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docx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
积极应对考纲变化
智慧做好一轮复习
——基于考纲调整背景下的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六安二中闫俊
2017年考纲的新变化体现在哪?
变化的力度究竟有多大?
考纲的指导语传递了什么样的新理念?
考纲的精神会怎样渗透进高考的试卷中?
高考语文备考会带来哪些挑战?
需要采取怎样积极的应对措施?
常规备考又该怎样进行呢?
汇报一点个人的做法和思考。
一、新考纲的“变”与“不变”
【变】
1、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3、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4、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5、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引自《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
【不变】
通知指出:
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
简单地说,就是高考命题的总原则本质上是没变的:
坚持正确的社会导向性,稳中有变,变中有新。
求“正”求“稳”始终是高考命题的主旋律,而逐“变”逐“新”只是和弦而已。
高考备考的最大利好就在这里。
二、从“变”的角度研究应对策略
新的考纲带来了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为2017届高三师生带来了怎样的新挑战?
图示:
考前复习内容增加
识记任务增加
作品阅读量增加
鉴赏的难度增加时间不变
考中文字表述量增加
客观题题量增加
心理负担增加
考后成绩不稳定性增加
针对新考纲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备考策略:
1、针对作品阅读量增加,定时定量,强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高度专注的精读能力和较深刻的理解能力。
2、针对鉴赏的难度增加,强化诗歌、小说鉴赏教学,注意比较阅读,课内外的联系阅读,强化对艺术探究类题目的研究。
3、针对文字表述量增加,主观题的文字表述要力求准确、清晰和要言不烦,为及时完成全卷节约时间。
4、针对客观题题量增加,要熟悉错误选项的常规陷阱,比如病句、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本理解,成语辨析等,规律性都比较强。
选择题的解答务求短平快、稳准狠。
5、针对考试时间紧张,在确保准确率的前提下,培养速度意识。
建议在最后的一小时内,优先考虑作文写作。
避免出现大面积考试内容未完成的情况。
6、针对传统文化常识,抓住常识二字,平时讲清讲透,注意零散积累,不必面面俱到,避免增加学生记忆负担。
另注意卷里的文化常识题毕竟是语文试题而非历史试题,语料中琐碎的历史背景基本可以忽略。
考察能力先于考察知识。
三、从“不变”的角度做强做实常规备考
(一)整体思路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础工作和最重要的一环,对高三一轮复习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极力避免一轮复习的随意性、无序性和低效化。
一轮复习的时间:
2016.9——2016.3
一轮复习的思路:
全面覆盖,逐点突破;夯实基础,迁移提炼
资源整合,重点突出;把握规律,渗透方法
讲练结合,追求效度;能力思维,贯穿始终
三轮复习预期目标:
一轮夯实基础
二轮提升能力
三轮全面贯通
(二)各板块备考策略
Ì论述类文本阅读板块
近六年全国卷I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
时间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2011年
金开诚《诗经》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2年
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2013年
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2014年
王晓旭《美的奥秘》
2015年
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2016年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结合全国卷I及其他高考卷来看,选文多为文艺美学、哲学历史、焦点时评、典章制度、文化经济、网络舆情类的社科类千字文。
这些文章一方面专业特征明显,理论较强,逻辑较强,论证严密;另一方面,又常常紧扣社会热点、具有朴素的人文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从而较好地发挥高考的引导、教化作用。
从考查的题型看,以单选题形式呈现,一般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分值9分。
题型稳定,应该不会改变。
从考查的角度看,大致是四个角度: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句子;归纳演绎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以致用,迁移理解。
从正确项的设置规律来看,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变形、重组(改变顺序、跳跃相加——把不在一处的几个信息组合在一起)、解释、概括(关键看是否抓住本质、全局)。
备考建议:
1、思考:
怎样的阅读方式比较合理?
