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8545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

《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docx

四川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格塞塔

资产阶级报纸的雏形,15世纪出现于意大利的手抄小报。

1566年,在威尼斯出现一种叫“手抄新闻”不定期的单页小报,定价一铜币。

主要内容是与贸易和交通密切相关的罅隙,也报道政局变化、故事消息和灾祸事件等。

这种手抄小报流传到欧洲各大城市,被称为《威尼斯公报()》。

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后来,这个词一度成为西欧各地报纸的代名词。

约翰·弥尔顿和《论出版自由》

约翰·弥尔顿,诗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积极的参加者和主要的代言人。

1644年,《论出版自由》初次印行,是他对于国会质询的答辩词。

弥尔顿在答辩词中力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他的学说形成了关于“意见的自由市场”以及“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弥尔顿也成为了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专卖发行制度

日本报纸高普及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独有的报纸专卖发行制度。

这一制度有三层内涵:

一是专卖制;一家销售店只卖一家报社的报纸;二是家庭订阅制度;三是投报到户的递送制度。

扒粪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杂志业)所掀起的揭丑运动,因西奥多·罗斯福的讽刺而得名。

记者林肯·斯蒂芬斯是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1901年,他接受《麦克卢尔》杂志的邀请担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了揭露政界黑幕的生涯,其揭丑报道《城市的耻辱》引起轰动。

扒粪运动历时十余年,促使腐败现象严重的社会猛醒,推动了立法的进程和社会生活的重大改革。

扒粪运动也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调查性新闻事业的先声,后者派生出作为美国当代主流新闻手段之一的调查性报道。

特稿辛迪加

美国的辛迪加(),又叫特稿辛迪加、报业辛迪加,是向若干媒体同时出售特稿同时发表的组织,与一般通讯社最大区别在于:

辛迪加主要提供各种各样时效性低的特稿(),用以填充版面。

瓦版

日本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德川幕府时代,木版印刷。

17世纪是,江户街头出现类似报纸的出版物,这些单面新闻印刷品用粘土做成瓦胚,雕以文图,经烧纸定型后,印在纸上而成,故称“瓦版”。

贩卖者沿街边读边卖,正式名称为“读卖瓦版”,内容多为灾害、战争、怪异之事。

爬虫报纸

被俾斯麦政府收买的报纸。

德国于1871年统一以后,废除了出版物审查制度。

为保持官方意见占主导地位,俾斯麦设立了收买报刊的专门基金“爬虫基金”,被收买的报纸被称为“爬虫报纸”。

威廉·霍华德·拉塞尔

世界上第一位也是最杰出的职业战地记者,受雇于英国《泰晤士报》。

1854~1856年随英军赴克里米亚战争中,揭露了英军丑闻和英政府的工作失误。

其报道导致远征军司令罗格兰被撤职,阿伯登内阁也因之倒台。

女护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看到这些报道后,自发组织了一支由38名护士组成的救护队,自此建立了现代护理制度。

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指在战争中报道新闻的记者,又称“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

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

战地记者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19世纪初在欧洲诞生,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的发展而出现的,迄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

战地记者最早诞生于西方,在英文中被称作,是一个组合词。

英语中表示记者的词有几个,但战地记者中记者一词采用了,是指被报纸、电视等媒体雇佣的从特定地区报道特定内容的消息的人。

✓从历史的角度看战争对新闻事业的直接影响:

1、战地记者的出现 2、女性大量进入新闻报道领域 3、促使新闻传播学研究体系的建立

✓案例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著名的战地记者 《泰晤士报》的威廉 霍华德 拉塞尔

✓案例之二:

玛莎

✓案例之三:

罗伯特卡帕

通讯社的三社四边协定

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路透社、纽约联合通讯社于1871年签订的采集与发布新闻的地方和范围的协定,从此开始了4家通讯社控制世界范围新闻发布的新闻垄断时期。

