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利及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7352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利及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思利及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思利及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思利及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思利及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利及人》.docx

《《思利及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利及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利及人》.docx

《思利及人》

中国人: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思想与文化领先才是中国人必须要做的。

企业的成功就是文化的成功!

——小龙如是说。

2017年2月9日星期四,双龙湾风景。

《思利及人》作者:

李惠森

打字:

刘英彪

2017年2月9日星期四,双龙湾

记得小时候,家里就一直挂着一帧字画,上面写的全是格言联。

“至乐莫若读书,至要莫若教子----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这帧字画的背后是有一段故事的。

有一次,父亲在中国台湾遇见了一位专门研究字画的老人,两人一见如故,临走时,老人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帧字画赠给了父亲。

字画幅中“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让父亲深有感触,他认为“作事惟思利及人”这句话与家族的处世经商之道非常契合,因此便将“思利及人”四字单独装裱起来挂在办公室,并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以此来教育我们。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唐朝,是从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中集字而成。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虽朴质简洁,却把人生的道理说得很透彻。

我的理解是:

人生难得,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难道仅仅是为了传名于世?

徒有虚名不如做点实事,做事就必须“思利及人”。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这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名传世为虚,做实事为实,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你所做的事情上。

因此,能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做大、做久,成就一番事业,作出对社会的贡献,就成为人生的重点,成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作事惟思利及人”这句话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说明了思利及人的目的——为什么要思利及人?

就是为了做好事情。

第二层意思说明了“思利及人”的效果——只要将“利及人”思考清楚了,做到位了,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到,做好、做大、做久。

思利及人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神奇的作用?

简单的词语中蕴涵着怎样的规律和能量?

一、什么是“思利及人”?

“万事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思利”是人们做事的原因和动力,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客观需求。

什么是“利”?

除了通常所指的金钱、物品外,“利”包含的内容还是很多:

它可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当下具体的,也可以是具有未来意义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从“思利”走到“得利”?

“作事惟思利及人”一语道明:

“利”从“人”中来,只有“利”及“人”才能事办成,才能劳有获,才能利有果。

“思利及人”的丰富和神奇,全在这个“人”字上。

简单来看,“利及人”指利及“他人”,而把自己排斥在外,但这样不仅忽略了“我”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持续发展,也不符合整体看世界的观念。

在我看来,“思利及人”强调要“惠及”更多的人——从你、我、他到我们,从个人到集体,从小家到大家,从群体到社会。

思利及人,不是只考虑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利益,而是站在发展的角度,考虑整体的利益。

更进一步来说,蕴涵在这个“人”字里面还有一层意思——“人性”。

“思利及人”强调以人为大、以人为本、以人性为重,满足人性的共同需求——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感受,发挥人的潜能。

这是人类本性,也是人类的共性。

换句话说,就是“利”所涉“及”的人越多,“我们”的力量就会越大,“我们”的事情就会做得越好,“我们”的收获也就越多。

这里的“我们”,主要是指整体,也就是我们大家。

如果要简单概括“思利及人”的意思,那就是:

做事先思考如何有利于我们大家。

二、如何做到思利及人?

在做事之前,思考的次序不同,身处的境界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做事的结果则大不相同。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首先要让自己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

在这件事情当中涉及哪些人?

这件事情给他们带来的共同利益是什么?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

能够持续地做下去吗?

有了这个思考,你会很兴奋,但这还只是你自己的想法。

这个想法能够真实地代表我们中的其他人吗?

他们是谁?

他们现在的具体情形怎样?

他们真的需要这样做吗?

紧接着的问题是:

这个想法是否会得到大家的认同?

其他人会认为这个想法真的与他有关吗?

他们真的会感受和认同这件事情将给他们带来好处吗?

他们会参与其中吗?