“阅读文本—清除印记—回归文本”的阅读模式。
2、应对策略:
【基本原则】熟知设题陷阱,清除主观印记,抓住关键词语,回归文本之中,锁定涉题区域,精心比对核查,判断有无曲解。
倡导12次回原文。
【错误项的设置规律】
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妄加推测,无中生有
违背常识,荒谬无理;曲解文意,强加逻辑
【几个重视】
重视所有因果表达的句子
重视所有比较关系的句子
重视所有性状描述的句子
重视所有环节推导的句子
重视所有语气绝对的句子
考虑到一轮复习的时间较为紧张,同时,论述类文本单选题的规律性较强,可以不单列专题,在平时的模考中,如果注意总结,也可以达到复习效果。
另外,学生阅读论述类文本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在回归文本将选项和原文作比对的过程中经常粗心大意,非智力性因素丢分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样的丢分是很遗憾的。
所以,细心谨慎的心态很重要。
Ì古诗文阅读板块
【文言文阅读】
定位:
文言文是相当有价值的一个复习模块。
近六年全国卷I文言文阅读考查
时间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出处
体裁
内容
2011年
《宋史》
史传文
何灌传
3实词解释②信息筛选
③概括分析④句子翻译
2012年
《宋史》
史传文
萧燧传
同上
2013年
《明史》
史传文
马文升传
3实词解释②信息筛选
③概括分析④句子翻译
2014年
《旧唐书》
史传文
于休烈传
3实词解释②断句
③概括分析④句子翻译
2015年
《宋史》
史传文
孙傅传
3断句②文化常识
③概括分析④句子翻译
2016年
《宋史》
史传文
曾公亮传
同上
从最近几年看,人物史传是文言阅读的首选文体,多在600字左右。
所以如此,考虑到的恐怕还是与传统文化比较好结合一些。
选文多来自二十四史,涉及唐宋史的又尤其多一些。
传主多为贤良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大都天赋异禀、才华卓著、性情刚直、抗颜敢谏、忠君爱国。
但所选文章一般不虚美,也不隐恶,秉笔直书,能较好体现古代良史的风范。
史传文的一般行文思路:
﹝基本信息,含姓名、籍贯、家世、出身﹞+﹝早年某件事﹞+﹝正文:
事件1+事件2+事件3+……﹞+﹝尾声:
晚年境况,含致仕居家、朝廷优宠、后人祸福等情况的交代﹞
少数的史传文在结尾时还有附传。
从命题趋势看,2017年将会延续15、16年模式,即3道单选题,依次考查断句、文化常识和文本理解,另有两句翻译,文言文考查分值达到19分。
从学生实际得分情况看,贫富不均,两级分化严重。
可以说,文言文模块既是助力语文高考成功的跳板,也可能是阻碍语文高考成功的绊脚石。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表面上看,近两年的全国卷放弃了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但实际上在阅读文本和断句、翻译的过程中,实词搭建了文章的骨骼框架,虚词连接通了文章的血脉肌肤;因此,对文言文的复习,有必要是全面而系统的复习。
就文言文一轮复习,笔者设计了以下的专题:
1、认识文言文的特征(专题一)
2、古文的通转现象(专题二)
3、造字“六书”和词义引申规律(专题三)
4、文言实词现象(专题四)
5、文言虚词现象(专题五)
6、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专题六)
7、文言文的翻译(专题七)
8、史传文的特征和和命题研究(专题八)
⏹断句题备考策略
客观来说,断句题和文本的整体联系并不大,四个选项的断句只是个别的地方停顿有区别。
断句题的根本是理解文本,平时可加强文言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不过,断句题若能巧妙地寻找一些突破口,对于提高准确率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考虑的角度有:
抓住句尾和句首语气词;抓住人物、地点、官职、年号词;抓住关键的合成词;抓住四字短语;抓住对称结构。
抓住每个选项断句处理的不同之处,细加甄别,同时考虑文言断句的一些巧妙的突破口,文言断句整体的难度不算大,学生可以完胜。
⏹文化常识题备考策略(参见“二”)
古代文化常识大概涉及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内容。
