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7311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docx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

新加坡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文化观下新加坡的文化发展——从冲突到和谐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揭示和概括,他系统地阐释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文化是人类实践生活的观念反映和精神结晶。

马克思认为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财富,由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除了当地原有的少量人口,新加坡人民绝大部分是近一百多年来由亚洲、欧洲等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的。

不同种族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本土语言,形成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基础。

再加上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处于东西交汇之处,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正好介于东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之间,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新加坡汇集了多种文化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理念和宗教信仰。

在英国对新加坡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继续延续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引进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民主议会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确立了西方文化在新加坡的发展。

最后,全球化加剧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形成,全球化打破了新加坡各种族原有的孤立、封闭、保守状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因而,在新加坡,西方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等各种文化并存,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随处可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与中国式庙宇、伊斯兰清真寺相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马克思在晚年通过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大量出现的文化人类学著作的认真研究,发现了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民族诞生的早晚、民族生存环境的异同以及民族交往频繁等原因,使得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具有与其他民族不相类似的特点,这就导致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品质、特征、价值观等。

在新加坡,以“仁爱、信义、礼智、忠孝、和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和强调个人发展、倡导理性公平竞争、注重法治的西方文化;强调“顺从、和平”以求得两世和平与安宁涵盖宗教、法律、经济、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伊斯兰文化。

这种由人类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不同文化最初是各自相对独立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曾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的。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一定阶级为维护和满足自身需要而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

随着分工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交往的展开,产生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这种由于多元文化之间存在着

会的繁荣,东方的宗教与伦理保持了新加坡民族的特有气质”。

2.推行务实的文化政策

面对多种语言、复杂的种族关系和敏感的宗教问题,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文化政策。

(1)在教育方面,实行混合文化教学,在英国殖民统治初期,新加坡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是放任自流。

教会、殖民政府、宗亲、各种族和各社团为了各自利益各自办学。

独立后,政府实行了学校合并的制度,将不同种族的学生合并在一起上学,不仅可以有效增进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交流,而且也可以淡化不同种族的歧义。

在谈到文化对国家认同的作用时,一次李光耀在教师节大会上讲道:

“过去的一代,因为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这一代,因为过去是从不同的语文学校出来的,没有受过共同语言的训练,所以有时候不容易合得来。

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应该好好地培养他们,使他们不但对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同时,也对我们正在建设的新国家感到光荣。

……在这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取得成功。

……,无论走向国家效忠和民族统一的道路怎样困难,怎样缓慢,我们都必须勇往直前。

”到1968年,新加坡已有11%的小学和一半的中学完成合并,以英语和华语为教学语言的混合学校成为主要的学校模式,到1972年,这样的学校已达107所了。

混合学校打破了种族界限,创造了一种环境,使不同种族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共同参与课外活动,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交流。

混合文化教育打破种族界限,使不同种族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共同参与课外活动,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交流。

双语教育。

母语为本,英语为用。

母语是一个人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为了确保新加坡人能有作为各族沟通的共同语言,又能同时掌握母语,独立后的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制度。

在新加坡,英语作为一种中立性语言,不具有种族背景。

对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这三大种族来说,推行以英语为共同语,可以使各族在语言交流上处于平等地位,彼此都没有特权,从而消除因为语言问题而产生的摩擦和冲突,有利于维持种族间的和谐,促进种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另外,英语作为国际贸易和科技的主要语言,在吸引美国和欧洲跨国公司的投资方面与其他不说英语的国家相比,新加坡占有一定的优势。

1961年8月5日,李光耀在教师节大会上讲话时表示:

我们没有统一的民族,我们的人民讲四种不同的语言,造成许多困难问题。

当前,我们的任务是推行共同语言,培养共同感情。

缔造一个说英语的新加坡,这也符合新加坡领导人所倡导的创建一个“新加坡人的新加坡”的理念。

但与此同时,李光耀也深有体会地说,“接受英语教育长大的人没有根。

如果我们失去身份,我们就会失去我们的生命力”。

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这三种民族语是开启传统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具有保持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所以,双语教育的实行促进了各种族间的文化融合,推行双语政策是新加坡前进的最佳策略。

