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0202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docx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

(1)

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学科学科

渔业资源

年级

06

专业、层次

海渔,资源

教师

职称学科

授课方式(大、小班)

学时

45

课题

(章、节)

第一章绪论

基本教材或

主要参考书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内容

3.掌握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4.掌握我国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

5.掌握国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

6.掌握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

1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内容

2我国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

3国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

大体进程及教学方法:

时间安排:

1.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20分

2.研究内容10分

3.与其他学科关系15分

4.我国研究概况20分。

5.国外研究概况15分

6.研究的重要意义10分

教学方法和目的:

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使学生对本课程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了解清楚,从宏观角度把握了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情况:

主任/教学组长: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

 

一,渔业资源的概念

1.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为从事捕鱼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就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

渔业资源在食物安全、渔民就业、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渔业资源的价值。

世界渔业资源产量。

 

中国近年的渔业产量。

 

2.渔业资源的概念。

《辞海》中认为:

“水产资源是指水域中蕴藏的各种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的数量。

渔业上对经济动植物的数量通常称为渔业资源。

包括已成熟可供捕捞的部分和未成熟的预备捕捞的部分”。

《农业大词典》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中将渔业资源定义为:

“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又称为渔业资源”。

在上海水产学院主编的内部教材中,将水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分别定义为“水产资源为水域中蕴藏着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兽类和藻类等)的群体数量”、“渔业资源是指水产资源中可供捕捞的经济鱼类和其他经济动植物的群体蕴藏量”。

综上所述,我们将渔业资源定义为:

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研究鱼类资源和其他水产经济动物群体生态的一门自然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为渔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它是鱼类学和水产动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实际应用。

由于在世界渔业资源中,鱼类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对象,其产量居多,因此我们在渔业资源生物学中又往往以鱼类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渔场学的概念

渔场是指海域中具捕捞价值的鱼群(或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存在,且具有实地捕捞作业,又能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渔业产品的某一区域。

其中能够获得高产的海域,我们又称为“中心渔场”。

日本学者相川广秋在其1949年出版的《水产资源学总论》中,将渔场学描述为:

“在渔场中,直接支配鱼类群集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称之为海况。

了解海况与鱼类群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找出系统规律性的学问,这就是渔场学或渔场论。

著名渔场学家东京水产大学教授宇田道隆先生对渔场学进行了如下定义:

“研究水族与环境的相关关系,通过渔况找出规律,从而阐明渔场形成原理的学问。

台湾学者郑利荣在其编著的《海洋渔场学》教材中,对渔场学的解释为:

“明确生物资源生栖场所的海洋环境和其变化的实态,进而追究资源生物群集的分布、数量、利用度等和海洋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综合地加以解释、探讨的学问称为渔场学。

简言之,渔场学是研究渔况与海况相互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渔场学是研究渔业生物资源的行动状态(集群、分布和洄游运动等)及其与周围环境(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查明渔况变动规律和渔场形成原理的科学。

它是以渔业资源生物学、海洋学和鱼类行为学等课程为主要基础,并与渔具渔法学等课程有密切地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科学。

 

第二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

 

一,学科性质和地位

由于本学科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因而它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应用性,具有综合科学的性质。

本课程所研究的内容是海洋渔业生产、管理和研究的科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二,学科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掌握研究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掌握鱼类的集群与洄游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3)分析和掌握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之间的关系

(4)掌握渔场形成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5)掌握鱼群侦察及其预报方法和原理。

(6)了解我国近海渔场环境及其渔业资源分布。

(7)了解世界主要渔场及其渔业资源概况。

(8)掌握和了解渔业资源与渔场的调查方法。

 

本课程分为三大块进行讲授。

中间会穿插一些文献。

后面三章作为同学自学内容。

结合论文进行阅读。

要进行报告。

  

 

第三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作为渔业科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交叉学科上形成的一门专业性基础课。

它与其他许多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有:

 

此外,还有气象学、生理学、生化遗传学、行为学、增殖资源学、生物数学、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也都为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丰富和完善其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方法,共同促进着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向前发展。

 

第四节 我国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

 