由于受到家族观念的熏陶,我感悟到要做到思利及人,需要依次做到直升机思维、换位思考和关注对方感受。

从直升机思维到换位思考,再到关注对方感受,完整地体现了思利及人的意思和意境。

具体地反映出思利及人的实践步骤,清晰地明确了思利及人的掌握重点,通俗地提供了思利及人的实践步骤,清晰地明确了思利及人的掌握重点,通俗地提供了思利及人的行为方法。

让我们从直升机思维开始,看看具体怎么做。

要素一:

直升机思维:

我喜欢滑雪运动。

有的滑雪场地可以乘坐缆车上去,那么有固定的滑道;有的滑雪场可以乘坐直升机到任何一个山头,随意往下滑。

后者更具有挑战性,也更刺激。

我对第一次乘坐直升机上山的感觉印象深刻:

坐在直升机上俯瞰整个滑雪场,一条条雪道从山顶上蜿蜒直下,尽收眼底。

在直升机上,视野很开阔,眼前豁然开朗,平时畏高恐惧症也消失了,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坐在直升机上的观察,让我对滑雪场的地形有了全面的了解,即使没有固定的滑道,我也有了充分的把握。

坐在直升机上看到的景象和站在平地上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心情和信心也完全不一样。

这种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因为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感觉和视野就会不同,由此所带来的心态和方法也都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会不同。

不知不觉中,你所感觉和得到的世界已经不同了。

与乘坐直升机的感觉一样,当你看事物的位置升高了,你的视野会开阔起来,看到的内容会增多,看到的边界会增大,整个事情的轮廓及其与周围事情的相互关联也都会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原先那些挡住视线的巴掌大的山高成了小小的斑点。

你会感觉事情由大变小,由杂变清,由难变易;你会感觉身边很多人由单一变得丰满,由陌生变得亲切,由让人不满变得可爱。

当你的内心的境界和格局都变大了,想到的做事方法随之增大。

在现实中,当你将停留在“我”的角度或层面所进行的思考,提升和放大到“我们”的角度或层面,你就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我形象地把这种从“我”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叫做“直升机思维”,用它来超越自我和现在,跨过边界和围墙。

 

直升机,不容易。

人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从“我”开始:

“我”有什么?

“我”要什么?

“我”缺什么?

“我”能做什么?

从“我”开始,会引发什么结果?

“我”有什么,会让我们不敢做大事,因为“我”有的毕竟有限。

“我”要什么,会让我们陷入孤独和尴尬,因为“我”要的与他人没有关系。

“我”缺什么,会让我们做事缩手缩脚,不敢做,甚至不敢想,因为“缺”的理由非常充分。

“我”能做什么,会局限我们思维的空间,因为在“我们”的格局里,“我”的空间最小,穷尽自己所有的经验、智慧、资源和能力所实现的事情一定是最小的。

惯性思维的结果就是这样,能看到自己,但看不到我们;能看到眼前,但看不到发展;能看到问题的局部,但看不到问题的全部。

能看到事情的表面,但看不到动态变化。

这个结果会使你以偏概全,思想僵化,做不好事情,甚至不敢做事情。

这种习惯缺少对“我们”的考虑,忽略了“我们”的作用。

这种思维空间的局限,还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弄坏我们的情绪,让快乐远离我们。

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

从广度上想——不仅要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解决办法,还要找到对他们也最有利的办法;不仅要想“我”,更要想到“我们”。

从深度上想——不仅要想到今天的“我们”,还要想想明天的“我们”;不仅要找到今天有意义的解决办法,还要找到对明天、对后天都有意义的解决办法。

怎么才能做到这些?

最简单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我们”›“我”:

“我们”是谁?

“我们”与“我”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我们大于我”?

“大”在哪里?

“我们大于我”的好处是什么?

