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2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2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2 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寒假作业2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寒假作业
(2)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
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这就是“风气”!
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
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
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
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D.《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戏
杨轻抒
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
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
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
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
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是不是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
老邓明白这个理。
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
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
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
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
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
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①
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时,居然一下就拧开了。
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
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粟的激动,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
啊……
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
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
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
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
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
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是长凳子的腿。
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
现在,那儿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
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
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
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
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
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
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②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
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
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一一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听说这回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
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
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选自2018年4月《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①出自京戏传统剧目《长坂坡》。
②出自京戏传统剧目《挑滑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足( )
A.小说中,老邓不确定多久没打扫台子上那厚厚的灰尘,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
B.从戏台对面的石灰墙到戏园地面,再到青瓦屋顶,此部分运用定点换景的写作方法,展现了戏园子的破败。
C."夕阳"这一物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既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时间线索,又渲染了主人公老邓的复杂情绪。
D."戏园子"是老邓的活动场所,小说从"戏园子"切入来叙写故事,通过人物回忆再现了他昔日名角的形象。
2.小说折射出多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3.小说是怎样叙写老邓的故事的?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欲说陈寅恪与张荫麟的有关学术分歧,要先说一下张荫麟这位“史学天才”。
1923年,年仅18岁、考入清华学堂仅半年的张荫麟,在《学衡》杂志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之考证提出异议,史学界一时震动,梁启超也对他大加赞赏。
之后其论著不断问世,被目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深受梁启超、陈寅恪、熊十力等大家推重。
至于分歧之由来,则要从陈寅恪对龚自珍一首诗的评价说起。
也许是善于从“诗史互证”角度看待文学,陈寅恪以为龚自珍诗多有借古讽今之作,他对其《汉朝儒生行》的评价就是如此。
龚自珍此诗写于道光二年,时龚氏正在京城。
杨芳为清朝著名将领,曾于道光元年至三年任直隶提督,而龚氏好友魏源此时就在杨芳家坐馆。
魏源离京赴杨芳处时,龚自珍还曾送行。
因此,龚自珍对杨芳当比较了解。
作为汉人而能受到清廷重用,杨芳可谓罕见,自然也会受到他人特别是满族将领的妒忌。
陈寅恪认为,龚自珍此诗中自托为汉朝儒生,主旨就是讽喻杨芳。
按照陈寅恪的学术地位,他既然这样解释龚自珍的诗,一般也就等于是定论。
不过,还是有人敢于质疑,当然这“质疑”也要有底气。
1933年,张荫麟在《燕京学报》第12期发表《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本事考》,表示不同意陈寅恪之说,认为诗中所写之某将军不是杨芳而是岳钟琪。
张荫麟文章发表后,陈寅恪以为不确,坚持认为该诗就是写杨芳之事。
张荫麟遂再撰《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进行商榷。
根据张荫麟的论证,从龚自珍诗中所提及时间看,解释为写杨芳确实不如解释为写岳钟琪更加贴切。
不过张荫麟并没有完全否定陈寅恪,相反在陈寅恪说法的启示下,有所感悟。
如此,则张荫麟和陈寅恪之最后观点其实还是基本一致,即认为该诗是龚自珍借历史人物讽喻杨芳。
张荫麟的考证极为精彩和严谨,如果说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是未能结合当时汉族文人的思想状况以及统治阶级对文人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来阐释此诗,也就不能悟出该诗更深刻的意蕴。
在陈寅恪看来,也就是未能做到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
龚自珍认为历代统治者对文人无非两种手段,即“约束之,羁縻之”。
所谓“约束”就是采取严酷的高压政策,迫使文人就范,而所谓“羁縻”就是以怀柔方式收买文人,使其逐渐丧失自我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能力。
龚自珍以为,可以容忍社会其他阶层平庸和堕落,却不能容忍文人如此,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拯救那个时代的最后希望。
对龚自珍的上述观点,陈寅恪自然理解且有切身体会,戊戌变法以来的社会动荡、陈氏家族的命运还有王国维的自杀等,早已给陈寅恪留下沉痛记忆。
陈寅恪指出该诗为咏杨芳事,就是试图通过阐释龚自珍诗歌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话说回来,不能苛求张荫麟没有理解龚自珍的深意,毕竟他的人生阅历比起陈寅恪来还是简单,假以时日他当会有更大成就。
大概也就是为此,陈寅恪在张荫麟发表《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后,并没有公开回应。
后张荫麟英年早逝,陈寅恪极为悲痛,特撰诗表示追悼:
“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曾用牍三千。
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
(摘编自刘克敌《大家间的“商榷”与“论争”》,有删改)
【相关链接】
比闻希白先生言,尊意以为定庵《汉朝儒生行》所咏实杨芳事,拙考以为其中之某将军乃指岳钟琪者误。
拙考所提出者乃一假说,未敢遽以颠扑不破也;苟有其他假说能予本诗以更圆满之解释,固不惮舍己以从。
然尊说似不无困难之处。
考本诗作于道光二年壬午《定庵诗自编年》而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已“卅年久绾军符矣”。
然壬午以前杨芳踬后复起,定乱之事,仅有嘉庆十八年平天理教匪一次。
自是役上溯其初由千总升守备(嘉庆二年)相距仅十一年,使所歌者为杨芳,定庵何得作“卅年久绾军符”之语?
然此诗遂与杨芳全无关系欤?