1.古代

(1)距今5万多年前,现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居处,已有采食鱼贝。

(2)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广泛使用船只从事海洋捕捞,渔场也相应地向外扩展。

(3)公元前505年,吴越两国在海战时就有大捕黄花鱼的记载,说明浙江沿海渔场,特别是黄花鱼渔场很早就被开发利用了。

(4)三国时代(220-280年)《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就有关于鱼类、贝类、虾蟹类和水母的形态、生活习性的记述。

(5)据考证,南海渔民在唐宋时代(618-896年)就已开发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的外海渔场。

(6)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一些记述渔业资源的专著相继问世,16世纪末《闽中还错疏》(1596)中记述了福建沿海鱼、贝、虾、蟹、棘皮动物和爬行动物等200余种水生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是我国最早的水生动物区系志。

(7)明代后期(17世纪中叶)浙江沿海宁波、台州、温州一带的渔民已对大小黄鱼的生活习性、洄游路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利用其生长期发声的特性用竹筒探测鱼群,形成了大型的对拖网渔业。

明朝李时珍记述:

“石首鱼(大小黄鱼)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鸣如雷,渔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

“鳓鱼出自东南海中,以四月至,渔人设网侯之,听水有声,则鱼至矣”。

(8)18世纪中叶《官井洋讨鱼秘诀》(1743)中记述了官井洋寻找鱼群的方法。

可见,古代有史以来我国在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保护等方面有过一些辉煌,反映我国沿海渔民通过长期的捕鱼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鱼类生态习性方面的知识。

2.近代

19世纪后期西方产生了一门新的应用科学-渔业资源学。

当时我国受外敌侵扰,内战不止,渔业生产特别是渔业科学研究几乎停滞,直至1947年才建立我国第一个渔业科研机构-中央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

因此,解放以前尽管我们开发和利用近海的渔业资源,但是对渔业资源生物学以及渔场学的研究则没有系统性。

1949年以前除了王贻观教授等少数学者开展了真鲷年龄观察等研究外,朱元鼎、伍献文、王以康等许多学者则主要从事鱼类的形态与分类的研究工作,至于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大规模调查则处于空白状态。

3.新中国成立以后:

近海渔业:

针对当时我国渔业资源研究薄弱的状况,根据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有组织的开展内陆水域和近海渔业资源调查工作。

(1)1953年以朱树屏等为首的渔业资源专家首次系统地开展了烟台-威海附近海域鲐鱼渔场的综合调查。

它研究了鲐鱼生殖群体的年龄、生长、繁殖和摄食等生物学特性及其域环境因子的关系。

(2)1957-1958年中国和原苏联合作对东、黄海底层鱼类的越冬场的分布状况、集群规律和栖息条件进行了试捕与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在东、黄海开展的国际合作调查,它明确地指出了小黄鱼和比目鱼类资源正面临过度捕捞的危险。

(3)l959-1961年结合全国海洋普查在渤海、黄海和东海近海进行了鱼类资源大面积试捕与调查和黄河口渔业综合调查,取得了系统的水文、水化学、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资源的数量分布与生物学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渤、黄、东海各种经济鱼类的渔捞海图。

对黄、渤海经济鱼虾类的主要产卵场、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鱼卵、仔鱼和生物的数量分布的全面调查,对繁殖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近海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962-1964年朱树屏等又进行了黄、东海鲐鱼渔场调查,开发了春汛烟威渔场和秋冬汛大沙外海索饵和越冬渔场,发展了鲐鱼机轮围网、深海围网和灯诱围网渔业。

(5)1964-1965年南海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展了“南海北部(海南岛以东)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海水域系统地进行渔业资源生物学的调查,取得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对南海水域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有十分重要意义。

(6)1973-l976年,进行的北自济州岛外海、南至钓鱼岛附近水域的东海大陆架调查,获得了东海外海水文、生物、底形、鱼虾类资源、渔场变动等大量资料,开发了东海南部的绿鳍马面鲀资源,为70年代初期我国灯光围网渔业和绿鳍马面鲀渔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7)1975-1978年开展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调查,这是台湾海峡水域的综合渔业资源调查,第一次揭示了该海区的渔场海洋学特征与一些经济种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区域渔业开发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8)1978-1982年先后在南海北部和东海大陆架外缘及大陆架斜坡水域水深120-1000米的水域进行深海渔业资源调查,查清了我国大陆架斜坡水域的水深、底形、渔场环境,底层鱼虾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聚结构和可供开发的捕捞对象。

