缘至小脑幕后方。

位于两个大脑半球之间的纵裂内,下缘至胼胝体上方。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附着缘,下矢状窦位于其游离缘。

②小脑幕在水平面上约与大脑镰呈90度角,中央隆起(幕样)。

它将上方的每侧大脑半球枕叶与下方颅后窝的小脑分隔开。

其游离缘形成幕切迹的边缘,从而将前脑与后脑分开并容纳中脑。

与幕有关的窦有:

直窦、左右横窦、岩上窦及海绵窦。

③三叉神经腔为一盲端硬膜隐窝,入口位于颅后窝。

由幕游离缘下方的硬膜内陷形成,在颅中窝的下壁被硬膜覆盖。

其内容纳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浅窝内的三叉神经节及一些伴行的血管。

三叉神经腔与颅后窝蛛网膜下腔相连续,故三叉神经节浸于脑脊液中。

④鞍膈为一小环状的硬膜褶,位于蝶鞍上方,中央有一小孔以使漏斗通过(图1-8E)。

其外侧与海绵窦上壁融合(图1-8F)。

小脑幕上方为幕上腔,下方为幕下腔。

幕上腔的硬脑膜受三叉神经感觉支支配,刺激这些神经(牵拉、炎症、压迫)使额或顶部头痛加重。

幕下腔受颈上神经分支支配,刺激这些感觉神经可加重枕部和颈部疼痛。

幕下区急性脑膜炎的伴发症状有颈项强直,很可能是反射性收缩所致;或有颈后肌肉组织痉挛,为牵拉有炎症的脑膜和脊髓膜所产生的反应。

脑膜动脉,与相伴行的静脉位于硬膜内层(或骨膜层)(表1-8B),负责颅盖骨内表面上的许多分支状小沟的血供(见图1-7B,C)。

其中最大最重要的是脑膜中动脉,它通过棘孔进入颅内。

脑膜动脉提供脑膜和板障(颅骨骨髓)的血供,但不供应大脑。

脑膜中血管,尤其是脑膜中动脉前分支和脑膜中静脉前分支(其紧贴骨)的损伤,可由头部受创所致,尤其是颞部(翼点,见图1-2B,1-5B,1-7C),因此处骨质最薄且最易发生骨折。

颅内压升高时,血流缓慢的静脉及后动脉的出血,会形成硬膜外血肿。

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出现后,如未及时引流血肿,则会发生昏迷及死亡。

如果创伤导致脑挫裂伤或硬膜内静脉撕裂,则会发生硬膜下血肿。

2、蛛网膜(图1-8C)

蛛网膜是硬膜下方的一层精致的纤维细胞膜(二者被潜在的硬膜下隙分隔),在大脑上方通过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内许多纤维细胞带与软膜相接。

由于这种关系,一些人提出软脑膜应被看作软膜-蛛网膜结合膜。

蛛网膜跨过脑沟、脑回及脑表面其它不规则结构,形成蛛网膜下池或扩大的蛛网膜下腔(图1-8B,插页和C)。

在蛛网膜的特定区域,蛛网膜绒毛和蛛网膜粒(绒毛纤维聚集)伸入几个硬脑膜静脉窦内(图1-8B),担当脑脊液从蛛网膜下隙流入硬脑膜静脉窦的单向阀门。

大脑与颅骨及其孔道之间相联系的结构,如颅神经,必须穿过蛛网膜下腔。

此外,所有的脑动脉和脑静脉都位于该腔内(图1-8C)。

由于蛛网膜与颅神经束膜相融合,含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包裹所有颅神经和视神经,呈袖样伸展一小段距离至眼后表面。

3、软膜(图1-8B,C)

软脑膜是一层比蛛网膜厚的血管性纤维细胞膜,与大脑的轮廓紧密相贴。

进出大脑的血管包被软脑膜的软脑鞘。

软脑膜分布有大量沿血管排列的星状细胞。

第三节眼的结构

眼(图1-9)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光感受性器官,在光感应过程中,外界产生的光能在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引发神经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导至视神经,而后到达大脑,信息被整合,转变为视觉信息。

眼的其他结构如角膜、晶状体、虹膜、睫状体也是光感系统的功能部分,它们能把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而脉络膜、房水引流系统及泪器则起到营养和支持眼部组织的作用,但这些结构都是光感这个基本过程的二级结构。

一、眼的大体形态、大小和位置

眼的球径约25mm,容积约6.5ml,实际上,它有两个球面,前面为较小的角膜面,半径约7.8mm,覆盖整个球周的前六分之一,后六分之五由巩膜覆盖,巩膜半径约11.5mm。

人眼的大小因人而异,但平均眼轴长24mm,直径23mm,水平切面长约23.5mm,眼轴过短(<20mm),会造成远视,眼轴过长(26~29mm),会造成近视。

眼球位于眼眶的前半部,偏外上方。

眼球壁分为三层,通常称之为膜(图1-9),外层为纤维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层为葡萄膜(由巩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层为神经网络层即视网膜层,眼球壁围绕眼内容物(包括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

角膜和巩膜组成纤维外层以保护眼组织,纤维外壁也为眼内容物和眼外肌的连接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称为角膜缘。

图1-9人眼水平面示意图,显示了眼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眼球壁三层膜的分布。

AC:

前房。

角膜缘(蓝色),葡萄膜(橘黄色/红色),视网膜(紫色)

二、角膜

角膜的外表面(空气和组织的分界面)和泪膜是眼的主要折光部分,折光指数随着年龄会有小的变化,透明性是角膜的主要特性,角膜还可保护眼睛免受创伤和感染,角膜的透明性是很多因素的结果,如角膜上皮的匀整和光滑、角膜的乏血管性及角膜基质中的细胞外成分和细胞成分的规则排列(这种排列依赖于基质成分的水合状态、代谢情况和营养状况)。

(一)角膜的形态

角膜的垂直径(10.6mm)比水平径(11.7mm)略小,但是,从后面观,它的周边是个圆形,中央半径7.8mm,外周角膜曲率较小,角膜周边(厚约0.67mm)要比中央区(厚约0.52mm)略厚。

散光是由角膜在垂直经线和水平经线曲率半径不同所造成的。

角膜曲率的异常较易通过电脑视频角膜地形图显示出来,它的原理是将placido环投射到角膜表面,这样从角膜表面我们就可以得到地形图了(图1-10)。

图1-10电脑视频角膜地形图(CVK)。

(A)这种方法是将6000多个光点以placido环的形式投射到角膜表面,图像经电脑分析,一张彩色的角膜地形图就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