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9623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题卷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

多元共存——世界经济模式的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东北三省四市模拟)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

据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

该法案(  )

A.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B.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

C.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

D.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

2.(2019河南豫南名校诊断)下面是高德步、王钰主编的《世界经济史》第五篇章节目录摘录。

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是(  )

第十七章 垄断

第一节 垄断的产生

第二节 并购与垄断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第十八章 大危机和新政

第一节 大危机

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第三节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第四节 罗斯福新政

第十九章 国际商战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第二节 国际商战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第二十章 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

第一节 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

第二节 苏联的战时经济

第三节 法西斯军事经济

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时的实验

A.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B.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

C.计划管理体制的确立D.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3.(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

因为该法(  )

A.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

D.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4.(2019山东济南模拟)1930年3月,苏联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

据此可知(  )

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5.(2019湖南长沙一中模拟)19世纪后期,各国相继通过《公司法》,该法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粉墨登场:

它由特许变为自由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地权利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

”与这种变化呼应的是(  )

A.自由主义思潮的兴盛B.重商主义的重新崛起

C.凯恩斯主义的兴起D.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6.(2019安徽蚌埠模拟)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

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

这一时期美国(  )

A.垄断资本出现并壮大,控制国家政权

B.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C.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

D.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

7.(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这表明日本(  )

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

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

C.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

D.缓解了经济“滞胀”

8.(2019广东百校质量分析联考)1922年3月俄共(布)“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

这实质上是(  )

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

9.(2019湖南长郡中学考前练)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苏联上述举措(  )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0.(2019山东济南模拟)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五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据此可知(  )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发达国家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

B.当时的世界英、法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混合经济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D.资本主义国家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11.(2019江苏南京调研)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很难让人接受。

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

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12.(2019陕西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以“改革”为基调,通过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使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增长性恢复。

这些措施(  )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

B.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促使了法国走出“滞胀”

D.发挥了指令性计划的优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

13.(2019云南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

《泰路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

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

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

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

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

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

(15分)

14.(2019甘肃兰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政府和市场关系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演变的主题。

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演变发展的历史,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理论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崇尚通过自由市场竞争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主张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但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彻底暴露了自由放任市场的严重弊端。

作为对完全自由市场的反思,凯恩斯主义主张用以总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

然而,伴随70年代严重“滞胀”现象的出现,否定政府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重新兴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又成为了经济学的潮流。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市场经济理论史就是一部政府和市场关系争论的历史。

——摘编自秋石《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对国家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加以阐述。

(要求:

建议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东北三省四市模拟)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

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

据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

该法案(  )

A.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B.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

C.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

D.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

答案:

C

解析:

美国出现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美国就业率的上升,故B项错误;1929年,美国向欧洲出口23.41亿美元,进口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7.84亿美元,进口仅为3.9亿美元,说明在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大幅度向外出口,严格限制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故C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开始实施的,D项错误。

2.(2019河南豫南名校诊断)下面是高德步、王钰主编的《世界经济史》第五篇章节目录摘录。

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是(  )

第十七章 垄断

第一节 垄断的产生

第二节 并购与垄断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第十八章 大危机和新政

第一节 大危机

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第三节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第四节 罗斯福新政

第十九章 国际商战

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第二节 国际商战

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

第二十章 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

第一节 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

第二节 苏联的战时经济

第三节 法西斯军事经济

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时的实验

A.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B.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

C.计划管理体制的确立D.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并未提及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故A错误;“苏联的战时经济”否定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而非单指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凯恩斯主义,建立垄断资本主义加之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市场经济,体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故D项正确。

3.(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

因为该法(  )

A.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

D.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答案:

C

解析: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而不是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B项属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故错误;该法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缓和了劳资关系,故C项正确;D项属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的措施,故错误。

4.(2019山东济南模拟)1930年3月,苏联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

据此可知(  )

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答案:

A

解析:

题目材料反映了1929年到1930年,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增长过快,出现了急躁冒进的现象,于是苏共中央对此进行了批评,农业集体化政策被部分调整,故A项正确;苏农业公有化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性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故排除C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故D项错误。

5.(2019湖南长沙一中模拟)19世纪后期,各国相继通过《公司法》,该法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粉墨登场:

它由特许变为自由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地权利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

”与这种变化呼应的是(  )

A.自由主义思潮的兴盛B.重商主义的重新崛起

C.凯恩斯主义的兴起D.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后期”可知是在工业革命后,此时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故A项正确,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兴起的时间是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9安徽蚌埠模拟)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

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

这一时期美国(  )

A.垄断资本出现并壮大,控制国家政权

B.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C.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

D.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垄断资本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B项正确;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不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特征,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7.(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这表明日本(  )

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

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

C.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

D.缓解了经济“滞胀”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说的是日本政府职能的转变,没有涉及计划和市场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可知,日本政府的职能更多的是为普通民众服务,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并不能说明日本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局面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8.(2019广东百校质量分析联考)1922年3月俄共(布)“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

这实质上是(  )

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

答案:

B

解析:

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

9.(2019湖南长郡中学考前练)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苏联上述举措(  )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A

解析:

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题干的这些措施就是增加国家计划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国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两项;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在1925年已基本完成经济恢复的任务,排除D项。

10.(2019山东济南模拟)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五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据此可知(  )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发达国家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

B.当时的世界英、法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混合经济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D.资本主义国家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反映的六个发达国家在邮政、电站、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领域国有经济的比重来看,绝大多数国家比重较大,反映出这些国家对经济干预程度较高,故答案为A项。

11.(2019江苏南京调研)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很难让人接受。

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

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果到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更大程度的通货膨胀。

为了解决此问题,英国政府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故B项正确。

12.(2019陕西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以“改革”为基调,通过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使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增长性恢复。

这些措施(  )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

B.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促使了法国走出“滞胀”

D.发挥了指令性计划的优势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可知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没有体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法国没有出现“滞胀”现象,故C项错误;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

13.(2019云南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

《泰路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

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

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

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

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

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

(15分)

参考答案:

(1)观点:

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应对经济进行干预。

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

(2)苏:

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

美:

成立专门机构,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中:

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

14.(2019甘肃兰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政府和市场关系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演变的主题。

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演变发展的历史,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理论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崇尚通过自由市场竞争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主张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但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彻底暴露了自由放任市场的严重弊端。

作为对完全自由市场的反思,凯恩斯主义主张用以总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

然而,伴随70年代严重“滞胀”现象的出现,否定政府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重新兴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又成为了经济学的潮流。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市场经济理论史就是一部政府和市场关系争论的历史。

——摘编自秋石《论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对国家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加以阐述。

(要求:

建议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示例:

建议:

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恰当地结合起来。

阐述:

政府和市场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两者发挥作用要相互协调,不协调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工业革命后,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英国从1825年开始,几乎每隔十年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到1929—1933年,更是爆发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较好地缓解了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干预理论盛行,经济一度发展很快。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滞胀”,西方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西方国家实行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苏联实行苏联模式,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对经济管得过死,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正是西方国家和苏联没有恰当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中共十四大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充满活力,引领世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正是中国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经济才得到很好的发展。

所以,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让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解析:

本题的问题主要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对国家经济发展提出自己明确的建议或观点,也要结合并中外相关史实对其加以阐述论证。

首先根据材料,既可以突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突出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扮演。

在史实论证的过程中注重中外相关史实的有效使用,孤证不立,一般要提供两到三个史实才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论证的形式可以正面描述,如美国“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以此强调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要性,或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突出由计划到市场的过程中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地位;也可以反面说明,如突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形成的自由主义带来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虚假“柯立芝繁荣”;还可以正反结合对建议或观点进行佐证,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为苏联的工业化做出了相应地贡献,也为后来的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