在南海北部300-350米水深的水域,发展了南海深水虾类渔业。

(9)1979-1982年我国先后在南海北部和东海大陆架外缘的陆坡水域,分别用“南锋704”、“东方”号进行了深海大面积试捕性调查,查明了我国南海和东海陆坡水域的水深、底形、渔场环境、底层鱼虾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聚结构和可供开发的捕捞对象等。

(10)1980-1986年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全国内陆水域,进行了全国规模的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

它涉及海洋和内陆水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增养殖、捕捞、加工、经济、渔业机械等各个领域,并陆续出版了“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丛书”(共l4分册)。

这一丛书不仅总结了建国40年来我国渔业生产、科研两条战线上、两代人的劳动成果,且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渔业生产和科研、持续利用水生生物资源提供了战略决策。

(11)1981-1986年和1992年先后在渤海和黄海进行了水域生态系统及资源管理和增殖基础调查,查明了渤海、黄海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状况、补充特性、种间关系、营养结构的季节和年间变化,综合评价了渤海渔业开发的潜力,为渤海、黄海渔业资源的管理、增殖和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2)1983-1987年对东海北部毗邻海区绿鳍马面鲀等底层鱼类进行了调查与探捕,取得了马面鲀种群数量分布,渔场环境及形成条件等基础资料,用面积和世代分析的方法评估其资源量,为开发对马以东的绿鳍马面鲀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3)1984-1993年在黄海、东海进行的鳀鱼资源调查是首次采用先进的声学评估系统完成的。

多年调查结果表明:

黄海、东海鳀鱼越冬群体资源量蕴藏量波动在250-420万吨之间,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鳀鱼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4)1987-1989年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海区生态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水化学、海洋生物、渔业资源和渔业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调查,取得了大量资料和多项研究成果,首次肯定了该海区为多处上升流存在的上升流渔场。

(15)1996年1月26日,为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国务院批准“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的国家专项,经过近7年各个部门43个承担单位的3500余人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专项勘测研究任务,取得了不少成果。

首次使用渔业资源声学方法,对我国专属经济区及邻近海域大面积、多品种生物资源进行了评估,基本摸清了我国专属经济区及邻近海域地生物资源状况。

同时对我国包括台湾省以东海区在内地12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进行了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完成了海洋地理和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洋资源综合调查。

总之,在近海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和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方面,先后对四大海区的主要经济鱼虾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鲐鱼、黄海鲱鱼、绿鳍马面鲀、蓝圆鲹、远东拟沙丁鱼、鳀鱼、毛虾、对虾、鹰爪虾、海蜇、曼氏无针乌贼等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洄游分布和数量变动规律、渔情预报以及资源评估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促进了渔业生产地发展。

远洋渔业

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资料采集和研究工作多数是与生产船结合进行的。

(1)1986年南海水产研究所派出两艘调查船到西南太平洋贝劳水域进行了金枪鱼资源调查。

(2)1988-1989年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东方”号资源调查船应几内亚比绍共和国的邀请,到西非水域进行了资源与渔场环境调查。

(3)1989年上海水产大学“蒲苓”号赴日本海进行太平洋褶柔鱼的渔场与资源探捕调查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从而拉开了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序幕。

(4)199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北斗”号调查船赴白令海和鄂霍次克进行了狭鳕资源评估及渔场环境调查。

(5)1993-1995年上海水产大学与舟山海洋渔业公司、上海海洋渔业公司、烟台海洋渔业公司、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等联合,先后派出了10多船次在西北太平洋进行了柔鱼资源以及渔场环境调查,并取得了成功,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6)1996-2001年上海水产大学每年派遣2-4名科研人员参加北太平洋柔鱼的资源调查与渔场探捕工作,1996-2000年每年向东部拓展5个经度,到2000年在北太平洋的鱿钓作业渔场已经拓展到西经170海域。