因纽约联合通讯社仅是协定的参加者,故称三社四边协定。

一战后,协定失去约束力;1934年,协定被正式废除,开始了西方各大通讯社在世界新闻市场上自由竞争的时期。

范围:

哈瓦斯社(1835):

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中美洲、南美洲、埃及(与路透社共享)。

(法国及西班牙殖民地)

路透社(1851):

大英帝国、埃及(与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远东。

沃尔夫社(1848):

德国、奥地利、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

纽约联合新闻社(1848):

美国。

采集的新闻经由伦敦供给给欧洲三社,欧洲三社发往美国的消息也只供给该社。

通讯社产生的历史背景

1.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飞跃。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城市规模扩大、社会问题复杂化)

2.近代报业大为发展,报纸开始注重新闻。

(政党报纸:

观点纸;大众化报纸:

新闻纸。

3.电信事业的兴起为通讯社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倒金字塔结构。

日本报纸的专卖发行

①专卖制,一家销售点只卖一家报社的报纸。

②家庭订阅制度。

③投报到户的递送制度(宅配)。

瑞典的报业资助制度

背景:

20c50s,瑞典的日报业由于纸价上涨、广告收入下滑等,报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许多地区发行量较小的报纸都被迫关闭。

但在瑞典深厚的民主传统看来,日报的多样性是保持民主不可或缺的条件。

地位:

1971年,选择性报业资助制度开始施行。

这种选择性产品扶持政策是欧洲第一,也是唯一的基于竞争理论的政府基金体系。

意义:

由于报业资助制度的存在,很多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报纸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了下来。

实际上,平均所有被资助的报纸收入的21%都来自于国家的报业资助制度。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

(1)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总部设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以孔雀为标志。

原为美国无线电公司子公司(和西屋合股),目前是传媒联合大企业的一部分,向下属的200多家美国电视台提供节目。

1926年11月15日,从设在纽约的总部通过25加附属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成为美国第一个全国性广播网。

1927.1.1蓝网6座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已有25座广播电台组成红网。

1939.4.30以转播罗斯福总统在纽约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开始正式播出。

1943.10.14蓝网(116座广播电台)售出

1954全国第一个全部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电视网

1985,被收购($62亿)

报道“肯尼迪遇刺”,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重大事件的先河

(2)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经费来自于广告广播收入

威廉·佩利(香烟商)为了验证广播广告是否会激增销量

在三大广播公司中新闻节目质量最高:

《晚间新闻》、《报道》、《60分钟》、《人物介绍》

主持人明星制度:

“以个性的崇拜”为基调,节目的风格和特性是由最具影响力的、最经常同观众见面的记者(或主持人)的个性来决定的。

《60分钟》:

基本由3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13个)和1个新闻评论版块(4)组成

理念:

通过深入挖掘,探讨重大社会背景下的重大社会问题,整体定位是,是一档严肃的新闻杂志栏目,因此栏目在选题上以政府行为、社会行为、人类灾难、战火纷争等“硬新闻”为主。

(3)美国广播公司:

1943年在分出来的蓝色广播网基础上建立的

1945.6正式用现名,当时主要从事无线广播,50年代后发展电视业务

1954取得迪斯尼乐园和米老鼠俱乐部的播出权,成为公司发展的转折点

1955一系列西部片赢利,附属台进一步增加

1959全美足球大赛、棒球大师、全集大赛等多项体育节目转播权

1961“体育的疯狂世界”、“美国体育”,以体育报道与另两家电视网竞争

1966以制式彩色电视节目

《根》(观众1.3亿,创美国电视史上收视最高纪录)

1922年,以垄断广播组织的身份成立。

1927年改名为,并被授予了长达10年的皇家许可证。

以收取执照费为主要收入,并且不准播放广告,这些都收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广播对大众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如果让广播收到为家管制的商业利益的控制,那将十分危险。

这种格局直到1955年才发生变化。

(1)约翰·里思(1889-1971)和他的广播理念:

Ø第一任总裁

Ø推动从主要广播器材商组成私营性质的转化为公营广播

Ø认为公营广播要成功们需要三个条件:

(1)公营广播要承担道义上的责任

(2)独家经营;

(3)无须忧虑财务来源。

(2)的属性:

Ø虽然是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但其管理却有一个独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监管委员会辅助并且通过皇家宪章保障其独立性。

监管委员以公众利益的信托人的身份管理,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的首长,经由首相提名,女王委任。

监管委员会下辖执行委员会,由16个不同部门主管组成,负责日常营运工作,委员会主席为行政总裁,并兼任总编辑。

Ø用人:

聘用模式

Ø最初的殖民地官员回到英国-高层管理人员-人才高地

(3)经费来源:

Ø英国的每个家庭(除老年人和少数低收入人群),或企业都必须购买一年限的电视执照,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以“教育、通告和娱乐”大众,费用由政府设定。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经费来源,不包含任何商业广告;

Ø理论上讲,节目制作人不受到任何商业利益驱使,但事实上还是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如政府可以以改变接受执照费来施压;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其他商业电视台的竞争。

Ø多年来,还获得来自英国政府的特别拨款。

全球服务的部分经费来自英国外交部(意识形态输出),近年来也通过商业活动赚钱,如出售曾经播出的节目。

(4)二战时的:

Ø从1939.9.3丘吉尔“以武力反对武力”的宣战演说开始,整个战争期间的紧要关头,英国人总能听到首相的演说。

(5)的业务情况:

Ø目前经营10个电视频道和11个电台调频,以及直接由英国出资的43个语音的海外广播。

(6)历程:

Ø1932帝国电视台开播,是第一个向英国本土以外地区广播的电视频道

Ø1936.11.2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电视台

Ø1953.6.2现场直播伊丽莎白二世的登基大典,全英国约有2000万人直接目睹了女王登基的现场实况(眼见为实的历史观)

Ø1983,第一个开播了早晨电视节目,《伦敦早晨》

Ø1997,推出了小时新闻24

半岛电视台

全球化在阿拉伯世界的成果。

又称“岛屿电视台”、“自由之岛电视台”。

创始人为卡塔尔埃米尔谢赫·哈马德。

Ø宗旨

(意见与异见)。

对新闻自由的向往和对平衡报道的追求。

Ø发展

(1)创办初期,每天传送60h节目,相当员工来自于1995年解散的“中东频道”,也有在阿拉伯世界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建立驻外机构。

(2)1998,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遭遇恐怖袭击后,美国曾大规模空袭阿富汗,半岛电视台专访本·拉登,攻破本·拉登病危传闻。

(3)1998,英美联军“沙漠之狐”行动轰炸巴格达,半岛电视台成为唯一一家被伊拉克允许在巴格达进行现场转播的电视台。

(4)1999,不顾科威特政府反对,播放萨达姆讲话,呼吁阿拉伯社会联合对付西方。

(5)1999.2.24~27,成为中东地区第一家全天候的新闻频道,信号覆盖全世界,观众达3000W左右在很多地方已经取得主导权。

到911前,已成为阿拉伯地区最大的电视台,观众4000W,职员500。

(6)2001.10,911后,基地组织领导人的录像声明多次在半岛电视台播出,在全世界广为人知。

英美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战争开始后,称为“海湾的”、“阿拉伯的”。

(7)2003,伊拉克战争最激烈的那个星期,“”成为搜索第一。

《每日镜报》在2005年曾披露布什因反感半岛电视台的报道,计划轰炸其位于卡塔尔的总部。

(8)2006.3,更名为“半岛新闻网”。

(9)2006.11.15,正式开播24h英语新闻频道,正式拉开同、竞争全球报道的序幕。

当天头条来自加沙,报道了以色列军队直升机对加沙的占领和轰炸。

(10)2012.5,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被迫”关闭。

(11)2013.1,收购美国潮流有线电视台,为其进驻美国奠定基础。

这也成为阿拉伯国家首次收购美国电视新闻媒体。

(12)2013.8.20,正式登陆美国,每天播出14h新闻、纪录片和谈话性节目。

Ø经营策略

(1)人才优势:

1中东频道解散,挖过其核心和骨干、西方新闻理念熏陶的记者、编辑。

工作人员不仅有卡塔尔人,还有沙特、叙利亚、突尼斯、埃及、科威特及“泛阿拉伯”部队,在报道阿拉伯世界重大事件时,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纪录片:

《控制室》(《美伊战争-控制室》)

(2)传播策略

1平衡、独立、客观的报道标准。

《反向》邀请持反对观点的两位嘉宾。

所有节目对各种观点不加新闻审查、不加任何删减。

2发出自己的声音,独家报道。

✓随着民主、开放意识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全球性不断显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了解真实的生存状态”越来越成为阿拉伯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普遍心态。

✓美利坚大学教授、中东事务专家埃德蒙·加布里:

半岛电视台“满足了阿拉伯世界的一种饥渴”。

✓立足于自身的阿拉伯立场,成功利用作为穆斯林和阿拉伯国家的独特优势。

✓敢于报道阿拉伯国家的异见、民主问题和人权问题,关注包括宗教问题、妇女问题等在内的一系列阿拉伯国家十分敏感和很少媒体涉及的问题。

Ø比较半岛电视台和:

同:

建台时间短,不属于老牌电视台的范畴。

全天候关注新闻,报道影响世界。

抢独家。

靠战争成名。

人才国际化。

异:

地理位置不同,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有所不同。

政治及投资背景不同,导致二者经营策略上的差异。

作为东西方媒体的代表,倾向性有所不同。

Ø未来:

半岛台的经历只是一种自由主义举动,尽管今天半岛台作为卡塔尔的一张名片得到了埃米尔的支持,但这也主要源于埃米尔个人赋予它的“新闻自由”,并没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当埃米尔的政策发生变化,半岛台随时可能失去如今的特权,沦为卡塔尔王室的宣传员和传声筒,就像多数阿拉伯媒体一样,为政府服务、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更严重的是埃米尔干脆就像当初创办它一样直接关掉它。

早在2004年初,卡塔尔埃米尔就曾宣布改组半岛台,其未来的新闻工作将受到监督。

作为善意的回应,半岛台表示将不再聘用思想激进的人士担任记者和评论员。

如果有一天半岛台真的在国际舞台消失,也不必太过惊讶,正如北非一位作家所说: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因为这里是中东。

《时代》周刊

Ø创办人:

亨利·鲁斯(1898-1967中国名字鲁少义)

Ø首创新闻杂志形式、杂志品牌经营及延伸理念。

时代公司现在依旧是全球最大的杂志集团,被称为“教育家”、“宣传家”、“意识形态专家”、“西方理论家”等,《美国新闻百科全书》称其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杂志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整个美国的教育制度的总和。

1923和布里顿·哈登共同创办

“人民的无知是由于许多刊物都不能适应忙人的时间”

Ø宗旨:

“使他们有可能在仓促中充分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Ø发展了一种“封面报道”的编排手法:

自1927年,每年都会在年终评选前一年中对世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个人或事件,作为“风云人物”或年度人物加以报道。

Ø《时代》为慢新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成为30年代流行起来的解释性报道的先驱。

《今日美国》

Ø美国唯一的彩色版全国性对开日报,版面为瘦体版。

1982年9月15日创刊,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的罗斯林,属全美最大的甘乃特报团。

Ø创始人:

艾伦·纽哈斯,自称“报业混小子”,人称“新闻界最胆大妄为的人”。

从一个穷小子,一路奋斗为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乃特集团的董事。

Ø全国性综合报纸:

(1)市场定位问题

全国市场定位,填补空白。

“供美国人旅游时阅读”

特定读者群是原来被其他报纸广泛忽视的一个群体:

