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9857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docx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报告

ContractReference:

CN0865.01&CN0860.01-FT03

Document:

0429

 

2003年四川省岷山大熊猫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巡护监测技术报告

(2003年1月-12月)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

二00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一、项目背景

多年以来,四川省林业厅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能力不懈的努力着,特别是为提高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做了大量工作。

从1998年开始,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下,四川的部分大熊猫保护区实施了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

在2003年,为了使监测数据更好的服务于宏观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整个岷山1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包括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实施了野外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

二、项目实施概况

在2002年12月,四川省林业厅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四川省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试行稿)》(后简称规程),作为岷山大熊猫保护区野外监测的指导手册。

《规程》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结果设计了215条样线(包括随机样线),监测面积达到了6926.41KM2。

并在2003年1月组织四川省32个大熊猫保护区和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共同对《规程》进行了研讨,决定按《规程》在岷山全面实施野外生物多样性监测。

经过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的努力,目前基本完成了2003年野外监测任务(详情见表1),对《规程》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形成更为完善的《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

 

表1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概况

(以省林业厅收到数据为准)

名称

线路表份数

生境表份数

粪便表份数

农户调查表份数

记录动物信息数

有效动物信息数

数据有效率

宝顶沟保护区

40

289

49

5

128

120

93.75%

白河保护区

20

116

0

14

116

116

100%

片口保护区

26

94

42

0

84

77

91.67%

白水河保护区

38

165

19

0

111

103

92.79%

黄龙保护区

5

28

3

31

21

20

95.24%

九顶山保护区

17

57

15

0

29

25

86.2%

九寨沟保护区

26

82

0

0

67

67

100%

龙溪虹口保护区

25

87

2

24

42

42

100%

千佛山保护区

31

88

21

30

47

46

97.87%

白羊保护区

50

366

69

9

245

245

100%

唐家河保护区

44

239

2

0

237

176

74.26%

勿角保护区

44

188

3

16

52

47

90.38%

王朗保护区

61

289

64

12

292

289

98.97%

雪宝顶保护区

50

265

14

7

198

197

99.49%

小河沟保护区

20

102

6

4

65

65

100%

小寨子保护区

49

173

15

773

36

35

97.22%

白水江保护区

57

281

27

7

191

191

100%

北川、茂县千佛山

9

38

3

0

9

9

100%

合计:

623

2948

354

913

1987

1870

备注:

有效动物信息数:

是指除去动物学名错误、信息不完全(如无发现地点经纬度等)等动物信息后的动物信息数。

数据有效率:

是指有效动物信息数比上动物信息数。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各保护区有效数据率都比较高(唐家河由于天气和地理位置原因有很多生境点GPS不能定位除外),都到达了70%以上,较往年监测工作有很大提高,同时也说明监测技术人员在野生动物识别能力提高了。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调查了所有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农户经济状况,农户信息表达到913份。

而九顶山和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无从事生产活动的农户,未进行社区经济调查。

片口、白水河、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未提交社区调查数据。

三、岷山大熊猫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信息

通过对岷山17个大熊猫保护区内设置的159条固定样线进行四次野外监测(受气候影响,部分保护区仅有三次),共记录到野生动物信息(包括动物实体、食迹、粪便、卧迹等)1987个。

主要记录的动物种类有大熊猫、斑羚、豹猫、黑熊、牛羚、金丝猴、红腹锦鸡、雉鸡等41种(各种动物信息记录情况见图1)。

其中几种记录较多的物种有:

大熊猫记录到506次,为记录最多的动物,牛羚记录到313次,金丝猴161次,斑羚记录到150次,野猪127次,鬣羚记录到96次。

大熊猫、牛羚、斑羚、金丝猴、鬣羚、林麝、黑熊、红腹角雉等几种遇见率较高的珍稀野生动物在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监测结果见表2和附图。

表2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几种珍稀野生动物监测情况

保护区名称

大熊猫

牛羚

金丝猴

斑羚

鬣羚

林麝

黑熊

红腹角雉

宝顶沟保护区

74

11

5

0

4

8

6

0

白河保护区

0

14

24

13

4

4

4

7

片口保护区

46

4

8

0

2

1

1

3

白水河保护区

34

8

2

0

6

5

13

2

白水江保护区

34

51

4

20

22

0

1

3

黄龙保护区

4

2

5

0

1

0

0

0

九顶山保护区

24

0

0

0

1

0

1

0

九寨沟保护区

0

9

2

3

5

1

8

0

龙溪虹口保护区

14

16

1

0

2

2

2

0

千佛山保护区

17

0

7

0

1

2

1

1

白羊保护区

97

43

11

47

14

3

5

1

唐家河保护区

5

56

19

16

12

2

7

12

勿角保护区

13

4

2

2

3

0

0

0

王朗保护区

68

61

51

12

5

10

2

0

雪宝顶保护区

32

23

15

32

12

10

13

22

小河沟保护区

16

10

0

5

2

0

3

7

小寨子保护区

24

0

1

0

0

0

2

7

从表2可以看到,白河自然保护区和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在2003年的监测活动中没有发现大熊猫痕迹,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两个保护区影响大熊猫分布的原因加大监测力度。