应抓住“常识”二字,范围不宜偏、不宜深,避免无意义地加重学生负担。
文化常识的备考渠道可以采取三条途径:
熟读课下注释、学习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注重课堂积累。
判断某选项正确与否,要回归文本加以验证,尤其是涉及职官制度的时候。
古代文化常识在诗歌鉴赏中会以怎样的形式考查,也需要研究。
也是变数所在。
⏹概括分析题备考策略
错误类型有三:
1、设置上与论述类文本的设题陷阱高度相似,“抓住关键词语,回归文本之中,锁定涉题区域,精心比对核查”;
2、对原句中的关键词有意误译,从而整个句子意思出现偏差;
3、张冠李戴、胡乱嫁接的错误最为突出,这与史传文本的结构密切相关。
⏹翻译备考策略
抓好关键词;关注“不译”词;处理生僻词;站在文言立场;体现文言特殊现象;选好“直译”或“意译”;句式扩充与压缩;译文追求现场感;译文流畅。
文言文一轮复习要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建议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以一定形式抽查,应该可以保证学习效果。
2、必须明白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期待究竟是怎样的。
从高效做题的角度看,学生不能陷进文本阅读的泥淖里。
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尽量厘清其思路。
特别提醒:
出自《辽史》《金史》《元史》的传记要注意,因为更多地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制度和时代背景,人名、地名、器物、职官等名称都和汉民族不同,学生对此类选文比较隔膜,考试也有紧张感,经常出现曲解误译现象。
因此,对此类史传稍加涉及,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陌生感。
另对新旧《五代史》之类的传记也要注意。
因为乱世事杂,学生感觉头绪纷繁,平时要注意良好阅读心态的培养。
【古代诗歌鉴赏】
近六年全国卷I诗歌鉴赏考查
时间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作者
朝代
体裁
内容
2011年
周朴
唐
诗
春日秦国怀古
评价情感,鉴赏手法
2012年
晏几道
宋
词
思远人
评价情感,分析内容
2013年
陆游
宋
词
鹊桥仙
评价情感,分析内容
2014年
无名氏
宋
词
阮郎归
鉴赏手法,评价情感
2015年
岑参
唐
诗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鉴赏手法,评价情感。
2016年
李白
唐
诗
金陵望汉江
鉴赏形象,评价情感
诗歌鉴赏回避名篇。
基本是名家的非名篇作品,或者是既非名家、也非名篇的作品。
以唐宋作品为主。
恐怕还是出于文学积淀和时代背景方面的考虑。
鉴赏手法,情景关系,人物形象是极高频考点,值得高度重视。
诗歌鉴赏的挑战首先是解决读懂诗歌的问题。
可以考虑设计以下专题: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古典诗歌的意象解读;古典诗歌的句式与结构;古典诗歌的语言艺术等。
诗歌鉴赏尤其要重视转述能力的培养,即流畅地、诗意地、忠实地把原诗的内容特别是原诗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转述不等于翻译,更灵活,更自由,需要合理还原和大胆想象,转述能尽量体现诗意,但不能变味走样。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一些鉴赏方面的词汇,以解决“心知其义而口不能言”的问题。
2017年诗歌鉴赏的变数在哪?
1、选诗的阅读难度或许增加;
2、异同比较鉴赏;
3、课内课外迁移鉴赏;
4、选择题形式考查,涉及的知识点可能会更加零碎。
【名篇默写】
情境理解式默写是主流。
天道酬勤。
建议:
1、不必列为专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2、先短篇后长篇,先高中后初中;
3、试题精讲精析,提高鉴赏能力;
4、高考前突击强化,杜绝笔误。
Ì文学类文本阅读板块
文学作品类阅读,从近年全国卷及其他各省份试卷来看,主要表现为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就全国I卷来看,2011年—2016年连续六年考查的对象均是小说。
文学类作品阅读有没有变数?