期间,上海水产大学还与舟山海洋渔业公司、上海海洋渔业公司等联合,开展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秘鲁外海茎柔鱼、新西兰双柔鱼等渔场开发和资源探捕调查工作,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实现全年性的生产提供了保障。

(7)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以及周边渔业划界的影响,国家积极将发展远洋渔业作为今后的重点。

从2001年起,农业部每年组织渔业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公海渔业资源探捕”项目。

2001-2002年上海水产大学与中国水产总公司、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合作,首次对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筴鱼和东南大西洋外海的大西洋竹筴鱼进行资源探捕与渔场环境调查,为我国大型中层拖网寻找后备渔场。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著作

(1)1956年国家教育部审定和编制了《水产资源教学大纲》,成为高等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

(2)1960年根据国内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的需要,最早由黄海水产研究所编译的《海洋水产资源调查手册》,为我国渔业资源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1962年我国著名水产资源学家留日学者王贻观教授主编《水产资源学》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并成为高等水产院校海水养殖、工业捕鱼专业的教材,该教材系统地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种群、鱼类年龄和生长、鱼类食饵、繁殖、洄游、鱼群侦察、渔场、资源量预报以及我国渔业资源的概况,成为我国水产资源学学科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4)上海水产学院渔业资源教研室编写了内部使用教材《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5)福建水产学校于1983年主编出版了《渔业资源与渔场》。

(6)台湾学者郑利荣于1986年出版了《海洋渔场学》。

(7)1990年我国著名水产资源专家费鸿年、张诗全著写了《水产资源学》,系统介绍了水产资源学学科产生、发展及其定义、内涵、体系、方法与问题,内容翔实,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一本专著。

(8)水产资源学著名专家邓景耀、赵传絪等于1991年编著了《海洋渔业生物学》,该书在概略地系统介绍我国海洋渔业地基本情况,渔业生物学研究地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后,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十余种主要捕捞对象地渔业生物学研究成果,是我国渔业生物学研究领域难得地力作。

(9)1995年胡杰主编出版了《渔场学》。

(10)1996年上海水产大学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编写了《渔业资源生物学》讲义。

(11)陈大刚教授于1998年主编出版了《渔业资源生物学》,这是一本较为系统的渔业生物学教材。

(12)2001年邓景耀、叶昌臣编著出版了《渔业资源学》等。

(13)此外,我国水产届科学工作者根据几十年进行的渔业资源、渔场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先后编撰《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渤海、黄海、东海渔捞海图》、《东海、黄海鲐参鱼渔捞海图》、《北部湾渔捞海图》、《东海鱼类志》、《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鱼类志》、《中国海洋渔业区域》、《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中国海洋渔业环境》等。

 

第五节国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

1.渔业资源生物学方面

发展初期:

(1)虽然人类在公元前就有一些水生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记载,但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历史仅可追溯到1566年。

由于显微镜的问世,RobertHooke用它观察鱼类鳞片的结构,并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鱼类鳞片鉴别一直是本学科萌芽时期研究的中心课题。

(2)1685年LeeuvenHook则根据鳞片轮痕来鉴定年龄,但直到l898年,HoffBauex依据鲤鱼鳞片轮纹提出了新的鉴定法,从而使鱼类年龄的理论得以确认。

(3)到二十世纪初,人们用鳞片上年轮间距与鱼体生长的关系,来鉴别年龄、测算生长,这是“年龄与生长学”的基本内容。

(4)之后KnutDahl对大西洋鲑鱼、CharlesGilbert对太平洋鲑、JohanHjort等对鲱鱼、T.S.Thomson对鳕鱼的年龄生长都做过分析和报道。

与此同时,年龄鉴定的理论与方法也扩大到利用脊椎骨、鳍条、鳍棘、鳃盖骨、耳石等鱼体坚硬部分,并证明它们同样可以用来鉴定温带鱼类的年龄。

由于研究手段和研究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发展,年龄的鉴定已经发展到可以逐日跟踪耳石生长,即“日轮”的方法,从观察这些轮环的分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鱼类早期发育过程的周日与季节生长的规律。

在上述基础上发展为种群年龄结构、生长特性、性成熟年龄与补充等的研究,且随着实验生态学的进步,人们从研究自然种群的生长转为环境因子对生长变异的影响,诸如饵料丰欠、物理与化学因子的作用等的研究。

