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11.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11.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11
高考命题点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文言文翻译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考查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
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一、找准三处着眼点——明确考查点在哪里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
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的句子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即时小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求:
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
登政和八年进士第。
靖康初,除大理司直。
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诏:
“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
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
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
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
“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
同奏:
“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
”上以章示两军。
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
“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
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颐浩罢相。
论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
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
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
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
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
张浚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浚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
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
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
文言句式:
译文:
答案:
关键实词:
“故”译为“已故、故去”;“抗节”译为“坚守节操”;“摈斥”译为“排斥”;“子孙”是偏义复词,偏指“儿子”;“振”译为“振作”;“悯”译为“怜悯”。
关键虚词:
“其”,代词,他的;“之”,代词,他。
文言句式:
“摈斥至死”为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今其子孙不能自振”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调整句序为“今其子孙不能振自”。
译文:
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守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
如今,他的儿子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是绍圣年间御史常安民的儿子。
常同政和八年考中进士。
靖康初年,被授任为大理司直。
高宗南渡,征召任用常同为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皇帝下诏说:
“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守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
如今,他的儿子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
”征召常同到皇帝所在地,到了以后便任命他为大宗丞。
绍兴元年,(常同)向朝廷请求到郡县任职,得以担任柳州知州。
绍兴三年,朝廷召他回朝,他首次论述了朋党的祸患:
“朋党的症结,是由于邪正不分,只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言行,知晓他们互相勾结的私心,那么邪正就会分明,朋党也就消除了。
希望陛下始终为好人做主,不要被小人迷惑。
”当时韩世忠驻守镇江,刘光世驻守建康,因为私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
常同上奏说:
“从前汉朝诸侯王有过失,还责罚师傅,现在两军幕属辅助无功,请先加贬黜责罚。
”皇帝把奏章给两军看。
吕颐浩再次担任宰相,常同论说他的十件事情,并且说:
“陛下不想立即罢免吕颐浩,难道不是因为他有帮助陛下恢复帝位的功劳吗?
我认为功劳出自众人,并不是吕颐浩一个人的功劳。
”吕颐浩的宰相职位被罢免。
(常同上奏)论说张浚损失军队、失守土地,于是皇帝下诏让张浚闲居福州。
常同与辛炳在御史台好恶相同,皇帝都重用他们。
伪齐宿迁县令张泽率领两千人脱身来归附宋,泗州太守徐宗诚接纳了他们,韩世忠把这件事上报朝廷。
朝廷商议命令韩世忠赶走张泽等人,并押送徐宗诚到皇帝所在地。
常同上奏,皇帝下诏把来归附的人安置在淮南,赦免了徐宗诚的罪过。
张浚请求恢复他的田产税役,派一名士卒带书信到瑞昌,欺侮违背县令郭彦参,郭彦参把士卒拘囚在监狱。
张浚向朝廷申诉,朝廷命令罢免郭彦参,常同一并密封退还二命。
二、牢记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使文言翻译有依据
(一)文言文翻译的三大标准
信:
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
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
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两条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得到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三、合理运用七字诀——变考查点为得分点
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先找到题目的命题点和翻译的得分点,接下来就是翻译的过程。
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
翻译时注意合理运用七字诀。
运用七字诀翻译语句,并非是单纯考虑某种方法和技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七字诀,我们特地把七字诀分开详细讲解。
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
(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
例如: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
例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
例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典例展示]
考题
(2016·高考全国卷Ⅱ)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答案
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
评注
文中的“副使”是官职名,“崔应麟”“登云”是人名,“雁”是物名,翻译时应该保留,有的学生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即时小练]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运用保留法)
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
祖永,南谯太守。
父阐之,给事中。
伯玉仕宋,为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
齐高帝镇淮阴,伯玉为高帝冠军刑狱参军。
(1)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
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占。
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亲待。
后随高帝还都,除奉朝请。
高帝使主家事。
(2)武帝罢广兴[注]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广兴:
地名。
(1)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
保留词语
高帝、宋明帝、黄门郎、伯玉、魏界
关键词语
征、安置、标、榜
关键句式
“为宋明帝所疑”(“为……所……”式被动句),“被征为黄门郎”(“被”表被动的被动句)
译文
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黄门郎,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几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
(2)武帝罢广兴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
保留词语
武帝、广兴、伯玉、高帝
关键词语
罢、与、驰、善
关键句式
“伯玉不与(之)”(省略句),“驰以(之)闻”(省略句)
译文
武帝离开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别苑,派人在伯玉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不给,武帝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高帝,高帝认为伯玉做得很好。
荀伯玉,字弄璋,是广陵人。
祖父荀永,是南谯太守。
父亲荀阐之,官任给事中。
荀伯玉在宋朝做官,担任晋安王刘子勋镇军行参军。
齐高帝镇守淮阴,伯玉担任冠军刑狱参军。
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黄门郎,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几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
魏国果然派遣几百骑兵在魏齐边界游荡,太祖(高帝)把这种情状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驻淮阴,让荀伯玉占卜。
荀伯玉断卦说不要动身前去,而明帝果然有诏恢复太祖本任官职,荀伯玉由此更被太祖当作亲信看待。
后来伯玉跟随高帝回到京都,被授官奉朝请(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厚待遇)。
高帝让他主管家里的事情。
武帝离开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别苑,派人在伯玉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不给,武帝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高帝,高帝认为伯玉做得很好。
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
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不译。
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
“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再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义,不译。
[典例展示]
考题
(2015·高考四川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
答案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评注
“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
[即时小练]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运用删削法)
墨者有钜子①腹②,居秦,其子杀人。
秦惠王曰: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
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对曰:
“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
(1)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2)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钜子:
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钜子”。
②腹:
人名,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
(1)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删削词语
也(第一个)、夫
关键词语
所以、禁
译文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
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