在2017年加强传统文化和试卷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下,小说文本需要重点关注,但是散文文本绝不可以偏废。
为了提高复习效率,要打破现行高考复习中小说、散文、诗歌各自为政的局面。
不能为各类复习资料的布局所囿。
要善于把握各类文学文体的共性,并讲清这些共性,从而可以明显增分提效。
比如说讲清以下三个专题:
专题一、文学作品的构成要件、相互关系、考察角度、搭配模型;
专题二、文学作品的母题和人物形象;
专题三、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及艺术功能。
讲清类似的专题,可以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理论层次来俯视作品,从而可以对文学作品理解得更清更透,做题就可以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近六年全国卷I文学类作品阅读考查
时间
题目
体裁
考查角度
2011年
《血的故事》
当代小说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分析文章的结构
③鉴赏人物形象
④就小说的主题进行探究究
2012年
《马裤先生》
当代小说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分析材料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④探究小说中人物蕴含的民族性格、心理
2013年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外国小说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
②分析标题的内涵
③鉴赏人物形象
④对小说中的结构进行探究
2014年
《古渡头》
现代小说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鉴赏人物形象
③分析小说叙述的角度
④对小说中的结构进行探究
2015年
《马兰花》
当代小说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分析文章的思路和手法
③鉴赏人物形象
④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6年
《锄》
当代小说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分析标题的内涵
③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④鉴赏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从上述图表看,内容的分析概括六年6考,2017年将会继续采用客观题形式;鉴赏人物形象六年6考,有时与艺术手法、小说主旨结合在一起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进行分析或探究六年3考;分析小说的标题和内涵六年2考。
以上都是高频考点。
需要注意的新考纲明确增加了“理解B”的层级要求,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因此须对此类题型高度重视,包括对小说标题的重视。
对小说文本的把握,我们可以提出小说“四大要素”的概念,即:
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主题。
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择其要者可以表述如下:
1、塑造个性鲜明、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是传统小说的核心任务;
2、人物是在特定的情节链里逐步把自身形象展示出来的,情节史就是人物的性格发展史;特定人物是情节的线索人物,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当然,人物还可以是情节的见证者,叙述者以及感受者,可以充当“第一读者”的角色;
3、人物是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重要人物常常可以影响环境的生成;社会环境反过来既是滋生各类人物的土壤,又常常是悲剧主人公不幸命运的根源,是看不见的杀人凶手;
4、自然环境是人物内在心灵的投影,是人物性格的外化,是人物心绪的晴雨表;有时也是贯穿情节的线索,也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5、人物、环境、情节都理所当然地都承担表现主题的重任。
简言之,就是抓住“四大要素”间的彼此纠缠关系来鉴赏小说。
如图示:
人物
主题
环境情节
从高考题型的设计角度看,小说阅读的难点有二,探究题和鉴赏题,且两种题型基本都是作为压轴题出现,分值较高,值得研究。
探究题。
例如:
⏹为何要以“某某”为标题,有什么样的考虑?
⏹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张某某,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李某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小说的结尾文字是否可以删去?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赏析题。
例如:
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这篇小说的特色。
(有时会给出明确的赏析方向)
探究、赏析的方向除了可从人物塑造、情节进展、环境渲染、主旨表达等角度考虑外,还可以从艺术手法、叙事视角、结构布局、行文张弛、审美意蕴等角度来回答。
学生的第一难关应是在角度的寻找和确定上。
Ì实用类文本阅读
近六年全国卷I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
时间
题目
体裁
考查角度
2011年
《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
传记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探究传主成功的原因。
2012年
《谢希德的诚与真》
传记
①内容的分析(客)
②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探究传主的人格特质
2013年
《“飞虎将军陈纳德”》
传记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探究传主的中国情怀。
2014年
《科学巨人波尔》
传记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探究传主的人格魅力
2015年
《朱东润自传》
传记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③分析文本特征和手法
④探究传主的文学主张。
2016年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传记
①内容的分析概括(客)
②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探究“剥离”和“寻找”的关系。
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目的与文学类作品是有区别的,这个基本判断要有。
文学类文本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属于美的教育;那么,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显然是指向现实层面,检验学生筛选信息与抽象、归纳、演绎、推导的能力,着眼于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不过,在文本的人文情怀上,二者还是殊途同归的。
从选文的类型来看,六年6考传记,虽然考纲列举了“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四类体裁,且“新闻”调至首位,但考虑到结构大改而内容需要稳定的因素,2017年备考,传记仍是重点,当然,新闻一定要涉猎。
其他文体不考虑。
就传记文本的形式来看,非延续性文本走红考场。
遗憾的是学生还没有养成把相关链接等文字看成正文的好习惯,总是有意无意忽略它,以致在答题时,归纳不全面,要点不完整。
就题型来看,选择题将会继续出现。
可以参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做法,细心比对,逐一验证,而大而化之、走马观花无法提高准确率。
信息筛选题几乎是必考题型,相对简单。
但是目下两道筛选题的可能性不大了。
最后一题,探究题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大。
例如,探究传主的成功原因,探究传主的人格魅力,探究文本的写作特征,探究人物的塑造手法等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泛传记类的文本;在题目的设置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问表现——问原因;信息筛选——挖掘、分析、整合);设问的角度更加微妙,学生审题能力必须提高,否则将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作为探究题,传记文本的写作特征值得关注。
可考虑的方向:
选材、叙议、人物表现角度、人物塑造手法、情感表达等。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变数】
1、选择题的样式:
单选,多选?