处于流动状态的商旅人士。

(2)发行印刷问题

1发行口号:

“凡有人的地方就有《今日美国》”

市场进入期:

在国内大量分布售报机

市场成熟期:

四种方式发行

a.街头零售。

主要采取报摊零售、超市代售和售报机销售三种形式。

68.4%

b.家庭投递。

13.4%

c.邮局订阅。

5%,只在没有分印点的地区。

d.非传统渠道。

13.2%,飞机和宾馆免费提供。

2印刷策略:

租用设备卫星送版分地印刷

(3)新闻采编风格

1新闻报道风格

a.“希望新闻学”

b.叙事简单,强调强调新闻,少说背景,不以获得普利策奖为荣,而以把文章写得简练为骄傲;

不以影响政府决策为追求,而以图表、照片的简单组合和清晰呈现为终极目标。

它令人感觉熟悉、放心、多数情况下不会被评论,新闻平民主义。

2编辑风格

a.积极创新、大胆使用彩色、慷慨使用图片

b.视头版,开辟天气彩版

c.引领读图时代

Ø从甘乃特看媒体集团化的优势:

(1)在全国不同地区开展业务,可以免受区域经济滑坡的影响。

(2)不同类别的产品业务链群的重要性。

(3)规模产生效益,大大降低了报纸的成本。

(4)内部资源庞大。

(如人才资源)

地铁报

1995,世界上第一份地铁报在瑞典诞生。

最初定名为《斯德哥尔摩旁记》,由()出版,是集团的子公司。

后改名为《地铁报》。

出版公司也改名为国际地铁报公司。

Ø《地铁报》创办对于报业的意义

瑞典地铁报的诞生,造就了之后全国免费报纸的市场壮大,该报的创办可以作为免费报纸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重要转折,以往以宣传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免费报纸自此开始本着经济规律和商业逻辑进行营运和发展。

Ø《地铁报》特点:

(1)免费放送

(2)内容精炼

(3)态度中立(没有政论版,服务性内容为主,没有编辑部观点,没有深度报道,仅提供原始素材,不发声)

(4)读者定位年轻化

(5)编辑风格清新、亲和

(6)分类广告多(生活的需求广告和工商广告有区别;一般工商广告注重宣传产品的品牌,分类广告注重的是消费者的主动阅读,被消费者接受的机会也就会更大些)

Ø地铁免费报基本前提

(1)核心消费人群

(2)足够大的广告市场

(3)适宜的阅读环境

Ø瑞典地铁报的全球扩张

的经营是各地办报,统一品牌,将同样的模式用于每一个市场,迅速做起来一家分号,然后再找下一个市场。

香港地区的地铁报

✓香港的首份免费报纸是由瑞典创办的《都市日报》,2002年创刊,14个月实现收支平衡。

内容井段;图片少而精,办事简单;编辑可以自行排版;内容包罗万有;帮助读者认识简体字,阅读新闻,刊登读者来信,读者来相,读者留言,加强互动。

✓香港《地铁报》在香港掀起了免费报的热潮。

2011年,已有六家地铁报纸。

✓2005星岛日报集团《头条日报》、施永青《730》

我国的地铁报方兴未艾

✓《羊城地铁报》是中国内地第一份真正意义,具有正式刊号的地铁报。

✓成都《新城快报》

✓佛山《广佛都市》

地铁报的盛世危机

(1)收入不稳定,受经济影响巨大。

(2)金融危机加剧-免费报纸行业迅速衰退。

(中国地铁报危机-房地产不景气)

(3)门槛低-免费报市场竞争加剧。

普利策

约瑟夫·普利策

他的一生对美国报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创办现代美国报纸的先驱者和示范者。

1847年生于匈牙利

1868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1883年买进《世界报》

1887年《世界报》以25万份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Ø《世界报》成功的原因:

(1)关注热点问题

(2)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段

●1884.7.6,自由女神像被证实赠送给美国,这尊雕塑历史10年完工。

●美国政府不知该把女神像置于何处,搬家资金也遇到困难,纽约《世界报》拥有者普利策出于对自由的崇敬,也为了扩大报纸的影响,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运动,以筹建自由女神像的基座。

Ø普利策的历史功绩:

(1)办报特点

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辅以轻松或有刺激性的新闻以吸引读者。

2发起社会运动,推动改革,扩大影响(新闻揭丑,报纸到杂志更加严肃)。

3重视社论,以支持新闻报道。

4篇幅多,报价低。

5广泛运用新闻图片。

6重视报纸发行,用改革中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这种半包方式代表了当时美国报业的新潮流,因而被称为“新式新闻事业”。

(2)提倡新闻专业教育

(3)设立普利策新闻奖

1903年,普利策写下遗嘱,决定出资兴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建立普利策,由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掌管他遗赠的基金。

1911年10月29日,逝世。

1912-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17设立普利策奖。

赫斯特

赫斯特与黄色新闻大战

(1863-1951)

毕业于哈佛大学

1887接办父亲的《旧金山考察家报》。

1895年购进《新闻晨报》后,增加插图、彩色专刊和大字标题,并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犯罪、灾祸、丑闻等报道,因而被称为“黄色新闻大王”。

1925年,建立赫斯特报团,1927年在17个城市拥有25家日报,总发行量520w,17家星期日报,总发行量673.5w,还有24家杂志,并拥有国家新闻社,金氏特稿辛迪加、12家广播电台以及2家电影公司。

Ø《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的黄色新闻大战

一战当天两报创纪录的发行量:

150w

《世界报》从1839年起出版定期连环画,是美国最早着色的报纸,最成功的连环画画家是奥特考尔特,他的《霍根小巷》每张画的中心人物是一个穿着肥大衣服、没有牙齿、咧嘴而笑的“黄孩子”。

黄色新闻,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

在理论上,以煽情主义新闻为基础;在操作层面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灾异、性等问题的报道,采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

在1899年至1900年间,黄色新闻的发展达到了顶点。

1900年一项对美国21个城市的调查显示,约1/3的报纸是明显的黄色报纸。

狄更斯指出黄色新闻“用恶眼窥视每一户人家”,“下流无耻的诽谤成为这个行业唯一的资本”,“长此以往,它必将及其全国百姓的同声愤慨,它所干的勾当也必将在共和国昭然若揭。

黄色新闻的典型特征:

(1)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

(2)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

(3)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采用抑郁引起歧义的标题和版式

(4)大量采用XX或真实性可以的图片

(5)报道内容流于肤浅

(6)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运动

(7)专挑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报道,甚至假造骇人的新闻。

Ø对赫斯特的评价

赞扬:

主持倪泽的报刊数目、销路总数庞大,在新闻处理,吸引读者、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方面有一定成效。

赫斯特的报纸在美国民众的生活中发挥强有力的影响,在许多方面算是一股社会建设的力量。

批评:

其出版企业虽是庞然大物,但总体成就不高。

生活奢华、过度挥霍,经济财力并未对社会施加良好影响。

约翰·里思

第一任总裁,1992年,由主要广播器材商组成的开始广播,1927年英国政府籍立法程序把私营性质的转化为公营广播的,把转化为。

当中大力推动这个转变的,就是私营时期的总裁约翰·里思

Ø约翰•里斯的公共广播理念 

他的有关公共广播组织的角色和责任的观点,不只是影响了,而且影响了自公共广播组织有生以来所有的广播组织。

一位卓越的、充满活力的管理者,他忠诚的信任着宗教,是道德标准的楷模。

在他的领导下,一直以来都占领着“高尚的道德领地”

“的责任就是把有关人类努力和成绩中的一切最美好的事情传达给最多的家庭。

”认为广播不应该迎合大众口味,而应该引导大众品味。

从一开始,简单地迎合市场需要就被排除在的选择之外。

Ø认为公营广播要成功们需要三个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