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像一位好导游,帮我们在密林里找出前行的路径。

“我们”指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一群人。

这群人通常有着共同需求和共同目标,相互之间有着某些联系。

一旦从“我”走进了“我们”,首先是范围大了,考虑的人数多了,涉及的方面广了,事情的大小、影响、投入的资源随之大了,做事情的责任也大了。

因为是“我们”,参与事情的人员多了,你能够借用的资源大了,事情的价值和收获也都会大起来。

一旦从“我”走进了“我们,思考的内容也会很不一样。

在家庭关系上,结婚前的“我们”,是父母和兄弟姐妹;结婚后的“我们”是两个家庭的所有人,再到婚后大家庭的思考,范围不一样,责任有大小,事情会完全不同,难怪人们常说,结婚能够让一个人迅速地成熟起来。

“我们”›“我”:

最大的“我们”不只是全人类,而应该是天下。

所谓天下,按照中国的整体观而言,除了人类,还包括天地环境和自然万物。

思考的范围仅限于个人,中国的传统称为“小人”,思考的范围放大到天下,这才是“君子”。

中国的文化希望每一个人都做君子,不做小人。

把思考的焦点和范围放到“我们”的好处很多:

“我们”能够创造出远大于“我”的价值;“我们”聚集的智慧和凝结的能量会远超过“我”:

因为“我们”远比“我”的意义大,“我们”的事业会给“我”极大的决心、毅力、鼓舞和支持。

有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他与孩子沟通如何养成随手关灯习惯的经验。

他告诉我,如果仅从随手关灯能够节省钱的角度来沟通,孩子不会上心;而从环保、节省我们地球上的能源消耗的角度来讨论,这样给孩子留下的印象要深得多,达到的效果也要好很多。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把“我”放到“我们”的位置去想,可以很好地弥补“我”的局限,看到更多的意义,得到的效果要好很多。

“我们”大于“我”,是一个简单而形象的比喻。

它提醒我们,与“我”相比,“我们”的意义更大,“我们的内涵更多,“我们”的外延更宽,“我们”一起能够做到的事情远远超越“我”的能力范围,它提醒我们,“我们”比“我”更为重要,在思考的任何时候,都要想到“我们”,而非只是自己。

与“我们”有关:

在生活中,你是否以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却没有人告诉我?

“行程改变了,怎么没有人告诉我?

每当提出这样的质疑时,为什么提问的人都是理直气壮,一脸责怪他人的神色?

你是否知道,这种抱怨就是一种没有“我们”大于“我”的观念表现,事实上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假如,有了“我们”大于“我”的观念,你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件“我们”的事情,其中的任何环节,哪怕不是“我”的实际负责的,也都和我有关系,因为一件事情的成功完成与所有环节都有关,你当然有责任去关注,主动了解,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来告诉自己。

当然,也的确存在“自己完全无辜”的情况。

但是,从积极主动,正面的角度来看,把自己也放在检审的范围之内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

“你好好地检讨一下,为什么这件事情没有做好?

你的责任在哪里?

”经常有人这样指责下属或他人。

这样的沟通,给人的感觉是错误全都在下属或他人身上,这也是没有“我们”的概念造成的。

因为没有“我们”,所以你认为错误是孤立产生的,与你没有丝毫关系。

这种看法不仅与事实不符,也会让对方心生抗拒,作为上司,应该是“我们”中的重要一员,任何事故都与上司有关。

如果上司能够这样说:

“这件事没有做好,我负主要责任,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件事情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教训,下一次我们怎么能够做好它?

”我相信,这个“我们”会越干越想干,越干越能干,越干成就感越多。

很多人将事情没有做好的归因都落在他人的失误和不检上,全然不对自己进行内查和检审,浑然不觉自己的失责,更没有留下在下一次处理同类事情时怎样发挥自己作用的提醒。

这就是没有“我们”大于“我”的观念的结果。

“我们”大于“我”带来的是一种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整体把握事情的能力,当你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能够从“我”上升到“我们”,从局部上升到全局,视野更加开阔,更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也更容易把事情做好,这就好比思维“坐上了直升机”。

轮流做主持人:

多年来,我们都会定期召开家族委员会会议。

这个委员会是为了家族能够得以延续、企业得以持续发展而搭建的平台。

我们一直通过这个平台研究家族宪法,研究如何从制度上让百年企业越走越精神。

家族也能够开会?

而且开会的次数是每年举行4次,每次持续3天?

这个会议机制是怎么形成的?

怎么让这样的会议平台变得生动有趣、值得期待。

影响这一切的关键是主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