似又不然。
因先生之批评之启示,使愚确信此诗乃借岳钟琪事以讽杨芳而献于杨者。
杨之地位与岳之地位酷相肖似也。
杨以道光二年移直隶提督,定庵识之当在此时,因而献诗,盖意中事。
本诗与杨芳之关系,愚以前全未涉想及之。
今当拜谢先生之启示,并盼更有以教之。
(张荫麟《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
据1947年3月3日《燕京新闻》这样评价:
“陈先生是一个勤奋的垦荒者,他不多说话,尤其不唱高调,只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在解决历史上的疑案。
用很简练的笔法写出来,却是一篇一篇的短论文,登在学术水准很高的杂志上。
”他虽身体羸弱,在教授学生方面极严格,风雨无阻,绝少辍讲。
他享有“字字精金美玉”之称。
据牟润孙回忆:
“陈寅恪在清华大学讲书……专讲个人研究心得,繁复的考据,细密的分析。
”
(《陈寅恪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荫麟十八岁即引起史学界瞩目,后被视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得到梁启超等多位大师的赞赏和看重。
B.陈寅恪评价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是借古讽今之作,希望借此诗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C.陈寅恪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即在理解古人的诗作时要心怀悲悯之情,结合古人创作时的背景来阐释。
D.张荫麟去世后,陈寅恪撰诗表示追悼,叹其潜心著书、学术深厚,与之交流时常常忘了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寅恪以“诗史互证”的方法研究《汉朝儒生行》,认为龚自珍写此诗时在京城,杨芳在直隶,龚对杨的了解皆源于自己的好友魏源。
B.张荫麟是考证了龚自珍作诗的时间和诗中所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的时间,以及杨芳的有关经历,从而推断陈寅恪的结论有不当之处。
C.陈寅恪与张荫麟的学术分歧是龚自珍《汉朝儒生行》一诗中所写某将军是指杨芳还是岳钟琪,学术共识是都认为该诗讽喻了杨芳。
D.陈寅恪与龚自珍虽处于不同时代,但面临的社会状况、自身经历相同,所以对龚自珍的有关不能容忍文人平庸和堕落的观点感同身受。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陈寅恪和张荫麟两位大师共有的学术品格。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士奇,泰和人。
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
帝阅无士奇名,召问。
对曰:
“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令受否来可知且物微当无他度”帝遽命毁籍。
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
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
士奇曰:
“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
诗小技,不足为也。
”太子称善。
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
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
既而不得立,怨望。
帝又怜赵王年少,宽异之。
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
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
士奇以孝敬对,且曰:
“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帝悦。
十二年,帝北征。
士奇仍辅太子居守。
汉王谮太子益急。
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
士奇后至,宥之。
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士奇曰:
“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
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
”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
帝怒,降一官。
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
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
士奇曰:
“谦应诏陈言。
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
”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
英宗即位。
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
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
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
士奇感泣,忧不能起。
卒,年八十。
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皇太子地位仅次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礼部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
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
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与他们斗争,并因此被关押很久。
C.杨士奇为人正直,维护朝臣。
他劝谏皇帝遵行即位时颁布的诏书,宽恕曾经忤逆的臣子;又为虞谦辩白,还帮弋谦免罪
D.杨士奇忠君报国,然而治家不严。
他深受数朝皇帝的信任,肩负重任;儿子杨稷傲慢凶暴,最终因为欺凌、杀人而被逮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2)土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土奇意,降诏慰勉。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
[明]李攀龙
白羽②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②白羽:
羽书,又名羽檄。
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
B.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
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
2.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分析。
6、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喜而笑,________________。
肴核既尽,_________________。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在学本事、长见识的过程中,舒适有时候反而会是一种障碍。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每天没少做题,成绩却不见提高,仔细检查发现,()。
只愿意__________,不愿意费劲解决难题,这种学习,很难进步。
勇于走出舒适区,___________地向艰难区进发,才能真正长本事。
其实,舒适区像一个圆。
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就越大,人生的体验就越丰富,发展空间就越大。
任何事情都不是的__________,越___________,不愿努力,你所画的圆就越小得可怜。
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啥也不愿干,把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当作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程度就只有“桶”那么大。
气温一下降,这种“舒适”就有几分可疑。
苏东坡有首诗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激愤之作,不在挫折中磨砺,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
满足于现状,错失的是更大的舞台。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面看数量不少,但孩子做的都是会的那几种,其实是在不断重复“1+1=2”
B.孩子做的都是会的那几种,表面看数量不少,其实是在不断重复“1+1=2”
C.孩子做的都是会的那几种,是在不断重复“1+1=2”,虽然数量不少
D.孩子在不断重复“1+1=2”,虽然做的数量不少,但都是会的那几种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驾轻就熟、按部就班、一挥而就、如履薄冰
B.驾轻就熟、循序渐进、一蹴而就、畏首畏尾
C.熟门熟路、按部就班、一挥而就、畏首畏尾
D.熟门熟路、循序渐进、一蹴而就、如履薄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啥也不愿干,以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程度就只有“桶”那么大。
B.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笫欧根尼,啥也不愿干,以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当作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C.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啥也不愿干,把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当作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D.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啥也不愿干,把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当作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程度就只有“桶”那么大。
8、下面是某位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写给横峰中学的自荐信正文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使用不恰当,请找出并改正。
本人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大学期间八次总评,囊括六个第一。
本人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本人有良好的语音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与同学们玩得非常融洽,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
如能在贵校就教,我将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为学校的发展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