发展现状: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资源保护运动”的开展,又伴随生理学、生物能量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的交叉渗透,促进了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发展。

(1)特别随着营养生理、摄食生态学的进步与发展。

其中“最适饵料”与“小生境选择”则是富有潜力的两个分支。

前者扩展了生物能量学的内涵,对解决能量在摄食过程及整个生命代谢中的作用和关系进行新的认识,后者主要以种间竞争或种内不同个体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

(2)在鱼类繁殖方面,种群动力学是阐述群体与其补充量的理论,主要侧重于补充量密度制约理论以及补充密度制约对不同年龄组成的世代丰度影响。

有大量事实和文章来阐述了非生物因子对渔业资源变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对鱼类繁殖力的研究方法也存在问题。

现在还仍多沿用20世纪初源于北欧一些国家的方法,即在一个生殖季节中测定某些经济鱼种生殖群体的繁殖力。

鱼类繁殖力与下一世代个体存活量之间之所以产生这样大的“差错”,其主要原因在于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及水文状况等引起的。

卵巢发育期受外界及内部的影响比生命史中其他任何阶段都敏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补充量的发生并不起始于幼体阶段而是始于卵巢卵的发育期。

2.渔场学方面

渔场开发:

(1)世界海洋渔场的开发以北欧为最早。

8-14世纪,开始捕捞海豹和鲸鱼类,而后发展延绳钓渔业,开发北大西洋鳕鱼渔场。

(2)1688年前后,英国用帆船桁拖网开发了北海底层鱼类资源。

(3)1819年前后,先后开发了北太平洋、日本近海和日本海的鲸鱼类渔场。

(4)1839-1843年英国率先开拓了南极海域鲸鱼渔场。

(5)日本是开拓远洋金枪鱼渔场的先驱,20世纪30-50年代,先后开发了三大洋的金枪鱼渔场。

与此同时,一些渔业发达国家相继开发和利用世界海洋渔场,并进行了国际间的合作,开展海洋渔场和渔业资源的调查等工作。

渔场研究:

(1)日本渔业学者松原新之助等于1892年汇编了《水产考察调查报告》。

该书汇集了当时渔业生产者对渔场和渔场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古典文献,是日本海洋渔场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2)19世纪中叶,北欧渔业极为发达,人们也开始关心海洋渔业资源和渔场的调查研究。

1901年成立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

(3)1906年那塔松(A.Nathansohn)经过对渔业生产资料及其实践的大量研究后,首先提出“上升流水域,一般生产力高,因而形成优良渔场”的论断,简称为“上升流渔场法则”。

(4)日本学者北原多作等学者也开展了渔业资源的基本调查,于1910年与冈村金太合著编写了《水理生物学要摘》,阐明了水族的消长与海洋理化因子的关系。

(5)1918年北原多作提出了“鱼群在潮目处集群”的法则,简称为“北原渔况法则”。

(6)在欧美,许多学者如J.Hjort(1926)、O.pettersson(1926)、M.Graham(1956)、L.Walford(1958)等相继发表了论文,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涉及到渔业资源、渔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

(7)1960年日本学者宇田道隆以其长期在海洋渔业资源和渔场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汇集各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出版了《海洋渔场学》一书,该书是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渔场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为渔场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8)1961年的LaevastuT.和HelaT出版了FisheriesHydrography,1971年进行了内容的补充,并改名为FisheriesOceanography,

(9)1981年LaevastuT,Hayes和MurryL.合著了FisheriesoceanographyandEcology。

(1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专门对渔业遥感、渔情预报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了相关技术报告和专著。

 

第六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资源现状

渔业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有鱼类、甲壳类(虾、蟹)、软体动物、藻类和哺乳类(鲸、海豚),其中鱼类就有2万余种,但主要的捕捞对象只有130余种,鱼类居多数。

单种产量较高的有秘鲁鳀鱼、远东拟沙丁鱼、太平洋和大西洋鲱鱼、狭鳕、毛鳞鱼等。

长期以来人类在不断地开发各种渔业资源,从海洋中取得大量廉价味美的动物蛋白。

近几年世界海洋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