选正确,选错误?
2、题数与分值?
分值与要点?
Ì语言基础与运用板块
近六年全国卷I语言基础和应用板块
时间
语言基础
表达运用
2011年
成语使用
病句辨析
语句衔接
(句子排序)
句式变换
仿写句式
2012年
成语使用
病句辨析
语句衔接
(同上)
语意连贯
(补写句子)
仿写句式
2013年
成语使用
病句辨析
语句衔接
(同上)
语意连贯
(同上)
图文转换
(徽标)
2014年
成语辨析
病句辨析
语句衔接
(同上)
语意连贯
(同上)
图文转换
(构思框架)
2015年
成语辨析
病句辨析
语句衔接
(语句复位)
语意连贯
(同上)
图文转换
(徽标)
2016年
成语使用
(多选组合)
病句辨析
语句衔接
(关联词)
语意连贯
(同上)
图文转换
(构思框架)
【语言基础板块】
成语备考策略:
注意积累;两用词语;文言立场;字面理解;绑定记忆。
病句备考策略:
基本思想是把病句看成特殊语言现象,熟练掌握错误类型,如果抽象乏味地作理论分析,是没有多少成效的。
我们将病句归纳为13个现象并强调4种意识,如下:
⏹A、B、C多项并列现象(含二项并列)
⏹A(B+C)现象
⏹A是B现象
⏹A对B现象
⏹“为中心”现象
⏹不仅A而且B现象
⏹通过A使B现象
⏹(n1+n2+n3+)A现象
⏹数字表达现象
⏹两面照应现象
⏹代词歧义现象
⏹疑问否定现象
⏹文言词语现象
⏹病句鉴别的的四个意识,即:
语感意识
结构意识
主语意识
逻辑意识
语句衔接备考策略:
排序题:
整体感知,理清逻辑,选准突破,句序巧排,选后验证。
语句复位:
“三一致一逻辑”原则:
话题一致,结构一致,风格一致,符
合逻辑。
关联词语:
综合协调、疑点细究、相信语感。
上述三道单选题,高频出现,题型比较固定,命题的样式有限,错误的陷阱也不难辨明。
因此,就整个语言基础题来说,规律性强,技巧性强,是学优生与学困生拉开得分差距的又一重要板块,值得全体高三师生重视。
【语言运用板块】
该板块向来有“实验田”的美誉。
从高考语文卷的历史来看,题型繁多,而且多变,新的题型总体上是越来越多。
不过从全国卷I来看,“语言连贯与徽标解读”“语言连贯与框图说明”连续进行了两个来回。
2017年是否又重新回到“语言连贯与徽标解读”的路子上来,不确定。
我们判断,留一题、换一题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语言连贯(补写句子)题的特征,看似容易得分低,其实是暗含了“主体性”“扣题性”“连贯性”三个要求,而学生应考只是注意到了“连贯性”方面的要求,考虑不周全,丢分惨痛。
徽标解读和框图说明比较平面,思维层次浅显,有可能在2017年的试题中予以替换。
而图表解读题,由于思维层级较高,设题便于拉开梯度,同时可以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可以涵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情怀,我们认为,此类题型倒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从备考的实际策略来看,语言运用在训练重点题型的前提下,关键是让学生见多识广,既要关注传统老题型,例如拟写公益宣传语、提取关键词、句式变换、扩缩句式等等,也要多见识一些创新题型。
语言运用的题型虽然多,看似纷繁,但根本上还是在考查语言的得体、连贯、简明、生动,并不玄秘。
博见广闻,方可以临阵不乱。
当然,也要提醒学生做好会遇见新题型的心理准备。
注意审读题目要求。
Ì作文板块
年份
全国卷
全国卷
全国卷
2014
材料作文
山羊过独木桥——遵守规则和打破规则
材料作文
禁喂食动物——自立自强
2015
任务驱动
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亲情与规则
任务驱动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学术先锋,大国工匠,追梦一族
2016
材料作文
考试分数引发的思考
材料作文
语文学习材料
材料作文
小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