双语教学极大地推广了英语的使用,确保新加坡人能有作为各族沟通的共同语言,同时又能掌握母语,以免失去传统文化。

(2)宽容的宗教政策,多元种族带来了多元宗教,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

新加坡政府以务实的态度,实行政教分离,认真谨慎处理宗教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宗教道德感化、慈善友爱、扶贫济困的积极一面。

促进和实现各宗教之间的和谐与容忍。

新加坡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信仰自由,不设国教。

李光耀曾表示:

“我鼓励人们要有信仰,因为不管是信神或是信仰别的宗教,都有助于抗拒不良风气和使人产生回归惑。

”新加坡政府在1989年颁布了《维持宗教和谐白皮书》,它规定了新加坡各宗教团体和信徒在处理与其他宗教关系时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避免冒犯其他宗教人士的感情;强调各宗教信仰共同的道德价值;尊重他人信仰自由,也尊重他人选择或拒绝某种宗教的权利;管制本宗教的信徒、教徒、教会负责人或传教人员,不让他们对其他宗教和宗教团体有任何不敬的行为;不鼓动和煽动本教的教徒仇视或以暴力对付其他宗教或宗教团体等等。

1990年制定并实施了《维持宗教和谐法案》,它建立了一种警示、预防作用的机制,促进了新加坡的宗教和谐。

2003年7月,新加坡政府拟定并发表了《宗教和谐声明》,组织“跨宗教和谐圈”,号召国民在每年种族和谐日的一周内朗诵此声明,“我们同为新加坡人民,谨此声明:

宗教和谐是确保我国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社会之和平、进步与繁荣的要素。

我们决心通过互相容忍、信任、尊重和了解,强化宗教和谐。

我们将始终如一,确认国家的世俗性,提升社会凝聚力,尊重个人的信仰自由,既增广共同空间也尊重彼此差异,促进宗教间的沟通,从而确保新加坡宗教不会被滥用来制造冲突与不和”。

为了进一步加强不同族群和宗教团体之间的联系和互信,新加坡政府在2006年10月设立了“全国种族与宗教和谐常务委员会”,以适应新加坡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行宗教与政治的严格分离,避免宗教干政。

新加坡是一个世俗国家,不是宗教国家。

新加坡《维持宗教和谐白皮书》指出“宗教组织冒险介入政治或政党利用宗教情绪来争取民心,都会威胁到新加坡的社会结构……使得政治不稳定,国家四分五裂。

”所以新加坡政府再三强调宗教与政治必须有严格的区分,宗教团体不应该卷入政治。

这是因为一旦宗教信条与个别的政治运动结合,那么每一个正常的、合理的政治冲突也就会立即转变为宗教冲突。

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加坡人敞开心灵,宽容对待各种宗教,并在各自的心灵家园中寻找安静与归宿,各宗教里也出现了种族多元化的现象。

一般来说,早期各种宗教是建立在种族之上的,华人信奉佛教和道教,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只有基督教不是建立在种族基础上的。

1995年的人口调查中,穆斯林中非马来人的比例从1980年的9.8%上升为13.7%,印度教中也出现了少数华人和其他种族的信徒。

各种族对基督教的接受与认同最为明显,从1931年基督教徒占新加坡全国人口的2%~3%,到1990年增加到13%,其中60%的基督教徒是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接受基督教的。

人们对待改变宗教信仰的现象已能平淡接受,在新加坡的华人神庙里可见到神灵满天飞,不仅有道教的玉皇大帝,而且还有佛教的观世音菩萨等。

在新加坡出现了宗教与文化之间的融合现象,华人新创的三教合一的“儒释道”,这种宗教同时崇拜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三派思想,如莆田三一教、真空教与空中教圣教总会、慈忠会、立德传心社,还有五教合一的“儒释道耶回”,同时崇拜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耶稣和穆罕默德五派思想,如德教会,这些都反映了宗教层面上中西文化的融合。

(3)和谐的种族政策

国家的凝聚力基于一个多种族、多语言的世俗社会。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国家,有“民族博物馆”之称。

李光耀在新加坡建国初期就强调,“我们必须尽力建立一个基于平等原则的、模范的、多元种族的社会”。

基于这一目标,政府极力倡导种族平等和谐,并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政治上,平等对特各种族,保护少数种族利益。

李光耀指出:

“我们要保留多元种族,因为它是我国的资产。

政府不会为大多数种族利益牺牲少数种族的利益。

”为照顾少数种族的利益,保证在国家政权里有各种族的代表和与各族人口相应的公务员比例。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还专门成立了马来事务局,“确保人民行动党内有足够优秀的马来人代表以及政府的政策能为马来人群体所支持”。

鉴于国会里马来人议员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减少以及马来人候选人的素质问题,新加坡政府采用了“集选区制”。

这对少数种族候选人当选议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加坡政府在1997年规定每年7月21日为种族和谐日。

吴作栋在2002年1月提出建立新加坡社会的“族群互信圈”,以促进选区里各族群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社会和谐与种族关系。

经济上,积极提高落后种族的竞争力,以消除造成种族矛盾的经济根源。

在新加坡各族中,由于种种原因马来人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主要从事低端的服务性工作。

新加坡政府认为,“马来人的问题落在三个题目上,教育、就业和住宅,而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

这个问题解决了,马来人所有其他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为了提高马来人的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政府对马来人实行免费教育;对马来人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给低收入的马来家庭提供一些特殊的照顾,如住房、医疗补贴;在就业方面打破各种族从事不同职业的壁垒,增加各种族一起工作的机会;淡化传统社团的种族色彩,组建不分种族的全民性的新社团,如民众联络所、居民委员会和公民咨询委员会等。

文化上,尊重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

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不欢迎文化沙文主义,尤其是华人的大汉族主义,不主张以文化素质较高的种族去同化文化素质较低的种族,提倡各种族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新加坡政府将马来文化、儒家文化、印度文化都吸收到新加坡文化中来,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多元混合文化。

在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时,利用住房分配限额打破种族界限,实现各种族按照一定比例混居,促进各族群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强化文化的大融合,进一步加强民众对新加坡文化的认同感。

在种族方面,政治上平等对待各种族,保护少数种族利益;经济上承认种族差别,提高落后种族的竞争力,以消除造成种族矛盾的经济根源;

文化上尊重各种族的民族性和文化特性;住房上实行种族融合政策;

管理上建立各种基层组织,调和种族矛盾。

可以说,新加坡文化是兼收并蓄融合了多个种族文化的精髓,是务实的文化,这些从新加坡国情实际出发制定的文化政策,为新加坡建设和谐文化打下坚固的基础。

(4)培养社会文明风尚

为了树立文明风尚,培养人们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从70年代起,新加坡常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运动,如“文明礼貌月”、“敬老周”等活动,要求每一位新加坡人讲文明、讲礼貌、礼让在先、行为高尚、严守公德,旨在使人们养成以礼相待的良好习惯,培养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把新加坡建成一个经济繁荣、高度文明的礼仪之邦。

新加坡政府通过把民间节日、各种宗教节日以及各种族珍视的节日设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如农历新年、圣诞节、开斋节,宣传淳朴的民风和价值观,由于这些节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李光耀经常利用这些节日之机发表讲话,宣传倡导文明习俗。

建设优美环境。

文明的社会离不开整洁、优美、干净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如果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们乱扔纸屑、随地乱吐,社会文明就会无所依托而成为空洞的口号和说教。

早在新加坡建国初期,政府每年都投入巨资整治环境建设花园城市。

1968年新加坡出台了《环境卫生法》,并提出“清洁、绿色和美观”的口号。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治理环境的全国性运动,如“大扫除运动”,“消灭害虫运动”,“反对随地吐痰运动”,整治城市“死角”,每一个下水道、阴沟都不放过;在所有的公共场所,都配套建有相应的卫生设施以及各种既能保持环境优美又使广大民众舒适方便的设施;强化环境绿化,在设计所有建筑时,必须同时进行园林绿化设计。

新加坡从前那种脏、乱、差的面貌,迅速发展成为环境整洁、干净、优美,进而唤起人们的爱美之心,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讲卫生、讲文明的方向发展。

四、新加坡和谐文化建设成效

1.促进社会和揩稳定,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团结和凝聚社会发展正能量,维护和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

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新加坡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深入人心,淡化了多种族在文化上的差异,也大大削弱了对各自原祖籍国的依赖。

2.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新加坡由于地少人寡,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使新加坡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建国初期的1965年的不足10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近30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65%。

近年来,新加坡金融环境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失业率和通胀率一直保持在低位,经济发展持续保持良好态势。

3.提升了社会文明,新加坡利用文化的力量树立国民自觉性,推助社会文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