特别是白河自然保护区,在2000年的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中,还曾在布设的监测样线上曾经发现过大熊猫痕迹,为解释大熊猫消失的原因,就更需要加大对大熊猫的监测力度。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中只有白羊、唐家河、雪宝顶三个自然保护区是8种遇见率较高的野生动物都有记录,一方面与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有关,同时也能反映这三个保护区还保存着较好的生态环境。

四、岷山大熊猫保护区人为干扰状况

监测过程中,在监测样线上共计发现人为活动干扰737处(次),按照影响的类型,我们归纳在岷山主要人为干扰活动的类型有放牧、挖药、偷猎、棚子、毁林、烧火、耕种、采集野菜、打笋等15种。

其中放牧、挖药、偷猎影强度最大,分别为267、180和76处(次)。

三种主要人为活动占所有人为干扰活动的69.61%。

在发现干扰的点上同时又发现有野生动物痕迹的有388处(次),占全部人为干扰活动的52.65%,占一半以上,这也说明人为活动一半以上都发生在有野生动物分布的区域。

发现有大熊猫活动痕迹的点同时有人为干扰活动的84处(次),占全部人为干扰活动的11.4%,占全部大熊猫痕迹点的16.6%,说明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仍受着一定量的人为干扰。

五、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状况

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监测共对11个县的15个乡37个村913户农户进行了调查。

913户共2870人,其年龄结构为5岁以下249人,6-18岁833人,19-50岁1210人,51岁以上578人。

这913户社区居民中19-50岁占了42.16%,为主要群体;18岁以下的占了37.7%,大于51岁以上的20.14%,说明周边社区人员结构比较稳定,是稳中有升的一个群体。

同时,19-50岁的1210人中,其文化层次机构如图3,其中文盲234人,小学文化698人,初中文化224人,高中文化23人中专19人,大专以上8人。

19-50岁人群中,初中以下文化的人占了总人口的95.54%,为绝大多数,说明保护区周边青壮年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很低的

,这为保护工作的开展增

加了难度。

从是否在林区放牧的情况看,被调查的913户人中有463户要在林区放牧,占被调查户的一半以上,与我们前面统计的放牧是对保护区最大的干扰一致。

对燃料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913户仅有3户完全不用柴,其他都要以薪炭柴作为燃料来源,这也是造成对保护区最大的威胁之一。

六、对保护区管理的建议

1.从各保护区监测的结果来看,王朗、唐家河、白水江、宝顶沟、雪宝顶、小河沟、龙溪虹口、九顶山、片口、千佛山、白水河、勿角和小寨子保护区完成了全年的四次监测工作,白河、九寨沟、白羊保护区完成了三次监测,黄龙由完成一次监测工作。

造成部分保护区监测工作未到达四次的主要原因一是2003年监测启动时间较晚(2003年4月)和非典的影响;二是与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有关,如黄龙由于海拔较高,每年冬季保护区都要放假,造成冬季野外工作的停滞。

建议各保护区将监测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安排专人负责监测。

2.从各保护区记录的动物信息来看,主要集中在大熊猫、牛羚、金丝猴、斑羚、鬣羚和野猪等几种大型兽类,记录数量大的前5种动物的记录次数就占总记录数的63.26%,而且大多保护区记录的物种数不超过20种,仅有王朗和唐家河保护区记录的物种数分别为26和24种,少的仅有4种。

比如白羊保护区共记录动物信息245个,但仅为12种。

这些一方面说明常见物种就是几种大型兽类,另一方面也反映我们监测技术人员对小型兽类和鸟类的识别能力还有待提高。

建议今后保护区在日常巡护和监测中都能注意对野外动物识别能力的培养。

3.对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监测结果显示,放牧、挖药和偷猎三种人为干扰活动占全部干扰活动的69.61%,而这三种干扰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获得经济利益,因此,今后保护区除加强对保护区的巡护以外,还应该注意发展社区项目,带动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将来自周边社区的经济活动影响降到最低。

4.从周边社区人员结构来看,青壮年还是社区居民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且文化层次都不高,因此要希望通过自然减员来减轻社区对保护区的压力,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

只有通过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居民多进行保护意识的宣传,为社区居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通过社区项目改变目前居民燃料来源结构,到达减轻社区对保护区压力的目的。

七、对监测工作的建议

1.建议加大在白河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力度,增加监测样线和监测频次,特别是在与周边保护区接壤的地区,以弄清白河保护区大熊猫迁徙状况。

2.建议加大社区监测力度,如果都能象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那样对周边社区所有居民都进行监测为最好,有利于保护区准确掌握社区动态。

3.建议相邻保护区进行联合巡护监测,让监测样线贯穿整个保护区,有利于对动物迁徙的了解和对偷猎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

附图:

附图1岷山大熊猫保护区监测样线图

附图2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大熊猫分布图

附图3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干扰状况图

附图3岷山大熊猫保护区周边社区调查农户分布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