(2)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删削词语
之
关键词语
私、忍、行、公
译文
儿子,是每个人偏爱的。
忍痛杀掉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
秦惠王(对他)说:
“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
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
”腹回答道:
“墨家的法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
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
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
”腹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
儿子,是每个人偏爱的。
忍痛杀掉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换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
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了。
(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
例如:
“距关,毋内诸侯”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
(3)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例如:
“沛公居山东时”可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
(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例如:
“吾从而师之”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
(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典例展示]
考题
(2014·高考山东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
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答案
皇帝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
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评注
文中的“无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没有人才”“可以用来”;“活”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孰谓”“是”“其”应换成现代汉语词;“乃”“赦”应换成双音节词。
翻译语句时有的学生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即时小练]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运用替换法)
光宗即位,差(陆九渊)知荆门军。
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1)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
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
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
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
“不至是。
”及追究,其子果无恙。
有诉窃取而不知其人,九渊出二人姓名,
(2)使捕至,讯之伏辜,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其罪使自新。
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
吏大惊,郡人以为神。
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1)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
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
替换词语
其、涉、毁、厚、训、置
关键句式
“始置之法”(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
其间有涉及人伦关系的,陆九渊就让他们自己撤销诉状,以使社会道德风尚淳厚。
只有对那些不可教导的人,才按照法律处置。
(2)使捕至,讯之伏辜,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其罪使自新。
替换词语
捕、讯、伏辜、宥、自新
关键句式
“使捕至”“讯之伏辜”“且宥其罪使自新”(均为省略句)
译文
(陆九渊)派人把他们逮捕回来,一审讯他们就服罪了,并没收了他们偷盗来的物品归还给起诉的人,还宽宥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改过自新。
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去管理荆门军。
老百姓有告状的,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上诉者亲自持状子追索被告,为他们立下期限,大家都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劝开了许多人。
其间有涉及人伦关系的,陆九渊就让他们自己撤销诉状,以使社会道德风尚淳厚。
只有对那些不可教导的人,才按照法律处置。
对自己境内官吏的贪污或廉洁,民俗风尚的好坏,陆九渊一向了如指掌。
有人控告某人杀了自己的儿子,陆九渊说:
“不至于如此。
”等到追查清楚,其子果然无恙。
有人控告遭窃但不知何人所为,陆九渊列出两个人的名字,派人把他们逮捕回来,一审讯他们就服罪了,并没收了他们偷盗来的物品归还给起诉的人,还宽宥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改过自新。
陆九渊对一属吏说,某人在某地施暴,第二天,有人控诉说遭遇抢劫,劫者即为陆九渊所说之人,于是加以追查处置。
那个属吏十分惊异,郡人也把陆九渊视为神人。
陆九渊还申令严格遵守保伍之法,盗贼有时生事,抓住他们不漏掉一人,群盗因而消失。
所谓“增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例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典例展示]
考题
(2016·高考江苏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答案
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评注
句中的“入耳文立就”省略了主语“题”,“及”后省略了宾语“题”,“辄塞耳不敢听”省略了主语“他”,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有的学生该补不补,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语意不明。
[即时小练]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运用增补法)
(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2)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注]而听。
(选自《弘明集》)
【注】 蹀躞(dié)(xiè):
小步走路。
(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增补词语
(牛)伏食如故、(曲调)不合其耳也
关键词语
为、伏、合
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2)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增补词语
(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及)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关键词语
为、即、奋耳、蹀躞
译文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所谓“调序”,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序法:
(1)主谓倒装句。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
例如:
“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3)定语后置句。
例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
(4)状语后置句。
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
[典例展示]
考题
(2015·高考全国卷Ⅰ)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评注
文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调为“不索吾”。
有的学生该调不调,翻译出来的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规范。
[即时小练]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运用调序法)
周浚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
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
“
(1)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
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
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
”
(2)浚善其谋,便使白浑。
恽曰:
“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
”浚固使白之,浑果曰:
“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
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
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
”恽曰:
“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
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
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
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
”浑执不听。
(选自《晋书·周浚传》,有删改)
(1)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
关键词语
悉、殄灭、莫、震慑
调整句式
“殄灭于此”(状语后置句)
译文
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
(2)浚善其谋,便使白浑。
恽曰:
“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
”
关键词语
善、使、白、暗、事机、慎、咎
调整句式
“必不我从”(宾语前置句)
译文
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
何恽说:
“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
”
周浚跟随王浑攻吴,攻破江西的戍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几千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江。
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何恽劝说周浚道:
“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
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军威很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
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军胆量气势,可以不用交战就擒获敌人。
”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
何恽说:
“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
”周浚坚持派人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
“我接受的诏命只是让我在江北与吴军抗衡,不让我轻率进军。
您的辖区即使武力强大,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
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值得称赞;如果不能取胜,罪责更重。
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只应该备齐你们的舟楫,同时渡江罢了。
”何恽说:
“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
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
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
如果犹疑不决迟迟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取胜却不去行动,不能叫作忠诚,这真的将会成为我州上下遗憾不已的原因。
”王浑固执己见不肯听从。
所谓“变通法”,就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比喻、互文、借代等)的说法,用典用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